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包括收风管、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第三入风管口和风速仪,所述收风管侧方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一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压差传感器,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二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压差传感器,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三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三压差传感器。本实用新型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在只需开启两个开启测量时另外的一个可以手动关闭,不会影响其他的入风管口进行测量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主设计要求
1.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风管、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第三入风管口和风速仪,所述收风管侧方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一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压差传感器,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二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压差传感器,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三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三压差传感器。
设计方案
1.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风管、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第三入风管口和风速仪,所述收风管侧方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一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压差传感器,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二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压差传感器,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三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三压差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包括转动管口和静态管口,所述转动管口侧方设有进风口,所述转动管口内侧设有第一隔风板,所述静态管口内侧设有第二隔风板且第一隔风板和第二隔风板通过转轴平行设置,所述转轴一端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一端连接有第一压缩弹簧且第一压缩弹簧另一端连接在第一隔风板上,所述转轴远离第一挡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差传感器、第二压差传感器和第三压差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信号连接风速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管口和静态管口通过连接口连接且连接口环绕设有环形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风板活动安装在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隔风板活动安装在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一端连接有第二压缩弹簧且第二压缩弹簧另一端连接在第二隔风板上。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速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压差风速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风速风量测量装置是基于S形毕托管测量原理,当管内有气流流动时,迎风面受气流冲击,在此处气流的动能转换成压力能,因而迎面管内压力较高,其压力称为“全压”,背风侧由于不受气流冲压,其管内的压力为风管内的静压力,其压力称为“静压”,全压和静压之差称为差压,其大小与管内风速有关,风速越大,差压越大;风速小,差压也小,风速与差压的关系符合伯努利方程,测量时可能只需要有的入风口开启其他的关闭,现有的风量测量装置入风管不能进行单个的开关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压差风速测量装置,通过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在只需开启两个开启测量时另外的一个可以手动关闭,不会影响其他的入风管口进行测量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包括收风管、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第三入风管口和风速仪,所述收风管侧方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一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压差传感器,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二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压差传感器,所述收风管内平行第三入风管口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三压差传感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包括转动管口和静态管口,所述转动管口侧方设有进风口,所述转动管口内侧设有第一隔风板,所述静态管口内侧设有第二隔风板且第一隔风板和第二隔风板通过转轴平行设置,所述转轴一端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一端连接有第一压缩弹簧且第一压缩弹簧另一端连接在第一隔风板上,所述转轴远离第一挡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差传感器、第二压差传感器和第三压差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信号连接风速仪。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管口和静态管口通过连接口连接且连接口环绕设有环形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风板活动安装在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隔风板活动安装在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板一端连接有第二压缩弹簧且第二压缩弹簧另一端连接在第二隔风板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能压缩第一隔风板和第二隔风板的交接处可能出现的缝隙,实现了通过管理入风管口来测量不同压差的风速,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入风管口、第二入风管口和第三入风管口在只需开启两个开启测量时另外的一个可以手动关闭,不会影响其他的入风管口进行测量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第一入风管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A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压差风速测量装置B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入风管口、11-第一隔风板、12-第二隔风板、13-转轴、14- 转动管口、15-连接口、16-环形密封圈、17-静态管口、18-进风口、101-第一挡板、102-第一密封圈、103-第二密封圈、104-第二挡板、105-第二压缩弹簧、106- 第一压缩弹簧、2-第二入风管口、3-第三入风管口、4-第一压差传感器、5-收风管、6-第二压差传感器、7-第三压差传感器、8-风速仪、9-数据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压差风速测量装置,包括收风管5、第一入风管口1、第二入风管口2、第三入风管口3和风速仪8,收风管5侧方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第一入风管口1、第二入风管口2和第三入风管口3,收风管5 内平行第一入风管口1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压差传感器4,收风管5内平行第二入风管口2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压差传感器6,收风管5内平行第三入风管口3内壁处固定安装有第三压差传感器7,第一压差传感器4、第二压差传感器 6和第三压差传感器7型号均为PY301型压差传感器。
第一入风管口1、第二入风管口2和第三入风管口3包括转动管口14和静态管口17,转动管口14侧方设有进风口18,转动管口14内侧设有第一隔风板 11,静态管口17内侧设有第二隔风板12且第一隔风板11和第二隔风板12通过转轴13平行设置,转轴13一端设有第一挡板101,第一挡板101一端连接有第一压缩弹簧106且第一压缩弹簧106另一端连接在第一隔风板11上,转轴13 远离第一挡板10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板104,第一压差传感器4、第二压差传感器6和第三压差传感器7通过数据线9信号连接风速仪8,转动管口14和静态管口17通过连接口15连接且连接口15环绕设有环形密封圈16,第一隔风板活动安装在转轴13的一端设有第一密封圈102,第二隔风板活动安装在转轴13 的一端设有第二密封圈103,第二挡板104一端连接有第二压缩弹簧105且第二压缩弹簧105另一端连接在第二隔风板12上。
具体实施例一:
工作时,人工转动转动管口14,转动管口14和静态管口17通过转轴13发生位移转动,转动管口14内侧的第一隔风板通过转轴13顺时针转动180°,此时第一隔风板和第二隔风板形成一个和转动管口14内管直径相等的圆形隔断板彻底隔断进风口18,第一密封圈102和第二密封圈103对第一隔风板和第二隔风板的交接处进行密封,第一压缩弹簧106和第二压缩弹簧105能压缩第一隔风板和第二隔风板的交接处可能出现的缝隙,实现了通过管理入风管口来测量不同压差的风速。
关闭第第一入风管口1,开打第二入风管口2和第三入风管口3,此时第二压差传感器6和第三压差传感器7分别测量此时对于的第二入风管口2和第三入风管口3进入的风速然后通过数据线9连接显示在风速仪8上。
具体实施例二:
关闭第第二入风管口2,开打第一入风管口1和第三入风管口3,此时第一压差传感器4和第三压差传感器7分别测量此时对于的第一入风管口1和第三入风管口3进入的风速然后通过数据线9连接显示在风速仪8上。
具体实施例三:
关闭第第三入风管口3,开打第二入风管口2和第一入风管口1,此时第二压差传感器6和第一压差传感器4分别测量此时对于的第二入风管口2和第一入风管口1进入的风速然后通过数据线9连接显示在风速仪8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入风管口1、第二入风管口2和第三入风管口3在只需开启两个开启测量时另外的一个可以手动关闭,不会影响其他的入风管口进行测量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1018.5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525360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G01P 5/165
专利分类号:G01P5/165
范畴分类:31D;
申请人:南京国清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南京国清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胜利路19号
发明人:吴同旺
第一发明人:吴同旺
当前权利人:南京国清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娟
代理机构:1142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