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技能培养提高高职国贸人才质量的途径探讨

围绕核心技能培养提高高职国贸人才质量的途径探讨

摘要:根据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量调查结果显示,对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求量较高,具有多种职业资格、掌握多项技能的国贸人才尤为紧俏。高职学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从高职生源素质的现实情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高职院校培养“高、大、全”样样精通的国贸人才是不现实的。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高职院校国贸人才的培养,定位在面向进入外贸企业初次就业的岗位群,找准适用于岗位的核心技能,并围绕核心技能的培养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贯彻实施,以提高高职国贸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国贸专业核心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2-0012-04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090.5亿美元,至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27倍,对外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2008年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5,616.32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7.8%,至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较大滑坡,但2010年开始逐渐复苏,当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952.2亿美元,增长21.4%。这些数据显示,虽然受金融危机、贸易保护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发展中的中国,正不可阻挡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出口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对人才专业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升。

一、外贸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

(一)岗位需求

根据对广东、浙江等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量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业务员、跟单员及单证员这三个岗位,其次是货贷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主要从事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项工作,再有就是商务文秘及翻译岗位(大都出现在大型企业里,中小型企业一般不设置这两个岗位);二是对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仍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求量较高,要求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

(二)素质要求

企业对国贸人才的素质要求,首先是具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工作精神,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能够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营销等知识,熟悉WTO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了解国际经济法律知识,掌握谈判技巧。出于与国外客户沟通磋商的需要,外语能力很重要,要求达到既能熟练地收发外贸函电,又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的水平,尤其是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是如此。对业务员更高一层的要求则是要求其具有灵敏捕捉和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海关、物流等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具有沟通、开拓、把握商机等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其拥有较为广泛的客户资源。此外,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道德也非常重要。

(三)证书要求

随着制单、跟单、报关、报检等岗位的日益强调的规范化要求,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岗位如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其他如货代、船代等工作规范化要求也很高,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国贸人才就成了各类外贸企业青睐的“抢手货”。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变革,除了原有的专业外贸公司外,许多生产型企业也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同时还产生了更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以及外贸个体户。这些新型的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传统的专业外贸公司有所不同,传统专业外贸公司分工比较具体,基层业务员职责单一而明确,而新型外贸企业往往是业务开展时间短,规模相对较小,岗位分工不可能很具体,对人才的要求是上手快且能身兼数职,具有多种职业资格、掌握多项技能的国贸人才尤为紧俏。

二、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

(一)培养定位

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已任的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社会所需,根据当前外经贸企业用人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国贸人才培养的定位及培养目标。我们知道,外贸工作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要胜任每个环节的工作都需要相应的技能,而高职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而且学习基础又相对较弱,要做到样样精通是不现实的,如果按“高、大、全”定位来培养,实际上只会变成“浑身是刀,但没一把利”,毕业出来对每个岗位都难以做到立即胜任。对于这种情况,企业以往传统的做法是,对刚走出校门的新人,一般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继续培养,经过1~3年的跟班实践,才开始放手让其独立完成业务。然而,从当前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特点来看,学校培养的这种还需要较长周期继续“深加工”才能用的“毛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人才紧缺的新型外贸企业对人才的急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高职院校国贸人才的培养,定位在面向进入外贸企业初次就业的岗位群,找准适用于岗位的核心技能及拓展技能,明确培养目标,并据此制订培养计划贯彻实施。

(二)培养目标

不管是进入大型外贸企业还是进入中小型外贸企业,也不管是进入传统的专业外贸企业还是进入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型企业,或者是进入外贸个体户,也不论是进入报关行、货代公司、外贸物流企业等哪个领域,刚毕业的学生多数都是先在基层岗位从事基础性工作,高职毕业生到外贸企业初次就业的岗位,多数都是外贸助理、跟单员、货运代理等与各种单据打交道的基层岗位,对于这些岗位及至于整个企业的外贸业务流程而言,从业者最重要的核心技能,就是单证制作。这是因为:第一,单据是企业结算不可缺少的重要凭证。在企业,各种单据是货权(如提单)、资金流动情况(如银行水单)、必要保证措施(如保单、商检证书)等的证明文件,所有的这些单据都不能有任何的疏漏,制单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影响企业结算;第二,单据制作涉及整个外贸工作流程。单据的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整个外贸流程,所需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求进行单据制作的从业人员做到制单准确、注重细节以及时间精准、规划及时外,还要根据不同国家的贸易习惯、交易政策及外商要求的贸易条件区别对待、灵活处理,并要着眼宏观、与时俱进,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完善单据制作,规范各个工作环节,保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因此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就必须根据学生就业面向的岗位群对招聘人才的素质要求来确定,具体的说,就是培养以制作和处理外贸单据为核心技能的面向第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核心技能教学为中心,再辅以为学生日后职业晋升、个性发展打基础的拓展技能培训,就形成了高职国贸人才培养的能力构成框架。以这个框架为为基础,按照“核心技能立足,拓展技能提升”的理念,我们可定出高职国贸人才的三级培养目标:

第一级为初级目标——是对所有在校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要求毕业学生掌握单证制作和单证处理技能,熟悉对外贸易的业务流程,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一般,可以满足初次就业到各类外贸企业一般基层岗位的业务素质需求;

第二级为中级目标——是对所有在校学生培养的追求目标。毕业学生掌握单证制作和单证处理技能,熟悉对外贸易的业务流程,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统筹管理能力,英语基础较好,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在满足各类外贸企业一般基层岗位业务素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能适应生产外销产品企业跟单员、业务员的岗位要求,并具备工作后职业晋升素质基础;

第三级为高级目标——是对优秀尖子学生培养和在职高级业务培训的目标定位。毕业学生(结业学员)掌握单证制作和单证处理技能,熟悉对外贸易的业务流程,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很强,综合素质高,英语功底很好,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开展工作,交际能力强,有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能满足这种“三资”企业、跨国公司、海外承包工程公司和国际劳务输出公司高级业务员、业务经理的岗位要求,具备职业晋升、个性发展的素质基础。

三、高职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一)目标定位不明晰

大多高职院校对国贸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岗位群往往不甚了解,抓不住岗位群从业素质要求的核心,培养目标定位不明,表现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虽然都把“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但整个培养计划并未体现“核心技能立足,拓展技能提升”的理念,要么是“本科压缩型”(这种情况居多数),要么是“实用操作型”。前者是按本科的基本套路来培养高职生,重视扎牢理论基础,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过于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对他们今后可持继发展的重要性。这两种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都有明显的缺陷,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么只会纸上谈兵,初次就会岗位适应性差;要么就是只会做不会想,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持续发展、职业提升的后劲较弱。

(二)教学安排欠合理

一般高职院校安排教学计划时,都有相当比例的实践课时,但许多院校对实践教学的实际重视程度不够,理论教学课时占到总学时的2/3,实践教学课时占1/3。严格说,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实践教学1/3的比例仍然偏低。笔者认为,应以各占50%为宜,但如果走到另外一面,如一些奉行“实用操作型”的院校,安排尽可能少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安排大量的实操训练,把学生训练为“工匠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往往显得后续发展乏力,这样也是不合理的。更有一些极端的,唱着“工学结合”的高调,以“校企合作”为幌子,大多数时间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所谓的“在工作中学习”,而实际上这些未学到多少专业基础知识和未经过基本技能训练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在企业的一线业务岗位跟班学习,企业不会安排,跟了也学不会,说白了就是变相在企业里打打杂工,几年过去,什么都学不到,这样的学校,就真的是在误人子弟、贻害社会了。

(三)师资力量较薄弱

“名师出高徒”,前提是要有名师,没有名师,就很难出高徒。国贸专业相比于其它专业,师资要求更高。首先,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好的进出口操作经验与技能,但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符合这些要求的较少,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教学一线的教师,虽然许多学历都是硕士研究生甚至是以上,但一线操作的经验普遍缺乏。这样的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中,很多就是去网上或者在某本书上找一些陈年旧案,照本宣科来分析一下或者让学生练练,学生学不到最新的东西,而且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只是一个拿来主义者,不可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甄别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此外,形势的发展还要求国贸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要达到能进行双语教学的水平,从目前情况看,达到要求的很少。

(四)实践教学质不高

信息革命给学校教学带来一个显著的改变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家都知道,多媒体教学并不只是教师做一些课件、从网上找一些信息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模拟教学软件的应用,这些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就可以有效地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效果很好。但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辅助教学软件使用不具有普遍性,配套设备及校内实训基地普遍不够不健全,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要求。而在校外实习的环节,经常会因外贸企业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自身正常工作甚至害怕商业秘密外泄而落空。有的虽然有一些签约的实习单位,但是由于并未真正建立起与签约企业长期合作的稳定机制,同样也使得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为了应对教学检查和办学评估,一些学校就把教师在上理论时穿插讲授的一些案例、做的一些案例分析当成是实践教学课时统计,学生也自认为是在实践,但这样实际上,实践教学真正是被“缩水”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还是以理论为主,少得可怜的实践课时让学生毕业后很难一上岗就能上手。

(五)素质教育走过场

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业人员仅仅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能力(包括责任心、自信心、意志力、执行力、忠诚度、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社交礼仪、职业道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等)是外贸企业招聘人才时重点考量的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明确的课程和学时规定,但一些学校在认识上有所偏差,重视不够,有的还通过所谓“变通”的办法裁减国家素质课程或缩减规定的课时,教师授课点到即止、应付了事,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完美人格的塑造、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尽不到真正的责任。

四、提高高职国贸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探索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应围绕核心技能培养来设置。如前所述,高职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社会所需,并根据当前外贸企业用人的特点和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位于面向进入外贸企业初次就业的岗位群,将以制作和处理外贸单据为核心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基本的培养目标,同时按照“核心技能立足,拓展技能提升”的理念,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培养综合素质更高、后续发展能力更强的高级人才。通过强化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外贸单据的制作和处理能力”这一核心技能,将能使其在国际贸易系统知识的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大多未能凸显出强化核心技能的理念,实用性不强,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设计更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以“核心技能立足,拓展技能提升”理念为原则展开,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素质教育。整个体系可由4个课程版块组成,分别是核心技能版块、拓展技能版块、素质教育版块和综合实习版块,每个课程版块由数门相关课程组成。核心技能版块一般由1门专业核心课程、2门专业主干课程和3-5门支撑课程组成;拓展技能版块由为提升学生外贸英语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沟通能力而开设的各门选修课程组成;素质教育版块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政、体育、心理健康等必修课程组成;综合实习版块则由各门专业课的课程综合实训和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组成。

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与外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相关内容对接,实行课证结合,突出技能培养,并为考证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因为随着外贸行业工作规范性要求的提高,许多外贸企业招聘人才都把是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学生有无证书,对其被聘用的机率以及聘用后待遇的高低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从考证的具体要求来看,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求很高,考试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切合度高,实用性很强。因此,在具体编制教学计划时,应该参照国际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使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相融合,实现双证融通。同时,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如给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考证并取得合格成绩的学生予以抵算相关课程的学分等,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要使课程体系改革发挥更佳效能,还应同时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办法进行改革优化,要基于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原则,建立完善的、与整个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学生考评体系,推广形式多样的综合考试,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仅根据卷面考试来评定,还应将平时作业、实验实训、课堂讨论、竞赛获奖、实践成果等纳入成绩评定范畴,突出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应用的能力,同时综合评价其职业素质表现。

(二)注重师资队伍培养

优秀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优秀的人才培养水平的保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扩大了办学规模,新引进了许多专业教师,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高职院校新进的教师多是从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中选聘。这些新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师素质高,但普遍存在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弱的情况,所以,国贸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最重要的一方面就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制定实施科学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外贸企业去考察学习、挂职锻炼,参加行业交流活动,听取专家指导,接受专业培训,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设法从外贸企业招揽人才,聘请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行家里手充实教师队伍,并建立起网罗众多专门人才的兼职教师人才库,让他们在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注意教师队伍师德培养和爱岗敬业精神的锻造,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在加强正常教学秩序管理的基础上,给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教研环境,更大限度的释放教师个人智慧和工作能量。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杆。实践教学要特别注重实效性,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关键。高职的实训基地一般有校外基地和校内基地两大类,与外贸企业签约建立校外基地,能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战学习,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和沟通能力,提升其团队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增强。但由于企业的日常运作与学校教学要求的衔接存在许多问题,还有企业商业机密保护顾虑等原因,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比较困难,多数学校的校外基地接纳学生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因此,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仍然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聘请行业专家指导进行建设。条件成熟的,还可通过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的路子,建立全仿真的模拟环境,教学安排上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及情境教学法,通过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教学软件等,进行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的仿真实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更好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四)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国贸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外贸英语的应用能力,是其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英语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外贸行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目前外贸企业里的一线业务员,原来并不都是国贸专业科班出身,相当部分员工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这是由于在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中英语好专业技能又强的比较难找,而企业又迫切需要外语能力强的业务人员,只好退而在专门学习英语的毕业生中招人,国贸业务只能是临阵磨枪、边干边学,一些企业老总坦言,如果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又具有出色的英语运用能力,那“根本不需要去找工作,只有工作去找他!”因此,通过在校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要在全院统一开设大学生基础英语、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基础上,加大外贸英语如《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国际商务英语》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同时要逐步推广双语教学,这是扎实提高学生外贸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招生的分数线划在低于三本之后很多,新招学生的公共科目知识基础普遍较弱,尤其是英语基础明显不够扎实,很多学生过英语A级都比较费劲,流利的听说写更是困难,而且从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的现实情况看,录取学生的高考分分差很大,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不均,差别较大,给组织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这种先天不足,给实施双语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要实施双语教学难以做到立竿见影,只能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首先,我们可以在学校积极营造双语教学的语言氛围,如组织学生收看英语影视节目、引导学生收听英语广播,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英语角、双语比赛活动等。其次,组织高水平的教师、聘请专家做好双语讲义、课件、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可以通过推行按层次分班、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进行差异化教学,这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考验。此外,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给双语教学的老师增加课酬等方式,鼓励老师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基础较薄弱的学校,可先选派部分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强化培训,应用于教学取得突破后,逐步带动、推广实施双语教学。

(五)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注意加强思政、体育、心理健康等国家规定的素质课程的教学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开设商务与社交礼仪、外国风俗等素质拓展课程,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实践育人,提高素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组织引导学生利用阿里巴巴、敦煌外贸网等外贸平台进行个人外贸创业,锻炼学生国际贸易的实操能力,提高对相关的工作流程、单据制作、函电往来以及相关的国际惯例、政府政策等的了解掌握,促进英语沟通能力和互联网应用能力的提高。此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改进考核评定体系,增加“职业素质”考查内容,具体就是将学生在上某门课时的课堂礼仪、对教室(实训室)环境卫生的保持和设备设施的爱护等方面的表现予以考查评价,并作为该门课最终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通过考核评定的引导效应,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时刻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以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

作者简介:李维(1965—),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高职教育(广西南宁市,530003)。

参考文献:

[1]朱春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2]胡秋华关于珠三角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胡令提高高职国贸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途径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4]李德萍对当前形势下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12期

标签:;  ;  ;  

围绕核心技能培养提高高职国贸人才质量的途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