繁殖行为生态学论文_毕俊怀

导读:本文包含了繁殖行为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学,植物,小兴安岭,雌雄异株,虎耳草,蜜源,生境。

繁殖行为生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毕俊怀[1](2017)在《内蒙古盘羊的食性和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壁盘羊Ovis ammon darwini在中国仅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现存戈壁盘羊仅见于二连浩特市东西各不超过150km的中蒙边境地区,数量非常少,据本课题组连续十多年的观察,数量下降非常快,特别是近年的大规模草原开发,使这种对生存环境极为敏感的大型有蹄类动物的生存空间快速缩小,物种已处于极濒危状态(IUCN,2009)。本研究运用行为生态学原理,以食性、繁殖行为、栖息地环境因子及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颜文斌[2](2016)在《短须裂腹鱼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裂腹鱼亚属(Schizothorax),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大渡河及乌江等水系。裂腹鱼类是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冷水性鱼类,因地理阻隔强烈,裂腹鱼类的种类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丰富,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进化能力。近年来受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短须裂腹鱼类的自然资源量已现衰竭之势。为揭示短须裂腹鱼繁殖特征的规律和本质,分析短须裂腹鱼类的环境适应性,研究短须裂腹鱼的保护对策,本实验拟采用行为学和生态学的手段,在自然河流和半人工水体中,观察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及繁殖投入和繁殖微生境的选择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国胜乡对短须裂腹鱼的研究数据显示:短须裂腹鱼为雌雄异体异型,繁殖期具有明显的第二性征:雄鱼性成熟个体吻部具有大量明显的珠星,通体较为粗糙;雌鱼腹部膨大,具有明显的轮廓,生殖孔突出呈现鲜红色,通体较为光滑。繁殖期为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产卵型。雌鱼绝对繁殖力为5150~21180粒,为分批产卵型:产卵行为均匀分散在繁殖期,且单日可以多次产卵。观察到的产卵点多为水深25cm至55cm水流湍急的沙石浅滩。2.2014-2016年两个繁殖期,采用定点原位视频观察的方法,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国胜河开展了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研究。观察到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主要包括:探索环境、领域占据与争夺、领域防卫、配偶选择、交配产卵、亲体护卫等行为。基于观察结果提出了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模式,并分析了雌雄个体在产卵过程中的差异性:雄鱼是产卵行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体现,几乎参加了繁殖期间所有的行为;雌鱼对产卵行为的参与主要体现在配偶选择和交配行为上。3.通过对产卵行为系统的观察总结,分析了不同性别亲鱼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情况。总结了短须裂腹鱼繁殖期能量投入的情况:结果表明雌雄亲本在繁殖期的繁殖投入基本一致。雌鱼繁殖投入主要体现在卵粒的提供和交配行为上;雄鱼繁殖投入主要体现在优质产卵场的占据与护卫、护幼行为等产卵行为上。4.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的功能为依据,构建了短须裂腹鱼的PAE行为谱。共分辨记录了短须裂腹鱼的10种姿势、22种动作和43种行为,并定性描述了不同行为出现频率与环境、年龄组、性别的关系。5.通过对短须裂腹鱼产卵行为发生环境的记录:水温、气温、光照强度、溶氧、pH、电导率、浊度、流速、水深、底质等环境数据,分析总结了短须裂腹鱼繁殖期环境数据的变化范围及产卵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构建了短须裂腹鱼产卵微生境的最佳环境数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5-20)

徐增洪,周鑫,水燕,赵朝阳[3](2014)在《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交配体制、交配行为、掘洞行为、护幼抚育行为等独特的生殖对策和行为特性展开研究。在克氏原螯虾主要繁殖季节进行野外自然采集成虾样本进行交配产卵等实验观察统计,每批次采集成虾样本为30尾以上,体质量在15~40 g。结果表明:1)克氏原鳌虾生长快速且性成熟早,当年个体经6~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2)该虾属秋冬季产卵类型,但交配季节宽泛,繁殖期长,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有交配现象。7月份(1龄、2龄,体质量22.4 g±2.56 g)交配率为20%,产卵率为0;8月份(1龄、2龄,体质量26.7 g±2.98 g)交配率为45%,产卵率为5%;9月份(1龄、2龄,体质量29.3 g±3.11 g)交配率达到60%以上,产卵率为10%;10月份(1龄、2龄,体质量30.9 g±3.39 g)交配率为75%以上,产卵率为35%,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交配季节主要集中在8?10月,产卵高峰期主要集中在10?12月。3)交配体制属于繁殖行为学中的乱交制,雌雄性比较为松散,存在普遍的重复交配现象。4)具有明显的穴居性,掘洞行为是克氏原螯虾一个显着突出的生态习性,繁殖季节掘洞强度显着增强,掘洞目的主要为雌虾产卵孵幼,其他季节的掘洞目的则是为躲避不良的生态环境,冬春季则几乎没有掘洞行为,即不同季节克氏原螯虾的掘洞有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可为其开展人工繁殖和生产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任阿楠[4](2013)在《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春夏季鸟类群落结构和小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方法和样点法于2011年和2012年3-10月对呼兰河湿地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内共分布有鸟类14目38科143种,鸟类群落的基本组成符合东北鸟类分布和湿地特征的基本规律,多样性指数H=2.50951,均匀度指数E=0.505659。本次调查结果与2006年呼兰河口湿地鸟类物种名录相比,增加了22种鸟类物种新记录,但是也有113种鸟类,在本研究中均未见到。物种数量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鸟种数量的世界性减少,导致遇见率变小或有些种在研究区域内已经绝迹;另一方面是自然景观的演替;更直接的影响的是人为干扰和湿地景观建设不断增加,湿地水鸟栖息地破碎化,使候鸟不再在此区域内进行活动和繁殖。调查分析表明,影响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植被类型、隐蔽场所、食物来源、水文变化、人为干扰等。研究区域内影响物种数量的因素主要为以下叁个方面:(1)栖息环境变化的影响;(2)施工建设的影响;(3)人为干扰的影响。在综合分析了呼兰河口湿地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保护建议:(1)保护现有湿地环境;(2)保护生物资源;(3)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以实现对湿地的科学管理与保护。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呼兰河湿地繁殖期的小□□的日活动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重点探讨小□□繁殖期行为、不同时期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在呼兰河湿地繁殖小□□于4月中下旬迁入,繁殖起始时间有一定差异,窝卵数5-7枚,双亲共同孵卵,孵化期26-37d,育雏期约为47-50d;共记录到小□□行为78种,并总结了孵化期和育雏期行为的行为谱,在此基础上对部分行为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孵化期内,坐巢行为的时间分配几乎达到整个孵化期时间的一半(46.96%),波动具有周期性;取食行为在3:00-4:00为高峰期。在坐巢行为中,雌性亲鸟比雄性亲鸟投入时间多;补巢行为中,雄性亲鸟投入时间较多。孵化期内亲鸟的警戒性非常高,主要由于同区域其他动物和人为干扰。离巢盖卵的行为是鸟类孵化过程中对干扰反应的一种表现,这种习性不仅具有保温及保护作用,可能更多地为防御天敌危害的一种适应,体现出很强的生存价值。在警戒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领域性。雄性亲鸟在领域行为的时间投入更多。育雏期亲代的时间投入存在性别差异,雌鸟在看护、警戒和教学方面投入时间较多,而雄鸟在捕食和喂食反面投入时间较多。在不同育雏期,喂食频次有所不同。随着亲鸟的教学和雏鸟的成长,亲鸟对雏鸟的照顾逐渐减少。教学行为主要体现在游泳、理羽、潜水、捕食和鸣叫方面,并且按照前后顺序。育雏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领域性,除了保护雏鸟方面,育雏的活动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直到繁殖后期雏鸟混群。(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兰思思[5](2013)在《杭州城市环境中白头鹎的繁殖生态学及繁殖行为对城市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一种中国南方城市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丰富的鸟类,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已经引起关注。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在杭州城市化环境下,对白头鹎的繁殖生态、特别是繁殖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比较在不同城市化梯度白头鹎繁殖行为的差异。具体结果如下:(1)在杭州市区,共记录到白头鹎繁殖巢117巢。白头鹎在4月初开始产卵,平均窝卵数为3.37±0.48枚(n=103),孵化率为68.3%(n=111),离巢率为52.1%(n=117),总繁殖成功率为34.7%(n=111)。繁殖失败原因主要包括卵及雏鸟被捕食、人为干扰等。(2)在杭州市区,白头鹎主要在居民小区、行道树和绿化带的树冠层筑巢,主要营巢植物为桂树(Osmanthus fragrans),占总数的84.6%(n=117)。繁殖巢距地面均高为3.16±±0.91m(n=117)。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6种,依次为:硬化地比例(20.33%)、建筑比例(13.26%)、绿地比例(11.59%)、水体比例(11.02%)、裸地比例(8.55%)和草坪种类(8.10%)。城市化指数与营巢树高、巢距地面高均有显着线性回归关系,但与巢上郁闭度和巢下郁闭度没有显着线相关性。这说明在城市环境中繁殖的白头鹎,在一定的巢隐蔽度下,仍以提高巢位高度作为主要的适应对策。(3)选取73个巢进行测量,得到巢外长径:12.06±±0.90cm,巢外短径:10.81±±1.02cm,巢内长径:7.57±±0.68cm,巢内短径:6.60±±0.58cm,巢高:10.96±±1.97cm,巢深:4.77±0.63cm,巢底厚:6.18±1.83cm,巢容积:127.35±22.37ml。城市化指数与巢量度参数没有显着相关性,说明不同城市化梯度,巢大小并没有差别。说明白头鹎在长期适应杭州城市化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巢形和大小的统一性。(4)对73个白头鹎的巢做巢材分析。其巢材组成复杂多样,将其总的分为自然巢材和人工巢材。自然巢材包括草茎、树叶、棕榈丝等。人工巢材包括塑料、布条、纸、塑料泡沫等。有95.9%的巢外层和中层均含有人工巢材,8.2%的巢内层含有少量非天然巢材。中层人工巢材重、外层人工巢材重、人工巢材总重均随城市化指数的升高而显着增加,人工巢材种类随城市化指数的升高而显着增多。说明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增加,白头鹎更倾向于使用人工巢材,这可能与城市化环境中自然巢材缺乏有关。(5)孵化阶段,平均孵化期为11.25±1.16d(n=32),其中最长孵化期14d,最短孵化期8d。通过对7巢的测温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午13:00-16:00之间巢内温度较高,最高温度为36.9℃;凌晨4:00-7:00之间巢内温度较低,最低温度为16.2℃。巢内温度均高24.67±3.11℃(n=55)。城市化指数与孵化行为没有显着线性关系。说明城市化可能尚未导致白头鹎孵化行为的改变。(6)育雏阶段,平均育雏期为11.85±1.12d(n=47),其中最长育雏期14d,最短育雏期10d。共对13巢白头鹎进行06:00-18:00的录像,得到35天的录像数据。递食率最低的时段为06:00-07:00,平均递食3.03±3.76次,递食次数最多的时段为16:00-17:00,平均递食8.31±5.88次。平均每天递食次数随城市化梯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多,但是递食植物类食物次数或递食动物类食物次数与城市化梯度没有显着线性关系。说明在城市化环境中,白头鹎可获得更丰富的育雏食物,但是白头鹎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类别并没有随城市化程度的增加而发生显着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2)

包正云[6](2010)在《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的访花行为和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Parnassiida szechenyii Frivaldszk)种群生态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研究其访花行为和繁殖生态。调查四川绢蝶蜜源植物的开花动态并跟踪观察其访花行为,测量单花停留时间、访问的2朵花之间的距离和访花总时间,并确定其花间运动式样;跟踪观察四川绢蝶交配及产卵情况,用秒表记录交配总时间、交尾后的飞行时间及伏地爬行时间、总产卵时间、单次产卵时间,同时标记其交配地点和产卵地,用米尺测量交配地点距离和产卵距离,并以其为中心做样方,测量相关参数。结果如下:1.在青海祁连山地区,金沙绢毛苣的花期自6月中旬开始,单朵花的花期约为6~7d;鳞叶龙胆花期自6月中旬开始,单朵花的花期约为6~7d;天蓝韭花期自7月中旬开始,单朵花的花期约为6~7d。2.四川绢蝶在访花时通常飞行较为缓慢,或盘旋滑翔飞行,单朵访花时间大约在十几秒到两分钟之间,大多数四川绢蝶在访问完一朵花后都会飞到相对临近的蜜源植物上再次取食,曾发现过同一只绢蝶连续访花八朵。四川绢蝶在3种蜜源植物上的单花停留时间为:金沙绢毛苣上的为(18.79±1.71)s,鳞叶龙胆上的为(13.35±1.64)s;天蓝韭上的为(11.84±1.67)s。四川绢蝶在3种蜜源植物上的访花频率:金沙绢毛苣上的为:(5.7±0.7)朵/min,鳞叶龙胆上的为:(7.5±1.5)朵/min;天蓝韭上的为:(4.4±0.8)朵/min。3.交配在整个繁殖期进行。雄蝶活动能力一般较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山坡处盘旋飞翔来寻找未交配的雌蝶进行交配(已经交配的雌蝶因有臀袋而无法再次交配)。经对12对绢蝶的交配过程的观察,发现其交配多在晴朗无风的12:00~15:00之间,整个交配过程需152±36s左右。交配时,雄蝶与雌蝶贴地飞行追逐,速度快,变向急;落地后尾部相连,在草丛间爬行,间或贴地飞行3~5次。落地后不振翅。交配结束后,雄蝶先飞走,雌蝶伏地1min左右,在交配地点徘徊30s左右后飞走。4.四川绢蝶产卵一般在晴朗无风的12:00~15:00时进行,日产卵5~10次,单次产卵1颗,一个产卵点只产一颗卵,5×5m的样方中平均产卵3±2颗。每次产卵时间平均为:32±10s。卵的色泽呈乳白色,卵扁圆形表面有细的凹点,卵的大小1mm。5.四川绢蝶对产卵地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通过设置样地、实际产卵点和放弃的产卵点的比较发现,产卵点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近地面层的温度、距离寄主植物的距离和距离灌丛的距离。6.经5个聚集度指标分析产卵点的空间分布类型,确定四川绢蝶产卵点的空间分布呈集群分布。这可能是其寄主植物和灌丛的空间分布是集群分布的原因。因为寄主植物的距离和灌丛的距离灌丛是四川绢蝶产卵点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P=0.004<0.01和P=0.021<0.03)。(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张彦文,王勇,郭友好[7](2006)在《盗蜜行为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中,盗蜜行为被认为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传粉者的非正常访花行为。动物之所以要采取这种特殊的觅食策略,有假说认为是由访花者的口器和植物的花部形态不匹配造成的,也有认为是盗蜜行为提高了觅食效率从而使盗蜜者受益。在盗蜜现象中,盗蜜者和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盗蜜对宿主植物的影响尤其是对其繁殖适合度的影响归纳起来有正面、负面以及中性3类。与此同时,盗蜜者的种类,性别及其掠食行为差异不仅与生境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宿主植物的繁殖成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另外,盗蜜者的存在无疑对其它正常传粉者的访花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宿主植物的繁殖成功,而植物在花部形态上也出现了对盗蜜现象的适应性进化。作者认为,盗蜜是短嘴蜂对长管型花最有效的一种掠食策略,它不仅增加了盗蜜者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而且由于盗蜜对宿主植物繁殖成功的不同的影响使其具有调节盗蜜者和宿主之间种群动态的作用,两者的彼此适应是一种协同进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郭玉民[8](2005)在《小兴安岭白头鹤(Grus monacha)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头鹤(Grus monacha)主要繁殖于俄罗斯人迹罕至的东西伯利亚地区。我国于1993年在黑龙江小兴安岭发现一白头鹤繁殖纪录,此后未见有详尽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在我国繁殖的白头鹤生态习性,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我们采用野外摄影技术和直接观察描记的方法,对森林湿地中的野生白头鹤个体行为,近距离地进行了连续观察和记述,拍摄了23h的高清晰DV录像,54卷正负胶片,共观察到白头鹤个体行为73种,并用图片记录了这些行为,包括摄食、排遗、调节温度、保养、静息、运动和杂项运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白头鹤个体行为的意义。 由于白头鹤在林间湿地活动,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对重点地区设定路线踏查,在踏查的过程中,播放白头鹤占区鸣叫录音,并用摄像机和照相等辅助设备进行记录。同时,在调查地区发放有关白头鹤的宣教材料,以图文并茂的信息告知当地群众遇到白头鹤,及时通知当地林业部门或研究人员。我们根据反馈信息,迅速赶到现场加以核实;应用防火塔以及无线电对讲系统,请防火观察员协助进行观察。发现白头鹤及时加以确认,以我们见到实体为准。在数量调查过程中应用防火直升飞机巡护飞行的机会,登机沿巡护的航线进行观察记录。飞行高度为100~150 m。航速为150~180 km/h。在2004年的调查中,累计有效飞行时间为3 h 5 min、航程约500 km。2002年通过航空调查记录到12只白头鹤。2004年通过地面和航空调查等方法,共统计到白头鹤30只。其中3对鹤的巢被发现;还有2对以及2只单只的个体,虽然没有找到巢,但根据其保护领域的行为,可以确定其为繁殖个体;同时统计到13只没有参加繁殖的个体,以及3只不能判明是否参加繁殖的个体。通过调查表明,小兴安岭沾河流域的森林沼泽是我国白头鹤的重要繁殖地。 我们于2002~2004年,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沾河林区白头鹤的繁殖习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头鹤每年4月初迁到繁殖地,4月中旬交配,4月末至5月初产卵,窝卵数2枚(n=4),大小为93.4(90~98)×58.4(54~61)mm,重159.4(140~185)g;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约为30天;营巢于林间或临近沟塘的林缘小块湿地,巢大小约为900×900mm,无明显内径,巢高出水面130~180 mm;巢周围水深为120~300 mm。成鹤用蚯蚓和蝌蚪等喂雏。 关于种间关系,记述到了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鸢(Milvus migrans)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等对白头鹤均能构成威胁。普通鵟(Buteo buteo)、雀鹰(Accipiter nisus)和燕隼(Falco subbuteo)飞临巢上空时,白头鹤只是表现出关注、单眼注视。孵卵过程中,白头鹤对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在附近活动也表现得很不安。对于附近狍(Capreolus capreolus)的叫声白头鹤没有反应。 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野生白头鹤在觅食地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繁殖期白头鹤在觅食地各种行为活动有一定的时间分配规律。在繁殖前期,雌、雄白头鹤全天(5:30~18:00)成对在觅食地活动,雄性个体以取食、警戒、游走、保养和求偶为主要行为,雌性个体以取食、警戒、游走和保养为主要行为;到繁殖后期,雌、雄白头鹤每(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5-03-01)

刘海明[9](2002)在《两种胎生植物的繁殖及其行为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海拔2160m至3800m间生长的两种胎生植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和珍珠虎耳草(Saxifraga cernua L.)为材料,对其繁殖方式、繁殖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首次分析了其繁殖行为对特殊生长环境的适应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繁殖方式方面,两种植物均以有性与无性繁殖两种方式进行,但以无性繁殖为主。2、在有性生殖方面,二者的繁殖成功率均较低。其中,珠芽蓼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除极少数发育正常外,大部分均在大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及其进一步发育过程中出现败育,因而,其有性生殖的结果仅产生少量的种子,且萌发率很低;而珍珠虎耳草的雄性生殖器官发育正常,但雌性的发育却表现异常,因而几乎不产生种子。3、在无性繁殖方面,二者都通过克隆生长形成胎生苗。从来源和性质看,二者的胎生苗均由花原基直接分化形成;但从位置上看,珠芽蓼在花序中形成胎生苗,而珍珠虎耳草则在地上茎的叶腋部位形成胎生苗;从形态解剖角度观察,胎生苗的维管束与母体的维管束直接相连,胎生苗脱落时,其上已长出叶片1-3枚。此外,珍珠虎耳草还可通过无性系分株来进行繁殖。4、在营养生长方面,这两种植物不同海拔和同一海拔不同微生境下的植株,表现出较大的表型可塑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植株的高度逐渐变矮,母体产生胎生苗的数目增加,胎生苗脱落时产生叶片的数目增加。5、从行为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两种植物均以通过产生胎生苗进行繁殖,胎生苗在发生及形态建成过程中,是从异养向半异养转变。在胎生苗叶片产生以前,它的营养全部由母体提供,属于全异养阶段,这是一种典型的觅源行为;从母体的角度来看,这又属于一种亲代哺育行为与利他行为;而从遗传与适合度的角度考虑,母体的这种利他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利己行为。胎生苗在脱落与散布时表现出的特点说明:胎生苗的扩散行为是与其特殊的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2-05-01)

赵学强,谭敦炎[10](2001)在《高山红景天繁殖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山红景天(Rhodiola coccinea(Royle)A.Bor.)是一种生长于海拔2660~4850m的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雌株在花芽分化时为单性;雄株在花芽分化时为两性,花中的雌蕊在发育后期全部败育。本文对其繁殖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观测地点设在新疆天山1号冰川附近(海拔3400~3750m)的高寒草甸上,研究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1-08-01)

繁殖行为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裂腹鱼亚属(Schizothorax),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大渡河及乌江等水系。裂腹鱼类是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冷水性鱼类,因地理阻隔强烈,裂腹鱼类的种类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丰富,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进化能力。近年来受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短须裂腹鱼类的自然资源量已现衰竭之势。为揭示短须裂腹鱼繁殖特征的规律和本质,分析短须裂腹鱼类的环境适应性,研究短须裂腹鱼的保护对策,本实验拟采用行为学和生态学的手段,在自然河流和半人工水体中,观察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及繁殖投入和繁殖微生境的选择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国胜乡对短须裂腹鱼的研究数据显示:短须裂腹鱼为雌雄异体异型,繁殖期具有明显的第二性征:雄鱼性成熟个体吻部具有大量明显的珠星,通体较为粗糙;雌鱼腹部膨大,具有明显的轮廓,生殖孔突出呈现鲜红色,通体较为光滑。繁殖期为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冬季产卵型。雌鱼绝对繁殖力为5150~21180粒,为分批产卵型:产卵行为均匀分散在繁殖期,且单日可以多次产卵。观察到的产卵点多为水深25cm至55cm水流湍急的沙石浅滩。2.2014-2016年两个繁殖期,采用定点原位视频观察的方法,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国胜河开展了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研究。观察到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主要包括:探索环境、领域占据与争夺、领域防卫、配偶选择、交配产卵、亲体护卫等行为。基于观察结果提出了短须裂腹鱼的产卵行为模式,并分析了雌雄个体在产卵过程中的差异性:雄鱼是产卵行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体现,几乎参加了繁殖期间所有的行为;雌鱼对产卵行为的参与主要体现在配偶选择和交配行为上。3.通过对产卵行为系统的观察总结,分析了不同性别亲鱼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情况。总结了短须裂腹鱼繁殖期能量投入的情况:结果表明雌雄亲本在繁殖期的繁殖投入基本一致。雌鱼繁殖投入主要体现在卵粒的提供和交配行为上;雄鱼繁殖投入主要体现在优质产卵场的占据与护卫、护幼行为等产卵行为上。4.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的功能为依据,构建了短须裂腹鱼的PAE行为谱。共分辨记录了短须裂腹鱼的10种姿势、22种动作和43种行为,并定性描述了不同行为出现频率与环境、年龄组、性别的关系。5.通过对短须裂腹鱼产卵行为发生环境的记录:水温、气温、光照强度、溶氧、pH、电导率、浊度、流速、水深、底质等环境数据,分析总结了短须裂腹鱼繁殖期环境数据的变化范围及产卵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构建了短须裂腹鱼产卵微生境的最佳环境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繁殖行为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毕俊怀.内蒙古盘羊的食性和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2].颜文斌.短须裂腹鱼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3].徐增洪,周鑫,水燕,赵朝阳.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14

[4].任阿楠.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春夏季鸟类群落结构和小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5].兰思思.杭州城市环境中白头鹎的繁殖生态学及繁殖行为对城市化的响应[D].浙江师范大学.2013

[6].包正云.青海祁连山地区四川绢蝶的访花行为和繁殖生态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

[7].张彦文,王勇,郭友好.盗蜜行为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意义[J].植物生态学报.2006

[8].郭玉民.小兴安岭白头鹤(Grusmonacha)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9].刘海明.两种胎生植物的繁殖及其行为生态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2

[10].赵学强,谭敦炎.高山红景天繁殖的行为生态学研究[C].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1

论文知识图

未知性别的白头鹤咫R性别鉴定电泳图...石9摆尾Fi.g今石9Tail.wga图今70挺胸拍...一72X()4年的(2号)巢Fig.5一Then时niZX...一1成年白头鹤性别鉴定电泳图谱一6有尾两栖类交配行为特征进化(引自Sa...一n两只雏鸟争斗(2)

标签:;  ;  ;  ;  ;  ;  ;  

繁殖行为生态学论文_毕俊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