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唐山市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居民生活幸福美好。本文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介绍了唐山市70年以来人口及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唐山市;人口发展;城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各时期的人口政策,坚持长期均衡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生育政策、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口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城镇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一页,全市人口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人口的盲目发展逐步进入有计划的人口控制,人口由快速增长逐步转为平稳增长,由1949年的343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794万人,净增451万人,年均增加6.4万人。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从人口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历史性转变,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人口保持平稳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废待兴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党和政府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顺利完成了三年经济恢复和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极大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平安定,激发了人们的生育愿望,出生率长期在30‰的高水平上下波动。从1953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唐山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人口总量由1949年的343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414万人。1949-1957年人口净增71万人,年均增加8.9万人,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
1958-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1958-1961年全市人口仅增加6万人,年均增加2万人,其中,1959年人口减少10万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负增长。
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公路水运品质工程评价人(试行)》的文件精神,结合对当前内河航道施工企业的现状分析,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改进工作。
1961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市场短缺的轻工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生产增加,出现了补偿性的生育高峰。1962-1972年净增人口100万人,年均增加10万人,形成长达11年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发展表现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态势。其中,1963年出生19万人,比1962年多出生12.5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
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随着“科教兴唐”战略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人口占1.49%,分别比“五普”“六普”降低2.41和1.21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22.11%,分别比“五普”“六普”降低12.82和3.9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44.74%,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了4.12个百分点和降低了1.3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15.84%,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了3.87个百分点和降低了1.82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2.57%,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了9.46和3.17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改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
3.2 缺乏系统的、专业的康复指导 加强社区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社区康复护理的有力保证。然而我国从事老年人康复护理的专业人士很少,大都是社区护士进行简单的康复指导,我国社区护理从业护士主体年龄偏大,且多由普通护理学专业毕业的医院护士转岗而来,较少受过专业康复知识的训练,存在对康复知识认识不充分的问题[20],不能将康复对象当作整体来考虑,忽略将社区康复护理作为与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21]。
所谓“三去”发展趋势,是指校园需求市场逐渐呈现去平台化、去品牌化、去流量化的趋势,去平台化是指商家不再依赖淘宝、天猫等大平台生存;去品牌化就是随着“小而美”的产品越来越多,消费者不再是专注于某一种品牌,购物行为开始呈现随意性和兴趣化,消费者更加注重购物体验与场景消费。去流量化就是将所有的社会化媒体聚合起来,一键分布发商品。
1981年,新《婚姻法》颁布,结婚年龄提前,晚婚人数明显减少,国家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86年先后三次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照顾生育二胎范围不断扩大,在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人口出生率强劲反弹。1981年和1990年全市常住人口分别为582万人和657万人,分别比1980年增加9万人和84万人;1981-1990年间人口年均增长7.5万人,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最高水平。
1989年,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正式实施《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人口出生率从1991年起开始回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个位数。2001年全市常住总人口为700万人,比1990年增加37万人,1991-2001年年均增加3.7万人。这一时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随着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逐步进入婚育期,符合二孩生育政策人数相应增加,2002-2015年出生率保持在8.8-14.8‰之间,均高于2001年8.3‰的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2016年“两孩”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城镇生育意愿在2016-2017年得到集中释放,出生人口有所增加,2016年、2017年全市出生率分别为10.91‰和12.32‰;2018年常住总人口为794万人,比2001年增加94万人;2002-2018年年均增加5.5万人,人口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图1: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总人口(万人)
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分别简称“一普”“二普”“三普”“四普”“五普”“六普”)。
(二)人口变动趋于稳定
人口出生率:由1949年的29.1‰降到2018年的10.4‰。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年基本围绕在30‰的水平上下波动,从1958年开始回落,由1958年的29.2‰降到1961年的15.4‰,1962年迅速回升到35.8‰,1963年达到历年最高值,为41.8‰。之后的40多年基本持续稳步回落,1966年回落到30‰以下,1991年以后回落到20‰,1995-2018年基本稳定在8‰和14‰之间,进入平稳生育期。
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14.8‰降到2018年的7.5‰,1949-1964年在9.4-17.9‰区间,1965-1975年降到5.8-8.9‰区间,1976年唐山市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死亡率骤增,达到44.1‰,1977-2018年再降到4.8-7.7‰区间,总体呈稳步下降态势。
图2: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人口自然增长率:2018年全市自然增长率为2.9‰,比1949年回落11.4个千分点。其中,1949-1959年年均为19.38‰,1960年和1961分别降到5.8‰和1.7‰,1962-1972年年均为21.4‰,1973-1990年年均为8.35‰,从九十年代初稳定在个位数,1991-2018年年均为4.2‰,标志着全市进入低自然增长模式。
(1)观察和统计3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2)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和统计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狭窄率及收缩期峰值流速。
(三)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总体较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经历了“下降—回升—回落”过程。2018年,全市15-64岁劳动力资源为5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8.84%,比“六普”回落7.34个百分点;2018年,非劳动年龄人口2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1.16%。非劳动年龄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幅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明显上升。0-14岁少年儿童人口1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5.71%,比“六普”上升1.0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43%,比2010年提高8.2个百分点。
扫盲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全市扫盲工作特别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文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受教育人口比重快速提升。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四普”“五普”“六普”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分别为86万人、40万人和17万人,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7.71%、7.15%和2.6%,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二、人口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一)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提出以“晚、稀、少”为标志的生育政策性要求,开始把人口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政策形式直接约束生育行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1973-1980年全市人口年均增加3万人,比1962-1972年平均少增加7万人,人口增长速度呈现稳步回落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均保持在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人口抚养比总体较低。2018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为45.4%,平均两个劳动力负担近一个非劳动年龄人口,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2.9%,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5%。与“六普”相比,总抚养比升高14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升高3.7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升高10.3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但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速度明显快于老年人口上升速度,全市劳动年龄人口经济负担总体较轻,人口总抚养比保持在50%以下,仍处于人口红利期。较低而合理的抚养比有效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对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家庭户规模小型化趋势明显
精益生产的十大工具为:价值流分析(VSM)、标准化作业(SOP)、5S与目视管理、全员设备保全 (TPM)、精益质量管理(LQM)、TOC技术与均衡化生产、拉动式计划(PULL)、快速切换(SMED)、准时化生产(JIT)和全员革新管理(TIM)。 这十大工具是建立精益生产流程的关键技术,任何一个精益组织都是在充分运用这十大工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它们是精益生产的一大支柱。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全市人口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99年全市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到2018年末,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5.5%,分别比“六普”提高6.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除了受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影响外,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的水平提升,养老保障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大部分低、中年龄老人将步入高龄老人行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进一步提高。
稳定而较低的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对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三、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就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城镇数量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也不断上升。近年来,全市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中心城市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加之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户规模逐步趋向小型化。2018年,全市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88人/户,分别比“五普”“六普”每户减少0.4和0.15人。从家庭成员数量上看,一人户占11.3%,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5.39和1.73个百分点;二人户占34.31%,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15.49和7.94个百分点;三人户占26.27%,分别比“五普”“六普”下降9.24和6.53个百分点;其中,从2011年起二人户和三人户比重首次超过50%,到2018年底二人户和三人户比重达到61.1%,分别比“五普”“六普”提高6.25和1.41个百分点,二人户和三人户成为家庭户主流,多人户家庭占主导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从家庭代际关系看,2018年一代户占42.85%,二代户占44.26%,三代户占12.61%,四代户及以上户仅占0.28%,二代户、三代户占主流的家庭被一代户和二代户所取代,家庭户趋向简单化。
(一)城镇数量显著增加
1949-1977年唐山为县级建制市,1978年唐山升级为地级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政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镇数量持续增加。2000年,全市共辖116个建制镇;到2018年,132个建制镇。
在行业转型升级与消费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在2018年的厨电市场,智能化、成套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厨电企业推出了成套厨电产品,但是,不少企业和用户对“成套”的理念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局限于风格、外观等形式上统一的成套,造成了市面上成套厨电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体验不佳。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尔厨电率先发布了“智慧大成套”解决方案,将互联互通、全流程、大生态定义为成套厨电的三大特质,从技术创新、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深化成套厨电概念,为成套厨电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城镇人口规模不断壮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唐山市城镇化同人口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经济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
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是进入20世纪以来震级最高、烈度最大、损失最严重的地震之一,这次地震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对唐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巨大。
1949-1952年是全市的经济恢复时期,人口城镇化发展步入新的起步阶段。全市非农业人口由1949年的41万人上升到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由11.95%上升到13.42%。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全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成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城镇人口猛增,到1960年非农业人口发展到88万人,比1949年增加47万人;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达到20.80%,比1949年提高8.85个百分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峰值。
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调整”为中心,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缩短了基本建设战线,城镇化发展减缓。1961年,非农业人口比重由1960年的20.80%回落到1961年的16.55%,1969年达到六十年代的最低水平,为15.18%,到1983年回升到19.90%。
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允许农民在自筹资金、自理口粮的条件下,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降低设镇标准并放宽户籍管理限制,全市人口加快向中心城市和建制镇聚集,城镇人口数量显著增加。1984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发展到123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到20.40%。九十年代初中期,乡镇企业前所未有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中期已基本实现人口的城乡自由迁徙政策,城镇人口不断增加,1999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发展到18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到27.23%。
早晨8点,宴姝骑着自行车穿过北京的街角巷陌。前方是红色城台上的重檐庑殿顶,在宫墙与琉璃瓦的连绵起伏里,显得沉默而庄重。不知不觉地,宴姝脚下的车轱辘转得更快,她向城门飞速奔去,连胸前挂的实习工作牌都飞扬了起来。
图3: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城镇化水平(%)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促进了全市中小城镇长足发展,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本世纪以来,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进一步推动了城镇户籍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速转移,城镇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191万人,城镇化率达35.30%;2003年为2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0.32%;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81万人,城镇化率突破50%,达51.25%,标志着全市由“乡村时代”步入“城镇时代”。2018年,全市城镇人口达501万人,比1949年增加460万人,是1949年的12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14%,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51.19和46.29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显著提升。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4.97%,高于同期54.81%的工业化率水平;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63.14%,工业化率达到49.86%,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1.27。
(四)中心城市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人口净流入提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唐山市城区(路南区,路北区,高新区,丰南区,开平区,丰润区,古冶区)人口为31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39.64%,比“六普”时增加12万人,中心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有效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积极应对新形势,努力适应新变化,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不断推动政策创新,促进了全市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的稳定发展。进入新时代,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努力建成”重要指示和省委“两个率先”目标的要求,牢牢抓住新机遇,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统筹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美丽唐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基于海量的数值预报降水数据,采用主客观相融合的预报技术保证精细化降水数据的准确率。其中,0~2小时降水预报采用雷达“光流法”客观外推技术;2~72小时降水预报采用本地中尺度数值模式和全球数值模式通过降尺度方法形成5 km×5 km分辨率的格点场,在客观检验的基础上通过最优集成算法形成最优背景场,经预报员主观修正后,形成最终降水预报数据,多类别精细化降水数据从空间、时间及精度上确保了降水诱发致灾因子数据的精度,精细化降水预报格点精度全国最高。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唐山市统计年鉴》)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7X(2019)07.0125-04
标签:人口论文; 万人论文; 全市论文; 城镇化论文; 百分点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口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统计与管理》2019年第7期论文; 唐山市统计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