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庄子:毛边书(连载二)——写在毛泽东的边上论文

胡庄子:毛边书(连载二)——写在毛泽东的边上论文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谁?

有人在网上发出一篇《〈毛泽东选集〉真相》,其中说道,《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写的,并称胡乔木要求恢复自己的署名。这篇文章流传很广。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之陕北,首发在1945年9月之重庆。

胡乔木1937年7月到延安,1941年开始任毛泽东秘书。时间对不上号呀。

或许可以说,毛泽东故意把写《沁园春·雪》的时间提前了。问题是,胡乔木有写作《沁园春·雪》的经历和气魄吗?胡乔木写诗吗?

1965年元旦,《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发表胡乔木十六首。这是他第一次发表诗词。这些诗词发表前,毛泽东在1964年11—12月应胡的请求帮他修改了这些诗词,然后毛泽东亲自写信推荐发表在《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为这件事,江青还很不高兴,认为胡乔木牵涉了主席的精力。此后,胡乔木再不敢让毛泽东帮他改诗词了。

胡乔木晚年在他的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后记中说:自己的许多诗词“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的,经过他再三悉心修改以后发表的。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经他改过的句子和单词,确实像铁被点化成了金……”《人比月光更美丽》我翻看了,它和毛泽东诗词不在一个层次上。

2009年12月14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胡乔木之女胡木英说:“有人说,《沁园春·雪》是你父亲写的?”胡木英肯定地说:“不是。父亲没有参加长(东)征,壮丽景观没经历过,这不是凭想象就能写出来的。而且按照我父亲的性格,他不会写出主席那样的气魄。”

★《沁园春·雪》的白话译文

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雪》(原文略),范文澜把它翻译为白话文,发表于晋冀鲁豫边区出版的《人民日报》(1946年10月20日)。译文如下:

这是北方的风景啊!千里万里的大地,被冰封住了,大雪飘飘的落着。老远望去,长城里边和外边,只是一片空旷;黄河高高低低,波浪滚滚的河水,一下子冻结不流了。一条一条的大山,好像白蛇在舞蹈;一块一块的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大山高原,都在跳动,要和老天比一比谁高。等到晴天,看鲜红的太阳照起来,像个美女抹着胭脂,披着白衣,格外的美妙。//中国国土这样的好,引起无数英雄争着要。可惜那,得到胜利的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武功虽然很大,对文化的贡献却嫌少。名震欧亚的成吉思汗,只懂得骑马射箭打胜仗。这些人都过去了,算算谁是真英雄,还得看今朝。

日本“毛泽东研究第一人”竹内实,1960年代初对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雪》进行翻译,他的译文是:

如果说打字方面是“妇敲夫审”,那么唱起昆曲来,则是“妇唱夫随”了。张允和晚年与俞平伯等人一起成立了昆曲研习社,周有光常常陪同她去参加曲社活动。张允和70岁生日时,周有光送了她一套《汤显祖全集》,张允和心里甜滋滋的:“他真是懂我的心思。”

北国的风光究竟有多么壮美!看那冰封千里,雪花在万里空间飞舞。凝眸眺望,长城内外,一片皆白。黄河的上下游已经结了冰,滔滔的流水不见了,令人遗憾。暴风雪中,山有如银蛇飞舞,高原如同白色圣象奔跑。北方的大自然不仅景色喜人,而且充满试图与天上的太阳比试高低的蓬勃朝气。若在晴天,太阳的红光在雪上燃烧着,红与白映照得宛如美人的衣裳一样妖艳。啊,祖国的山河是这样迷人!为这魅力所吸引,历史上无数的英雄都为其建功立业,对其表示敬意。然而,那些英雄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文化方面不是没有功绩,可在文章力度上却稍有不足;唐太宗和宋太祖虽是文化君主,在文学上为后人所景慕的魅力却略显差些。作为天之骄子、风靡一世的成吉思汗又怎么样呢?——他只在弯弓射雕上是把好手。这些都是过去的人物了。若期望思想与感情丰富、具有创造新社会气概的杰出人物,那绝非是在以往,而应该出现在当代革命人民大众当中。

由上式可见,滑动聚束SAR模式方位向分辨率与方位波束宽度及作用距离相关,为满足作用距离范围内方位分辨率要求,则滑动聚束方位波束宽度要求如下:

译文不错,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两种文字互译、古文今译,译好不容易。许渊冲套用《道德经》第一章总结了他的翻译理论:“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故应得意,以求其同;故可忘形,以存其异。两者同出,异名同理。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如此,甚难。

★听毛泽东说子弹如何走路——读《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话记录稿介绍》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上课,有书面记录的就有近40次。这些讲话对研究毛泽东的思想,不可或缺。如何找到这些讲话?

——毛泽东在“抗大”最著名的讲话是1937年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文革中有传抄本(不难找到),其核心部分《实践论》《矛盾论》已经收入《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在“抗大”的大部分讲话,还沉睡在中央档案里。好在1980年代,中央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对毛泽东“抗大”讲话有个初步整理,名为《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话记录稿介绍》,刊登在《中央档案馆丛刊》1986年第1期(创刊号)和第2期上,齐得平的《我管理毛泽东手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1版1印)也收入了这部分内容。

在小尺度空间景观设计中借助应用水景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小尺度空间景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是特色景观营造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也是小尺度空间水景与当代社区文化和谐共生的一种体现.本文以临沂市海纳曦花园住宅小区某庭院为例,通过对小区庭院景观要素、空间的探究,在充分体现庭院设计理念和目标基础上进行水景设计,从而创造出亲切、舒适、安静的家居环境.

最近,我特意从网上淘来第一次发表《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话记录稿介绍》的《中央档案馆丛刊》总第1、2期,品读与收藏。

《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话记录稿介绍》的体例,不是原原本本地照录讲话,而是根据毛泽东的讲话内容,分为26个题目,将毛泽东的讲话尽量完整地“填”进去。因为毛泽东在“抗大”的讲话每次的重点比较突出、内容也相对集中,所以,这26个题目收编的内容,基本可以看出当时讲话的全貌,甚至能够让人感受到讲话时的现场气氛,不像现在一些“摘编”那般零散、那般前言不搭后语。

《介绍》中原汁原味发表的毛讲话,还没有经过刻意整理,但其中的许多新思想,新句子,让人难忘。比如,1938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抗大”讲课,说: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走“之”字路,而不是“一”字路,这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发展的原则,叫做走“之”字路原则。他说,我们走的是“之”字路,要懂得转弯抹角,最后就要达到目的。讲到这里,他拿飞行的子弹作为例子:

子弹在枪中间也是走的“之”字路。你不信拿一杆枪来,把那枪栓拉下来,然后一只眼睛闭起,一只眼睛光着,对准枪口上一看,原来里面也是走得“之”字路,那个来复线是螺丝形的。那么,子弹在枪筒里面受着压迫,所以是走的“之”字路;出去之后,不走“之”字路了吧?不是,出了枪口走的还是“之”字路。如果是走直线,那么我要打太阳,于是把一支枪口对着太阳瞄准,“砰”一下,那个子弹走直路,朝着太阳走去,一下子就打到太阳的身上。但是,世界上却没有一支枪可以打太阳。……枪弹的对头是空气,空气不准它到太阳那里去,走到半路上,空气叫它说:还是下来休息休息吧!它就要下来。

1962年1月,毛泽东对日本一个访华代表团谈话时回忆说:“遵义会议时,凯丰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翻了翻《孙子兵法》。”

——神来之笔啊!

★毛泽东什么时候研读《孙子兵法》?

遵义会议上,凯丰挖苦毛泽东说:“你懂什么马列主义,顶多是看《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打仗!”毛泽东反问:“想必你读过《孙子兵法》?你知道《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几节?”弄得凯丰哑口无言。

凯丰对毛泽东的挖苦,其实代表了当时的党中央对毛泽东的看法。那时中央有人在《革命与战争》等刊物上讽刺毛泽东,“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

其实,到遵义会议时,毛泽东还没有认真读过《孙子兵法》。毛泽东1913年的上课笔记《讲堂录》中,记录有《孙子兵法》的内容,那是听课记录,他并没有系统地读过《孙子兵法》。

毛泽东是什么时候研读《孙子兵法》的?

“我是秀珊。”长发女生指了指短发女生,“她是怡珊。我们是会计系二年级的同班同学,又同寝室、同社团,总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我们几乎形影不离,所以你只要叫我们珊珊学姐就行了。”

对于毛泽东的划圈,周恩来有切身体会。他总结说:“凡是毛主席只划圈的,还不要着急去办。因为如果毛主席支持的话,他会鲜明地表态,同意或不同意,这样可以积极执行。如果只划了圈,那还不行。”“主席批文件不要看他划圈了就认为他没有意见了,主席如果说很好,照办,那才算数,或者说很不好,不行,压下。如果只划圈,不要认为就没有意见。别的常委都同意了,最后才送给他,他只能划个圈。”(《王力反思录》)

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致电叶剑英等,明确要求“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在延安,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他开始研读《孙子兵法》等国内外军事著作。若干年后,他给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介绍说:“你没有看过两千年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一些很多的原则,一共有十三篇。”

令毛泽东不能忘怀跟释怀的是,凯丰等人的挖苦。后来,他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件事——

车身长/宽/高(mm) ................................................4557/1880/1297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说实在的,我在山上搞了几年,比他们多了点山上的经验。他们说我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枪杆子主义等等。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打仗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我就反问他们:既然你们说我是按照《孙子兵法》指挥作战的,想必你们一定时熟读的了,那么请问:《孙子兵法》一共有几章?第一章开头讲的时什么?他们哑口无言。原来他们也根本没有看过!后来到陕北,我看了八本书,看了《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书看了,日本人写的军事操典也看了,还看了苏联人写的论战略、几种兵种配合作战的书等等。那时看这些,是为了写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提升性能。光学透明粘合特性是触摸屏等电子设备对材料的要求。陶氏高性能膜用离型剂(SYL-OFFTM LTC 310 和SYL-OFFTM LTC 750A)固化温度低,可用于光学膜等高端应用。SYL-OFFTM 7795氟硅离型剂(用于有机硅压敏胶湿胶涂布)和SYL-OFFTM 7792氟硅离型剂(用于干胶复合)提供更轻的剥离力,与陶氏有机硅压敏胶具有兼容性,可完美解决超轻剥离力应用的痛点。

1968年7月28日,毛泽东召见北京五大学生造反领袖谈话,毛泽东说:“我就没上过什么军事学校,没读过什么兵法。大家说我打仗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我说《孙子兵法》我没看过,《三国演义》是看过的。”林彪接过话说:“那时候你叫我给你找《孙子兵法》,我没给你找到。”毛泽东说:“遵义会议的时候,跟凯丰辩论,他问我《孙子兵法》看过没有?我问他《孙子兵法》一共多少篇,他也不知道;后来我在写战略问题时,才把《孙子兵法》马马虎虎看了一遍。什么叫兵法,英语‘阿特迷尔’就是兵法,‘阿特迷尔——孙’就是《孙子兵法》。”

这个话题,毛泽东在建国之后反复说,说了十来次,可见印象之深,记忆之牢,刻骨铭心。这个话题刺激了毛泽东研读《孙子兵法》,这使得《孙子兵法》中的优秀思想进入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之中,实现了古老文化传统在现当代的传承。

★《论持久战》花絮

2018年10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之际,在中美贸易战之际,人民出版社出版《重读〈论持久战〉》一书,引起关注。

《论持久战》是毛的名著,是本阐述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一出版即得盛赞。蒋介石认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得以在全国印刷发行。白崇禧对《论持久战》甚为赞赏,认为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方略”,他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部书当时被翻译成日文、英文、俄文。后来的实事证明,毛泽东抗战战略战术可行,结果预言精准。

毛泽东当年在延安写《论持久战》的情形如何?毛泽东自己没说,目睹《论持久战》诞生的江青曾经介绍过。《戚本禹回忆录》写道:

中央档案馆保存有《论持久战》手稿,手稿是毛主席用毛笔写的,有的地方是江青用钢笔写的。江青解释说,那是因为当年主席写的地方比较乱了,她就在边上重新誊写一遍,主席再在她誊写的稿子上用毛笔做修改。江青介绍说,主席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容易发脾气,不允许有任何干扰,谁要影响到他,他就把谁骂出去。那时,主席吃饭也是食不知味,有时刚吃一口,想起什么来,就马上放下先去写。所以主席一餐饭常常是冷了再热,热了又冷。江青还把小米粥熬得很薄可以喝,还把一些菜和豆子都捣碎,弄得很细很细,送给主席吃,但主席看也不看就囫囵吞下去了。那个时候,一有人来找主席,江青就挡在门口,一些很大的人物来了也不让见,人家还以为主席生病了,她就告诉他们主席在写东西,不让任何人打扰,有事找谁谁去。有时主席可能是写的过程中遇到特别解不开的困难了,会显得很烦躁,那时天气本来就闷热,主席一烦躁全身更热得不行,江青就拿冷毛巾给他擦头,主席手上也热得不行,江青就找来些凉的石头,让他握着用来降温。江青在边上也不敢说话,看到主席写好一段,就赶紧过去帮他誊抄好。江青说:“那是主席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主席在文章里预测的东西后来都被证实了。”

★新华书店

如今在延安,老远就能看到清凉山上“新华书店”四字大字。

1937年4月24日,在清凉山万佛洞最底层的一个窑洞里,新华书店诞生。

“新华书店”一词是谁创制?已不可考。1937年1月,新华社在延安成立,“新华书店”的名字是否受其影响也未可知。

1939年9月1日,毛泽东手书“新华书店”四字,从此“新华书店”名声大振。

1949年,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订了一条原则:每解放一座城市,要办理四件事:一、开办银行,二、开办邮局,三、开办供销社,四、开办新华书店。一解放,就开书店,这才叫有文化、有眼光!

汽侧调节通过调节暖风器的加热蒸汽量来调节空气预热器空气入口壁温。汽侧调节的蒸汽,比容大,容积通流量较大,调节阀的口径较大,调节阀的开关行程也较大,其调节精度较高。但由于蒸汽调节为节流调节,在减少蒸汽量的同时,蒸汽压力降低后,其对应的饱和温度也随之降低,节流造成热能损失后再进行传热,由此需要增大暖风器换热面积。另外,对于每台炉设2台暖风器的,由于蒸汽管道到2台暖风器的距离不同,阻力也相差较大,建议对每台暖风器各设一个调节阀,或者通过管道布置,把从汇合母管至每台暖风器的阻力相当,以便到2台暖风器的汽量相当。汽侧调节暖风器汽水去除氧器和去扩容器的系统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中国图书的流传历史,经历一个从书肆到新华书店的历史。古代,汉族民间的书店叫书肆。书肆一词始于汉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名称,它们既刻书又卖书。这些名号,宋代以后亦称书坊。书店一名,始见于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如中华书局。新中国成立后,新华书店在大陆遍地开花。新华书店,国营非私营,卖书不印书,没有自己的出版社和印刷厂,纯发行,这是它和古书坊的差异。

1949年,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自1949年7月1日起全国新华书店统一启用毛泽东题写的店招。从此,毛体“新华书店”遍及全国所有的公社。新中国成立后,国人读的书,大都是从新华书店买来的。新华书店几乎成为心灵的驿站,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记忆。

SPF级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20~280 g。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注射用雷贝拉唑钠1 mg/kg组,每组5雄5雌。动物禁食不禁水约24h后,在异氟烷轻度麻醉状态下,仰卧位固定于固定板上,腹部手术区常规消毒。于腹部剑突下正中作切口,暴露胃及幽门,用细线缝扎幽门,同时于食管‐胃交界处纵行切开贲门肌约1 cm,分离至黏膜层完全暴露于视野中,以加强胃反流[7]。将胃轻轻送回大鼠体内,间断缝合腹壁肌肉和皮肤。

离离的诗歌《在新华书店》写道:“此时,我多么小/任意翻开的一本/都可以藏住我小小的舌头,迷茫的思考。/我多么小,像走在无垠的旷野上,/植物长起来就是一排。/人们都是陨落的星,/躺在那里就是一排。/这些背乡离井的纸,/想要拯救人类的欲望,连成一片。/这是下午三点的新华书店,/我像一个和上帝妥协的苹果——/渐渐呈现出淡黄的无知”。

毛泽东熟读《西游记》,他的划圈不知是不是跟孙悟空学来的。孙悟空曾用金箍棒在唐僧周围划一个圈,这样妖魔鬼怪就不能捉拿唐僧了。

我相信,当代大陆的每个人都有与新华书店的故事。现在,卖书的地方多了,书店的名称也百花齐放了,但一见“新华书店”招牌,心里仍是暖暖的。

1.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目前经过相关的大量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有很多种,而且财政管理所包含的工作类型也涉及了很多种类,因此要想做好企业的财政工作,必须要从加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性。但是在我国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联系不深,而且相关体系建设的也不够完善,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内控制度及业务流程管理也没有得到完善,从而加大了财务风险。

有一天,我接到一个来自美国的电话,电话那头兴奋地说:“我在新华书店!美国纽约的新华书店!”朋友随后通过微信发来一张图片,纽约新华书店的招牌用的也是毛体“新华书店”。

医生哈韦德·凯利就是众多医生之一。当他听说她来自的城镇时,他走到医院的大厅,来到她的房间。他马上认出了她。他决定尽他最大的努力医好她。

★《七律·忆重庆谈判》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有人问毛泽东:中共为什么不民主?为什么要炸桥破路?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忆重庆谈判》,其中回答了“炸桥破路”的指责。诗曰:

有田有土皆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尽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这首诗没有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主办的《党的文献》2016年第6期发表文章,考证此诗是毛诗无误。

如今一些选本上收有《七律·忆重庆谈判》,大多是从文革初期红卫兵编印的所谓“毛泽东未发表诗词”中选来的,字句有些误抄。

我保存有1966——1969年之间红卫兵编印的冠名“毛主席未发表的诗词”之类的小册子,比如《诗词新作/毛泽东》(山西万荣中学雄鹰战斗队1967年翻印)、《毛主席诗词二十首(未经发表,宣传参考)》(周至县捍卫毛泽东思想野战团1966年12月18日翻印)等,其中收录的诗词,有些可以确定是毛的,还有一些不是毛的,有的无法确认。

式中,mr表示服务请求者定义的QoS属性参数;mp表示具有相同功能的候选Web服务集合中提供的QoS属性参数。

★“半边天”一词诞生

2013年12月,澳大利亚矿业富商克莱夫·帕尔默(ClivePalmer)担任议员后的首次演讲时引用了毛泽东的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

2017年1月22日,华盛顿、伦敦等地的妇女反川普大游行,打出了标语“妇女能顶半边天”。

遥想文革时期,“半边天”一词流行,有宣传画、连环画、图书出版,还有一出吕剧名《半边天》。

令人困惑的是,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主席语录》《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官方出版的所有毛泽东著作中都找不到“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名言。

我在《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一书《半边天》一文中考证,毛泽东最早是在1949年5月和侯波说“女同志是半边天”的。那天,侯波徐肖冰夫妇一起去见毛泽东,合影时,侯波夫妇一左一右站在毛泽东两侧,正要按下快门,毛说:“不行,不能这样站,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毛主动站到了侯波的左边,一张见证“半边天”一词诞生的照片同时诞生了。“……半边天”这句话后来演变成著名的毛主席语录:“妇女能顶半边天。”流行于全球。

★毛泽东画“○”(“圈阅”考)

记得1975年前后的中共中央文件,文件开始往往是几个红色大字:“毛主席已圈阅。”其实,就是毛主席没有说什么话,拿起笔,在文件上画了一个○。

在文件上不写字,画一个圈,也是一种批示法。画圈之“○”,字典上没有这个字,大概是编字典的人没有画“○”的人生体验,于是就使全国人民忽视了这个貌似阿拉伯数字的符号。

圈阅之“○”的首创者是谁?

领导在公文上批示不知起于何时。明代的冯梦龙说:“唐及五代,凡文书皆批曰‘诺’,犹今批‘准’字也。”(《古今笑史》)我看清朝皇帝的御批,常见的几个字是“知道了”。

在当下体制命名学里,○,其形近于0(零),或许是从古老的太极图受到启发,或者是从阿拉伯数字的“0”那里借来的;其音同“圈”,意思是:已阅、知道了。在隐喻学的目光下,○,是零?圆?枪口?眼睛?政治之嘴?容器?虚无?玄之又玄……

《叶子龙回忆录》说:1948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找毛泽东的另一个秘书叶子龙查一份关于土改方面的电文,叶子龙说主席已经看过了。胡乔木说:“我也记得主席看过这份电报,但他说没看到,还跟我发脾气了。”叶子龙赶紧找出那份画了许多勾勾的电文。当时领导人阅看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页上画个勾。胡乔木和叶子龙拿着这份电文去见毛泽东,叶子龙说:“主席,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毛泽东听了有些不高兴:“我根本没有看过!”胡乔木打个圆场说,画勾这种方法有缺陷,这上面这么多画勾,根本无法区别出来是谁画的。后来,叶子龙想了一个办法:送传电报、文件前,先在上面署好各位领导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名字上画一个圈,表示阅过,是为“圈阅”。胡乔木和叶子龙把这个想法报告毛泽东。毛泽东说:“立个规矩也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说着,在一份文件上面的“毛”字上画了一个圈,并签上了日期。他严肃地说:“这样可以吗?画圈为证,以后就这么办。谁出了问题谁要负责任啊。”从此以后,毛泽东阅读文件,如果没有批示,就“圈阅”,表示知道了。中央其他领导亦复如是。

看来,毛泽东是创立“圈阅”之“○”的首要者。

气缸伸出时,气缸杆及内侧杆通过滑块沿窗框上下2条导向槽运动,防止因气流冲击活动窗扇而引起联动机构扭曲、气缸杆倾斜造成的运动卡滞,保证机构运动平顺可靠,降低脱落风险,提高车窗安全性。当机构运动至滚轮接触塞块时,气缸继续施力,外侧杆在塞块作用下克服扭簧作用力将活动扇叶外推向窗口并塞紧,以保证车窗外平面相平不存水(见图1b)[1]。

遵义会议之后到长征结束之前,毛泽东没有时间、精力、条件阅读《孙子兵法》。长征中,他让林彪给他找《孙子兵法》,林彪没有找到。他读《孙子兵法》是在长征结束之后。

周恩来的这些话,是与毛泽东长期相处中得出来的经验。

据我观察,毛泽东划的○都是呈顺时针方向的。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促使小学生实现素质成长与数学进步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数学学科特点重新设计出易于引起小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数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小学生摸索出学好数学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之后,“圈阅”就在官场上流行起来,各级领导都学会了划圈。划个圈,倒是省事。如今,这种“皇家式”的传达意见方式,成为中国官方公认的规矩。

★脱裤子、割尾巴,洗脸、洗澡

“脱裤子”、“割尾巴”,这样通俗的革命词汇是毛泽东创造、他的秘书胡乔木传播的。

1942年3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撰写、毛泽东修改的社论《教条和裤子》。其中批评一些教条主义者:

“他们高叫道,大家要洗澡啊,大家要学习游泳啊,但是有些什么问题发生在他们的贵体下了,他们总是不肯下水,总是不肯脱掉他们的裤子。

“谁要是诚心诚意地想反对教条主义,那么他第一着就得有脱裤子的决心和勇气。

“毛泽东同志在他二月一日的讲演里,曾经说今天党的领导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在一部分党员中间,还有三风不正的问题。于是你也来呀,我也来呀,大家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尾巴割下来呀,大叫一通,尾巴完事,那么我们的党岂不就十全十美了吗?可惜尾巴是叫不下来的。大家怕脱裤子,正因为里面躲着一条尾巴,必须脱掉裤子才看得见,又必须用刀割,还必须出血。尾巴的粗细不等,刀的大小不等,血的多少不等,但总之未必是很舒服的事,这是显而易见的。

“有些好心的同志说,裤子是要脱,但是只能秘密地脱,在群众面前脱不但有伤大雅,而且敌人和反共分子还会在旁拍手。但是群众难道不是共产党的天然的和法定的监督者和审查者吗?共产党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非群众的党派,所以得到胜利的发展,难道不是群众的这种监督审查的结果吗?那么共产党在爱护自己的人们面前严肃地表露自己,是则是,非则非,为什么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呢?”

这就是“脱裤子、割尾巴”的来历。

“脱裤子、割尾巴”都是比喻。“脱裤子”是把尾巴露出来,目的是为了“割尾巴”。“尾巴”指的是教条主义,包括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割尾巴”,就是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之类的毛病割除掉。

“脱裤子”、“割尾巴”两个词很民间、很通俗、很形象。竟然可以用这么“俗”的词语写报纸社论、讲党的理论、搞政治宣传,这很新鲜,是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从没有过的事情。所以,它在延安整风中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整风运动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教条和裤子》这篇文章,收录到红卫兵文革初期编印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中,收录到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胡乔木文集》第一卷。这都是可以的,毕竟这篇文章是两人合作的结果。党史研究者高华认为:这篇文章“堪称中国言论史之奇文”,“这篇社论以大胆使用粗俗文字于政治斗争,开创了中共文宣语言的新范式。”

其实,“脱裤子、割尾巴”是共产党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达而已。

“脱裤子、割尾巴”,有形有象,有血有肉。不过,通俗是通俗,从语言角度来说毕竟有些粗俗,也免不了让人想入非非,有些人对这个词颇有腹诽。后来,毛泽东不再用“脱裤子、割尾巴”这类词,而是改用“洗脸”、“洗澡”来说明改造思想的道理。

在1945年4月《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的“三反”运动中,毛泽东要求,“各级干部必须人人向群众作反省检讨,即所谓人人下水洗澡……”。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1988年出版小说《洗澡》,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1—1952年“三反”运动中的经历。杨洚在小说的前言中说: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后来,脱裤子、割尾巴,洗脸、洗澡之类的话语还在政治实践中有所发展,延伸出许多新词。比如说:冷水澡、热水澡、搓澡、大盆水、中盆水、小盆水等等,显示了共产党人使用“群众语言”的高超技能。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上说:“我们中国《庄子》上有句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现在我们还没有‘毕’,已经很大。”

1945年6月17日,在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发表演说,他说:“我经常和一些同志讲:‘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是古书《庄子》上讲的。‘作始’就是开头的时候,‘简’就是很少,是简略的,‘将毕’就是快结束的时候,‘巨’就是巨大、伟大。这可以用来说明是有生命力的东西,有生命力的国家,有生命力的人民群众,有生命力的政党。”

毛泽东在七大前后几次回忆说,我们党从初建时很小,几十个人没一条枪,对马克思主义,对于下步如何办,也是不甚了了,经过英勇奋斗,不惜牺牲一切,干出了这样的大事。

《庄子·人世间》有句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意思是说,一个事物,一个事业,开始兴起的时候微不足道,十分简陋,到了快要完成的时候,或者快要结束的时候,都有巨大的体量、繁琐的存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十分喜欢引用这句话。比如:195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到上海一大会址视察,他为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习近平总书记至少三次(2013年7月8日、2015年2月17日)引用“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句话,勉励革命者不忘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般地说,事业快成功时,自身有着巨大的体量,这包括自身的数量,创造的财富,掌握的资源,积累的经验,形成的思想等等有形的和无形的方方面面,这值得自豪跟骄傲。

《红楼梦》上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难处”。事业做大时,如果不清醒不谨慎,“大”而自大,“巨”而僵化,巨人综合症,巨大的自我缠绕、自我纠结、自我绊腿下,最容易犯颠覆性错误。事业快结束、快崩塌、快完蛋时,往往也是以庞大而繁杂的面目呈现的。这可能是《庄子》中“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句话的应有之义。这更值得警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引用了一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他指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在歌舞升平中清醒如许,十分难得。

★传唱十年的《毛泽东之歌》

1941年,张春桥在华北联大为庆祝“七一”中共生日写了一首诗歌《毛泽东之歌》,卢肃作曲后曾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歌词全文如下:

云笼罩着海洋,海燕呼唤暴风雨,你是最勇敢的一个,不管黑暗无边,夜雾茫茫,从不停息你战斗的号召,从不收起你坚强的翅膀。在南方,在北方,从中原,到边疆,你响亮的声音,鼓励着斗争中的人民,温暖着受难者的心。你是光明的象征,你是胜利的旗帜,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我们光荣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学着你的榜样,跟着你的火炬,走向自由幸福的新世界。

这首歌一直唱到1951年。后来因为一些音乐家和革命者批评它“曲调过于平淡,情感沉郁……更带有伤感的成分”(周巍峙)、“像一首挽歌”(夏白),唱的人渐渐少了。到后来,歌颂毛泽东的歌曲铺天盖地,这首歌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1957年的一天,张春桥随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在杭州西湖刘庄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柯庆施介绍说:“边区那首《毛泽东之歌》,就是他写的词。”毛泽东说:“哦,你还晓得写词。”

张春桥后来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女儿维维问他:“你感觉怎么样?”他回答说:“没有怎么样,哪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我开辟的?哪一支军队是我带出来的?哪一个战役是我打下来的?”还比较清醒,有自知之明,也有些自卑心理。张春桥后来说:“要说我有什么野心的话,我这一生最大的野心就是想写一部《毛泽东传》。”他最终也没能把这本书写出来。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考

社会上流传毛泽东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在1950年代末就流传,一直到现在仍有人在传。

毛泽东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

有传说毛泽东是在延安时说的。《毛泽东年谱》上没有记载。

据说,刘少奇之子刘源专门考证毛泽东讲这句话的具体时间,没有结果。

《戚本禹回忆录》中说:“传说的什么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那只是当年不知从哪里传出来的一个流言。王光美很认真地跟我们说过:“那都是瞎说。少奇同志讲了,他从来没有听毛主席这么说过。”当然,戚本禹的这一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天壤间生成的好句,被毛泽东拾得。

1940年4月,毛泽东为“四四”儿童节题词:“天天向上。”这个题词刊登在4月12日出版的《新中华报》上。

1949年9月10日,毛泽东为《中国儿童》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

1952年,北京育英学校委托在该校读书的毛泽东的女儿李讷,请求毛泽东为学校题词。毛泽东在“六一儿童节”这天,为北京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大概是题词之后毛泽东吃饭,将菜汤滴到题词上面,毛泽东看到后,没有换纸,又在原来题词的下边空白的纸上重写了一遍“好好学习”。

如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毛主席语录”,多是连在一起使用的。

毛泽东是啥时候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个词联在一起的?我听到有两种传说:

其一:1951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省参加国庆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有渡江小英雄马三姐,毛泽东关切地询问她念书的情况,送给她一个笔记本,并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的题词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

还有一种传说是:1951年5月3日,苏州少年、8岁的陈永康在学校周围玩耍时,一个青年给他糖吃,让他将一包“面粉”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陈永康感到这个人可能是坏人,就应付着那个青年,当看到巡逻的解放军战士时,他一把抱住那个青年的腿,大声喊到:“解放军叔叔,快来抓坏蛋。”那个青年气急败坏,用拳头击打陈永康,把小陈打得血流满面,小陈死不松手,后来解放军制服了那个青年。经查,那包所谓的“面粉”是一种易燃易爆的炸药,那个青年是个特务。陈永康的事迹为毛泽东知道后,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派人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当时,全国刚解放,敌对分子经常制造恐怖事件,出于保护小英雄人身安全的考虑,毛泽东给他题词一事,一直没有公开。

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太可靠。我查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其中没有记载上述两件事情。如果不是毛泽东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个词联在一起,那么是谁把毛泽东的这两句话捏合在一起的?这还有待于考证。

笔者收集到的1967年6月1日出版的《红小兵》报创刊号上刊登一首歌曲《好好学习天天学上,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为毛主席题词谱曲),其中歌词写道:“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笔者见到的最早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连在一起的出版物。

笔者收集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出版的《红卫兵歌舞》系列图书中,扉页上都印着毛泽东手写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竖排)。这是正式出版物上比较早地将毛泽东的两句话连一起使用。

毛泽东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两个词,明白如话,干干净净,浅的语言中包含很深的道理,深刻的道理讲得极为浅显,可谓言浅意长。

毛泽东具有语言学的深厚功底和技巧,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十分善于用朴素、简单、平实的字组词造句,却能做到素朴而智慧。这很难,简单平实的,很容易平庸肤浅,平庸肤浅则不能传扬,不能传扬的词就不是好词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素朴,简洁,上口,含义清晰、丰富而深刻,只要认识字,就能明白它的含义,即使不识字,也能听懂它的意思,这还不是好词吗?这样的好词,不流行才怪。

标签:;  ;  ;  ;  ;  ;  ;  ;  ;  ;  ;  

胡庄子:毛边书(连载二)——写在毛泽东的边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