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东湖医院黑龙江大庆163416)
摘要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各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的程度,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药物疗效方面起重要作用。瑞舒伐他汀高效、安全,在改善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同时,也能使患者的QTd显著降低,使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利于改善ICM患者的长期预后,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慢性缺血性心肌病;QT间期离散度
瑞舒伐他汀高效、安全,在改善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同时,也能使患者的QTd显著降低,使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利于改善ICM患者的长期预后,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笔者就瑞舒伐他汀对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的62例慢性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1例,女21例,年龄46~75岁,平均62岁。入选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病程≥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0.40。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46~73岁,平均(54.6±3.5)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9~75岁,平均(55.3±4.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
药物治疗:对照组应用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ARB)、强心苷、β受体阻断药、硝酸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不论血脂高低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口服,持续6个月。用药后密切观察电解质、肝功能及有无肌痛出现。治疗前后常规查患者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离子等生化指标。
QTc间期及QTc离散度测量:选择入院病人首次所做12导联心电图,走纸速度25mm/s。每一导联心电图由一人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导联QT间期,另一人作核对。T波终点确定分析以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或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点为准,当出现u波时,则以T波与u波间的切迹为界,同一次分析采用同样的终点判断方法,除去T波低平终点不清和Tu交点不清的导联,每例测量导联≥9个。以最大的QT间期(QTmax)减最小QT间期(QTmin)为QTd。患者心电图存在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起搏心律等影响QT终点判定的均不在入选范围内。
超声心动图检查
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专人操作,取心尖四腔切面,采用Simpson法测定,测量值取3个心动周期平均值。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QTc间期及QTc离散度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后NYHA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心脏彩超LVDd、LVEF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6个月后LVDd值、LVEF值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前后LVDd值、LVEF值改善的程度,治疗组更优(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QTc间期和QTc离散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QTc间期和QTc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
2.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改善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缩短QTc间期和QTc离散度,可以降低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
3.讨论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心肌缺血是一种与代谢有关的疾病,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心衰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ICM时由于神经体液因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的改变)室壁张力的增加,心肌缺血缺氧产生的心肌纤维变性等因素造成心室肌复极不一致和局部电压不稳定,增加了心室易激性,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长期以来为衡量心脏疾病危险事件的指标。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开始及结束均延迟,复极化过程延缓,造成不同血液供应部位心肌复极结束的时间差异是QTd发生延长的可能机制。QTd的增加与心肌缺血、心肌斑状纤维化、心泵功能差及神经体液的综合作用有关。QTd异常增大标志着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增加,易形成多灶性折返激动,产生恶性心律失常。慢性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由于心功能减退、室壁张力增加、心肌长期的缺血、缺氧会对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以及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产生影响因而影响QTd的变化。ICM患者多数死于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QT离散度作为一项无创性预测室性心律紊乱的指标,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特点,可作为识别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一项实用指标。临床上如果在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QT离散度,有利于改善ICM患者预后,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对ICM的治疗十分有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ICM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能够改善ICM患者心脏功能、显著缩短ICM患者QTc间期和QTc离散度,使患者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从而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瑞舒伐他汀改善ICM患者心脏功能、显著缩短ICM患者QTc间期和QTc离散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心房肌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有关。瑞舒伐他汀潜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选择高效的调脂、抗心衰作用无疑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其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黄珏凡。瑞舒伐他汀联合坎地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张琳,孙慧灵,李海洲。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08期
[3]李沛,曾丽。瑞舒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