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沟Ms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成因机制分析

四川九寨沟Ms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成因机制分析

论文摘要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九寨沟地震是近十几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东缘活动构造带发生的第三次大地震,其余两次分别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野外调查未发现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从而对于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和成因机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基于野外调查,综合分析InSAR技术获取的同震形变场和发震断裂几何参数、遥感数据、同震滑坡分布数据、历史地震数据,以及前人资料,对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基于Sentine-l雷达影像数据,使用D-InSAR技术获取了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对断层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1)LOS向最大抬升量为15.2 cm,最大沉降量为21.0 cm;(2)此次地震最大滑动量1.06 m,地震矩释放总量约为6.82×1018Nm,矩震级为Mw6.46;(3)九寨沟地震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北段的延伸断裂。2.通过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遥感解译综合分析了九寨沟地震同震滑坡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震区内存在两处同震滑坡密集发育区,其滑坡分布特征与发震断裂的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九寨沟地震同震滑坡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断层效应,包括距离效应、方向和坡度效应、烈度效应。3.综合分析历史地震资料、地球物理资料、InSAR反演结果、虎牙断裂特征和巴颜喀拉块体的运动学特征,本文认为此次九寨沟地震的发生跟3种孕震条件相关,分别为:(1)虎牙断裂北段为未发生破裂的断层段(地震空区),即存在发生大地震的背景条件;(2)虎牙断裂具有较高的倾角,为左旋走滑断裂,这是孕育九寨沟地震的断层条件;(3)下地壳流为孕育九寨沟地震的动力条件。在下地壳流的驱动下,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相互作用,使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角向北东方向挤出,此过程中受到秦岭的阻挡,使虎牙断裂成为应力集中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九寨沟地震研究进展
  •     1.2.2 InSAR技术在地震形变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2.3 地震滑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概况
  •   2.2 巴颜喀拉块体及其地震活动性
  •   2.3 研究区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
  •     2.3.1 岷江断裂
  •     2.3.2 虎牙断裂
  •     2.3.3 塔藏断裂
  •     2.3.4 龙门山断裂带
  •   小结
  • 第3章 基于D-InSAR的九寨沟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   3.1 九寨沟地震概况
  •   3.2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     3.2.1 D-InSAR基本原理
  •     3.2.2 D-InSAR主要处理方法
  •   3.3 九寨沟地震同震形变场获取及分析
  •   3.4 九寨沟地震断层参数及滑动分布反演
  •   3.5 九寨沟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   小结
  • 第4章 九寨沟地震同震滑坡的分布特征与断层效应分析
  •   4.1 九寨沟地震极震区同震滑坡发育特征
  •     4.1.1 日寨沟沿线同震滑坡发育特征
  •     4.1.2 树正—则查洼沟沿线同震滑坡发育特征
  •     4.1.3 上四寨村—干海子村沿线同震滑坡发育特征
  •   4.2 九寨沟地震同震滑坡的断层效应分析
  •     4.2.1 距离效应
  •     4.2.2 方向和坡度效应
  •     4.2.3 烈度效应
  •   小结
  • 第5章 九寨沟地震成因机制分析
  •   5.1 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裂与虎牙断裂的关系
  •   5.2 九寨沟地震与虎牙断裂历史地震破裂空区的关系
  •   5.3 九寨沟地震与虎牙断裂活动特征的关系
  •   5.4 九寨沟地震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运动特征的关系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梁昌健

    导师: 李勇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同震滑坡,巴颜喀拉块体,地震空区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茂县震后滑坡与活动构造的耦合机制研究(编号:41172162)》

    分类号: P315.2

    DOI: 10.26986/d.cnki.gcdlc.2019.000195

    总页数: 83

    文件大小: 9698K

    下载量: 145

    相关论文文献

    • [1].九寨沟Ms7.0地震四川电网受损分析及处置措施[J]. 四川电力技术 2018(02)
    • [2].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6)
    • [3].九寨沟Ms7.0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误差研究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03)
    • [4].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J].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4)
    • [5].位移格林函数的精密计算及其在芦山Ms7.0地震中的应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02)
    • [6].芦山M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研究[J]. 四川地震 2014(02)
    • [7].利用GNSS基线分析芦山Ms7.0级地震前后应变演变特征[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7(08)
    • [8].2013年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其构造意义[J]. 科学通报 2013(20)
    • [9].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 科学通报 2013(20)
    • [10].“4·20”芦山Ms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3(04)
    • [11].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J]. 地质学报 2013(06)
    • [12].4·20芦山Ms7.0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04)
    • [13].芦山M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区域形变特征分析及发震模型探讨[J]. 地质学报 2017(10)
    • [14].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地区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J]. 地质学报 2018(12)
    • [15].芦山Ms7.0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分析[J]. 四川地震 2014(02)
    • [16].龙门山断裂周边区域在汶川Ms8.0地震和芦山Ms7.0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特征对比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05)
    • [17].汶川Ms8.0级和芦山Ms7.0级地震与通渭地电阻率异常关系研究[J]. 高原地震 2016(02)
    • [18].基于地倾斜数据的九寨沟Ms7.0地震旋转运动场构建[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5)

    标签:;  ;  ;  ;  

    四川九寨沟Ms7.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成因机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