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角锥棱镜阵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棱镜,阵列,激光器,相位,激光,共轭,自适应。
角锥棱镜阵列论文文献综述
陈少钦,杨国伟,毕美华,李长盈,李晶[1](2019)在《微角锥棱镜阵列在逆向调制激光通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逆向调制反射器(MRR)的自由空间光(FSO)技术是将传统FSO链路中一个终端的激光发射器和跟瞄系统替换成MRR而构成的一个非对称的FSO系统。MRR主要由光调制器和无源逆向反射器构成。针对未来超高速信息传输与小型化链路的需求,研究使用微角锥棱镜阵列(MCCRAs)来替代MRR中的无源逆向反射器,研究MCCRAs的波前补偿特性在MRR FSO系统中的应用。对MCCRAs的波前补偿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MCCRAs的波前补偿特性。在同等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MCCRAs的波前补偿特性在抵抗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造成的影响上有着良好的效果表现,可提升1~2个数量级的BER性能。对基于MCCRAs的MRR FSO系统进行整体评估,探讨国内MRR FSO技术面临的技术瓶颈并对未来工作提出进一步建议。(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王飞龙[2](2018)在《CP/CM系统中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倾斜提取精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53年Babcock首先提出了自适应光学的基本概念。其主体思想是通过实时的补偿波前畸变,减小系统光瞳处的波前像差,最终达到改善系统成像质量的目的。经过近70年的发展,目前自适应光学技术已经成为了各种先进光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地基高分辨成像望远镜、激光核聚变系统、视网膜成像系统、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等等。而不同的情况对自适应光学系统有不同的要求。针对激光光束大气传输波前畸变校正的情况时,就要求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同时对发射激光的光束进行净化和对大气湍流造成的波前畸变像差进行探测和校正。在Kenneth W.Billman提出的共光路/共模自适应光学(Common Path/Common Mode Adaptive Optics)概念的基础上,我国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科研人员自主开发了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这种基于CP/CM结构的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实现全光路像差的探测与校正,有着高度的集成性和可靠性。本文从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出发,对于目前国内基于CP/CM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理论的激光系统中出现的光束抖动频谱较宽(从低频30Hz左右到高频200Hz以上),用哈特曼传感器进行整体倾斜提取不能有效稳定光束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进行倾斜提取的研究思路,并开展了相应的数据仿真和实验验证研究。所做主要工作包括:1、实际基于CP/CM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原理的某系统中,内光路中通过引射系统输出的激光光束抖动频谱较宽,因此对光束稳定系统有较高要求。通过对抖动频谱以及远场光斑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角锥棱镜阵列产生的远场光斑来进行倾斜提取从而稳定光束的方案,并对角锥棱镜阵列远光斑的质心偏移是否能真实代表激光光斑的质心偏移的问题,通过与常规远场光斑做对比进行了仿真分析。2、仿真实验中,我们仿真了CP/CM系统对于角锥棱镜阵列中单角锥棱镜综合角误差的容忍范围,并基于结果继续仿真了不同入射波前倾斜PV值和不同阵列占空比对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倾斜提取精度的影响,并得出了其与常规远场光斑倾斜提取精度的具体偏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指导。3、开展了不同入射波前倾斜下对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与常规远场光斑倾斜提取精度的仿真验证性实验。由于仿真时能对入射波前倾斜控制至PV值变化而实际实验中只能参照用于对比的常规远场光斑倾斜,且实际角锥棱镜阵列加工装配误差并不能一一测量,实际平行光源光束口径无法扩束至覆盖整个61单元角锥棱镜阵列等因素影响,该光学对比系统得出的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偏差基本控制在5个像素点之内。从实验数据得出,通过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进行整体倾斜提取满足实际系统对倾斜提取精度的要求。论文所做工作对实际工程通过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提取光束倾斜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实际系统中应用本文所提出的用角锥棱镜阵列后远场光斑进行整体倾斜提取进而控制激光器光轴抖动的方法,成功解决了系统中激光器光轴稳定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周晓凤,戚祖敏,罗向前,刘长安,朱建辉[3](2017)在《利用含二面角误差的角锥棱镜阵列实现反射光束均匀发散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角锥棱镜常应用于光电跟踪、卫星通信、干涉仪等领域.在一些特殊应用场合中,要求经角锥棱镜反射的光束具有一定的发散角,以实现对距离激光器较远位置处探测器的覆盖.由于标准角锥棱镜不具备对光束发散的功能,本文利用含二面角误差的角锥棱镜对反射光束的不均匀发散特性,提出利用角锥棱镜阵列实现对反射光束均匀发散的方法和设计原则.采用衍射光学理论分析了所提方法及其设计原则的可行性,并依此设计了一个发散半角为0.5 mrad的角锥棱镜阵列.分析了光束参数、结构参数对反射光束远场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光斑强度分布对反射光束发散半角没有影响,当角锥阵列满足点光源条件时,传输距离对反射光斑的角向均匀性没有影响;当阵元数超过一定值时,均匀性不再显着变化,但反射光斑的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在工程应用中,角锥棱镜阵列安装方位角误差对反射特性影响不显着,但角锥棱镜二面角的加工精度对反射特性影响较大,可通过进一步增加阵元数加以解决.(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林澎,孙荣敏[4](2016)在《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阵列角锥棱镜位移测量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激光干涉测在米级的大位移和距离方面的不足,提出用两组阵列角锥棱镜组对光路进行折迭,并使两镜组产生相对往复移动,使参考光束光程变化达到测量光束光程的变化,从而能实现长距离测量,同时对系统的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进行分析,其测量范围取决于两镜组角锥棱镜的数量和相对位移,在宽带光源波长为0.1~0.4nm的系统进行模拟分析,系统测量精度取决于工作波长中较短的部分,对应一般的探测器,精度可达0.01mm。系统结构简单,为双光束干涉测量位移装置在小型化方面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6年11期)
刘文兵,钟鸣,夏惠军,温阳[5](2011)在《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输出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的输出特性,利用角锥棱镜阵列作为后腔镜,与平面镜构成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模拟计算了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输出模式的近场及远场分布,理论分析了谐振腔的相干输出,实验获得了采用该腔型的钕玻璃激光器的输出模式的近场及远场分布。结果表明,模拟计算与实验得到的模式分布相吻合,近场光斑外形为六边形,与角锥棱镜阵列形状相似;远场聚焦光斑中心为一强峰,周围分布着多圈强度小得多的次峰,各圈的脉冲峰数量及分布同角锥棱镜阵列中对应圈的角锥棱镜的数量及分布一致。理论与实验证实了利用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实现激光器相干输出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袁晓东,蒋新颖,郑建刚,胡东霞,段文涛[6](2009)在《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的输出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角锥棱镜阵列具有溯源反射和准相位共轭两大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高平均功率固体激光器的热畸变。但由于这种角锥棱镜阵列自身的缺陷和由它构成的谐振腔输出激光模式众多的特点,限制了其在谐振腔中的应用。分析了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产生多模输出的原因,提出了采用腔内滤波的方法实现单模输出。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较好地改善阵列角锥棱镜谐振腔的输出特性,获得了近5倍衍射极限的输出。(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9年06期)
胡诗杰,沈锋,许冰,吴健[7](2009)在《角锥棱镜阵列像差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明确了全系统的校正能力受制于角锥棱镜阵列的面形像差。针对工作在0.6328μm波长的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从仿真的角度研究了3种角锥棱镜阵列,研究了角锥棱镜阵列的组成单元——角锥棱镜的综合角误差在2″以内时,角锥棱镜阵列的面形像差可以忽略。用WYKO干涉仪测量了实际角锥棱镜阵列内每个角锥棱镜的波像差,根据波像差计算的综合角误差,拟合了角锥棱镜阵列的面形,验证了仿真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9年06期)
刘文兵,钟鸣,夏惠军,樊红英,欧群飞[8](2009)在《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钕玻璃激光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角锥棱镜阵列作为谐振腔的后腔镜,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钕玻璃激光器谐振腔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获得了能量大于500 J的1.06μm激光脉冲,发散角0.6 mrad左右,电光效率为2.3%。实验采集到的输出光斑不是一系列强度相差不大的子脉冲,而是中间有一个强峰,周围分布着一系列强度小得多的次峰。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与讨论,提出了利用角锥棱镜阵列进行光束相干合成的设想。(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钟鸣,夏惠军,刘文兵,张翼,叶大华[9](2009)在《角锥棱镜阵列后腔镜钕玻璃激光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钕玻璃激光器谐振腔以满足激光器高稳定性及高强度激光输出的要求。该激光器利用角锥棱镜阵列作为谐振腔后腔镜,平面镜作输出镜,大尺寸钕玻璃棒作激光工作物质。对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获得了能量大于450 J的1.06μm激光输出,发散角为0.6 mrad左右,电-光效率为2.1%。实验中采集到的光斑不是一系列振幅(强度)相等的小光斑,而是中间有一个巨峰,在其周围分布着一系列振幅(强度)小得多的次峰。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与讨论,提出了利用角锥棱镜阵列进行激光束相干合成的设想。(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9年01期)
胡东霞,张小民,景峰,朱启华,彭志涛[10](2003)在《用角锥棱镜阵列抑制低频波前畸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角锥棱镜阵列"准"位相共轭特性的原理;采用模拟计算的方法,验证了角锥棱镜阵列对低频波前畸变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其单元数的优化,指出了该方法的局限性和有效应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畸变激光束的焦斑能量集中度,对于抑制双程同轴激光系统的大幅动态低频波前畸变具有现实的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3年11期)
角锥棱镜阵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53年Babcock首先提出了自适应光学的基本概念。其主体思想是通过实时的补偿波前畸变,减小系统光瞳处的波前像差,最终达到改善系统成像质量的目的。经过近70年的发展,目前自适应光学技术已经成为了各种先进光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地基高分辨成像望远镜、激光核聚变系统、视网膜成像系统、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等等。而不同的情况对自适应光学系统有不同的要求。针对激光光束大气传输波前畸变校正的情况时,就要求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同时对发射激光的光束进行净化和对大气湍流造成的波前畸变像差进行探测和校正。在Kenneth W.Billman提出的共光路/共模自适应光学(Common Path/Common Mode Adaptive Optics)概念的基础上,我国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科研人员自主开发了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这种基于CP/CM结构的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实现全光路像差的探测与校正,有着高度的集成性和可靠性。本文从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出发,对于目前国内基于CP/CM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理论的激光系统中出现的光束抖动频谱较宽(从低频30Hz左右到高频200Hz以上),用哈特曼传感器进行整体倾斜提取不能有效稳定光束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进行倾斜提取的研究思路,并开展了相应的数据仿真和实验验证研究。所做主要工作包括:1、实际基于CP/CM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原理的某系统中,内光路中通过引射系统输出的激光光束抖动频谱较宽,因此对光束稳定系统有较高要求。通过对抖动频谱以及远场光斑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角锥棱镜阵列产生的远场光斑来进行倾斜提取从而稳定光束的方案,并对角锥棱镜阵列远光斑的质心偏移是否能真实代表激光光斑的质心偏移的问题,通过与常规远场光斑做对比进行了仿真分析。2、仿真实验中,我们仿真了CP/CM系统对于角锥棱镜阵列中单角锥棱镜综合角误差的容忍范围,并基于结果继续仿真了不同入射波前倾斜PV值和不同阵列占空比对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倾斜提取精度的影响,并得出了其与常规远场光斑倾斜提取精度的具体偏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指导。3、开展了不同入射波前倾斜下对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与常规远场光斑倾斜提取精度的仿真验证性实验。由于仿真时能对入射波前倾斜控制至PV值变化而实际实验中只能参照用于对比的常规远场光斑倾斜,且实际角锥棱镜阵列加工装配误差并不能一一测量,实际平行光源光束口径无法扩束至覆盖整个61单元角锥棱镜阵列等因素影响,该光学对比系统得出的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偏差基本控制在5个像素点之内。从实验数据得出,通过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进行整体倾斜提取满足实际系统对倾斜提取精度的要求。论文所做工作对实际工程通过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提取光束倾斜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实际系统中应用本文所提出的用角锥棱镜阵列后远场光斑进行整体倾斜提取进而控制激光器光轴抖动的方法,成功解决了系统中激光器光轴稳定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角锥棱镜阵列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少钦,杨国伟,毕美华,李长盈,李晶.微角锥棱镜阵列在逆向调制激光通信中的应用[J].无线电工程.2019
[2].王飞龙.CP/CM系统中角锥棱镜阵列远场光斑倾斜提取精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8
[3].周晓凤,戚祖敏,罗向前,刘长安,朱建辉.利用含二面角误差的角锥棱镜阵列实现反射光束均匀发散的方法[J].物理学报.2017
[4].林澎,孙荣敏.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阵列角锥棱镜位移测量系统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6
[5].刘文兵,钟鸣,夏惠军,温阳.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输出模式研究[J].激光技术.2011
[6].袁晓东,蒋新颖,郑建刚,胡东霞,段文涛.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的输出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
[7].胡诗杰,沈锋,许冰,吴健.角锥棱镜阵列像差仿真与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9
[8].刘文兵,钟鸣,夏惠军,樊红英,欧群飞.角锥棱镜阵列谐振腔钕玻璃激光器实验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09
[9].钟鸣,夏惠军,刘文兵,张翼,叶大华.角锥棱镜阵列后腔镜钕玻璃激光器[J].中国激光.2009
[10].胡东霞,张小民,景峰,朱启华,彭志涛.用角锥棱镜阵列抑制低频波前畸变[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