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证候规范化定量化研究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章轶立[1](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与评价量表研制及其常模的初步构建》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参照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内公认的指南或共识,中医学对该病病机较一致的认识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常见辨证分型主要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和阳气亏虚血瘀。总结发现,“气虚证”是临床各种复合证候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CHF最常见的基本证候。然而,目前仍缺乏CHF气虚证患者对应的特征性症状体征,其诊断工具及标准的制定还未形成统一模式,尚且存在诊断指标繁杂、主观性较强、难以量化等问题。同时,缺乏CHF气虚证临床表型各要素(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等)间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四部分内容,预期形成CHF基本证候诊断条目池,并进一步研制CHF气虚证辨证与评价量表,构建CHF气虚证严重程度的常模。以期为CHF气虚证的临床辨治与评价提供相应工具,也为后期形成多病种气虚证共性诊断工具并探索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新方法、新路径奠定工作基础。研究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开展系统全面的文献复习,并采用德尔菲法分两轮次对全国范围内的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师进行问卷调研。对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变异程度、专业程度及原始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差异性分析;其次,在北京地区多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CHF患者横断面现场调查。采集信息包括:①人口学资料、病史、合并症、主要用药情况等;②基于《慢性心力衰竭基本证候辨证量表条目》的症状体征;③理化指标:血常规、NT-proBNP、电解质、超声心动图等;④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⑤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非致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心源性死亡;⑥患者10ml血样,按标准操作流程冻存。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根据研究目的与采集数据的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第三,基于研究二获得的临床数据信息研制CHF气虚证诊断与评价量表。采用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进行量表条目的筛选与比对分析,采用Fisher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赋权并进行两种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工具性能,并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诊断阈值。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结构效度进行量表信度效度评价,根据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Kappa值判断量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预测值;最后,运用研制成型的CHF气虚证辨证量表和CHF气虚证评价量表,基于课题组前期已经收集的全国范围内的CHF患者数据,分别构建均数常模、百分位常模和划界常模。研究结果:[研究一]2019年1月开展首轮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44份,收回44份。参与调查的44名专家中,男性15(34.09%)人、女性29(65.91%)人。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4(9.09%)人、研究生学历40(90.91%)人。最终根据各位专家意见,共有7个基本证候(气虚、阴虚、阳虚、血瘀、气滞、寒凝、痰饮/水饮)、85个症状体征条目进入第二轮问卷调研。2019年3月开展第二轮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2份。参与调查的32名专家中,男性13(40.63%)人、女性19(59.38%)人。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4(12.5%)人、研究生学历28(87.5%)人。该轮调研结果显示,专家积极系数80%,权威程度0.6,证候条目Kendall系数0.562,症状Kendall系数0.422,问卷整体信度0.960,整个问卷提示信息较为可靠。筛选结果方面,基本证候条目总均分4.20,高于总均分的条目有4个(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饮/水饮证),阴虚证、寒凝证、气滞证三个证候均分较低;症状条目总均分3.71,超过总均分的条目有38个。[研究二]本横断面研究已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No.2019BZHYLL0101),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平台完成试验方案注册(No.ChiCTR1900024482,注册时间2019年7月13日)。经组间差异比较分析,气虚证组与非气虚证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原发病、合并病、心衰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乏力、下肢浮肿、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自汗、面色苍白、面色晦暗、心悸、喘息、恶心、口干、失眠、夜尿多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作为进一步判别慢性心衰气虚证的诊断条目。此外,两组人群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条目计分方面,气虚证组患者除条目10、条目14和条目15得分低于非气虚证组外,其余条目气虚证组患者计分均更高。其中,条目1、条目2、条目3、条目4、条目6、条目11、条目12、条目13、条目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心功能分级角度分析发现,气虚证组患者心功能分级集中于Ⅱ-Ⅲ级,心功能Ⅳ级患者中气虚证占比少于非气虚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理化指标方面,血红蛋白浓度和左室舒末内径在气虚证和非气虚证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三]经条目筛选、条目赋权及阈值确定等环节,《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条目主要包括:乏力、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自汗、心悸、喘息、失眠、面色苍白、面色晦暗、齿痕舌、苔白。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21;Spearman-Brown系数为0.667;进一步因子分析提示结构效度较好]。量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灵敏度=64.5%、特异度=82.6%、假阴性率=35.5%、假阳性率=17.3%、阳性似然比=3.71、阴性似然比=0.43)、可靠性(一致率=67.51%、Kappa值=0.29)和预测值(阳性预测值=95%、阴性预测值=31.4%)。《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条目主要包括,乏力、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自汗、心悸、喘息、失眠、面色苍白、面色晦暗、齿痕舌、苔白、血红蛋白浓度、左室舒末内径。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678;进一步因子分析提示结构效度较好]。量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灵敏度=80.0%、特异度=75.0%、假阴性率=20.0%、假阳性率=25.0%、阳性似然比=3.2、阴性似然比=0.27)、可靠性(一致率=79.18%、Kappa值=0.42)和预测值(阳性预测值=94.2%、阴性预测值=42.4%)。[研究四]基于《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类)》条目,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严重程度评价量表》条目,包括:乏力、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自汗、心悸、喘息。基于前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CHF患者数据,分别构建了总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均数常模、百分位数常模和划界常模。研究结论:本研究研制的两套辨证量表、一套评价量表及其常模可在一定程度上为CHF气虚证的临床诊断和评价提供参考工具。以“病证结合”思想为指导,基于“宏微并举”的理念进行基本证候辨证工具的研制,并进一步完善证候判别分级标准的制定流程与方法,或将提高“病证结合”诊断工具的解释范围和测量效能,并有益于丰富拓展该类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
朱杉杉[2](2021)在《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中医证候是个复杂的概念,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具有动态性、高维性、时空阶段性等非线性特征。在临床中对于证候的诊断及评价多依赖于医师的个人经验,并且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化、主观化,很难用某一个数字将证候加以量化,这就使得临床辨证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影响了中医药的推广应用。因此证候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一直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致残率、致死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中医学将脑出血称为出血性中风,中医药在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痰热证是出血性中风的常见证候,建立科学严谨的证候诊断量表有利于提升临床辨证准确度,有助于出血性中风的规范化诊疗。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量表编制的原则,建立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为痰热证的诊断提供一个相对严谨的量化诊断工具,进一步完善中风病的证候诊断体系。研究方法:1.明确研究目的,建立工作小组,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及专家意见形成量表的四诊信息条目池。2.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制定的出血性中风四诊信息调查表采集临床数据。并将纳入的469例病例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3.基于训练集数据,综合运用频数法、相关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对条目进行筛选。4.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隐结构分析法构建证候诊断模型,并对三种诊断模型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比较三种诊断模型的优劣。5.经ROC曲线分析选择最佳的诊断模型,并以Youden指数最大时的诊断界值作为量表的诊断阈值,初步形成了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6.基于测试集数据,通过诊断性试验对量表的诊断能力进行评价,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Kappa值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研究结果:1.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条目池共包括49个条目,经频数法、相关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回归法等方法筛选后,最终保留了9个条目,分别为满面通红、黄苔、腻苔、红舌、呼吸气粗、鼻鼾、喉中痰鸣、小便黄赤、滑脉。2.三种诊断模型经ROC曲线分析,其ROC曲线下面积大小分别为:logistic回归分析法(0.962)>因子分析法(0.958)>隐结构分析法(0.955)。表明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最佳,因子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稍次之,隐结构分析法构建的诊断模型最差。3.《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共包括9个条目,分别为:满面通红5分,黄苔7分,腻苔4分,红舌4分,呼吸气粗4分,鼻鼾5分,喉中痰鸣7分,小便黄赤3分,滑脉3分。证候总分达到20分时痰热证即成立。4.经初步验证,所建立的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90.20%,诊断准确度为90.58%,阳性似然比为1.29,阴性似然比为0.01,Kappa值为0.770。研究结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明确量表功能、构建量表框架、建立条目池、条目筛选、构建证候诊断模型、确定诊断界值等步骤的实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临床实际的《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通过诊断性试验对量表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能够为出血性中风痰热证的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科学严谨的量化诊断标准。该量表的编制过程客观严谨,编制方法符合临床客观实际,对今后出血性中风的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周茜,傅勤慧,裴建[3](2020)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进展,并对AD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AD临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虚证可见肾虚、心虚,实证可见痰浊、血瘀等。以标准规范的证候要素为基础,具有中医特色的AD诊断标准及证候量表已使用于临床。AD的生物学研究可为中医证候微观辨证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有助于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有机结合,进而制定出与AD整个病理发展过程相适应的证候诊断标准。
柯应水[4](2020)在《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人数越来越多,进入终末期肾脏病的患者也日渐增多,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占90%左右。然而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贫血、营养不良等多种并发症,西医常规治疗具有其局限性,中医药在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均有参与且具有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在防止慢性并发症进一步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均有一定的作用。而证候是中医诊疗的关键所在,中医证候的研究也是血液透析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尚无针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且综合文献报道中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大多采用的是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临床诊治中多参照各医家的临床经验。然而,经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体内水液代谢、电解质紊乱均得到改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并发症,且已有多篇文献报道,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前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生了改变,若仍沿用血液透析阶段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已然不符合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需求。加之,目前尚缺乏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因此进行较规范、较客观的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型标准研究十分必要。研究目的1.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血液透析患者的结构化电子病历;2.建立血透患者舌诊数据库,运用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舌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3.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分布特征,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为进一步开展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拟纳入不少于369例(基于文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筛选出的67个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点,据Kendall认为取变量数的5至10倍原则计算最少样本量)血液透析患者;病例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三家单位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1.血透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的设计基于前期完成的血透患者中医证素与证候研究,及相关文献研究,参考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量表设计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经专家讨论,制定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2.血透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建立及舌诊信息采集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根据制定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构建包含中医四诊信息的血透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模板,运用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沪械注准0152270430)进行血透患者舌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3.血透患者中医证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型研究3.1对收集到的血透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参考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学》中的证素简化计量方法,查得患者的每一个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所对应的简化计量权值(含减负值),通过计算求得各证素的总权值,进而对证素做出判断。证素的确定以20为阈值,即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对各证素的贡献度之和(总权值)达到或超过20时,可诊断为该证素,即:总权值<20,证素的诊断不成立;总权值≥20,该证素诊断成立。3.2计算出各个证素的分布频率(百分比)=每个中医证素的患者数/样本量*100%,取分布频率高于或等于5%的中医证素,运用SPSS22.0软件,采用频数分布法总结其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聚类分析法进行中医证素的聚类,依据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形成证候的分型及描述;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各中医四诊信息之间复杂网络关系,形成各个中医证型的贝叶斯网络图并构建证-症对应关系表,将两种方法所得的中医证候分型进行比较,经专家讨论,得到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结果。3.3针对最常见的本虚证、标实证各一个证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本虚证、标实证中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权重估计,得出本虚证、标实证中中医四诊信息的权重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建立血液透析患者常见本虚证、标实证中医证候诊断模型。研究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139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44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87例,分别占37.6%、38.9%、23.5%。370例患者中,有男性208例,占56.2%,女性162例,占43.8%;年龄跨度为27-90岁,平均年龄为60.8±13.1岁,其中青年年龄段(<45岁)46人,占12.2%,中年年龄段(≥45岁且<60岁)109人,占29.5%,老年年龄段(≥60岁)215人,占58.3%。其中原发病最多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103例,占27.8%,其次是糖尿病肾病99例和高血压肾病43例,分别占26.8%、11.6%。透析龄最短的是3个月,最长的是264个月,平均透析龄为63.3个月,其中透析龄25-60月的人数最多,达130例,占总人数的35%,透析龄181-264月的人数最少,达12例,占总人数的3.2%。2.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特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率大于10%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有87个,其中出现频率前十位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是:尿少、皮肤干燥、舌苔腻、皮肤瘙痒、倦怠乏力、唇紫、口干口渴、腰膝酸软、肢体抽搐、健忘。其中尿少出现频率最高,达85.9%。3.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特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共涉及24个病性证素及17个病位证素,其中病性证素出现频率前四位的为阳虚、血虚、气虚、阴虚,病位证素出现频率前三位的是肾、肝、脾,虚性证素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阳虚证素,达95.68%,实性证素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湿性证素,达89.46%。虚性+实性证素组合一起的患者数达355例,占95.95%。虚性证素组合形式有11种,其中阳虚+血虚+气虚+阴虚组合的例数最多,达312例,占84.32%;实性证素共有8类组合形式,其中最多的为三个实性证素组合,达140例,占37.84%;虚性+实性证素组合达23类,其中最多的组合形式为4个虚性+3个实性,达127例,占 34.32%。4.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经聚类分析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素进行聚类,以欧氏距离10为分割点进行分类划分,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为:本虚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标实证:血瘀证、气滞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经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为:本虚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经专家讨论,最终得出14种中医证型,包括8种本虚证型和6种标实证型:其中本虚证型有: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型有: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5.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结果: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其总分为50分,诊断阈值为29分,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诊断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5.7%、91.6%,特异度分别为89.7%、94.1%,约登指数分别为85.4%、85.7%。研究结论1.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特点总体表现为本虚标实,虚性证素以气血阴阳俱虚多见,实性证素以湿多见。2.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型可参照如下分型:本虚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3.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分别为95.7%、91.6%)和特异度(分别为89.7%、94.1%),其具有一定的诊断性能,为进一步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奠定基础。
郑钰[5](2020)在《肺络病常见中医证候术语规范化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基于标准化研究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及专家咨询研究方法,初步规范肺络病常见中医证候术语,为肺络病诊断标准、辨证体系的研究及中医证候术语标准化的形成提供参考和奠定基础,推动基于络病理论肺系疾病诊疗相关的各项基础与临床研究,完善肺络病理论研究体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有关肺络病研究相关文献,将证候名称、症状、体征、病位、病性、舌象、脉象、病机、治法等信息录入Excel数据库;并参阅中医权威资料,将收集到的肺络病中医症状和证名进行归纳整理,按照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原则进行定义,初步定义肺络病常见中医证候名词术语。第二部分制作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向专家进行两轮肺络病中医证候名词术语德尔菲专家调查意见征询,并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增删修改,初步形成《肺络病常见中医证候术语初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数据统计,初步纳入肺络病证候14个,包括暑伤肺络证、瘀阻肺络证、肺络郁滞证、络虚不荣证、痰阻肺络证、痰瘀阻络证、热伤肺络证、热毒滞络证、肺虚络瘀证、肺络损伤证、气道绌急证、络息成积证、风袭肺络证、邪郁肺络证。2.基于德尔菲问卷调查的肺络病中医证候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结果显示,两轮结果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6,平均值为0.829,明显大于0.70。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一轮条目13均数为2.85,满分频率为0,变异系数为0.30;条目14均数为3.05,满分频率为0.05,变异系数为0.32;综合所有结果,条目13和条目14不符合德尔菲调查研究的设定条件,故予以剔除。其余条目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第二轮条目均数最大为4.45,最小为3.65,变异系数最大为0.20,最小为0.12,满分频率最小55%,满分频率最小15%。以上条目均符合德尔菲调查研究的设定条件,故予以保留。研究结论:经过文献研究和两轮专家调查问卷,根据专家权威程度系数,意见集中程度,意见协调程度指标,专家反馈建议初步得出瘀阻肺络证、络虚不荣证、痰阻肺络证、肺虚络瘀证、痰瘀阻络证、热伤肺络证、肺络郁滞证、暑伤肺络证、热毒滞络证、络息成积证、肺络损伤证、气道绌急证12个常见肺络病中医证候及其初步定义等。
吴凯婵[6](2019)在《基于临床调查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修订与考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周信杰《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为基础,拟定出本研究使用的调查表,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利用拟定的调查表收集癫痫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并由中医脑病科专家进行证素辨证,通过统计学分析,对该调查表进行修订、考评,制定出《癫痫中医证素诊断量表》。方法:1、拟订本研究使用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在周信杰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基础上,依据现代癫痫症状学知识,将癫痫常见典型症状作为增补条目,并重编调查表结构、对条目分值取整数。2、横断面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癫痫患者基本资料,利用本研究拟定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采集四信息,由中医脑病科专家进行“专家证素辨证”。3、条目筛选:在所获统计数据基础上,综合运用以下7种方法筛选条目。①频率分布法:保留频率大于5%的条目;②离散趋势法:保留标准差≥0.7的条目;③相关系数法:保留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绝对值≥0.35的条目;④因子分析法:利用主成分方法,进行最大方差旋转,最大迭代次数为25,以特征值大于1为提取标准,保留在相应公因子上载荷量≥0.4的条目;⑤区分度分析法:采用卡方检验,保留P值<0.05的条目;⑥克朗巴哈α系数法:比较条目去除后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与条目所在分量表的整体克朗巴哈α系数,将条目去除后的克朗巴哈α系数有所增加的条目删除;⑦逐步回归法:采用Logistic回归Backward Wald方法,经数次迭代筛选变量使方程达到稳定,保留P<0.05的条目。综合以上7种方法,删除有至少4种方法不通过的条目。4、条目赋分、确定诊断阈值:用Logistic回归Enter方法对条目进行权重赋分,用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修订出《癫痫中医证素诊断量表》。5、《癫痫中医证素诊断量表》信度、效度考评:用Guttman Split-Half系数R反映分半信度,克朗巴哈α系数反映内部一致性信度,从中医专业知识、量表研制过程和临床预调查结果分析内容效度,用因子分析考评结构效度。6、《癫痫中医证素诊断量表》诊断性试验:将所收集的癫痫患者四诊信息回代入量表,计算各证素得分,得出“量表辨证”,以“专家证素辨证”为“金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考评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和Kappa值。成果:1、拟定了本研究使用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在周信杰的调查表基础上增加了“过度运动性自动症”、“非过度运动性自动症”、“阳性情绪”、“阴性情绪/感觉”4个条目;按火证、风证、闭证、痰证、瘀证、心血虚证、脾气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9个证素编排成9个分量表。2、横断面调查结果: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共纳入合格癫痫病人169例。每位患者的“专家证素辨证”有1个或多个证素,其中火证67例、风证117例、闭证148例、痰证122例、瘀证58例、心血虚证27例、脾气虚证94例、肾阴虚证37例、肾阳虚证34例。3、条目筛选:经7种统计学方法筛选,最终保留条目共93个,其中有16个条目在2个或2个以上分量表中共有。各分量表条目数如下:火证14个、风证5个、闭证6个、痰证13个、瘀证7个、心血虚证5个、脾气虚证13个、肾阴虚证11个、肾阳虚证14个。4、条目赋分、诊断阈值结果:以Logistic回归方程变量的贡献度作为条目权重赋分。9个分量表诊断阈值如下:火证4.05分、风证10.6分,闭证11.75分、痰证5.05分、瘀证8.25分、心血虚证7.25分、脾气虚证5.9分、肾阴虚证5.55分、肾阳虚证5.15分。5、量表信度、效度考评结果:量表整体分半信度为0.313,整体克朗巴哈α系数为0.757,量表的内容效度良好,因子分析法KMO值为0.464,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不适合做因子分析。6、诊断性试验结果:各证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火证(91.2%、72.3%、79.9%)、风证(76.1%、44.2%、66.3%)、闭证(91.3%、80.0%、89.9%)、痰证(70.7%、84.8%、72.8%)、瘀证(37.9%、87.4%、70.4%)、心血虚证(59.3%、83.1%、79.3%)、脾气虚证(67.0%、90.7%、77.5%)、肾阴虚证(89.2%、72.0%、75.7%)、肾阳虚证(88.2%、91.1%、90.6%)。结论:基于临床调查,完成对《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的修订,初步制定了《癫痫中医证素诊断量表》,所有条目均通过频率分布、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区分度分析法、克朗巴哈α系数法、逐步回归法等综合评价要求。各证素分量表具有确定的条目分值和诊断阈值,临床诊断性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大部分良好。因此,《癫痫中医证素诊断量表》可作为癫痫中医证候诊断工具,为临床辨证论治和量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该量表尚存在结构效度偏低的问题,可能与中医辨证方法特点有关。
孙玉姣[7](2018)在《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初步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并对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探,探索中医阳虚宏观辨证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德尔菲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构建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及可行性的质量测评。2.以该量表为研究工具,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通过ROC曲线,对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探,构建“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并对“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性试验测评。结果:1.编制成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量表7大辨证维度共含54项症候条目。其中,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19条,阳虚火浮维度10条,心阳虚维度2条,脾阳虚维度8条,肾阳虚维度7条,肝阳虚维度5条,肺阳虚维度3条。且通过量表质量测评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可行性。2.在此基础上,对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初探,构建了“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诊断阈值为52.5。且经诊断性试验初步证实,该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97%,特异度为97%;准确度为97%;约登指数为0.94,阳性似然比为32.33,阴性似然比为0.03;该诊断标准与专家诊断金标准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为Kappa值0.930,t=13.153,P=0.000,提示两种诊断标准一致性较好。结论:1.通过严格遵循量表构建的4大步骤(构建量表框架、备选条目池、条目筛选、量表质量测评),最终构建出具有中医理论特色、贴合中医辨证思维的、能够较全面反映中医阳虚证多层次、多维度宏观辨证诊断要点和特征的“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可用于该证的辨证规范化研究。2.本研究对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初探,构建了“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且经回顾性诊断试验初步证明,构建的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3.本研究成果将为“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临床诊断提供标准化的尺度;为日后阳虚证诊断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和借鉴;同时也将为其他中医证型宏观辨证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黄仲羽[8](2018)在《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FGIDs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方法。由于中医理论的抽象化以及中医临床实践的灵活性,导致中医证候标准化定义及临床规范化实践的开展十分困难。围绕中医证候的现代化研究,相关领域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证候辨识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为中医证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然而,临床实践规范的不统一以及客观化、定量化分析方法的缺乏仍是当前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阻碍。因此,本研究尝试以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例,贴近临床应用实际需求,引入“证素”及“机元”理论等现代辨证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传统统计学方法、现代高级测量理论及计算机自适应测试方法等多学科技术融合,建立“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层次化、多维度定量化分析模型及其应用技术体系。通过系统化的证候量化测评平台的研发,探索中医证候量表的临床实证模式,建立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FGIDs中医量化辨证方法学,从而为推动中医证候量化研究成果的临床实证及应用转化提供研究范例。方法:1.研究资源整合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及本阶段研究设计,围绕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两个病种,在中医“胃痛”、“胃痞”及“泄泻”病范畴内,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及专家评议等系列方法,对各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意见等文献资源,以及中医证候测评量表及条目库以等数据资源进行整理,实现研究资源的系统整合。2.基础框架构建基于文献资源整理成果,引入“证素”及“机元”理论及分析方法,通过对各病种常见中医证候及其辨识要点、核心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的分析与提取,建立各病种中医证候理论测量模型的基础框架,形成各病种以“疾病-证候-证素-临床表征”为基本模式的多维度、层次化结构框架,为中医辨证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原型。3.临床调查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联合设计,分两阶段开展临床病例调查。通过第一轮回顾性病例调查完成临床病例采集,并运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与现代高级测量技术相结合组合的方式进行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为模型量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源。第二轮调查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采集临床病例资料用于诊断模型的科学评价。所有病例资料皆源自于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合作研究单位就诊,经脾胃病5位临床专家(其中包括国家级名中医两名,广东省名中医两名)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属“胃痛”、“胃痞”及“泄泻”病范畴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两轮调查设计样本量1400例。其中各临床病例的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参考《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中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运用前期建立的中医证候量化测评工具,对个人信息,临床症状或体征的量化测评结果和专家辨证及辨证要素诊断结果等信息进行采集。4.理论模型构建以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临床调查结果,分析提取各病种的核心中医证候及辨证要素,同时依据中医理论关于各证候的定义及病机阐述,建立临床表征与各辨证要素的对照关系。结合各临床表征的临床分布特点,经专家小组评议,剔除与各辨证要素理论关联度较小的临床表征,最终实现“证候-辨证要素”及“症状-证候要素”的分层优化。从而形成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顶层结构,胃痛、胃痞、泄泻三个中医疾病为根节点,以各病种常见中医证候及辨证要素为核心连接层,以临床表征为子节点的多维度、层次化的辨证理论模型。5.模型约简与定量优化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数据分布特征,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与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相结合,完成各病种核心辨证要素及临床表征的提取和定量化评价。本步骤使用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Forward:LR)作为逐步回归变量选择方法。其中选入变量的显着性水准为0.05,剔除变量的显着性水准为0.10。在SPSS 22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完成对调查表中的各变量与辨证要素的相关性分析,依据各自变量的统计效能,提取与各辨证要素呈正相关的临床表证,实现研究变量的初步筛选及模型结构的约简和优化。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AMOS 21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辨证模型结构进行评价。以理论模型为初始结构,运用临床调查数据分病种进行评价。模型结构的评价标准参照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常用评价指标。以MI指数(Modification Indices)为主要参考,对模型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修正观察变量归属,提高模型总体拟合度和解释性。运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进一步分析各观察变量的多维度测量能力。结合临床调查数据,在R语言程序中,以Quasi-Monte Carlo EM算法为核心算法,对胃痛、胃痞及泄泻病中医证候量化辨识模型的条目参数及测量属性进行拟合分析与评价,建立起各辨证要素与证候间定量化的多维度相关关系。以因子载荷和多维区分度为主要指标进行条目质量评价,并依据条目测评维度绘制条目信息曲线或条目信息曲面评估其测评能力。6.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建立的多维度量化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计算机自适应测试技术进行FGIDs中医证候测试平台构建并完成其科学属性考评。其中项目反应模型以各病种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分析结果为基础,从各模型中提取中等以上质量条目,形成自适应测试条目池。初始条目以各病种典型临床表征为主,采用最大信息矩阵法(Maximum determinant of the information matrix)进行备选条目选择,并采用MAP(Maximum a posteriori estimation)算法进行能力水平评估。以各维度测试得分标准差SE<0.3为精度控制条件,最小答题数量为20条作为测试结束条件。最终建立以“病证结合”为基本理念的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程序。在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基础上,遵循软件工程开发的规范流程和技术方法,采用快速原型模式进行测试平台构建。结合临床业务需求,采用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测试平台。系统架构采用MVC(Modeler-View-Controller)三层架构设计。系统技术方案采用Python、R以及HTML5等多编程语言方案进行功能实现。7.科学属性评价以五位中医临床专家的诊断意见为标准参照,运用ROC曲线分析,确定各辨证要素的自适应测试诊断阈值。通过绘制散点图对前瞻性病例的自动化测评结果进行定性评价。并运用Kappa检验及配对卡方检验实现自动化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模型的准确性、可行性及科学性的全面评价。结果: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共收集功能性胃肠病相关临床调查量表6份,诊断条目库4份,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证型-证素-症候”辨证理论模型及对照表1份。通过文献检索,共收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诊疗规范、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8份,涵盖中医证型28个。根据文献检索结果中关于各证候的定义及辨识标准阐述,以条目池为基础,抽取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范围内,中医胃痛病中医证候测量条目177条,胃痞病中医证候测量条目155条,以及泄泻病中医证候测量条目174条。三个病种测量条目汇总成《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证候要素临床调查表》,涵盖相关测量条目共计209条。通过临床调查共纳入临床病例共1454例,其中胃痛病人478例(32.86%),胃痞病人502例(34.54%),泄泻病人474例(32.60%)。研究样本涵盖中医证候28个,主要证候为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肝郁气滞、脾虚气滞以及脾胃虚寒,累计占总病例77.92%。对于胃痛病,提取7个辨证要素包括“胃”、“脾”、“肝”、“气滞”、“气虚”、“阴虚”和“湿”。对于胃痞病,提取7个辨证要素包括“胃”、“脾”、“肝”、“气滞”、“气虚”、“热”和“湿”。对于泄泻病,提取8个辨证要素包括“胃”、“脾”、“肝”、“气滞”、“气虚”、“阳虚”、“湿”和“热”。结合临床调查结果,本研究将以上三个病种的共计22个辨证要素作为中医证候分析的核心节点,构建了胃痛、胃痞和泄泻病三个病种的多维度、层次化中医辨证理论模型。在中医辨证理论模型的框架下,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得到胃痛病各个要素相关体征共计114项,各要素正相关条目累计99项,去除要素间重复关联条目,最终整理得正相关条目共计73项。对于胃痞病,提取各个要素相关体征共计107项,各要素整合正相关条目共计61项。对于泄泻病,提取各个要素相关体征共计113项,各要素整合正相关条目共计72项。各病种中多数辨证要素回归模型与中医理论及临床辨证规律相符,模型的解释性良好。针对各病种内辨证要素模型存在变量交叉及拟合度不足等问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要素的联合模式,从而实现模型调整和优化,最终建立了“肝-气滞”,“脾-气虚”及“脾-湿”要素联合模型。联合模型的拟合度及解释性较于原始要素模型的拟合度得到优化,模型的总体解释性得到提高。结合辨证理论模型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各病种范围内,以各辨证要素为潜变量,以各要素正相关条目为观察变量,运用多维项目反应理论进行辨证模型定量化分析。经分析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痛病量化辨证模型的测评条目中,中等以上质量条目(MDISC>0.5)54条,其中优质条目(MDISC>1.5)16条。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胃痞病量化辨证模型的测评条目中,中等以上质量条目39条,其中优质条目15条。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泄泻病量化辨证模型的测评条目中,中等以上质量条目53条,其中优质条目17条。各模型中因子载荷大于0.3的临床表征与各要素定义及临床规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型的解释性较好。在上述三个量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医证候量化辨识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程序,并实现了各临床病例资料辨证要素自动化评估。受试者在可交互界面中通过辨病条目完成病种识别,系统依据病种识别结果进入证候量化测评逻辑。依据受试者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模型实现自动化的多维辨证要素能力水平评估。测评完成后,系统通过可视化接口对多维测评结果以雷达图的形式展示,为当次测评结果提供全面、直观的定量化展示。此外,系统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示患者的多次测评结果,为阶段性的病情评估以及疗效评价提供辅助媒介。以中医临床辨证结果作为检验变量,经ROC曲线分析评价,各病种辨证要素模型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8以上,模型诊断与临床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绘制散点图对验证数据集证候诊断结果进行定性评价,并初步确定了各要素模型的诊断阈值。经Kappa检验及配对卡方检验,胃痛病中“胃”、“气虚”、“肝-气滞”及“湿”四个要素的自适应诊断与临床医师诊断结果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以“湿”要素的Kappa系数最高,达到0.8以上,提示该要素的自适应诊断结果与临床医师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胃痞病以“热”要素的Kappa系数最高,而泄泻病中“热”及“湿”两个要素的Kappa系数均达到0.75以上,提示自适应对各要素诊断结果与临床医师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而部分要素诊断一致性不足,一方面考虑本研究样本量不足有关,模型精度仍需在更大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另一方面,阈值形式及其确定方法也需进一步优化,以更贴近临床诊断需求。结论:本研究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例,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进行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证候多维度、层次化、定量化分析的科学实践。通过传统统计学方法与现代测量理论和技术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以“疾病-证候-证素-症状”为基本架构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胃痛、胃痞及泄泻病证候量化模型,构建了以经典统计分析方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等现代测量技术相结合,以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为应用基础的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证候多维度、定量化测量的系统方法,为中医证候定量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学范例。从临床实际应用环境及其业务需求出发,结合当前大数据技术及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综合运用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及现代高级测量技术,为跨时域、跨地区的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提供工程化的实践方案。有效地填补国内量表研究工作平台研发方面的空白,并为推动中医证候量表的临床实证提供新的技术方案和工作模式。
黄仲羽,刘凤斌[9](2018)在《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中医证候量化方法学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方法。为推进中医学现代化发展,国内外学者在中医证候相关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中医辨证理论创新及证候客观化研究是中医证候现代化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然而,由于中医辨证理论的复杂性和抽象化,目前尚无能够完全符合中医辨证思维逻辑的分析方法。文章从对近年来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合多学科、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试验的中医证候量化研究思路,探索中医证候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的新模式。
王宇[10](2017)在《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量化诊断标准,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探寻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构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在代谢组学层面上诠释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科学内涵。方法:1.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专家咨询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并在信度、效度及反应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测评。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立条目权重系数,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建立证候诊断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确立诊断阈值,同时结合百分位数法进行证候程度分级,并进行回顾性与前瞻性检验。2.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模式的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用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分析健康志愿者、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的血浆样本,并结合多元统计学及代谢通路分析方法,筛选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的差异代谢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揭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整合代谢标志物数据将其作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结果:1.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研究并制订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诊断量表,分别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进行测评,结果良好。以诊断量表为基础建立的模型为:Y=20烦躁易怒+15头胀+11 口干+23 口苦+3便秘+4目涩+8尿赤+9脉数+7舌质红(Y代表证候积分),诊断阈值为122,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2.0%。经计算得到分级诊断标准:轻度:122≤证候积分<150;中度:150≤证候积分≤214,重度:证候积分>214。开展临床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证实该诊断标准具备良好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2.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模式的研究以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别与健康志愿者和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作横向比较,共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从理想血压开始,经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阶段,最终进展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这一持续、完整的生物学过程内在代谢机制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33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生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12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向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展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初步构建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Y=-0.152X1+0.131X10+0.036 X11+0.132X20+0.081X19-0.101X31+0.082X15-0.038X9+0.079X24+0.043X23+0.076X 16-0.070X13-0.006X8+0.040X5。经过检验,PLS 模型解释能力:88.4%,预测值:88.1%,证明该模型具备较为准确的预测能力。结论:1.编制了准确性高、灵敏度好的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由此形成的量化诊断标准可行性好、临床实用性强。2.筛选出能够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产生及其向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展的特征性代谢标志物,并初步构建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
二、中医证候规范化定量化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证候规范化定量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与评价量表研制及其常模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群筛选方法及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病证结合量表研制方法学进展及证候客观化研究发展路径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慢性心力衰竭基本证候辨证量表条目确立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问卷制订 |
3 数据管理 |
4 统计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第一轮问卷调查 |
2 第二轮问卷调查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患者临床特征的横断面调查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资料来源 |
3 伦理批准与试验注册 |
4 知情同意 |
5 病例选择 |
6 样本量估算 |
7 采集指标 |
8 质量控制 |
9 数据管理 |
10 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信息 |
2 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
3 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 |
4 心功能分级 |
5 理化指标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的研制与评估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数据管理 |
3 统计分析 |
4 量表条目筛选 |
5 量表条目赋权 |
6 诊断阈值确定 |
7 信度效度评估 |
8 量表效能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的构建与评估 |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的构建与评估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评价量表研制与常模界值构建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调查工具 |
3 信度效度评价 |
4 统计软件方法 |
5 常模类型及构建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人群一般特征 |
2 问卷调研结果 |
3 量表研制成型 |
4 信度效度评估 |
5 量表常模构建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编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理论基础 |
2 关键环节和方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1 历代医家对中风证候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出血性中风证候的认识 |
3 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的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量表的初步构建及条目筛选 |
1 设立工作小组 |
2 构建量表框架 |
3 条目池的形成 |
4 临床病例采集 |
5 量表条目筛选 |
6 讨论 |
7 小结 |
研究二 量表诊断模型的构建及阈值确定 |
1 条目赋权 |
2 三种赋权方法的比较 |
3 确定诊断阈值 |
4 量表的形成 |
5 讨论 |
6 小结 |
研究三 量表性能的初步验证 |
1 量表的性能评价 |
2 讨论 |
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1.1 虚证 |
1.2 实证 |
2 AD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1 宏观辨证 |
2.2 微观辨证 |
3 小结与展望 |
(4)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综述一 关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文献的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方法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的制定 |
2.4 血液透析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构建 |
2.5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的采集及数据库的建立 |
2.6 中医证素的判定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数据处理方法 |
2.9 医学研究伦理学 |
2.10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 |
3.3 中医四诊信息情况 |
3.4 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情况 |
3.5 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3.6 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比较情况 |
3.7 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结果 |
4 讨论 |
4.1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亟待解决 |
4.2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的分析 |
4.3 本研究中所采用数理方法的分析 |
4.4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分析 |
4.5 血瘀证与气阴两虚证诊断模型的分析 |
5. 结论 |
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
1 创新性分析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 |
附录二 血液透析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模板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件 |
(5)肺络病常见中医证候术语规范化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次研究的创新性评价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 |
综述 中医证候规范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基于临床调查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修订与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癫痫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进展 |
1.1 证型、证候、证素概念理解 |
1.2 癫痫中医证型研究概述 |
1.3 癫痫中医证候研究概述 |
1.3.1 癫痫中医证候研究方法 |
1.3.2 癫痫中医证候研究内容 |
1.4 癫痫中医证素研究概述 |
1.4.1 证素辨证的定义 |
1.4.2 癫痫中医证素研究现状 |
1.5 量表学研究进展 |
1.5.1 中医证候量表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1.5.2 国际或国内量表在中医证候诊断中的应用 |
1.5.3 中医证候量表制定和评价方法 |
1.6 总结 |
第二章 基于临床调查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的修订与考评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拟定了本研究使用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 |
2.2.2 横断面调查分布特点 |
2.2.3 条目筛选结果 |
2.2.4 条目赋分与各证素阈值确定 |
2.2.5 信度、效度考评 |
2.2.6 诊断性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2.3.1 研究意义 |
2.3.2 本研究使用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与原调查表对比 |
2.3.3 横断面调查 |
2.3.4 条目筛选 |
2.3.5 条目赋分及诊断阈值的确定 |
2.3.6 信度、效度考评 |
2.3.7 诊断性试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初步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阳虚证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证候宏观辨证诊断及宏观辨证诊断标准的概念 |
第三节 目前阳虚宏观辩证诊断的方法 |
第四节 目前阳虚证宏观辨证诊断相关标准 |
第五节 目前阳虚证宏观辨证诊断的弊端 |
一、传统阳虚辨证方法的弊端 |
二、目前阳虚宏观辨证诊断标准的弊端 |
第六节 阳虚证宏观诊断标准规范化的重要性 |
第七节 中医证候宏观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八节 中医证候宏观诊断量表的研究概述 |
一、量表的相关概念 |
二、运用量表进行宏观辨证诊断规范化研究的优势 |
三、阳虚证相关诊断量表规范化研究 |
四、目前阳虚相关诊断量表规范化研究的不足 |
第九节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步骤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检索 |
二、文献纳入标准 |
三、文献排除标准 |
四、数据提取,构建原始数据库 |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五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三、中医理论对阳虚证相关生理病理机制的论述 |
四、阳虚证相关证型分布情况 |
五、阳虚证相关证素分布情况 |
六、阳虚证各相关证型的症候条目分布情况 |
第六节 讨论 |
一、中医理论对阳虚证相关生理病理机制的论述 |
二、阳虚证相关证型与证素分布 |
三、阳虚证相关证型与症候条目分布情况 |
第七节 小结 |
第三章 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构建 |
第一节 前言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及步骤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 成立研究小组 |
成立研究小组 |
第三节 量表框架的构建 |
一、量表的命名 |
二、量表的形式 |
三、量表的调查对象 |
四、量表的辨证层次和维度 |
五、量表条目的量化 |
六、讨论 |
第四节 构建备选条目池 |
一、文献检索 |
二、文献筛选 |
三、症候条目提取,构建备选条目池 |
第五节 条目筛选,构建量表 |
一、核心小组初筛 |
二、专家咨询德尔菲法 |
三、小范围预调研 |
四、临床调研 |
第六节 量表质量测评 |
一、研究对象 |
二、纳排标准 |
三、样本量估算 |
四、研究工具及质量控制 |
五、量表质量测评的评价指标 |
六、量表质量测评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七、结果 |
八、讨论 |
第七节 小结 |
第四章 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诊断标准的初步构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及来源 |
二、阳虚证、非阳虚证诊断方法与标准 |
第二节 纳排标准 |
一、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纳入标准 |
二、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排除标准 |
三、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剔除标准 |
第三节 量表诊断标准的样本量估算 |
第四节 研究工具和质量控制 |
一、量表诊断标准的研究工具 |
二、量表诊断标准调研的质量控制 |
第五节 诊断标准的评价指标 |
第六节 诊断标准构建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七节 诊断标准的规定 |
第八节 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诊断标准的阈值 |
三、“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的诊断标准 |
第九节 讨论 |
第五章 诊断标准的诊断性试验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来源 |
第二节 阳虚证、非阳虚证诊断方法的金标准 |
第三节 纳排标准 |
一、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纳入标准 |
二、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排除标准 |
三、阳虚证人群和非阳虚证人群的剔除标准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回顾性诊断试验的样本量 |
第六节 回顾性诊断试验 |
第七节 回顾性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
第八节 回顾性诊断试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九节 结果 |
一、量表诊断标准的鉴别能力 |
二、量表诊断标准的准确程度 |
三、量表诊断标准的真实程度 |
四、两种诊断标准的Kappa一致性检验 |
第十节 讨论 |
一、诊断性试验各评价指标的意义 |
二、“阳虚基础证共性维度”诊断标准的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FGIDs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 中医现代化研究进展 |
1.2 中医证候量化与临床疗效评价应用研究进展 |
1.3 现代测量理论研究进展 |
1.4 多学科技术融合与应用研究进展 |
1.5 工作基础与研究假说 |
1.5.1 前期研究基础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假说 |
1.5.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FGIDs多维度层次化证候理论模型构建 |
2.1 研究基础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3.1 研究资源整合 |
2.3.2 临床调查 |
2.3.3 模型构建与统计优化 |
2.4 结果 |
2.4.1 文献整理 |
2.4.2 临床表征提取与测评资源整合 |
2.4.3 临床调查结果 |
2.4.4 回归分析与变量筛选 |
2.5 讨论 |
2.5.1 中医证候辨识模式 |
2.5.2 病例特征分析 |
2.5.3 Logistic回归模型特征及优化方向 |
2.6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MIRT的中医证候模型多维量化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2.1 研究框架设定 |
3.2.2 数据来源 |
3.2.3 量表工具测评效能评价 |
3.2.4 模型结构评价与优化 |
3.2.5 证候模型多维属性分析与评价 |
3.3 结果 |
3.3.1 模型测评信度评价 |
3.3.2 模型结构效度评价 |
3.3.3 模型多维测评属性评价 |
3.4 讨论 |
3.4.1 测评效能评价 |
3.4.2 模型结构调整及优化 |
3.4.3 多维度分析结果评价 |
3.5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MCAT的FGIDs中医证候量化模型临床实证模式探索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4.2.1 需求分析 |
4.2.2 系统架构设计 |
4.2.3 技术方案设计 |
4.2.4 自适应测试设计 |
4.2.5 临床调查 |
4.2.6 统计分析与模型评价 |
4.3 结果 |
4.3.1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程序构建 |
4.3.2 诊断阈值分析 |
4.3.3 MCAT测评结果定性评价 |
4.3.4 MCAT测评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评价 |
4.4 讨论 |
4.4.1 MCAT测试与科学评价 |
4.4.2 模型的诊断效能与临床实用性 |
4.4.3 系统测试平台应用与扩展 |
4.5 结论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中医证候量化方法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辨证理论现代化创新 |
2 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 |
3 中医证候量表的研制与应用 |
4 证候的定量化分析方法 |
4.1 传统统计方法 |
4.2 潜变量分析方法 |
4.3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 |
4.4 计算机自适应试验 |
5 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中医辨证量化研究 |
5.1 中医证候理论模型构建 |
5.2 证候多维度、定量化分析 |
5.3 多维计算机自适应试验的构建 |
(10)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正常高值血压的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研究进展 |
1.1 正常高值血压的现代医学进展 |
1.2 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2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
2.1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
2.2 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意义 |
2.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
3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3.1 概述 |
3.2 代谢组学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3.3 代谢组学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
1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研制 |
1.1 设立研究工作组 |
1.2 确立量表构架 |
1.3 确立量表条目池 |
1.4 条目初筛和量表初建 |
1.5 量表测试和条目细筛 |
1.6 第二版量表的构建 |
2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信、效度测评 |
2.1 可行性测评 |
2.2 信度测评 |
2.3 效度测评 |
3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反应度测评 |
3.1 临床资料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结果分析 |
4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
4.1 临床横断面调查 |
4.2 建立数据库 |
4.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
4.4 建立证候诊断模型 |
4.5 确定证候诊断阈值 |
4.6 诊断标准的建立 |
4.7 确定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
5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性检验 |
5.1 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检验 |
5.2 量化诊断标准的前瞻性检验 |
6 研究小结 |
7 讨论 |
7.1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维度的确立 |
7.2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建立 |
7.3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信度、效度测评 |
7.4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的反应度测评 |
7.5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
7.6 诊断性试验 |
第三部分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信息采集 |
2.2 样本采集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试剂 |
2.5 仪器 |
2.6 受试者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血压及证候信息 |
3.3 总离子流图 |
3.4 数据质量评估与模式识别结果 |
3.5 差异代谢物筛选 |
3.6 代谢标志物的鉴定结果 |
3.7 代谢通路及代谢网络分析 |
4 基于代谢标志物的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组学判别模型的建立 |
5 研究小结 |
6 讨论 |
6.1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NC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
6.2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HBP肝火亢盛证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
6.3 H-NBP肝火亢盛证组与NC组、HBP肝火亢盛证组共同的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科研课题 |
四、中医证候规范化定量化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与评价量表研制及其常模的初步构建[D]. 章轶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出血性中风痰热证诊断量表的编制研究[D]. 朱杉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进展[J]. 周茜,傅勤慧,裴建.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12)
- [4]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D]. 柯应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肺络病常见中医证候术语规范化研究初探[D]. 郑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临床调查的《癫痫中医证候调查表》修订与考评[D]. 吴凯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阳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的初步研制[D]. 孙玉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FGIDs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模型研究[D]. 黄仲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基于多维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中医证候量化方法学探索[J]. 黄仲羽,刘凤斌.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1)
- [10]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D]. 王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