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通量论文_黄亚楠,潘少明,张克新,贾培宏,刘志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沉积物,青藏高原,重金属,柴达木盆地,盆地,新生代。

沉积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楠,潘少明,张克新,贾培宏,刘志勇[1](2018)在《1955年以来辽东湾重金属沉积通量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湾潮滩盖州滩是辽河口区域重要的湿地之一,为了研究盖州滩重金属元素沉积通量变化的历史,2015年在盖州滩上进行了沉积柱样的采集。分析了沉积柱样的12种金属元素、粒径和有机质含量,利用Fe和Ca两种金属元素作为粒度的替代指标对其他10种金属元素进行标准化,并计算了沉积柱样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重金属沉积通量。结果表明:沉积物组分特征和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说明沉积柱样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具有一致性。过去60年(137 Cs定年)盖州滩上As、Cr、Mn、Ni、Pb和Zn六种重金属出现轻度富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陆源输入是导致重金属元素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马丽芳,鲍晶,应红,胡春华,钟思锐[2](2016)在《祁连山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变化对周缘山体构造隆升—风化剥蚀历史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酒西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内陆沉积盆地,发育了巨厚且连续的中—新生代地层,详细记录了盆地及周缘山地的构造、环境演变历史。本文在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不同时期酒西盆地原始盆地边界基础上,通过盆地天然露头控制剖面和钻井资料的地层厚度,恢复了酒西盆地新生代各组沉积等厚图。根据不同时期盆地大小和沉积等厚图的计算,获得了酒西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的沉积通量。结合前人对该区构造与古气候研究成果,认为古近纪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从火烧沟组(40.2~33.4 Ma)到白杨河组(30.9~23.8 Ma)盆地沉积通量增加主要由青藏高原持续挤压使祁连山快速构造隆升导致风化剥蚀量增加所致;中新世早期(疏勒河组弓形山段,23~14 Ma)虽然气候相对温暖,但此时祁连山构造带相对稳定,控制了物源区祁连山风化剥蚀量相对前期减小,使盆地沉积通量相对减小;中新世中期(疏勒河组胳塘沟段,14~8.3 Ma)盆地沉积通量增大可能是气候和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以来(<8.3 Ma,疏勒河组牛胳套段—玉门组)盆地沉积通量呈阶段性大幅陡增,主要由祁连山晚新生代以来阶段性急剧构造隆升导致风化剥蚀量猛增所致。(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朱爱美,石学法,邹建军,吴永华,张辉[3](2015)在《8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物源及沉积通量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CSH1岩心131个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进行分析,恢复了冲绳海槽北部88k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及古环境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88ka以来稀土元素含量发生了剧烈的波动,范围为111~171.3μg/g(均值为130.9μg/g),高值出现在MIS2期,低值主要出现在MIS1期。在MIS4期存在显着的Ce负异常,这与底层水体通风减弱相关。物源分析表明,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存在火山碎屑的贡献,MIS2—MIS5a期以陆源碎屑为主。在MIS2期与MIS4期及末次冰消期早期和晚期沉积物来源存在显着的差异。海平面与东亚夏季风是控制冲绳海槽北部陆源碎屑物质累积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5期)

张伯镇,王丹,张洪,孟鑫,雷沛[4](2016)在《官厅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沉积通量及沉积物记录的生态风险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官厅水库沉积物柱状样,分析了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d、Cr、Cu、Ni、Pb和Zn)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通量,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0.205、65.5、37.6、39.5、33.6和104 mg·kg-1,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相比,超标1.4~2.2倍;随时间的变化,沉积物中Cd和Ni含量相对稳定,而Cr、Cu、Pb和Zn含量呈现先降低、80年代后趋于平稳的趋势;1980年以来,重金属沉积通量随时间呈现有规律的递减,到2014年减少了约40%.官厅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Cd、Cr、Cu、Ni、Pb和Zn的年沉积量分别为0.0113、3.63、2.09、2.19、1.86和5.72 t.富集系数显示,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均未发生富集(富集系数小于1.5).官厅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范围为58.8~113.0,均值为80.9,总体属于低生态风险;垂直分布上,在1985年后,水库各采样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风险程度RI随着时间均呈现减小的趋势.总体来说,官厅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相对较轻,对水库水环境质量不构成威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马丽芳[5](2015)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变化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和沉积盆地是大陆的两个基本地质单元,它们构成了在空间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这种共生关系即为盆山称合。当构造活跃时,山体加快隆升,物源区遭受更强的风化剥蚀、通过介质(水流、风、冰川等)使山体物质被搬运,并最终沉积在盆地中。因此,盆地沉积物不仅记录着流域范围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而且能反映沉积物在风化剥蚀、搬运等地质作用过程中的环境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最西段的酒西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且连续,详细记录了盆地及周缘山地的构造演化和环境演变历史,是探讨和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盆山耦合系统的理想地区。近年来,酒西盆地新生代高精度磁性地层学工作的开展,为盆地精细化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此,本文通过野外考察、横跨盆地不同位置控制性新生代地层剖面实测,结合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首先利用构造平衡剖面方法恢复了新生代不同时期酒西盆地的边界范围及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编制酒西盆地新生代各层组沉积等厚图。根据盆地不同时期沉积面积和沉积等厚图,获取酒西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沉积通量及其变化序列,并结合研究区新生代构造和古气候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探讨了新生代不同时期沉积通量变化的主控因素及其与周缘山体风化剥蚀速率变化的关系,为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气候变化-风化剥蚀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酒西盆地地震剖面的平衡剖面恢复研究表明:新生代酒西盆地边界范围具逐步萎缩的变化特征,盆地新生代经历了两个平稳缓慢期和两个构造快速缩短期。两个平稳缓慢期分别为新生代初期到渐新世(地层缩短量、缩短率和缩短速率分别为1.49Km、7.18%和4.37 cm ·ka-1)和23-8.3Ma(地层缩短量、缩短率和缩短速率分别为7.66Km、36.91%和52.11cm·ka-1),构造快速缩短期是30.9-23Ma(地层缩短量、缩短率和缩短速率分别为3.66Km、17.64%和46.33cm·ka-1)和8.3Ma至今(地层缩短量、缩短率和缩短速率分别为7.94Km、38.27%和95.66cm · ka-1),尤其是8.3Ma以来构造变形显着加强。(2)获得了酒西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各组地层等厚图以及不同时期的沉积通量(剥蚀量)及其变化趋势:从火烧沟组(40.2-33.4Ma)到白杨河组(30.8-23.8)地层等厚图由火烧沟组时期平行于西北部阿尔金断裂转变为平行于近东西向北祁连断裂,沉积通量(剥蚀量)由前期31.78Km3/Ma增加到256.2Km3/Ma。疏勒河组地层等厚图分布样式与白杨河组相似,但沉积中心逐步向南部北祁连逆掩断层前缘迁移。中新世早期弓形山段(23-14Ma)沉积通量(剥蚀量)相对前期下降(73.24Km3/Ma),中新世中期胳塘沟段以来(<14Ma)沉积通量(剥蚀量)具阶段性逐步急剧呈倍增大,即沉积通量(剥蚀量)胳塘沟段(14-8.3Ma)为185.99 Km3/Ma、牛胳套段(8.3-4.9Ma)316 Km3/Ma和玉门砾石组(3.66-0.93Ma)387.15 Km3/Ma。(3)火烧沟组(40.2-33.4Ma)到白杨河组(30.9-23.8Ma)沉积通量(周缘山体风化剥蚀量)增加主要是青藏高原持续挤压使祁连山构造隆升导致;中新世早期(疏勒河组弓形山段,23-14Ma)祁连山稳定的构造环境控制了物源区风化剥蚀量相对前期减小,使盆地沉积通量相对减小;中新世中期(疏勒河组胳塘沟段,14-8.3Ma)沉积通量(剥蚀量)相对前期增加是由湿润气候和构造活动共同控制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以来(<8.3Ma,疏勒河组牛胳套段-玉门组)沉积通量(剥蚀量)呈阶段性大幅陡增主要由祁连山阶段性急剧构造隆升导致风化剥蚀量猛增所致。(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彬,范德江,郭志刚,王亮,李巍然[6](2014)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沉积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每年输送大量的泥沙进入东海,其中细颗粒沉积物具有搬运距离远、扩散范围大的特点,成为示踪河口及近海沉积物源汇过程的良好载体。本文基于采自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细颗粒组分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和沉积通量,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和搬运沉积过程。研究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Cu、Cr、Ni、V和Zn含量、沉积通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总体表现为长江口及浙闽沿岸高,向外急剧降低;该区细颗粒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长江,入海后向两个方向扩散,其一为向西南方向扩散,沉积于内陆架泥质区;其二是向东的跨陆架输送,沉积于长江冲淡水影响的海域。从长江口向西南方向的输送和沉积是长江入海重金属最重要的汇。(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4年11期)

林田,胡利民,郭志刚[7](2014)在《东海表层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沉积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海陆架水体中溶解态多环芳烃(PAHs)含量为基础,引入颗粒相-水相间的物质吸附系数(Koc)计算悬浮颗粒物中PAHs有机碳归一化含量,结合陆架沉积物有机碳的年埋藏通量,估算东海陆架沉积物中PAHs沉积通量。结果显示:水体中溶解态的15种PAHs总含量为(701±392)ng/L,变化范围为412~1 032ng/L,PAHs组成以3环为主。计算得到的悬浮颗粒物中15种PAHs有机碳归一化含量为20~28μg/g,对应的PAHs沉积通量为150~210t/a。估算结果与实测沉积物中PAHs含量和沉积通量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实验室模拟实验获取的化合物Koc值适用于东海颗粒相-水相间的分配模型,证实悬浮颗粒物有机碳含量在控制PAHs两相分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该方法为海洋沉积物中PAHs沉积通量的估算提供一种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4年08期)

杨积伟[8](2014)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平衡剖面恢复与沉积通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及其产生的气候效应是国际最前沿的一项重大科学问题。由于青藏高原由不同的盆地和山地组成,青藏高原的隆起直接表现为山地的变形抬升和剥蚀以及盆地下沉与堆积,联系这个过程的主要作用是风化剥蚀和断裂运动,驱动这个过程的动力是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气候变化,因此,关注青藏高原盆山地区风化剥蚀历史和与此相配的断裂运动历史,就抓住了高原隆起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核心。在盆山地区要获得剥蚀量的结果,就需要进行盆地分析,采用剥蚀区和沉积区物质平衡法(Einsels,1992,1994),即周边抬升剥蚀和盆地沉降充填过程中剥蚀区的剥蚀总量与盆地充填总量是大致相等。本文充分利用我们前期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已获得的新生代高精度地层年代序列和气候环境变化序列,通过柴达木盆地中部四条南北向横断地震地质剖面的平衡剖面恢复,确认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盆地缩短量和沉积地层分布范围,定量计算新生代该盆地不同时期的沉积通量(剥蚀总量)及变化趋势,建立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新生代重大沉积通量(风化剥蚀总量)事件和剥蚀过程。并与该区获得的新生代重大构造和气候环境变化事件序列对比,探讨柴达木盆地沉积通量(剥蚀总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恢复出柴达木盆地中部四条南北向横断地震地质剖面的平衡剖面,对地层缩短量的计算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缩短量变化主要由两个快速期和两个平稳缓慢期,快速缩短期43.8—31.5Ma和22Ma至今,平稳缓慢缩短期分别为53.5—43.8Ma以及31.5-22Ma。表现为两个大的旋回和后期显着加速变形的特征。(2)依据地层等厚图,获得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不同时期的沉积通量(剥蚀总量)及变化趋势。53.5—31.5Ma盆地沉积通量有小幅上升趋势,31.5-22Ma为下降阶段,22-8.2Ma沉积通量快速增加,8.2—2.65Ma表现为略微下降趋势,2.65-0盆地沉积通量急速增加),说明新生代以来沉积通量(剥蚀量)变化呈阶段性增加趋势(除31.5-22Ma),特别自22Ma以来沉积通量急速增加,尽管8.2-2.65Ma相对前期14.9-8.2Ma相对降低,但相对22Ma前沉积通量增加近一倍,而2.65 Ma以来沉积通量急速大幅几倍增加。(3)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剥蚀量)变化主要受气候和构造双重因素的控制。53.5-43.8Ma期间沉积通量(剥蚀量)主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早期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对盆地周边山系构造抬升的的影响;43.8-37.5Ma期间沉积通量(剥蚀量)增加受构造活动和湿润气候双重因素控制;7.5-31.5Ma沉积通量(剥蚀量)主要由湿润气候控制;31.5-22Ma沉积通量相对减小与构造活动减弱和气候转干有关;22-14.9Ma沉积通量的增大是由湿润气候和构造活动共同控制;14.9-8.2Ma沉积通量和地层平均缩短速率为高值,但气候干旱,说明此阶段沉积通量上升为主要受构造活动的控制;8.2-2.65Ma沉积通量相对减小(但相对22Ma前沉积通量成倍增加),构造活动加剧,而气候进一步干旱,说明气候干旱化是盆地沉积通量减小的主要原因。2.65-OMa气候持续干旱,而构造活动急速加剧,沉积通量急速大幅几倍增加,说明青藏高原晚期强烈构造隆升是导致沉积通量几倍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刘东伟,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王立新[9](2014)在《新疆艾比湖地区盐尘的沉积通量及其物质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降尘监测、采样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艾比湖地区含盐粉尘的沉积通量和物质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艾比湖干涸湖底是盐尘的输出源,盐尘的化学组成主要是无水芒硝、白钠镁矾、氯化钠等盐碱粉尘及Cr、Pb、Mn、Cu、Ni等潜在毒性元素.艾比湖地区盐尘的沉积通量约为79~381 g·m-2·a-1,盐的沉积通量约为4~61 g·m-2·a-1.盐尘的粒径分布以2~63μm的粉砂粒级为主,大于63μm的砂粒级所占比例很小.特殊的地形条件、大风天气、稀疏的植被覆盖、疏松的大面积尘源是艾比湖湖底风蚀和盐尘输送的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4年02期)

张亚昆,杨丽标,雷坤,邹立[10](2013)在《黄河下游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与沉积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分别采用修正的Fick's定律及估算河流泥沙沉积通量的方法,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和沉积通量进行计算,以估算黄河下游河道氮磷的输送平衡。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黄河下游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介于2.67~5.49mg/L、0.02~0.94mg/L,均值分别为4.18±0.98 mg/L、0.39±0.29 mg/L,表明黄河水质现状不容乐观。沉积物-水界面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的交换通量分别介于-0.31~0.52g/(m2·d),-0.06~0.06g/(m2·d)和-1.52~0.50mg/(m2·d),均值分别为0.11±0.24g/(m2·d)、-0.01±0.03g/(m2·d)和-0.26±0.65mg/(m2·d),表明沉积物为水体硝态氮的汇、氨氮和磷酸盐的贡献源。研究期间,氮、磷的沉积通量分别为0.57~706.55g/(m2·d)、2.54~1 180.60g/(m2·d),均值分别达到108.72±191.12g/(m2·d)、256.34±359.39g/(m2·d)。与研究河段区间氮磷的输入总量相比,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释放总量小于外源输入量的1%,而沉降过程则可分别削减约2.25%的氮和36.90%的磷,说明沉积过程是黄河下游磷直流的主要过程。(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沉积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酒西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内陆沉积盆地,发育了巨厚且连续的中—新生代地层,详细记录了盆地及周缘山地的构造、环境演变历史。本文在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不同时期酒西盆地原始盆地边界基础上,通过盆地天然露头控制剖面和钻井资料的地层厚度,恢复了酒西盆地新生代各组沉积等厚图。根据不同时期盆地大小和沉积等厚图的计算,获得了酒西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的沉积通量。结合前人对该区构造与古气候研究成果,认为古近纪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从火烧沟组(40.2~33.4 Ma)到白杨河组(30.9~23.8 Ma)盆地沉积通量增加主要由青藏高原持续挤压使祁连山快速构造隆升导致风化剥蚀量增加所致;中新世早期(疏勒河组弓形山段,23~14 Ma)虽然气候相对温暖,但此时祁连山构造带相对稳定,控制了物源区祁连山风化剥蚀量相对前期减小,使盆地沉积通量相对减小;中新世中期(疏勒河组胳塘沟段,14~8.3 Ma)盆地沉积通量增大可能是气候和构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以来(<8.3 Ma,疏勒河组牛胳套段—玉门组)盆地沉积通量呈阶段性大幅陡增,主要由祁连山晚新生代以来阶段性急剧构造隆升导致风化剥蚀量猛增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亚楠,潘少明,张克新,贾培宏,刘志勇.1955年以来辽东湾重金属沉积通量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

[2].马丽芳,鲍晶,应红,胡春华,钟思锐.祁连山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变化对周缘山体构造隆升—风化剥蚀历史的响应[J].沉积学报.2016

[3].朱爱美,石学法,邹建军,吴永华,张辉.8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物源及沉积通量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4].张伯镇,王丹,张洪,孟鑫,雷沛.官厅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沉积通量及沉积物记录的生态风险变化规律[J].环境科学学报.2016

[5].马丽芳.青藏高原东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沉积通量变化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5

[6].陈彬,范德江,郭志刚,王亮,李巍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细颗粒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沉积通量[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

[7].林田,胡利民,郭志刚.东海表层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沉积通量估算[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

[8].杨积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平衡剖面恢复与沉积通量变化[D].兰州大学.2014

[9].刘东伟,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王立新.新疆艾比湖地区盐尘的沉积通量及其物质组成[J].冰川冻土.2014

[10].张亚昆,杨丽标,雷坤,邹立.黄河下游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与沉积通量研究[J].泥沙研究.2013

论文知识图

台湾海峡西侧近岸黄岐半岛以南全新统...闽江口的河口沉积和叁角洲面积红外热场分析(a)和等温分析(b)结果图沉积态7050铝合金在550轧制时变形区...台湾海峡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Chen和...湄公河水下叁角洲(引自[110])

标签:;  ;  ;  ;  ;  ;  ;  

沉积通量论文_黄亚楠,潘少明,张克新,贾培宏,刘志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