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胶接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聚力,应力,模型,复合材料,结构,强度,有限元。
胶接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朱兆一,李晓文,李妍,熊云峰,扈喆[1](2019)在《基于内聚力模型的CFRP层合板胶接结构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船舶轻量化的发展需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胶接技术受到了船舶行业的广泛关注。CFRP层合板胶接结构是融合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胶接技术的一种典型结构形式,其力学行为与船体结构的安全性密切相关。采用力学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复合材料胶接结构的几何模型、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研究了CFRP层合板胶接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和损伤失效行为。结果表明: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力学实验的吻合度较高,能够有效区分线性段和非线性段;复合材料结构的胶接区域是CFRP层合板单搭接结构的薄弱环节; CFRP层合板胶接结构的损伤破坏形式较多,在胶接区同时存在被粘物损伤、胶层失效和界面失效;本文工作为复杂形式的FRP胶接结构的力学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李存荣,王博文[2](2018)在《基于Grubbs-ARMA模型的钢轨胶接绝缘接头变化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钢轨胶接绝缘接头绝缘缝预测的精度,提出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的Grubbs-ARMA预测模型。该模型在ARMA模型基础上增加改进的预处理算法,保留原始数据的每一次波动规律,具体包括使用格拉布斯准则法对每个目标时刻附近的监测数据集合识别可疑值、剔除异常值和求均值,然后对得到的序列做平稳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模型阶数,建立模型,利用京沈高铁沈阳段的闭塞区段某监测点采集的20组数据,分别构造Grubbs-ARMA模型和ARMA模型,根据前15组数据预测后5组数据。结果显示:Grubbs-ARMA预测模型的残差不仅均低于0. 15,且均低于ARMA预测模型的残差对应组别的残差。证实Grubbs-ARMA预测模型不仅适用于钢轨绝缘缝预测,且比ARMA预测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8年11期)
陈涛,郝建滨[3](2018)在《基于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弹翼胶接结构胶层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复合材料胶接修理结构中胶层的模拟多采用二维平面单元,不能有效模拟胶层在外载荷作用下的真实应力状态。考虑某飞行器弹翼修理时形成的复合材料双面胶接结构承受载荷后处于叁维应力状态的情况,建立了该修理结构的叁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出单向拉伸条件下胶层的剪应力,并与Hart-Smith解析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叁维有限元模型正确、合理。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胶层的剪应力和剥离应力的分布特点,得出胶层破坏的失效顺序,为胶接修理结构的承载能力分析以及结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王锡然[4](2018)在《复合材料机翼结构胶接修理后强度评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复合材料的修补问题也变得重要,胶接修补技术具有机械连接所没有的优点,本文针对贴补式胶接修理结构进行了损伤扩展分析和强度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于修补结构中的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层合板,分析损伤准则的优缺点,确定了刚度矩阵、损伤准则和退化方案。其中以Hashin-Puck准则作为初始损伤准则,确定了函数非线性的退化方案。根据渐进损伤分析方法,通过编写UMAT子程序对ABAQUS软件二次开发,建立了层合板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算例对比极限强度验证了有效性。然后,基于粘聚区模型(CZM),确定了修补中所用各向同性胶层的刚度矩阵、初始损伤准则和损伤扩展准则,提出一种新的非线性抛物线型退化方案。同样编写UMAT将胶层的退化方案融入到有限元求解过程中。建立了双面贴补结构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损伤进程并对比极限强度,验证了模型准确性。研究了补片直径与补片厚度对结果的影响趋势。补片加厚或增大直径,均会提高强度。最后,结合机翼受力特点与损伤区域修补的特点,将机翼结构合理简化为加筋蒙皮壁板上的损伤修理问题。分析确定了机翼上蒙皮-长桁结构的修理容限。设计修理方案,确定修补参数,分析修理后结构的损伤模式和承载极限恢复程度。对含损伤的加筋蒙皮壁板,本文提出的单面贴补方案将结构剩余强度恢复至无损伤的93.2%,验证了修补方案有效性。本文的胶接修理强度模型可以区分不同度损伤模式,预测结构强度,在工程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大学》期刊2018-05-22)
胡振虎[5](2018)在《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界面失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的紧固件连接方式,胶接方式由于具有显着降低重量、减小应力集中和保证结构完整性等优点,在复合材料结构装配制造和修补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胶接结构界面应力状态和断裂失效机理复杂,受胶粘剂类型、胶接工艺参数、胶接层尺寸、载荷和服役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对胶接结构设计和性能预测提出了较大挑战。目前,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内聚力模型具有同时预测裂纹萌生与扩展等优点,在复合材料胶接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是目前界面力学研究的理论前沿。按照牵引力-位移跳函数关系形状来说,目前经典的内聚力模型包括双线性、幂指数、梯形等,结合有限元分析,应用于脆性和延展性胶接结构的失效研究中。数值分析表明,零厚度内聚力模型对于预测胶接结构的失效机理最强健,呈现出最优越的计算效率和数值性能。然而,胶接结构界面失效机理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对于使用较多的脆性胶接结构,零厚度内聚力模型可以较好阐明界面失效机理,但是对于延展性胶接结构,不能预测胶接层本身的失效机理;其次,脆性胶粘剂即使在常规载荷和温度环境下,其失效机理仍然与时间有关,使用零厚度的内聚力模型不能预测依赖于率的界面失效机理。本文基于内聚力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研究复合材料胶接结构界面失效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叁个方面:首先,基于双线性和幂指数内聚力模型,运用隐式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单搭接胶头的界面失效机理,探讨了内聚力强度、内聚力模型形状等因素对界面失效机理的影响规律,同时探讨了引入的粘性参数对于增强内聚力软化导致的收敛性问题的效果,为合理选择内聚力模型参数和粘性参数提供了建议和参考;其次,真实全面考虑到了延展性胶接结构的界面失效机理,基于显式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界面脱粘和胶结层孔洞演化之间的竞争关系,其中运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预测胶接层和实体层之间的界面失效,运用有限变形Gurson孔洞模型预测有限厚度胶接层的孔洞失效行为,探讨了孔洞参数、内聚力强度和胶接层厚度对胶接界面失效机理的影响规律;最后,结合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基于Schapery粘弹理论,发展了一个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界面本构模型;运用模式搜索算法,结合显式有限元分析和单胶接、双胶接试验研究,发展了粘弹内聚力模型的参数反演识别方法,其运用ABAQUS-PYTHON脚本语言、Explicit显式有限元模块和MATLAB软件联合编程,结合高性能计算机计算实现,并且探讨了不同内聚力强度、加载速率和胶粘剂厚度的影响规律。上述研究为深入分析和预测实际胶接结构在不同载荷和环境下的失效机理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于延展性胶接结构,真实全面考虑到有限厚度界面层、界面层与实体层之间失效,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零厚度内聚力模型的分析和应用;(2)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引入弹簧和粘壶之间的串并联组合,发展了粘弹内聚力模型,然而绝大部分是微分形式。本文发展了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模型和参数反演方法。尽管这些粘弹模型本质上是等价的,但是物理意义是不同的,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模型更显式地体现了界面牵引力与位移跳之间的时间迟滞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4)
张军,贾宏[6](2016)在《内聚力模型的形状对胶接结构断裂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聚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粘接结构的断裂数值模拟过程中,为深入分析不同形状内聚力模型与胶黏剂性质和粘接结构断裂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采用脆性和延展性两种类型胶黏剂,对其粘接的对接试件进行了单轴拉伸、剪切实验,以及其粘接的双臂梁试件进行了断裂实验.3种类型的内聚力模型(抛物线型、双线型和叁线型)分别模拟了以上粘接结构的断裂过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双线型的内聚力模型适用计算脆性胶黏剂的拉伸与剪切的断裂过程;指数型内聚力模型较适合计算延展性胶黏剂的拉伸和剪切的断裂过程,临界应力、断裂能和模型的形状参数是分析拉伸和剪切的重要参数;双臂梁试件的断裂过程模拟结果发现,断裂曲线与胶黏剂性质有关,内聚力模型形状参数也有影响.通过实验与计算结果分析,双线型内聚力模型更适合脆性胶黏剂粘接的双臂梁断裂计算,而叁线型更适合计算延展性胶黏剂粘接的双臂梁断裂过程,此研究结果对胶黏剂的使用和粘接结构的断裂分析有很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杨飒,张延松[7](2015)在《基于响应面模型的胶接接头拉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胶接接头拉剪强度的有限元模型,预测接头拉剪过程中的胶层内部最大应力,基于胶层和钢板的材料特性、几何因素与胶层内部最大应力的响应面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胶接接头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胶层内部最大应力与钢板厚度呈负相关关系;胶层厚度和钢板屈服强度均存在使胶层内部应力最小的临界值;胶层内部最大应力与胶层屈服强度呈负相关线性关系,其斜率受到胶层厚度及钢板的厚度和屈服强度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郝建滨,李旭东,穆志韬[8](2015)在《含中心裂纹的复合材料单面胶接修补结构胶层应力解析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中心贯穿裂纹的复合材料平板的单面胶接修补结构,结合复合材料的经典层合板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该修补结构中胶层应力分布的方法,推导出胶接界面应力分布的解析模型的显式解。将解析解与有限元解进行对比,验证解析模型的有效性。该方法为复合材料单面胶接复合材料结构的修补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苏维国,穆志韬,李旭东[9](2014)在《热-力载荷下复合材料/金属双面胶接接头界面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度和静拉伸载荷共同作用下,考虑胶层的材料非线性,建立了复合材料/金属双面胶接接头界面的力学分析模型,推导出弹性响应和塑性响应下胶层剪应力的分段表达式,使用胶层最大剪应变失效准则计算出胶层主导破坏的结构极限载荷,并与有限元数值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分析表明,双面胶接接头应力分析理论模型与相关简化假设正确、合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合材料/金属双面胶接接头在热-力载荷下的胶层剪应力分布特点、破坏模式和失效机理,为胶接结构的承载能力分析及结构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4年10期)
吴坤岳[10](2013)在《基于内聚力模型的胶接结构疲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轻量化作为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有效途径越发被各大汽车厂商重视,除对汽车自身结构的优化设计外,越来越多的轻质材料被用来替代传统的车用材料从而达到汽车轻量化要求,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连接问题。胶接作为一种新兴的连接形式,与传统的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连接形式相比,具有工艺简便,接头应力分布均匀,疲劳耐久性好等诸多优点。在通常情况下,胶接接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电绝缘性和耐腐蚀性。近些年来,胶接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航空、汽车等领域。近年来,胶接接头在汽车结构件中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对结构胶接件的疲劳特性等基础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胶接结构的研究多围绕在静态承载强度的分析,接头优化设计及理论模型的建立上,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一些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但对动态载荷下的胶接结构疲劳特性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本文通过实验、仿真以及理论建模手段对振动劈裂载荷下的单搭接接头进行了疲劳特性研究,分析其拉伸强度及离散性的变化,并通过电镜分析其断裂面的特征,研究其疲劳损伤及疲劳后的断裂机理,并结合仿真手段建立精确的有限元模型,对胶接接头的损伤演化进行模拟。同时,根据上述实验数据与仿真模型结果建立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损伤经验模型,此模型可对疲劳载荷下的单搭接接头强度变化进行有效的预测。最后,对胶接技术应用在大型车身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研究了胶接结构车身的一体化虚拟疲劳仿真分析流程,并与铆接车身疲劳特性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结果肯定了胶接技术的应用前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胶接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钢轨胶接绝缘接头绝缘缝预测的精度,提出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的Grubbs-ARMA预测模型。该模型在ARMA模型基础上增加改进的预处理算法,保留原始数据的每一次波动规律,具体包括使用格拉布斯准则法对每个目标时刻附近的监测数据集合识别可疑值、剔除异常值和求均值,然后对得到的序列做平稳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模型阶数,建立模型,利用京沈高铁沈阳段的闭塞区段某监测点采集的20组数据,分别构造Grubbs-ARMA模型和ARMA模型,根据前15组数据预测后5组数据。结果显示:Grubbs-ARMA预测模型的残差不仅均低于0. 15,且均低于ARMA预测模型的残差对应组别的残差。证实Grubbs-ARMA预测模型不仅适用于钢轨绝缘缝预测,且比ARMA预测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接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朱兆一,李晓文,李妍,熊云峰,扈喆.基于内聚力模型的CFRP层合板胶接结构力学行为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2].李存荣,王博文.基于Grubbs-ARMA模型的钢轨胶接绝缘接头变化预测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8
[3].陈涛,郝建滨.基于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弹翼胶接结构胶层应力分析[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8
[4].王锡然.复合材料机翼结构胶接修理后强度评估模型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8
[5].胡振虎.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界面失效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张军,贾宏.内聚力模型的形状对胶接结构断裂过程的影响[J].力学学报.2016
[7].杨飒,张延松.基于响应面模型的胶接接头拉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
[8].郝建滨,李旭东,穆志韬.含中心裂纹的复合材料单面胶接修补结构胶层应力解析模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苏维国,穆志韬,李旭东.热-力载荷下复合材料/金属双面胶接接头界面力学模型[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4
[10].吴坤岳.基于内聚力模型的胶接结构疲劳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