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冀川四川省广元市实验小学628017
文学家早说过:“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实每一个数学知识也来源于生活,并且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服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发现不如也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教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最早采用结绳记事,这就是我们中国数学的起源,这无不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在课改中,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看一看、画一画、议一议、猜一猜等。我想,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解决课本中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数学课会变得更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去学习数学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逐步展示):春天到了,同学们到山上去植树,开始规定每4米距离植一株树,同学们坑挖好了,后来又改为每6米距离植一株树,第一个坑不变,先挖好的哪些坑不需要填。让学生用手中的标尺板,小组活动来找一找。这是每个学生都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活动起来也容易一些,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不会填的是在12米、24米、36米、48米等处的坑,这些都是4和6的公倍数,进而激发学生探索什么是“最小公倍数”的欲望以及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每一个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些数学问题,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一下,那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在一间长8米,宽4米的教室地板上铺方砖,方砖的边长是2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学生的做法各种各样:1、(800&pide;20)×(400&pide;20);2、800×400&pide;20;3、800&pide;20;4、400&pide;20等,看了这些解法,真让我啼笑皆非,为扭转这种局面,我带学生亲自去建筑工地上看一看,让他们也来铺一铺。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终于明白:“教室的面积&pide;方砖的面积=所需方砖的块数。”其实,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今天所学数学知识,更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又激发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总想在生活中随时发现数学问题。
三、在生活中反思数学知识,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在上了《数学广角》观察物体后,让学生回到家中从三个不同方向给同一物体拍照,得到不同的3张照片。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感,而且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时时在我们生活中应用。
其实,许多数学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有联系,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努力寻找、探索有效的课程资源,让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