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学院王国强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课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趣味性会逐渐削弱,而专业体育课程内容逐步充斥教学内容,往往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与抵触情绪。本文主要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针对大专院校的体育课趣味性的演变对体育课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促进体育课教学提供一点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准备活动趣味性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大专院校学生的体育课生理、心理分析。本文选取的实验对象为2010级和2011级学生(大一和大二学生),其年龄均在19耀20周岁,出生时间在1990年前后。因生活、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90前后的学生身体发育较为早熟,外表符合成人标准,肌肉与骨骼基本完全发育,运动能力与正常的成年人无明显差异。
自国家教育总局倡导开展“双边教育”以来,互动教学就成为教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心理问题: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性格张扬,性别差异明显,有独立思考能力,并有很强的表现欲与表达欲。上课时学生会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喜欢的项目能积极配合,而没兴趣的课程往往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是采用不配合态度(小范围人群),其心理成熟度远不及生理成熟度,易激动,容易受外界干扰。
1.2学生对不同项目体育课程准备活动的反应。《大纲》要求,大一学生(2011级)第一学期为田径课,而田径课课程内容规定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教学内容易重复、单一,且运动量较大。为了避免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准备活动也以肌肉的拉伸为主,要求中等运动强度,学生在准备活动后应有少量汗液排除即达到标准。但由于准备活动的强度相对较大、机械化动作较多,加之现价段的学生都是经历过高考冲刺时期,很少参加锻炼,身体级心理都已产生惰性状态,在田径课的教学中就很容易引起抵触情绪,而且有不少教师反映会有个别学生会主动说明自己不想运动,找身体不适的借口来逃避训练。同时,也有的部分学生也会积极响应附和,希望教师减少训练量。
发生该情况后,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对多名资深教师进行了访谈工作,分析并掌握学生的行为模式,及时对课前准备活动的内容作出了调整。以前的传统田径课准备活动行动过于单一,重复和机械化(折返跑、高抬腿若干组等),现采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锻炼,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降低准备活动的运动强度,由中、高强度改为中、低强度的体育游戏作为准备活动,增强其竞争性、娱乐性,时间比重也适当增加,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更能提高整个班的兴奋程度。儿时的老鹰捉小鸡、丢沙包等体育游戏、抱腿跑等游戏稍加更改,增加难度后同学们均能积极响应,主动参与。
本人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发现文、理科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项目类型的喜好也有不同:
2011级教育系(文科)2个班和往届文科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中低强度、竞争性较弱的准备活动;而2011级数理系(理科)2个班学生更容易接受有挑战性和强度稍大的准备活动。男女差异也显得较为明显:男生喜欢竞争性较强的运动(跑、跳项目),而女生更喜欢小强度的准备活动(毽子、皮筋)。
大二学生(2010级)学生的教学内容是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项目,很受学生欢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文、理科学生均能积极配合,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本人在大二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反感准备活动,只是希望早点完成准备活动进行实际的教学练习。当学生遇到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后,都有迫不及待想上场实践的愿望,如不进行有效的准备活动反而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实验表明,此时改变单调的身体肌肉拉伸联系,采用易接受的颠球绕场快速行进走等趣味性准备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保证了运动强度,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熟悉了球性,而且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显著。
1.3结果与分析。经本人对多名资深教师的访谈和实际操作,根据体育课程对大专院校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进行了分析与改进,引导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类型的准备活动,发现趣味性较强的、符合教学内容的准备活动可以不但可以起到预防运动性损伤的发生,还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优质的课前准备活动是保证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机械式课前准备活动无法真正实现“双边教学”的要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教学。
2.2建议。淤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课前准备活动可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准备活动的趣味性可以调动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主动学习。于性别和性格差异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调整准备活动的强度、时间,多互动交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