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殖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非殖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殖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英国,津巴布韦,加勒比,西非,撒哈拉,婆罗洲。

非殖民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黄影[1](2019)在《联合国框架下非殖民化问题的最新进展——国际法院“查戈斯群岛咨询意见案”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查戈斯群岛咨询意见案"是国际法院发表的最新咨询意见,同时也是法院协助联合国大会推动非殖民化进程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虽然该案的背景是英国与毛里求斯之间长期存在的关于查戈斯群岛领土争端,但法院承袭和遵循之前咨询案件确立的原则和标准,仍确立了对该案的咨询管辖权,并对实体问题发表咨询意见。该咨询意见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仍对解决英国和毛里求斯的领土争端,推动毛里求斯的非殖民化进程和维护国家统一,尊重保障人权,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国际法义务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国际法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张义梅[2](2019)在《英国对津巴布韦的非殖民化政策研究(1965—198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的老牌殖民国家已无力支撑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加之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亚非拉地区的原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从殖民地人民的视角来看,这是一场“民族独立”或“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殖民者而言,这是其主动或被迫的“殖民撤退”或“权力转移”,即所谓的“非殖民化”。本文受研究视角与档案史料所限,将从殖民者英国的视角出发,运用英国解密的史料文献,详细论述1965—1980年之间英国对津巴布韦的非殖民化政策。文章主体共分叁章。第一章“战后英国的‘非殖民化’政策缘起与南罗得西亚危机”,论述二战后英国开始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的背景以及南罗得西亚危机的由来。二战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英国不得不调整在南罗得西亚的殖民政策。1953年,英国采用“合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手法,建立了中非联邦,但联邦并不稳固,于1963年解体。联邦解体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获得独立,南罗得西亚也积极谋求独立,但英国唯恐其利益受损,一直拖延不同意,这直接导致南罗得西亚问题的出现。史密斯当政后,单方面宣布独立,建立了少数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府,引起国内外的反对。此时英国仅采取协商谈判和经济制裁解决问题,而谈判、经济制裁所取得的效果有限,南罗得西亚问题未获解决。第二章“英国与南罗得西亚白人政权的谈判”,主要是英国与史密斯白人政权之间进行的四次会谈。四次会谈分别是:卢萨卡会谈;维多利亚瀑布会谈;基辛格与日内瓦会谈;内部解决的谈判。进入70年代,英国、美国为防止苏联插手南部非洲,维护自己的利益,英美政府发起关于南罗得西亚问题的和谈,由于史密斯的不妥协,会谈均以失败告终。第叁章“兰开斯特会议与津巴布韦的真正独立”。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英国决心摆脱罗得西亚这个包袱。1979年9月10日,兰开斯特会议开幕。会议各方主要就叁个大问题进行谈判:一是制宪问题;二是过渡期的安排问题;叁是交战双方实现停火的问题。此次会议召开时间长达3个月,历经波折,最终成功签订了兰开斯特协议。根据各方签署的兰开斯特宪法,1980年2月底,在联合国军队的监督下举行了以一人一票为基础的大选。津巴布韦民盟在选举中得到了最多的票数,获得了胜利。穆加贝出任政府总理。1980年4月18日,一个新的独立主权的国家——津巴布韦共和国宣告成立。文章最后就英国非殖民化政策进行简单评价。津巴布韦人民虽然通过十几年的民族斗争获得了独立。但英国殖民主义者所推行“非殖民化”政策,其实质是放弃旧有的殖民体系,代之以一种新殖民主义,以继续维护其在津巴布韦的利益,南部非洲地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非殖民化进程依旧任重道远。(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宋志明[3](2019)在《“语言非殖民化”——索因卡和非洲文学的语言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因卡是杰出的非洲英语文学作家,但他曾倡导"泛非语言",主张摒弃欧洲殖民者的语言,采用本土语言写作。这是非洲作家面临的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之一,也是非洲"非殖民化"运动的核心关切之一。然而,在非洲建立"通用语言"是一个悖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诉求与语言和文化的复杂多样以及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现实难以调和。"普罗斯帕罗-凯利班综合征"始终困扰着非洲作家。索因卡和其他非洲作家的写作对英语进行了"改造",是一种"地方英语文学",突破了正统英语文学的界限,本质上是对欧洲中心话语的一种解构。(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房建国[4](2019)在《联合国托管制度的形成与美国对非殖民化问题态度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托管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动摇,而英美在殖民地问题上达成的谅解则是导致美国完全放弃反殖民主义政策的根本推动力。联合国托管制度保守性的确立和美国在这一过程中的"不作为",反映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决策层的分歧以及外交政策重心的转移。(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房建国[5](2018)在《从理想到现实: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非殖民化的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非殖民化问题上放弃了威尔逊时代的"理想主义"理念和实践,转而采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处理与非殖民化和欧洲国家殖民扩张有关的问题。从哈丁政府到罗斯福政府,美国不仅在"自家"的殖民主义问题上秉承现实主义理念,在思考和应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问题时亦然,只不过二者表现的方式大相径庭。而正是这种"内外之别"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政策特点。(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杭聪[6](2018)在《帝国主义、社会控制和英属非洲的非殖民化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大众教育和"文明使命论"联系,精英教育同非殖民化计划联系,可以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模式综合作用的产物。大众教育首重"公民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需要,措施呈现种族歧视、注重控制、欠缺投入等特征。帝国主义者没有积极推动"文明"传播的表现。精英教育首重"自由教育""政治教育"兼顾实际技能。非洲人不满实际技能教育受到限制的、种族歧视的教育计划,这使帝国主义者的计划落空。(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王悦[7](2018)在《英国非殖民化政策调整与砂婆两邦的经济、社会及地缘政治变迁(1957-1961)》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对刚独立的马来亚联邦和东南亚海岛地区英属殖民地,英国的主要设想是将它们以某种形式合并起来,以求在非殖民化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维护帝国利益,“大马来西亚”计划便是这一设想的政策化产物。而在“大马”计划出台之前,英国政府实际上主张先促成“北婆罗洲联邦”的实现,随后再考虑更大范围内的联合。但殖民政府很快便放弃对这一政策的讨论,转而支持“大马”计划。概括来说,英国之所以出现这一态度转变,主要基于以下叁方面原因:一、砂婆两邦的外向型经济形态及其在地区和全球的商品网络分工和贸易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英国难以允许北婆叁邦之间进行合并以及由此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二、两邦独特的人口种族结构以及左翼运动在两邦的发展程度和趋势,促使英国政府更愿意采取“分而治之”(政治上将叁邦分离)的政策,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政治危险局面;叁、两邦所具有的地缘政治含义对马来亚的国家安全和英联邦国家的防务利益有直接影响,“大马”计划能最大限度满足它们的利益诉求。可以发现,“大马”计划的出台虽正值冷战时期,但英国并不仅仅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综合了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地缘政治含义等多种因素去制定政策以服务于帝国利益。由此看出,非殖民化并非绝对从属于冷战。(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5-30)

亨瑞丝·艾尔廷克,褚书达[8](2016)在《英属加勒比的非殖民化:一个尚未完成的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正值巅峰的英帝国拥有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土地与五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部分英属殖民地都获得了独立。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关注1947年率先独立的印度及英属非洲殖民地的非殖民化状况,而作为英帝国最古老部分的加勒比地区的独立进程却鲜有学者关注。本文将探究英属加勒比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获得独立,并提出这个问题:即政治上的独立是否完成了非殖民化的使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术界的空白。本文分为叁个部分,并重点关注加勒比地区内最大的岛屿——牙买加。本文第一部分将介绍殖民化与非殖民化的学术知识;第二部分首先概述加勒地区比殖民化进程,随之探讨那些引发非殖民化进程的诸项因素,以及迈向独立之(本文来源于《英国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张文静[9](2017)在《战后初期美国对东南亚非殖民化政策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占领了菲律宾,将其势力扩张到远东地区。二战期间,美国开始介入东南亚地区,并体现出鲜明的反殖民化立场。鉴于战后美苏冷战的国际政治现实,美国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问题上趋于保守,进而实行渐进式非殖民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苏冷战扩展到亚洲。随着东南亚战略位置提高,美国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政策也变得灵活而积极。本文概述战后初期美国对东南亚非殖民化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S1期)

高翔宇[10](2017)在《英法在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比较研究(1945-1965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运动浪潮开始席卷西非,对在非洲的西方殖民体系给予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美苏为了争夺成为世界霸权,间接地积极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的非殖民化运动;英法两国的实力在二战中严重受损,为了恢复往日的世界帝国地位和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都非常重视殖民地的问题。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英法两国在面对西非的非殖民化问题时,采取了各具特点的政策。英法对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在1945-1965年间,不仅影响着西非原殖民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还影响着西非非殖民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因此,在西非的非殖民化问题上英法两国表现的差异较大。英国在西非的殖民地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除了暴力政策外,在如宪政改革等方面更多地则是表现了比较温和的一面;而法国在西非的殖民地一直由“八个殖民地联盟”组成单一的行政机构统治,在不同的国家地区采取大体相同的非殖民化政策,即对其殖民地的非殖民化运动更多地采取残酷的暴力镇压政策。法国这种残酷的镇压政策,与英国相对温和的非殖民化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对法属西非毛里塔尼亚等九个国家和英属西非冈比亚等五个国家的历史殖民状况的简单概述和整理;其次是对1945-1965年英法的西非非殖民化政策的共同历史背景和英法在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内容的概述和整理,在二战结束时英国和法国的国内经济严重受创,改变了几个世纪的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出现了美国和苏联两极对立的新的世界格局,包括西非国家在内的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都达到了高潮,这些因素都成为了英国和法国在制定非殖民化政策的共同背景,并导致了在1945-1965年间英法在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的改变,如英国在西非的宪制改革、暴力制度等和法国在西非的同化政策改革等;最后是对1945-1965年英法在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法国和英国是西非在二战之后最大的两个殖民宗主国,这期间,英法因为自身实力的衰落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和苏联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以及西非各国国内的民族独立解放斗争都影响着这两大殖民宗主国的非殖民化政策,他们在西非殖民地制定的非殖民化政策在本质上有很大的相同性,但他们在西非有着各自不同的殖民历史、殖民模式、殖民地政治制度和殖民经验,这都决定了各自的非殖民化政策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非殖民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的老牌殖民国家已无力支撑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加之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亚非拉地区的原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从殖民地人民的视角来看,这是一场“民族独立”或“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殖民者而言,这是其主动或被迫的“殖民撤退”或“权力转移”,即所谓的“非殖民化”。本文受研究视角与档案史料所限,将从殖民者英国的视角出发,运用英国解密的史料文献,详细论述1965—1980年之间英国对津巴布韦的非殖民化政策。文章主体共分叁章。第一章“战后英国的‘非殖民化’政策缘起与南罗得西亚危机”,论述二战后英国开始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的背景以及南罗得西亚危机的由来。二战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英国不得不调整在南罗得西亚的殖民政策。1953年,英国采用“合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手法,建立了中非联邦,但联邦并不稳固,于1963年解体。联邦解体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获得独立,南罗得西亚也积极谋求独立,但英国唯恐其利益受损,一直拖延不同意,这直接导致南罗得西亚问题的出现。史密斯当政后,单方面宣布独立,建立了少数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府,引起国内外的反对。此时英国仅采取协商谈判和经济制裁解决问题,而谈判、经济制裁所取得的效果有限,南罗得西亚问题未获解决。第二章“英国与南罗得西亚白人政权的谈判”,主要是英国与史密斯白人政权之间进行的四次会谈。四次会谈分别是:卢萨卡会谈;维多利亚瀑布会谈;基辛格与日内瓦会谈;内部解决的谈判。进入70年代,英国、美国为防止苏联插手南部非洲,维护自己的利益,英美政府发起关于南罗得西亚问题的和谈,由于史密斯的不妥协,会谈均以失败告终。第叁章“兰开斯特会议与津巴布韦的真正独立”。7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英国决心摆脱罗得西亚这个包袱。1979年9月10日,兰开斯特会议开幕。会议各方主要就叁个大问题进行谈判:一是制宪问题;二是过渡期的安排问题;叁是交战双方实现停火的问题。此次会议召开时间长达3个月,历经波折,最终成功签订了兰开斯特协议。根据各方签署的兰开斯特宪法,1980年2月底,在联合国军队的监督下举行了以一人一票为基础的大选。津巴布韦民盟在选举中得到了最多的票数,获得了胜利。穆加贝出任政府总理。1980年4月18日,一个新的独立主权的国家——津巴布韦共和国宣告成立。文章最后就英国非殖民化政策进行简单评价。津巴布韦人民虽然通过十几年的民族斗争获得了独立。但英国殖民主义者所推行“非殖民化”政策,其实质是放弃旧有的殖民体系,代之以一种新殖民主义,以继续维护其在津巴布韦的利益,南部非洲地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非殖民化进程依旧任重道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殖民化论文参考文献

[1].黄影.联合国框架下非殖民化问题的最新进展——国际法院“查戈斯群岛咨询意见案”述评[J].国际法研究.2019

[2].张义梅.英国对津巴布韦的非殖民化政策研究(1965—198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宋志明.“语言非殖民化”——索因卡和非洲文学的语言政治[J].外国文学.2019

[4].房建国.联合国托管制度的形成与美国对非殖民化问题态度的转变[J].长沙大学学报.2019

[5].房建国.从理想到现实: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非殖民化的态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6].杭聪.帝国主义、社会控制和英属非洲的非殖民化教育[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王悦.英国非殖民化政策调整与砂婆两邦的经济、社会及地缘政治变迁(1957-1961)[D].暨南大学.2018

[8].亨瑞丝·艾尔廷克,褚书达.英属加勒比的非殖民化:一个尚未完成的进程?[J].英国研究.2016

[9].张文静.战后初期美国对东南亚非殖民化政策的演变[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10].高翔宇.英法在西非的非殖民化政策比较研究(1945-1965年)[D].河南师范大学.2017

标签:;  ;  ;  ;  ;  ;  ;  

非殖民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