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吡咯里嗪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吡咯,抗炎,关系,环氧,药物,化学合成,抗炎药。
吡咯里嗪酮论文文献综述
魏玮[1](2009)在《3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关于新型潜在的非甾体抗炎类化合物-3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又称吡里酮)类衍生物的合成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炎症及中、轻度疼痛。根据文献报道,吡里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和明显的抗炎作用。在该类化合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高效低毒的活性化合物。本论文是在吡里酮类化合物已有抗炎镇痛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新型毗里酮类化合物。本论文设计不同的实验路线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吡里酮类化合物及中间体。设计并研究了一条以吡咯和丙烯腈为原料,依次经过Michael加成、环合成酮并肟化、内贝尔重排反应、N-酰化等六步反应制得了叁个重要的吡里酮衍生物中间体及未见文献报道的N-(2-吡咯里嗪酮基)酰胺。同时,对吡里酮的传统合成方法做了改进,采用乙醇钠做强碱性催化剂,简化了实验步骤,产率由原来的61%提高到77%。根据药物化学中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采用两条不同的合成路线,合成了3,4-二氢-1-氧代吡咯并[1,2-c](?)嗪,并与苯甲酰氯酰化制得7-芳甲酰基-3,4-二氢-1-氧代吡咯并[1,2-c]嗯嗪。经过实验路线的优化,发现以2-(4-酰基-1H吡咯基)叁氯乙酮和氯乙醇为起始反应物于碳酸钠催化下缩合制备7-酰基-3,4-二氢-1-氧代吡咯并[1,2-c]嗯嗪。产物及中间体的结构已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质谱等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09-02-01)
王克栈[2](2004)在《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关于一类新型非甾体抗炎剂—3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下称吡里酮)的合成和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本课题在我校有机教研室对吡里酮类化合物已发现的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1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吡里酮衍生物,并通过IR,~1H-NMR,~(13)C-NMR,MS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法测试了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抗炎镇痛活性.初步的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多数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或镇痛活性,其中化合物W-11、W-13、W-14、W-15、W-17的镇痛作用与对照药布洛芬接近,W-11有较明显的抗炎作用。 总结了初步的构效关系。(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4-05-01)
于红,王绯,栾洋,李剑,张守芳[3](2003)在《5-芳基-1,2-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 5 芳基 1,2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构效关系 ,寻找高效低毒、具有抗炎镇痛活性的新型吡咯里嗪酮衍生物。方法以吡咯里嗪酮为母体 ,设计并合成了 5 芳基 1,2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小鼠醋酸扭体法测定了该类化合物的抗炎及镇痛活性。结果用两条路线合成了 10个目标化合物 ,经1H NMR和MS确证其结构。小鼠试验表明 ,一些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 /或镇痛作用。结论化合物Ⅲ1及Ⅲ5的抗炎活性优于对照药布洛芬 ;化合物Ⅲ5的镇痛活性优于对照药布洛芬 ;其中化合物Ⅲ5的抗炎及镇痛活性均强于对照药布洛芬 ,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于红[4](2003)在《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是关于新型非甾体抗炎剂—1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下称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炎症及疼痛等常见病。然而,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都具有引起胃肠道溃疡及肾功能损伤等毒副作用,因此,寻找疗效高、毒副作用低的抗炎药一直是该类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对炎症发生机制以及抗炎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的深入发展,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如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环氧化酶/5-脂氧酶双重抑制剂和一氧化氮释放型非甾体抗炎药等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开发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新抗炎镇痛剂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合成研究室在对吡咯里嗪类抗炎镇痛剂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吡里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和明显的抗炎作用,现已合成了其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衍生物,发现了大量具有显着抗炎镇痛作用的活性化合物。本课题以吡里酮为母体,依据已有的吡里酮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结果,参照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所建立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方程,设计合成了叁类56个吡里酮衍生物,其中包括25个5-芳基吡里酮,15个5-芳酰基吡里酮和16个5-芳烷基吡里酮。其中,51个化合物未见于文献报道。 设计了一条以芳基乙酮为原料,合成5-芳基吡里酮类化合物的新路线,利用该路线成功地合成了各类取代苯基吡里酮。设计了一条以吡咯为原料,经酰化、还原、Michael加成、Hoesch反应合成5-芳烷基吡里酮类化合物简捷可行的合成路线,成功地制得了目标化合物。 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法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炎和镇痛活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200 mg/kg的剂量灌胃给药,多数目标化砚冤涅演哪大学犀里学应老‘之卿要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其中化合物ZY-302、ZY-3Og、ZY-3 19、Z丫337·ZY-340和ZY一351的抗炎和镇痛活性与阳性对照药布洛芬相似或更强,值得深入研究。 总结了一些初步构效关系,5一芳基毗里酮类化合物取代苯环对位带有烷烃或含硫取代基,有利于增强抗炎和镇痛活性;而氨基、经基、烃氧基和酞氨基则使活性降低。5一芳烷基毗里酮类化合物普遍具有较强的镇痛活性,多数5一芳甲基毗里酮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不及相应的芳乙基类化合物,而镇痛活性却明显强于芳乙基类化合物。进一步运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对所合成毗里酮衍生物的结构与抗炎活性和镇痛活性进行了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本课题研究结果证明,所设计合成的各类毗里酮衍生物绝大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活性,是有研究前途的化合物,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3-06-01)
孙光[5](2003)在《新抗炎镇痛剂吡咯里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关于新型非甾体抗炎剂—1H-2,3-二氢-1-吡咯里嗪酮(下称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构效关系的研究。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的基本防御性反应,但也能导致严重的病理过程。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炎症及中、轻度疼痛。现在,非甾体抗炎药种类繁多、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但是,现在临床应用的非甾体抗炎药普遍具有导致胃肠道、肾以及肝损伤等毒副作用,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炎药一直是该类药物的主要研究方向。 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合成研究室在对吡咯里嗪类抗炎镇痛剂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吡里酮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和明显的抗炎作用。以吡里酮为先导化合物,已合成了大量的吡里酮衍生物。在该类化合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高效低毒的活性化合物。本课题是在吡里酮类化合物已有抗炎镇痛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化合物类型,设计合成新型吡里酮类化合物。 设计合成了叁类56个新的吡里酮类化合物,即,34个5-胺甲酰基吡里酮,19个5-酰氨基吡里酮以及3个5-吡里酮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53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 设计了以5-叁氯乙酰基-吡里酮为中间体的合成5-胺甲酰基吡里酮类化合物的新路线。叁氯乙酰基-吡里酮可以直接进行胺解,生成5-胺甲酰基吡里酮;也可以水解生成酸,再进行氯化,胺解,转变成5-胺甲酰基吡里酮。通过此路线,可以合成各种5-胺甲酰基吡里酮。 设计了一条合成5-芳甲酰氨基吡里酮关键中间体5-氨基吡里酮的新路线,即,通过3-(1-吡咯基)丙腈与N-氯邻苯二甲酰亚胺反应,制得N-(1-氰乙基吡咯-2-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再经Hoesch环合,水解,制得5-氨基吡里酮。5-氨基吡里酮易与各种芳酰氯,生成5-芳甲酰氨基吡里酮。该路线适用于各种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法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抗炎和镇痛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和/或镇痛活性。其中,25408、25424、25425、25430、25431和25453的抗炎和镇痛活性与布洛芬相似,或强于布洛芬,具有药用研究的价值。 5一氨基毗里酮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且在大鼠急性致胃溃疡毒性试验中,无致胃溃疡作用。其与布洛芬拼合形成化合物25453。25453具有强的抗炎镇痛作用,在等摩尔剂量下,抗炎和镇痛活性明显强于布洛芬;在大鼠急性致胃溃疡毒性试验中,无致胃溃疡作用。25453是一个很有药用研究前途的抗炎镇痛剂。 总结了一些初步构效关系,如:在苯胺甲酞基毗里酮类化合物中,邻位取代物的抗炎镇痛活性明显高于间位和对位取代物;当胺甲酞基的氮原子上连有烃基时,抗炎和镇痛活性均明显增强,如,化合物25430,即N一甲基一N一苯基一5一毗里酮甲酞月安。 运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对所合成的毗里酮衍生物进行了叁维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5一酞氨基比5一胺甲酞基有利于增强抗炎和镇痛活性;5一邻位取代苯甲酞氨基毗里酮类化合物苯环上的邻位取代基有利于增强抗炎和镇痛活性。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5一胺甲酞基和5一酞氨基毗里酮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活性,是有研究前途的化合物,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3-06-01)
杨志[6](2002)在《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关于一类新型非甾体抗炎剂—3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下称吡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的非类固醇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炎症及中轻度疼痛。自120多年前水杨酸钠被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以来,以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为目的,人们不断地对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抗炎药物进行理论和开发研究,不断发现新的抗炎镇痛药。现在,NSAIDs已成为种类繁多、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 炎症与花生四烯酸(AA)代谢之间关系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上个世纪炎症研究的重大进展。根据AA代谢产物等炎症介质的产生机理,近20年来,研制开发了大量的新型抗炎剂,主要有COX抑制剂、5-LO抑制剂、COX/5-LO双重抑制剂、PLA_2抑制剂等。近十年来,COX-2的发现和多种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合成,为新抗炎镇痛剂的开发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现在,几个选择性COX-2抑制剂已经上市,表现出了胃肠道毒副作用低等一些特点。当前,抗炎镇痛剂的研究方向仍然是寻找毒性低的高效抗炎镇痛剂。 吡里酮类化合物是我校有机合成研究室发现的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在对该类化合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批高效低毒的活性化合物。本课题主要是在吡里酮类化合物已发现的构效关系的基础之上,开拓新的化合物类型,设计合成新的吡里酮衍生物,并进行初步的药理试验,以寻求新的高效低毒的抗炎镇痛剂。 已经发现,2-胺甲基吡里酮和5-胺甲基、酰基吡里酮具有较高的抗炎镇痛活性,但胺甲基取代衍生物不稳定,水溶性极差,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为此,设计了5-胺磺酰基和5-酰胺基取代吡里酮类化合物,共合成了5-胺磺酰基吡里酮类化合物34个,5-酰胺基吡里酮类化合物14个;同时,还设计合成了20个2-烃基吡里酮类化合物,8个5-酰基(烷基)吡里酮类化合物。总计,合成了4个不同系列的76个目标化合物,其中的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摘要70个化合物未见于文献报道。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化学现象。当毗里酮与苯乙醛在碱性下进行缩合反应时,得到的不是预期的缩合产物,而是两个毗里酮自身的双分子缩合产物。通过MS,勺一NMR谱等测定,两个产物是同分异构体,即缩合反应产生的两个几何异构体。通过 H-H NOESY谱等的分析,初步确定了它们的 Z、E构型归属。 毗咯在发生硝化反应时,难于控制得到一硝基取代物。而当毗里酮在用HNO。-Ac对进行硝化时,可以中等收率地在其毗咯环的结构部分生成一硝基产物。硝化产物为5、6和 7位的一硝基毗里酮的混合物,经柱层析分离后,借助 IR、MS、‘H-NMR等,归属了它们的结构。氨基毗咯是不稳定的化合物,而硝基毗里酮经催化氢化还原后,得到结构稳定的氨基毗里酮。 利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法,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用小鼠醋酸扭体法,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的镇痛活性。结果表明,以 200.0 mg/kg的剂量灌胃给药,多数胺磷酸基和酚胺基毗里酮等目标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或镇痛作用,其中化合物YZ-176。178、247。253等的抗炎镇痛活性均相当于或强于阳性对照药布洛芬。对 YZ-184等 3个化合物进行了干燥啤酒酵母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试验。 根据初步的药理试验结果,对它们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2-07-01)
赵丽琴,胡远东,袁越,张涛,张守芳[7](2001)在《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与环氧化酶的分子对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 5 ,6 二芳基 2 ,3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化合物ZZ 12 2为例 ,应用分子对接方法模拟化合物与环氧化酶 1(COX 1)和环氧化酶 2 (COX 2 )的作用。结果 从ZZ 12 2与COX 1和COX 2的结合模式 ,形成复合物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及相应原子间形成氢键的能力表明 ,ZZ 12 2易于与COX 2结合 ,而不易与COX 1结合。结论 ZZ 12 2可能是一个COX 2选择性抑制剂 ,但尚需酶结合实验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杨志,张守芳[8](2001)在《氨基吡咯里嗪酮的制备和异构体的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1,2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 (1)进行硝化 ,得到其 5 ,6和 7位 3种硝基取代物 (2 )。确证了该3种硝基取代物的结构。经还原 ,制得了相应的 3种氨基 1,2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赵丽琴,袁越,胡远东,张涛,张守芳[9](2001)在《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叁维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 5 ,6 二芳基 2 ,3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叁维构效关系 ,为进一步设计新结构类型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结果 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专家系统 (Apex 3D)软件模拟并构建药效基团模型和叁维构效关系 (3D QSAR)方程。结论 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与分子总疏水性、空间体积和吡里酮环 1位基团和两个次级作用部位的性质有关 ;增加吡里酮环 1位基团π电子密度 ,降低分子总疏水性 ,及减弱 6位苯环对位取代 ,都将有利于化合物的抗炎作用(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赵丽琴,杨志,张守芳[10](2001)在《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寻找高效低毒、有抗炎镇痛活性的新的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方法 以二芳基取代杂环类COX 2选择性抑制剂为模板 ,以吡里酮为母体 ,设计并合成了 5 ,6 二芳基 2 ,3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用IR ,1HNMR和MS确定其结构。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小鼠醋酸扭体法测定这些化合物的 ( po 2 0 0mg·kg-1)抗炎及镇痛活性。结果 合成了 17个新化合物 ( 1- 17)。生物实验结果显示 ,多数化合物有一定的抗炎和 (或 )镇痛活性。结论 化合物 3,8,11,14和 15抗炎活性优于对照药布洛芬 ;化合物 9,10和 11镇痛活性接近于对照药布洛芬 ,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吡咯里嗪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关于一类新型非甾体抗炎剂—3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下称吡里酮)的合成和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本课题在我校有机教研室对吡里酮类化合物已发现的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1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吡里酮衍生物,并通过IR,~1H-NMR,~(13)C-NMR,MS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扭体法测试了所合成的化合物的抗炎镇痛活性.初步的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多数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或镇痛活性,其中化合物W-11、W-13、W-14、W-15、W-17的镇痛作用与对照药布洛芬接近,W-11有较明显的抗炎作用。 总结了初步的构效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吡咯里嗪酮论文参考文献
[1].魏玮.3H-1,2-二氢-1-吡咯里嗪酮衍生物的合成[D].天津科技大学.2009
[2].王克栈.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
[3].于红,王绯,栾洋,李剑,张守芳.5-芳基-1,2-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
[4].于红.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
[5].孙光.新抗炎镇痛剂吡咯里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
[6].杨志.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抗炎镇痛作用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
[7].赵丽琴,胡远东,袁越,张涛,张守芳.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与环氧化酶的分子对接研究[J].药学学报.2001
[8].杨志,张守芳.氨基吡咯里嗪酮的制备和异构体的结构鉴定[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1
[9].赵丽琴,袁越,胡远东,张涛,张守芳.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叁维构效关系研究[J].药学学报.2001
[10].赵丽琴,杨志,张守芳.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J].药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