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留守经历大学生的隐性心理伤害已经严重影响了健康成长,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关注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积极的心理干预等策略,提高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助力成长。
关键词:留守经历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一.研究背景
中国长期特有的城乡二元体系下出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留守群体体现了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它反映了该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与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些战略性问题。由于留守儿童事故的高发性和严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循证研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研究得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抑郁、社交焦虑、择业效能感、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在人口学变量、留守类别变量上(性别、生源、留守年龄、留守时间、联系频率)等可能存在差异(张莉华2006;温义媛2010;李晓敏2010;何冬丽2013;李凡繁2012);儿童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价值观、人际沟通等有深度的影响(徐礼平2011;穆雪2016)。
TCL11公斤免污式全自动变频洗烘一体滚筒洗衣机采用独特的陀飞轮旋钮,每次洗衣带来美好触感,配合和炫音乐,让洗衣变成享受。140°广角开门,方便取衣。
已有研究主要循证了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治疗方法,基本形成了消极指标评估的单一模型。学术界对留守群体问题的研究不断细化深入,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是国外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心理健康观点,即积极的心理指标和消极的心理指标下的评估和培养。近年,少数学者采用双因素模型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数据支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近十几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是国际心理学思潮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很多学者考虑把积极心理品质纳入传统心理健康模型中。所谓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MedvedovaL(1998)指出,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压力情景。Seligman(2002)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品质(Positive character)这一概念,他认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是战胜困难、疾病的有力武器[1]。2002年Snyder和Lopez主编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独立。国外对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品质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在积极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福乐、积极情感扩建等理论;在积极人格方面,积极心理学提了一种新的人格理论一乐观型解释风格理论,并且把这一理论和六七十年代的“习得性无助”等概念很好地结合了起来。W.C.Follette等研究得出积极品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并提出设计环境因素可唤起积极的行为;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自我预防、积极应对和生活质量等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家庭和工作环境。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视角,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情绪减压、社会融入、资源链接、政策支持和专业服务等,为该群体的心理、精神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提供帮助。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1.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的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留守儿童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长期留守使人的基础需要断裂。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对个体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对这类大学生早期的需要缺失,开通家庭心理疏导支持系统。家长应该随时随地关注子女学习、生活动态和性格、行为的变化,做好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的经常性,用科学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子女,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专业疏导或者治疗。
2.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及克服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强调构建积极的个人环境、组织系统与社会环境,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社会支持是对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家庭、学校和社区(居住地)是留守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也是他们生活资源和文化背景的载体,有效地调用社会资源,积极挖掘社会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网络,对留守儿童后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引起了很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兴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征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在这其中又主要以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为研究的重点[3]。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良好的行为是积极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人在自己人格的建构过程中具有主动性,通过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可以建构和改善个体的人格[4]。积极心理学旨在挖掘和培养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力量,包括积极的认知、积极的内部动机和积极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既有个体先天性的生物特质差异,也受到后天成长环境、教育与训练的影响,它应视为个体先天与后天的“合金体”[5]。基于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弹性训练法”,让个体注重自身的积极力量,利用自己的有利资源,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惑,掌握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机制,减少危险因素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促使自身达到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
4.构建家庭心理疏导支持系统
健康的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已有研究发先留守经历大学生心境类的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多数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体验,严重影响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品质的衡量标准之一是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所谓体验,就是指人对外界各种刺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常常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是一种主观体验,所以又称为情绪体验[2]。增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通过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能够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采用社会工作小组进行一对一的个案服务,一对多的小组服务和多对多的团体服务,增强积极情绪的体验,学会自我调节的能力。
5.学校构建留守经历学生精准化心理帮扶系统
学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重要场所,高校更要开展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帮扶。高校要成立长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服务小组”,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关注,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激励和自我心理辅导。定期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科普知识的宣传周、宣传月、咨询周、咨询月活动,构建精准留守经历学生心理辅导系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源,改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和模式,教给他们防治和矫正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彻底排解和消除心理问题。
五是慈善帮扶兜底。开展慈善救助帮扶,对经医疗救助后,仍有较大困难的救助对象,积极协助其获得慈善机构捐赠资金、物资的帮助,落实国家有关财税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兜底脱贫,形成对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
6.提升留守经历学生心理自助素养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中,每个个体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都应该能够提升自我心理素养。优势视角理论认为,每个个人、群体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等,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可以激发潜能来达成他们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学校可以开设积极心理品质课程,通过积极心理品质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畅通“学生心理互助”,学校通过选拔培训确定一批学生实施心理援助,在同伴心理互动过程中,留守经历大学生能够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促进彼此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实现“助人自助”。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决定样品δ值的准确性,因此,通过评价方法灵敏度、稳定性、精密度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Seligman,M E 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李芳萍.积极体验与心理健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56-58.
[3]王富平.体验缺失: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内在障碍 [J].教学与管理,2010(5):20-21.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1.
[5]许渭生.心理弹性结构及其要素分析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12):136-141.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留守经历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干预机制探索”(立项号2017P006)阶段性成果。
陕西省普通高校辅导员“助学成长”工作室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董雪,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主任,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杜佳玉,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心理论文; 大学生论文; 心理学论文; 人格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变态心理学论文; 病态心理学论文; 超意识心理学论文; 《文学教育》2019年第20期论文; 2017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陕西省留守经历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干预机制探索" (立项号2017P006)阶段性成果.陕西省普通高校辅导员" 助学成长" 工作室研究成果论文; 陕西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