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一、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婷[1](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张圭珍[2](2021)在《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流行病学及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在男科门诊ED患者的一般情况,发掘E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ED患者中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病率及特征,探索其在流行病学的相关性,从而为指导临床提供相关依据。通过对ED患者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情况进行临床调查,建立数据库,突出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总结出当今社会环境下阳痿中医证素动态变化规律,从而为临床辨证立法用药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门诊的ED患者1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形式调查其一般情况、勃起功能状况及整体性生活质量情况以及精神心理状况、中医证素分布情况。采用Epidata3.1软件建数据库,双份录入、检查突出值、锁定。所有数据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1.人口学资料:完成本次调查共计有1150例,调查的总回应率为95.76%。从年龄分层来看,50岁以上人群ED发病率较高;从体重指数来看,ED患者超重、肥胖占比较多;从文化分层来看,ED患者多集中在大专及以上的教育文化程度上;从职业类别来看,从事脑力劳动ED患者相对较多,从居住地来看,居住在大中城市ED患病率较高,从居住舒适度来看,居住条件一般的ED患者较多。2.一般资料: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合并症中以高血压病(609/1150,52.96%)、高脂血症(502/1150,43.65%)、糖尿病居多(446/1150,38.78%)、前列腺炎(266/1150,23.13%),相应的用药史中以降压(526/1150,45.73%)、降糖(388/1150,33.74%)、降脂(347/1150,30.17%)药物比例较高;从饮食结构上看,以不良饮食习惯如辛辣(288/1150,25.04%)、油腻(676/1150,58.78%)、煎炒(551/1150,47.91%)等居多,饮食清淡(92/1150,8.00%)及结构均衡(222/1150,19.30%)的患者相对较少;吸烟、饮酒等个人史来看,很大比例的ED患者存在长期的吸烟(585/1150,50.87%)、饮酒史(508/1150,44.17%)。3.勃起功能情况:轻、中度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较多约占总人数的59.65%,而重度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占比仅为19.74%。从病程上来看,大部分患者病程相对较短,平均病程为2.32±1.86年,病程小于6年的患者占约90%以上;从勃起硬度来看,超出7成以上的患者虽插入阴道无法保持坚挺状态;从晨勃情况来看,大部分患者晨勃明显减少,仅9.31%的ED患者晨勃正常。在调查人群中,仅44.85%的患者前期接受过治疗,其中约38%患者接受过西药治疗,药物以希爱力、万艾可等PDE-5抑制剂为主。4.性生活质量情况:大部分ED患者的性欲普遍降低,能维持较高性欲的患者仅127例,占总人数的11.04%;从性交频率来看,大部分患者能维持在3-6次/月,平均为3.98±1.58次/月;从射精时间来看,阴茎从插入到射精的时间<2min、2-6min、6-12min、>12min,分别占比17.39%、56.61%、19.74%、6.26%;在接受调查的人群当中,高达86.79%的人员无法对性持有满意的态度,其中31.83%不太满意,而剩下的54.96%则显示出不满意的态度。5.焦虑、抑郁状态情况:抑郁量表(PHQ-9)中的“感觉疲惫或没有活力”和焦虑量表(GAD-7)中的“变得容易烦恼或急躁”两个项目评分最高;抑郁患者比例占据整个调查人数的56%,其中5.39%的患者甚至因为性生活不和谐长期处于重度抑郁的状态,27.91%的患者处于轻度抑郁状态;与此类似,焦虑患者比例也达到了52.87%,其4.17%的患者因为性生活不和谐长期处于重度焦虑状态,29.39%的患者处于轻度焦虑状态。焦虑、抑郁共病患者总人数354例,占总人数的30.78%,分别在抑郁患者和焦虑患者总数占比中达到46.77%和63.04%。无抑郁的ED患者的IIEF-5评分与抑郁状态ED患者IIEF-5评分相比,P<0.01;轻度抑郁状态的ED患者的IIEF-5评分与重度抑郁状态ED患者IIEF-5评分相比,P<0.01。轻度ED与中重度、重度ED的PHQ-9评分相比,均P<0.01;轻度焦虑状态的ED患者的IIEF-5评分与重度焦虑状态ED患者IIEF-5评分相比,P<0.01。轻度ED与中重度、重度ED的PHQ-9评分相比,均P<0.01。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年龄、体重指数、相关基础病的数量、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的结果为影响勃起功能的危险因素;“性欲的程度”、“性交射精潜伏期”、“性生活满意度”、“ED的严重程度”这4种因素为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年龄”、“射精潜伏期”、“ED严重程度”则为焦虑状态的危险因素。7.中医证素分布情况:病位证素主要为肾、肝、心、脾、胆;病性证素主要为瘀、气滞、阳虚、气虚、血虚、阴虚、湿、热;常见证型有淤血阻络证、肝郁气滞证、肾阳亏虚证、湿热下注证、心脾两虚证。结论:1、年龄、体重指数、相关基础病的数量、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的结果为影响勃起功能的危险因素;2、ED患者中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患病率高,且ED的严重程度与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通过中医证素分布研究,常见证候多涉及心、肝、脾、肾四脏,呈现出阳痿单一证候的不典型性以及证候涉及脏腑的广泛性。阳痿以多种病位、病性证素以复合形式存在,表明了阳痿的病机的复杂性。

袁源[3](2021)在《矮身材心血管代谢评估与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研究一:矮身材(short stature)是心血管代谢疾病(cardiometabolic disease,CMD)的危险因素,但这个结论存在争议,需要多因素全面综合分析的研究。在医疗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应用与普及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建立预测模型具有更大优势。研究在分析成年期矮身材与CMD关联性的基础上,基于神经网络建立矮身材CMD预测模型。研究二: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研究一),明确成年期矮身材可增加CMD风险。考虑到CMD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同时缺少相关病因及指标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究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及生长激素(recombinanthuman growth hormone,rhGH)治疗在矮身材儿童心血管代谢中的作用,并基于神经网络建立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deficiency,GHD)儿童rhGH治疗心血管代谢预警模型。同时,归纳分析矮身材儿童中医证候特征,探索矮身材儿童中医证候特征与心血管代谢的关联性。研究三:通过临床分析(研究二)发现,矮身材儿童心血管代谢水平与生长激素水平相关,且rhGH治疗可影响心血管代谢,但这种影响是否依赖治疗周期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现有rhGH治疗与心血管代谢的各临床研究结论不一致,缺乏全面定量综合分析。为了弥补现有研究局限,采用荟萃分析方法,拟进一步明确rhGH治疗对GHD儿童心血管代谢的作用特点,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可能原因,特别是rhGH治疗时间对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一:提取中国国家健康调查(China National Health Survey,CNHS)的部分数据,包括5905例成年参与者的有效数据信息。CMD定义为具有下列疾病中一个或多个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及冠心病。无疾病的参与者作为对照组,CMD组按照疾病数目分层。通过软件Anaconda3-5.2.0版(Python 3.6.5版)及Stata 14.0版统计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和全子集回归法筛选最佳模型特征,采用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所选特征对CMD风险的作用,采用限制性立方条样图显示身高与CMD风险的关联性,并采用亚组分析及中介效应分析探究影响矮身材作用的相关因素的交互关系。根据以上结果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研究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400例青春期前矮身材儿童(GHD组285例,ISS组115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生长激素水平与心血管代谢特征的关联性。同时,探究中医证候特征与心血管代谢的关联性。前瞻性分析共纳入150例青春期前矮身材儿童(GHD组76例,ISS组74例)。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rhGH剂量与心血管代谢变化的关联性,指标升高或降低定义为较基线水平增高或降低10%以上。上述分析均按照年龄和性别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最后基于神经网络建立GHD儿童rhGH治疗心血管代谢预警模型。研究三:2名研究者独立纳入和评估文献,并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研究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及Meta回归分析探索异质性的可能原因。采用累积效应分析、影响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研究结果:研究一:1.基线信息显示共计1151(19.5%)例成年人患有CMD,其中895(15.1%)例成年人患有1种CMD,256(4.4%)例成年人患有2种及以上CMD。病例组身高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矮身材所占比例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逐步回归法和全子集回归法筛选出5个特征与CMD显着相关,包括身高、年龄、BMI(身体质量指数)、CMD家族史和运动。3.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除教育和运动外的混杂因素后,作为连续变量,身高每增加10cm,CMD风险降低36%(OR=0.64,95%CI:0.57~0.73,P<0.001);作为分类变量,与正常身高相比,矮身材同样显着增加CMD风险(OR=1.42,95%CI:1.21~1.66,P<0.001)。限制立方条样图显示了随着身高降低,CMD的风险逐渐增高。4.运动和教育影响身高的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仅在每周运动≤3次并且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亚组当中矮身材是CMD的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运动对身高和CMD作用的影响占到了 65.4%,而教育只占24.6%。5.基于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准确度为82.5%,十折交叉验证评估的准确度为81.2%±1.25%。研究二:1.基线信息显示GHD组儿童LDL、LDL/HDL及TC/HDL水平显着高于ISS组(P<0.05),二者在中医证候中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2.回顾性分析显示,GH峰值与TG、LDL、LDL/HDL、TC/HDL、AIP(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TyG(甘油三酯血糖)指数均成负相关,与HDL呈正相关(P<0.05)。亚组分析显示,GH峰值与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关联性在GHD儿童更有意义,在GHD学龄儿童及男孩中更有意义。另外发现,中医证候特征中肝气郁结证与TG、AIP水平升高相关(P<0.05)。3.前瞻性分析显示,rhGH剂量增加(每增加0.01IU/kg)对HDL降低(HR=0.92,95%CI:0.85~0.99,P=0.028)起保护作用,对 AIP 升高(HR=0.93,95%CI:0.87-0.99,P=0.049)起保护作用,但是增加Hba1c升高风险(HR=1.14,95%CI:1.01~1.29,P=0.04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以上结果在GHD儿童中保持一致,但在ISS儿童中则无意义(P>0.05)。对GHD儿童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儿童及男孩在rhGH治疗后HDL(学龄儿童 HR=0.89,95%CI:0.79~0.99,P=0.041;男孩 HR=0.89,95%CI:0.81-0.99,P=0.032)、AIP(学龄儿童 HR=0.89,95%CI:0.79~0.99,P=0.028;男孩 HR=0.89,95%CI:0.81-0.97,P=0.009)得到改善,但学龄前儿童及女孩Hbalc升高的风险增加(学龄前儿童HR=1.24,95%CI:1.03~1.48,P=0.022;女孩 HR=1.25,95%CI:1.09~1.56,P=0.050)。4.GHD 儿童身高改善效果与治疗起始年龄、骨龄、身高标准差、BMI及垂体高度呈负相关,与rhGH剂量呈正相关。结合前瞻性分析结果显示,rhGH剂量增高有利于增加疗效,改善HDL、AIP水平,但是不利于Hbalc水平。5.基于神经网络建立GHD儿童rhGH治疗心血管代谢预警模型,准确度为80.4%,十折交叉验证评估的准确度为79.2%±2.21%。研究三:1.共有1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16项独立研究,共1319名儿童纳入最终分析。2.研究共分析了 8个代谢指标,总体分析显示,rhGH治疗后TC水平明显降低(WMD:-0.20 mmol/L;95%CI:-0.30~-0.10;P<0.001),LDL水平轻微降低(WMD:-0.22mmol/L;95%CI:-0.47~0.22;P=0.092),HDL 水平显着升高(WMD:0.29mmol/L;95%CI:0.24~0.33;P<0.001),其余指标无显着变化。3.亚组分析显示,TG水平在治疗前12个月增加,在治疗超过12月后降低。4.Meta回归分析显示,随着样本量增大,FPG变化趋于无意义,趋势呈降低状态(P<0.05)。5.累积效应分析和影响性分析显示,第一项研究对后续的研究无显着影响,单个研究对总体结果无显着影响。研究结论:研究一:矮身材增加CMD的患病风险,但是教育和运动可以减弱矮身材的不良作用。相比于传统模型,CMD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度更高。考虑到CMD发病年轻化的趋势,需要更多针对矮身材儿童的研究。研究二:生长激素在矮身材儿童心血管代谢评估中有显着作用,GHD儿童生长激素水平与心血管代谢水平显着相关,在不同年龄、性别儿童中的表现存在差异。青春期前矮身材儿童以脾胃不足证为主,中医证候特征在GHD及ISS儿童中的分布无显着差异,但是中医证候特征中肝气郁结证与TG、AIP水平升高相关。rhGH治疗可改善脂代谢水平,但增加糖代谢异常的风险,基于神经网络建立rhGH治疗预警模型,不仅可为矮身材儿童治疗提供参考,而且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研究结果有助于在治疗前提供预判,减少治疗风险的发生,进而提高治疗质量。研究三:rhGH治疗改善GHD儿童的心血管代谢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效应,且治疗周期是影响既往不同研究结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本研究还支持了 rhGH治疗对脂代谢有显着改善作用。从实际应用考虑,临床尚需要严密监测接受rhGH治疗的GHD儿童的心血管代谢指标。

郑凌琦[4](2021)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证素分析及乌萸汤对小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ed ovarian reserve,DOR)的研究逐渐深入。DOR患者的卵母细胞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明确影响了女性生殖功能。线粒体能量代谢决定卵细胞质量,AMPK是细胞内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本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临床研究DOR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素辨证规律,为临床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提供依据。实验研究通过线粒体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AMPK/PGC-1α通路,探讨补肾调肝法之乌萸汤改善DOR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机制。临床部分目的:初步研究DOR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素辨证规律,并为探讨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病例回顾,制定《DOR患者信息采集表》,对DOR患者患病情况、发病诱因、病程病史、症状体征、舌脉、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采集,并据《DOR证候统计表》、《DOR证素统计表》和《DOR证素统计权值表》对患者进行证候、证素的统计判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有64.79%的患者存在情志因素,以压力大、工作紧张为主。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是患者就诊的主要诉求,分别占50.70%、35.21%。74.65%的患者病程大于1年以上,56.34%患者不孕,46.48%患者有流产/手术史。2、患者月经改变主要是月经夹块(43.66%)、月经量少(39.44%)、经色暗红(29.58%)、痛经(26.76%)、月经推迟(15.49%)、月经提前(11.27%)、月经量多(11.27%)、月经错乱(9.86%)、闭经(5.63%)。其他相关症状还包括睡眠不实(23.94%)、经常便溏(22.54%)、腰膝酸软(21.13%)、倦怠乏力(19.72%)、失眠(16.90%)、经前乳胀(16.90%)、经常便秘(14.08%)、小腹痛(14.08%)、腰痛(12.68%)、四末凉(11.27%)。舌象主要是舌暗红(74.65%)、舌淡(15.49%)、舌赤(15.49%),苔薄白(70.42%),脉象有脉细(98.59%)、脉滑(78.87%)、脉沉(12.68%)、脉弦(8.45%)等。3、DOR患者病位证素主要为胞宫(55.43%)、肝(17.39%)、肾(14.13%),病性证素主要为血瘀(20.81%)、气滞(18.50%)、血虚(15.03%)、阴虚(15.03%)、阳虚(12.72%)、气虚(11.56%)。同类证素常常兼夹致病,病位证素兼夹占46.55%,主要有胞宫与肝同病(19.71%)、胞宫与肾同病(14.08%);病性证素兼夹占66.18%,主要有血瘀兼气滞(35.21%)、血瘀兼阳虚(19.71%)、气滞兼阴虚(19.71%)、血虚兼气虚(18.31%)、气虚兼阳虚(18.31%)。4、患者证素与年龄、血清b-FSH、AMH、AFC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病位在肾的证素分布积分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的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情志因素是DOR的主要病因,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是患者就诊的主要诉求,该病主要影响了患者的生殖功能并引起月经改变;2、DOR病位主要在胞宫、肝、肾,出现了血瘀、气滞、血虚、阴虚、阳虚、气虚等病理变化,且同类证素常常兼夹致病;3、证素与年龄、血清b-FSH、AMH、AFC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实验部分目的:对以补肾调肝法立法组方的乌萸汤含药血清进行活性成分分析;探讨线粒体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AMPK/PGC-1α通路对DOR小鼠卵巢功能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乌萸汤的疗效机制;采用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In vitro maturation,IVM)技术,探讨乌萸汤促进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成熟的作用机制,进而证实乌萸汤改善小鼠卵巢储备功能、增加卵巢反应性,促进卵母细胞成熟、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作用。方法:1、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对SD大鼠乌萸汤含药血清进行药物代谢后活性成分及药效物质分析;2、动物实验以DOR小鼠为研究对象,经乌萸汤干预后促排卵,检测小鼠动情周期、卵巢储备功能(血清AMH及卵巢组织形态)、卵巢反应性及生殖功能(卵母细胞形态、获卵率、卵母细胞成熟率及受精率)、能量代谢及细胞增殖能力(卵母细胞ATP、线粒体含量形态、ROS含量、α-tubulin及Ki67表达量),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 AMPK/PGC-1α通路(AMPKα、PGC-1α、NRF1、NRF2)的 mRNA 和蛋白表达;3、细胞实验采用IVM技术,对DOR小鼠卵母细胞进行乌萸汤体外干预,检测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线粒体能量代谢(ATP含量、线粒体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氧化应激水平(ROS含量、SOD酶活力)及AMPK/PGC-1α通路(AMPKα、p-AMPKα、PGC-1α、NRF1、NRF2)的蛋白表达。结果:1、乌萸汤含药血清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显示,按质谱响应强度排序,前20种活性成分依次为:亚油酸、(2S)-2-氨基-3-苯基丙酸、亮氨酸、邻苯二甲酸双(6-甲基庚基)酯、柠檬酸、亚麻酸、十六酸乙酯、棕桐油酸、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醛、L-蛋氨酸-35S、2-单棕榈酸甘油、苯甲酸、芥酸酰胺、香豆素、亚油酸乙酯、杜松醇、肉豆蔻酸、硬脂酰胺、十六碳酰胺、芳-姜黄烯。2、动物实验发现DOR小鼠较正常组小鼠动情周期延长、血清AMH降低(P<0.05),促排后获卵数、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受精率均降低(P<0.05),卵母细胞线粒体含量减少、ATP含量降低、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卵巢组织α-tubulin和Ki67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且卵母细胞、线粒体形态欠佳,AMPK、PGC-1α、NRF1及NRF2的mRNA含量及蛋白含量均表达下降(P<0.05)。乌萸汤可以提高DOR小鼠卵母细胞成熟率,升高血清AMH、卵母细胞ATP、线粒体和ROS含量(P<0.05),改善卵母细胞和线粒体形态,提高卵巢组织α-tubulin和Ki67阳性表达率(P<0.05),提高AMPK、PGC-1α、NRF1 及 NRF2 的 mRNA 含量及蛋白含量(P<0.05)。3、细胞实验发现DOR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下降,线粒体数目减少、膜电位变化减弱(P<0.05),产生的ATP减少、ROS增加、SOD酶活性降低(P<0.05),AMPKα、p-AMPKα、PGC-1α、NRF1蛋白表达降低(P<0.05);乌萸汤干预后的DOR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线粒体数量、产生的ATP含量、SOD酶活性均有明显升高(P<0.05),AMPKα、PGC-1α、NRF1蛋白表达量有所升高(P<0.05),但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ROS含量没有得到改善(P>0.05)。结论:1、乌萸汤含药血清内有效活性成分中脂肪酸类物质质量占比最高,提示乌萸汤含药血清中活性成分主要用来提供能量来源,促进能量代谢。2、动物实验证实乌萸汤能改善DOR小鼠卵巢储备功能及卵巢反应性,提高卵母细胞质量、增强小鼠生殖能力。3、细胞实验证实乌萸汤能促进DOR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改善卵细胞质量。4、乌萸汤对DOR小鼠的治疗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调控AMPK/PGC-1 α通路实现的。

田文杨[5](2020)在《结合功能磁共振评价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中老年起病,以进展性自主功能神经障碍,伴帕金森症状、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及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国际范围内尚缺乏治疗MSA的有效疗法,中药治疗MSA的优效性也缺乏验证。MSA的病情及疗效评估以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 Scale,UMSARS)为标准,缺乏对MSA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全面评估,缺乏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本研究提出MSA基于“脑髓-脑神-脑气”的核心病机体系,制定“温肾健脑方”。前期研究发现温肾健脑方能够延缓疾病进展、改善MSA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前期研制的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Multiple system atrophy non-motor symptoms scale,MSA-NMSS)用于评价非运动症状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区分度。因此,本研究拟阐释MSA的核心病机体系,完善MSA-NMSS的信度效度评价,从功能磁共振角度探索MSA不同类型的影像学特征,并以MSA-NMSS、功能磁共振为疗效评价手段,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中药“温肾健脑方”治疗MSA的疗效,以期为MSA的中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研究一从脑髓-脑神-脑气角度认识MSA,提出“温肾健脑方”制定的基础,为温肾健脑方治疗MSA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二验证MSA-NMSS的信度与效度,为MSA的非运动症状的评估提供新的量表学手段。研究三比较MSA不同类型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功能磁共振的差异,为MSA的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手段。研究四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西药对照的方法,以UMSARS、MSA-NMSS、功能磁共振为评价手段,进行临床试验,验证“温肾健脑方”的疗效,为MSA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方法:研究一、从脑髓-脑神-脑气角度认识多系统萎缩本研究通过对脑髓、脑神、脑气概念的阐述以及MSA患者临床症状与脑髓、脑神、脑气的联系,建立核心病机体系,阐述治疗方法及用药原则。研究二、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价入组第一天由主测评者A对患者进行MSA-NMSS、UMSARS量表评测以评估校标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结构效度;次测评者B在1h内重复测评MSA-NMSS量表以验证评分者间信度;入组1周后由主测评者A重测MSA-NMSS量表以验证重测信度。研究三、多系统萎缩患者功能磁共振特点本研究选取MSA-C型、MSA-P型患者,同时纳入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进行功能磁共振检查,选取全脑低频振幅、局部一致性、功能连接作为评估指标。MSA患者行UMSARS量表检测。研究四、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分别纳入MSA患者,西药组以对症治疗(辅酶Q10、丁苯肽、艾地苯醌、维生素B族、抗帕金森药物等),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肾健脑方。治疗周期为6个月。给药前、3个月、6个月评价UMSARS、MSA-NMSS量表评分及夜尿次数。部分中药组患者治疗前后行功能磁共振。监测不良事件。结果:研究一本研究指出MSA属于脑髓病范畴,脑髓损伤是MSA发生的基础,以肾精亏虚为根本,因虚及毒导致脑髓损伤;脑神是脑髓的外在表现,表现为精神活动及感知的失调;脑神的传递依赖于脑气,脑气由肺脾肾之气上溢而成,主要责之脾肾;治以益髓-复神-补气,方选温肾健脑方。研究二本研究共纳入MSA患者100例。(1)信度评价:①内部一致性:MSA-NMSS量表由12个维度、共35个条目组成。总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2,删除条目后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未见显着改变(P>0.05)。②重测信度:总量表两次测定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998(P<0.01)。各维度的重测相关系数从0.939~1.000(P<0.01)。③评定者信度:总量表的不同评定者信度相关系数为0.984(P<0.01),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493~0.984(P<0.01)。(2)效度评价:①结构效度: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200至0.743,由高到低依次为:全身症状、泌尿功能、头部症状、冷觉适应调节、排便功能,相关系数均大于0.500,继而是认知功能、心身症状、消化功能、热觉适应调节、睡眠症状、泌汗功能,相关度最低的是性功能。进行主成分分析,取14个因子进行分析,累积贡献率为72.062%。②校标效度:MSA-NMSS量表与UMSARS-Ⅰ相关系数为0.694(P<0.001),与UMSAR-Ⅳ的相关系数为0.549(P<0.001)。研究三本研究纳入MSA-C型20例、MSA-P型10例,健康受试者10例。MSA-C型患者左侧小脑后叶ALFF升高(P<0.05);左侧小脑前叶ReHo减弱,左侧额中回、右侧眶部额中回ReHo增强(P<0.05);选取种子点(-12-51-39)行功能连接,MSA-C型患者的脑功能连接在右侧外核、右侧颞下回、右侧小脑蚓部、左侧枕下回、右侧舌回、右侧眶部额中回、双侧额上回、左侧海马、左侧额中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均有减低(P<0.05)。MSA-P型患者左侧胼胝体的ALFF值降低,左侧小脑后叶的ALFF值增高(P<0.05);右侧舌回、左侧枕中回ReHo降低,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ReHo升高(P<0.05);选取种子点(-21-36-42)行功能连接发现右侧梭状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小脑前叶、左侧丘脑、左侧枕中回、双侧枕上回、右侧顶叶、左侧缘上回、双侧楔前叶、双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的脑功能连接显着减弱(P<0.05)。MSA-P型与MSA-C型相比,MSA-P型患者左侧小脑前叶ALFF减弱,右侧补充运动区、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额叶、右侧顶叶、左侧扣带回ALFF增强(P<0.05);ReHo未见明显差异(P>0.05);选取种子点(-9-51-30)行功能连接,MSA-P型较C型在左侧颞中回、右侧额叶、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海马、左侧眶部额下回、右侧眶内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研究四本研究纳入MSA患者77例,中药组50例,西药组27例。中药组8例于治疗前后行功能磁共振。共60例完成研究。疗效评估:(1)UMSARS:治疗3个月后,中药组吞咽功能、跌倒、泌尿功能、肠道功能均有一定改善(P>0.05),而西药组均不同程度的加重(P>0.05)。两组对比,UMSARS-Ⅰ的平均进展为中药组0.27±1.10分/月,西药组0.42分±0.71分/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UMSARS-Ⅰ各分项变化值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中药组个人卫生、行走方面加重,跌倒方面改善(P<0.05);两组对比,UMSARS-Ⅰ的平均进展为中药组0.32±0.69分/月,西药组0.26分±0.41分/月,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UMSARS-Ⅰ各分项变化值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MSA-NMSS:治疗3个月后,中药组总分下降,RBD症状明显改善(P<0.01)。西药组总分增长,怕热症状加重(P<0.05)。两组对比,中药组疗效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患者在思睡、疲乏、语声低微、肌肉酸痛、尿急、尿失禁、排便困难、大便干燥、怕热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患者(P<0.05)。治疗6个月后,中药组总分下降,头昏沉头晕、RBD较前有明显改善(P<0.05);西药组非运动症状加重,与中药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流涎、排便困难、失眠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3)夜尿次数:中药组夜尿次数基本平稳,西药组夜尿次数逐渐增加,治疗6个月时西药组患者夜尿次数的变化值显着高于中药组(P<0.05)。(4)功能磁共振:中药治疗后,MSA-C型患者右侧枕叶ALFF增高(P=0.06>0.05),MSA-C型患者的ReHo值及FC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研究一温肾健脑方是基于脑髓-脑神-脑气核心病机体系下用于治疗MSA的方药。研究二MSA-NMSS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但量表的部分条目还需要进一步修订。MSA-NMSS可以用于MSA患者非运动症状的评价。研究三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下MSA患者存在ALFF、ReHo及FC的异常,MSA两种类型的ALFF、ReHo、FC存在差异,这些脑区的异常和差异与MSA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相关。研究四温肾健脑方可延缓MSA进程、有效改善非运动症状,尤其是RBD、思睡、疲乏、语声低微、肌肉酸痛、尿急、尿失禁、排便困难、大便干燥、怕热等方面,疗效与治疗时长有关。中药组MSA-C型患者治疗后右侧枕叶ALFF增加,神经元活动代偿性增加,提示温肾健脑方可能是通过刺激大脑枕叶神经元活动代偿性增加以提供视觉补偿来减少行动障碍。

郑智礼[6](2020)在《基于HPA轴及细胞凋亡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肝郁大鼠模型、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性。2.基于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从肝细胞凋亡及HPA轴角度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性研究:基于药效学研究方法,分别复制肝郁大鼠模型及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通过不同分组及先后给药的方式(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先疏肝,后疏肝健脾及先健脾,后疏肝健脾)复制“当先实脾”的治疗方法。从肝功能生化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胃肠粘膜屏障、胃肠激素指标的角度探讨《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性。2.基于HPA轴及肝细胞凋亡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生物学机制研究基于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通过不同分组及先后给药的方式(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先疏肝,后疏肝健脾及先健脾,后疏肝健脾)复制“当先实脾”的治疗方法。采用Western blot、RT-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肝细胞凋亡及HPA轴为研究视角,探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结果:1.“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性研究:首先,肝郁大鼠及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趋势、血清肝功能生化、肝组织病理、胃肠粘膜屏障、胃肠激素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在以上两种模型中客观存在;各干预方式(疏肝、健脾、疏肝健脾、先疏肝,后疏肝健脾及先健脾,后疏肝健脾)对以上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干预作用,“当先实脾”对以上指标的干预作用优于其他干预方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以上两种动物模型中客观存在。其次,肝郁大鼠及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生化指标ALT及胃肠激素指标CCK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其中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上述指标较正常大鼠存在显着差异,该模型更适合应用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机制研究。2基于肝细胞凋亡及HPA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生物学机制研究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TUNEL荧光扫描结果显示不同视野下凋亡细胞显着增多;AI显着升高;Bax基因表达及Bax/Bcl-2较正常组显着升高,Bcl-2基因表达下调,但差异不显着;Bax及Bax/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但不显着;下丘脑CRH及血清ACTH、CORT含量显着升高。对比模型组,各给药组对以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正向调节作用,复制“当先实脾”的柴芍六君子汤丙组对各指标的综合调节作用最佳。结论:1.“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其科学客观性。2.“当先实脾”通过对肝细胞凋亡的直接调控,使促凋亡蛋白/基因Bax表达下调,上调抑凋亡蛋白/基因Bcl-2,从而干预肝病的发生发展,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之一。3.“当先实脾”通过降低外周系统中CORT的含量,在防治“脾病”的同时,经过HPA轴的负反馈机制,降低下丘脑CRH的分泌,降低ACTH的分泌,进而减少CORT的分泌,抑制相关炎症基因的转录,从而达到有效治疗肝病的作用,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王晓岩[7](2019)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患儿的疗效、体质指数及血脂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儿童的身高问题。儿童身材矮小的疾病有很多,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与特发性矮小(idiopathic shortstature,ISS)最为常见,而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能够改变矮小患儿的终身高。部分儿童除体格发育落后外,还存在脂代谢异常和体脂堆积的情况,资料显示GH不仅能明显改善矮小患儿的生长状况,还具有促进脂类物质分解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学者通过观察替代治疗前后脂代谢的变化来探索rhGH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但目前研究结果尚无定论。为此,本研究选取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门诊规律治疗并定期随访的GHD和ISS患儿,观察rhGH治疗对两种患儿的疗效、BMI、血脂及AI的影响,推测rhGH能否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目的:1.应用外源性rhGH治疗1年后,观察GHD、ISS患儿体格发育指标(Ht、HtSDS、GV)的变化,评估rhGH的疗效。2.观察rhGH治疗1年后BMI、血脂相关指标(TCH、TG、HDL-C、LDL-C)及AI的变化,了解rhGH对机体脂代谢的影响、推测对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诊断为GHD和ISS的患儿,其中GHD患儿50例(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8.62±2.80岁,ISS患儿45例(男33例、女12例),平均年龄7.22±2.43岁,所有患儿均处于青春前期。GHD患儿初始治疗剂量为0.10IU/(kg.d),ISS患儿初始治疗剂量为0.15IU/(kg.d),用药剂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期间每3个月于我院门诊定期随诊,随诊内容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及血脂相关指标的检测。数据记录采用Excel软件,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的数据治疗前与治疗第1年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多组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对比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GHD患儿治疗1年后GV、HtSDS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GHD患儿治疗9个月、12个月后的Ht高于治疗前、BMI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Wt无明显改变(P>0.05)。3.GHD患儿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HDL-C明显高于治疗前,LDL-C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CH、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AI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低于治疗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SS患儿治疗1年后GV、HtSDS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ISS患儿治疗9个月、12个月后的Ht明显高于治疗前、BMI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Ht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Wt无明显改变(P>0.05)。6.ISS治疗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HDL-C明显高于治疗前,LDL-C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CH、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组间对比发现,治疗1年后GHD组患儿GV、△HtSDS、△HDL-C较ISS组患儿改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rhGH治疗后可明显改善GHD、ISS患儿的Ht、HtSDS、GV、BMI,促生长效果是满意的,且GHD组△HtSDS、GV变化更明显,说明rhGH对GHD患儿的促生长效果优于ISS患儿。2.GHD患儿HDL-C、LDL-C及AI得到明显改善,ISS患儿HDL-C、LDL-C得到改善,AI有下降趋势,说明外源性rhGH有降低远期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可能。

郭瑶尝,郑重践,吴翠珠[8](2019)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评价肝脏手术(肝切除、肝移植、肝外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医学、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月相关随机对照研究。rhGH组肝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rhGH,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按一定标准纳入、排除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13篇文献,共525例患者。结果表明,rhGH能够促进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合成[WMD=2.42,95%CI(0.45,4.40),P<0.05;WMD=28.44,95%CI(17.70,39.17),P<0.05;WMD=0.52,95%CI(0.44,0.61),P<0.05];提高CD4/CD8水平[WMD=0.40,95%CI(0.22,0.58),P<0.05];降低感染率[RR=0.49,95%CI(0.31,0.77),P<0.05];缩短住院时间[WMD=-3.19,95%CI(-5.77,-0.61),P<0.05];且不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和肿瘤复发率,但需要更多外源性胰岛素才能有效控制血糖。结论 肝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rhGH可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和肿瘤复发率。

刘铜龙,苏瑞凤,杨培培,贾虹,马玉山,姚淑香[9](2002)在《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肝脾外伤术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edhumanGrowthHormone,rhGH)和适量的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对患者氮平衡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患者术后均作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术后第1、3、7天分别检测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energyexpenditure,REE),根据检测值实验组给予1.0REE,对照组给予1.2REE;实验组于术后第3天给予9.0UrhGH(肌注,每晚1次)共7d。结果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蛋白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但术后第7天实验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明显回升至(34.27±3.26)g/L而对照组仅回升至(31.92±3.01)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1周内累计氮平衡均为负氮平衡,实验组为(-138.96±21.3)mg/kg体重,对照组为(-181.33±121.3)mg/kg体重,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第6和第7天开始进入正氮平衡,对照组仍处于负氮平衡状态。结论rhGH加适量的营养底物可改善负氮平衡,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

张德良[10](2018)在《用于肝、肺纤维化疾病精准诊疗的放射性分子探针及其SPECT成像研究》文中指出纤维化是指慢性组织损伤过程中,由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沉积导致的组织过度增生、硬化和瘢痕化;普遍存在于各种慢性疾病过程中。肝纤维化过程中由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大量积累会破坏肝小叶的结构,导致肝功能的紊乱,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纤维化疾病,预后极差,患者一般在诊断后3-5年内死亡。发展一种非侵入式的纤维化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主要是采用两种以聚合物为骨架、纤维化相关的SPECT探针通过SPECT/CT融合成像对肝纤维化以及肺纤维化进行评估和分期,并研究SPECT成像在监测抗纤维化的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了以聚苯乙烯为分子骨架的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显像剂99mTc-p(VLA-co-VNI)在小鼠肝纤维化的分期中应用。提出了一个新的指标—肝摄取值(LUV)用于SPECT/CT显像中肝脏放射性摄取的定量。并且证明了 LUV值可以用于肝纤维化的精确分期。同时评估了99mTc-p(VLA-co-VNI)SPECT/CT显像应用于TanⅡA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响应的监测。2、发展了一种新的、以聚乙烯亚胺为分子骨架、结蛋白(desm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靶向的显像剂—99mTc-GlcNAc-PEI。证明 99mTc-GlcNAc-PEI 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表面desmin和vimentin具有很高的亲和力。通过99mTc-GlcNAc-PEI SPECT/CT小鼠肝纤维化显像,获得高质量的肝脏图像。评估了 99mTc-GlcNAc-PEI SPECT/CT成像在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中的应用,确认了其可用于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同时评估了99mTc-GlcNAc-PEI SPECT/CT显像应用于氯磷酸盐脂质体治疗后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响应的监测。3、评估了 9mTc-GlcNAc-PEI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应用。在博来霉素诱导7天的早期纤维化阶段,99mTc-GlcNAc-PEI肺摄取值即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可以用于早期肺纤维化的诊断。同时,通过GlcNAc-PEI装载siRNA进行基因治疗,实现诊疗一体化。

二、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PMOP概述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2 药物治疗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临床疗效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3.3 展望
    2.4 结论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3 研究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3.4 结论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4.1.3 研究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纳入病例数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4.2.10 不良事件
    4.3 讨论
        4.3.1 针法选择依据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4.3.3 药物选择依据
        4.3.4 疗效分析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流行病学及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一、文献研究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定义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1 阳痿病名沿革
        2 古代医家对阳痿的辨证论治
        3 现代医家对阳痿的认识
        4 中医药治疗阳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ED与焦虑、抑郁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1. ED与焦虑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2 ED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二、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方案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案
        1.3 数据管理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2 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人口学资料分析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勃起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4 E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5 E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情况
        3.6 阳痿患者中医证素分布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矮身材心血管代谢评估与神经网络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矮身材相关评估指标中西医研究进展
    矮身材概述
    1 矮身材西医评估
    2 矮身材中医评估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网络模型在中西医研究中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1 人工智能模型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2 人工智能模型在西医研究中的应用
    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西医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成年期矮身材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预测作用及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生长激素及其治疗在矮身材儿童中对心血管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及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生长激素治疗对矮身材儿童心血管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证素分析及乌萸汤对小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研究进展
    第一节 现代医学关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研究进展
        1 卵巢储备及卵巢储备功能
        2 病因及致病机制
        3 诊断标准
        4 治疗方法
        5 能量代谢与卵细胞质量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中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证型分布
        3 治法用方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证素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患者一般情况
        2 就诊情况
        3 辅助检查
        4 证候分布情况
        5 证素分布情况
        6 证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第三节 讨论
        1 疾病特点
        2 病因病机分析
        3 中医治则治法
        4 能量代谢与肝、肾、气血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乌萸汤含药血清制备及活性成分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乌萸汤对DOR小鼠卵巢储备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乌萸汤对DOR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的能量代谢相关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展望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结合功能磁共振评价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多系统萎缩西医治疗及疗效评价方法
        前言
        1. 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的衍变过程
        2. 多系统萎缩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
        3. 多系统萎缩的西医治疗
        4. 多系统萎缩的评价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功能磁共振在多系统萎缩中的应用
        前言
        1. MSA在常规MRI上的表现
        2. 多模式MRI在MSA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多系统萎缩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前言
        1. 资料收集方法
        2. 病因病机
        3. 治疗方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前言
    研究一、从脑髓-脑神-脑气角度认识多系统萎缩
        1. 多系统萎缩脑髓病的认识
        2. 多系统萎缩脑髓-脑神-脑气损伤的核心病机体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多系统萎缩非运动症状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价
        1. 研究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多系统萎缩患者功能磁共振特点
        1. 研究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HPA轴及细胞凋亡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
        1、“肝病传脾”的中医理论源流
        2、“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的不同解读
        3、“当先实脾”的临床研究概况
        4、“当先实脾”的实验研究概况
    综述二: HPA轴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概述
        2、HPA轴在肝脏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HPA轴在胃肠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性研究
        一、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1.2 分组用药与取材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2.2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趋势
        2.3 肝功能生化检测结果
        2.4 病理组织观察结果
        2.5 尿液5h D-木糖代谢率检测结果
        2.6 各组大鼠D-Lac含量检测结果
        2.7 各组大鼠血清MTL、SST、CCK含量检测结果
        3 讨论
        二、基于肝郁叠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1.2 分组用药与取材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2.2 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趋势
        2.3 肝功能生化检测结果
        2.4 病理组织观察结果
        2.5 D-木糖代谢率检测结果
        2.6 各组大鼠D-Lac含量检测结果
        2.7 各组大鼠血清CCK、MTL、SST含量检测结果
        3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基于HPA轴及肝细胞凋亡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生物学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1.2 分组用药与取材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当先实脾”对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表达的调控
        2.2 “当先实脾”对各组大鼠HPA轴的影响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论着
    课题

(7)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患儿的疗效、体质指数及血脂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治疗方法
    监测指标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0)用于肝、肺纤维化疾病精准诊疗的放射性分子探针及其SPECT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纤维化简介
        1.1.1 创伤修复与纤维化
        1.1.2 成纤维细胞的来源
        1.1.3 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1.1.4 纤维的治疗策略
    1.2 纤维化的诊断
        1.2.1 活检与纤维化分期
        1.2.2 血清学诊断
        1.2.3 经典的影像学诊断
    1.3 核医学成像技术用于纤维化诊断
        1.3.1 唾液酸糖蛋白受体靶向探针
        1.3.2 整合素受体靶向探针
        1.3.3 生长激素抑制素受体靶向探针
        1.3.4 波形蛋白和结蛋白靶向探针
        1.3.5 甘露糖6-磷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受体
        1.3.6 Ⅵ型胶原靶向探针
        1.3.7 血小板样生长因子
        1.3.8 转运蛋白靶向探针
        1.3.9 金属蛋白酶靶向探针
        1.3.10 核医学成像技术小结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靶向探针~(99m)Tc-p(VLA-co-VNI)用于肝纤维化评估和分期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模型
        2.3.2 ~(99m)Tc-p(VLA-co-VNI)的制备
        2.3.3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2.3.4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表达
        2.3.5 SPECT/CT显像
        2.3.6 血液清除指数HH15和受体指数LHL15
        2.3.7 组织学分析
        2.3.8 放射性竞争结合实验
        2.3.9 Werstern Blot
        2.3.10 免疫组化染色
        2.3.11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HPLC检测肝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
        2.4.2 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组织学表征
        2.4.3 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表达
        2.4.4 CCl_4诱导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的ASGPR的表达
        2.4.5 ~(99m)Tc-GSA SPECT/CT扫描用于肝纤维化评估
        2.4.6 ~(99m)Tc-p(VLA-co-VNI)的标记
        2.4.7 ~(99m)Tc-p(VLA-co-VNI)对小鼠肝纤维化进行分期
        2.4.8 LUV与HH15及LHL15在预测肝纤维化中的比较
        2.4.9 ~(99m)Tc-p(VLA-co-VNI) SPECT/CT显像评估纤维化治疗响应
        2.4.10 p(VLA-co-VNI)与GSA亲和力比较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esmin和vimentin介导的肝星状细胞靶向放射性探针~(99m)Tc-GlcNAc-PEI用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GlcNAc-PEI的合成
        3.3.2 ~(99m)Tc-GlcNAc-PEI的标记及稳定性
        3.3.2 肝纤维小鼠模型的构建
        3.3.3 组织切片和天狼星红染色
        3.3.4 ~(99m)Tc-GlcNAc-PEI SPECT/CT肝脏区域动态扫描
        3.3.5 ~(99m)Tc-GlcNAc-PEI SPECT/CT全身静态扫描
        3.3.6 生物分布实验
        3.3.7 ~(99m)Tc-GlcNAc-PEI放射性饱和结合实验
        3.3.8 竞争性细胞结合实验
        3.3.9 苯酚-浓硫酸法测定糖含量
        3.3.10 放射性自显影
        3.3.11 流式细胞术
        3.3.12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GlcNAc-PEI的合成
        3.4.2 GlcNAc-PEI的表征
        3.4.3 ~(99m)Tc-GlcNAc-PEI的制备
        3.4.4 纤维化肝组织的天狼星红染色
        3.4.5 ~(99m)Tc-GlcNAc-PEI SPECT/CT肝脏区域动态扫描
        3.4.6 ~(99m)Tc-GlcNAc-PEI SPECT/CT全身静态扫描
        3.4.7 ~(99m)Tc-GlcNAc-PEI肝组织放射性自显影
        3.4.8 ~(99m)Tc-GlcNAc-PEI小鼠生物分布实验
        3.4.9 ~(99m)Tc-GlcNAc-PEI SPECT/CT抑制显像
        3.4.10 竞争性细胞结合实验
        3.4.11 GlcNAc-PEI肝星状细胞摄取及抑制实验
        3.4.12 免疫荧光实验
        3.4.13 流式细胞术检测GlcNAc-PEI在肝组织细胞中的摄取
        3.4.14 ~(99m)Tc-GlcNAc-PEI放射性饱和结合实验
        3.4.15 ~(99m)Tc-GlcNAc-PEI监视肝纤维的治疗响应
        3.4.16 ~(99m)Tc-PEI-1800肝纤维化小鼠SPECT/CT扫描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99m)Tc-GlcNAc-PEI/siRNA用于肺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肺纤维小鼠模型的构建
        4.3.2 组织切片和天狼星红染色
        4.3.3 ~(99m)Tc-GlcNAc-PEI SPECT/CT胸区域动态扫描
        4.3.4 ~(99m)Tc-GlcNAc-PEI SPECT/CT全身静态扫描
        4.3.5 生物分布实验
        4.3.6 siRNA装载效率测定
        4.3.7 siRNA凝胶阻滞实验
        4.3.8 组织免疫荧光共定位
        4.3.9 细胞免疫荧光
        4.3.10 Werstern Blot
        4.3.11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肺纤维化组织学检测
        4.4.2 ~(99m)Tc-GlcNAc-PEI SPECT/CT显像
        4.4.3 ~(99m)Tc-GlcNAc-PEI肺摄取值与组织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4 ~(99m)Tc-GlcNAc-PEI在BM诱导的纤维化小鼠中生物分布
        4.4.5 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
        4.4.6 Western Blot检测肺纤维化组织中的desmin和vimentin表达
        4.4.7 GlcNAc-PEI装载siRNA效率检测
        4.4.8 GlcNAc-PEI/siRNA对desimin和vimentin表达的影响
        4.4.9 GlcNAc-PEI/siRNA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陈艳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流行病学及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张圭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矮身材心血管代谢评估与神经网络模型构建[D]. 袁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证素分析及乌萸汤对小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影响[D]. 郑凌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结合功能磁共振评价温肾健脑方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D]. 田文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HPA轴及细胞凋亡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D]. 郑智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患儿的疗效、体质指数及血脂的变化[D]. 王晓岩. 承德医学院, 2019(02)
  • [8]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郭瑶尝,郑重践,吴翠珠.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9(01)
  • [9]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J]. 刘铜龙,苏瑞凤,杨培培,贾虹,马玉山,姚淑香.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2(04)
  • [10]用于肝、肺纤维化疾病精准诊疗的放射性分子探针及其SPECT成像研究[D]. 张德良. 厦门大学, 2018(08)

标签:;  ;  

重组生长激素在肝脾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