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蝗科论文_印象初,叶保华,党琰

导读:本文包含了斑翅蝗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型,蝗虫,染色体,小车,血细胞,形态学,平顶。

斑翅蝗科论文文献综述

印象初,叶保华,党琰[1](2015)在《中国台湾小车蝗属叁新种及中国已知种检索表(直翅目,蝗总科,斑翅蝗科,斑翅蝗亚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中国台湾小车蝗属Oedaleus Fieber,1853的3新种。新种夏氏小车蝗Oedaleus xiai sp.nov.前翅短,刚到达后足股节顶端,可同本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新种高雄小车蝗Oedaleus kaohsiungensis sp.nov.与台湾小车蝗Oe.formosana(Shiraki,1910)近似,不同之处为后足股节内侧具黑色斑纹和后足胫节黄褐色,非红色。新种南投小车蝗Oedaleus nantouensis sp.nov.与台湾小车蝗Oe.formosana(Shiraki,1910)近似,不同之处为复眼较大,纵径等于眼下沟的长度;中胸腹板中隔很宽,最小宽度为长的1.8倍。新种南投小车蝗Oedaleus nantouensis sp.nov.与高雄小车蝗Oedaleus kaohsiungensis sp.nov.也近似,不同之处为后足股节下缘红色,后足胫节红色。列出了产于中国的小车蝗属13个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存于自然科学博物馆,台中,台湾,中国。(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印展,许永玉,印象初[2](2012)在《中国山东束颈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翅蝗科,斑翅蝗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中国山东斑翅蝗科束颈蝗属Sphingonotus Fieber,18521新种,烟台束颈蝗Sphingonotus yantaiensis sp.nov.。新种同蒙古束颈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 Saussure,1888近似,其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沟后区长为沟前区长的1.6倍;中胸腹板中隔宽为长的1.3~1.4倍;后足股节长为最宽处的3.6~3.7倍;后足胫节内侧蓝色;后翅黑纹宽,端部不内弯。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泰安。(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郑哲民,林立亮,张红利[3](2012)在《喜马拉雅山地区痂蝗属二新种(直翅目,斑翅蝗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痂蝗属2新种,伪透翅痂蝗Bryodema pseudohyalinala sp.nov.及康马痂蝗Bryodema kangmarensis sp.nov.。附有中国痂蝗属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郑哲民,张红利,曾慧花[4](2011)在《中国异痂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翅蝗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新疆北部地区异痂蝗属1新种,即黑翅异痂蝗Bryodemalla nigripennis sp.nov.,新种区别于属内所有已知种为:1)前胸背板沟后区两侧具3条侧隆线;2)后翅除基部淡红色外其余部分全黑色;3)后足股节外侧上下隆线均具细齿。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叶海燕,黄原[5](2011)在《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探讨中国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斑翅蝗科14种的线粒体Cytb基因462 bp序列,使用MEGA2和PAUP*4.0b软件包进行分析,显示Cytb基因序列具有明显的高A、T偏向性和距离依赖的TS/TV值.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P)和极似然法(ML)分别构建斑翅蝗科4亚科8属的系统发育树,不同算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支持分为四大分支(亚科):A(绿纹蝗属)、B(束颈蝗属)、C((飞蝗属+车蝗属)+小车蝗属)、D((痂蝗属+异痂蝗属)+皱膝蝗属);红胫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作为两个种比较合适;痂蝗亚科和异痂蝗亚科应该合并为一个亚科;飞蝗亚科与斑翅蝗亚科的分类关系尚未解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分析验证.(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贾雷坡[6](2011)在《斑翅蝗科蝗虫血细胞形态比较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蝗虫是世界农牧业的重要害虫,中国目前已知蝗虫8科238属上千种,仅斑翅蝗科就有4亚科37属124种。蝗虫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以细胞免疫为主。细胞免疫的主要作用方式是通过血细胞的功能来实现的。本文以斑翅蝗科10种蝗虫为材料,在形态学上研究这10种蝗虫的血细胞,为蝗虫形态学、蝗虫生理、蝗虫免疫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防蝗治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使用wright's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斑翅蝗科10种蝗虫血细胞的显微结构,描述了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形态、数量、大小等方面也在不同的种间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斑翅蝗科蝗虫的血细胞分为4类15种,4类是原血细胞(prohaemocytes PR)、浆血细胞(plasmatocytes PL)、粒血细胞(granulocytes GR)和类绛血细胞(oenocytoids OE)。15种是原血细胞(prohaemocytes)、红核蓝质浆血细胞(red-nucleared blue-cytoplasmed PL)、红核红质浆血细胞(red-nucleared red-cytoplasmed PL)、红核无色质浆血细胞(red-nucleared colorless-cytoplasmed PL)、蓝核蓝质浆血细胞(blue-nucleared blue-cytoplasmed PL)、蓝核红质浆血细胞(blue-nucleared red-cytoplasmed PL)、蓝核无色质浆血细胞(blue-nucleared colorless-cytoplasmed PL)、红核蓝质粒血细胞(red-nucleared blue-cytoplasmed GR)、红核红质粒血细胞(red-nucleared red-cytoplasmed GR)、红核无色质粒血细胞(red-nucleared colorless-cytoplasmed GR)、蓝核蓝质粒血细胞(blue-nucleared blue-cytoplasmed GR)、蓝核红质粒血细胞(blue-nucleared colorless-cytoplasmed GR)、蓝核无色质粒血细胞(blue-nucleared colorless-cytoplasmed GR)、红核类绛血细胞(red-nucleared OE)和蓝核类绛血细胞(blue-nucleared OE)。原血细胞(PR)是最小型的细胞,核质比大,细胞质稀少,核嗜酸性。浆血细胞(PL)有蓝色和红色两种核,细胞质有叁种颜色,因此分为6种。粒血细胞(GR)有蓝色和红色两种核,细胞质有叁种颜色,因此分为6种。类绛血细胞(OE)是最大型的细胞,细胞核有蓝色和红色两种,因此分为2种。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合占血细胞总数的90%以上,是优势血细胞,在蝗虫体内起主要的免疫作用。原血细胞占总数的10%左右,主要功能是分化为其他的细胞类型。类绛血细胞占细胞总数的3%以下,其功能有可是参与物质代谢和分泌活动。研究了血细胞之间的进化关系,认为原血细胞做为“干”细胞分化为浆血细胞,浆血细胞分化为红核浆血细胞和蓝核浆血细胞,后者进一步分化为粒血细胞和类绛血细胞。在不同种间同一类型血细胞的大小差距不大,浆血细胞、粒血细胞和类绛血细胞的细胞核与其原血细胞的大小相当。同时发现了巨型细胞(Giant Cell),核质比极大,几乎看不到细胞质,圆形,细胞直径50μm以上,有蓝色和红色两种,形态类似原血细胞,分类和功能还不清楚。(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张道川,韩鸿雁[7](2010)在《贵州蝗虫一新种记述(直翅目,斑翅蝗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贵州雷山地区蝗虫1新种,即蓝胫平顶蝗Flatovertex cyaneitibialis sp.nov.,新种近似于红胫平顶蝗F.rufotibialis Zheng,1981,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中隆线两侧不具X形纹;后足胫节蓝色;爪间中垫大,超过爪之中部。并附有平顶蝗属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郑哲民,石福明[8](2009)在《内蒙古沼泽蝗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斑翅蝗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采自内蒙古地区斑翅蝗科昆虫1新种,即红股沼泽蝗Mecostethus rufifemoral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及河北大学博物馆。(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李鑫[9](2009)在《中国东北蝗虫部分种类染色体研究(蝗总科:斑腿蝗科 斑翅蝗科 癞蝗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涉及蝗总科3科12属16种我国东北蝗虫,主要内容是对这些种类的染色体数目、类型、组式、C带带型、性染色体位次、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异染色质含量等分别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类群的染色体性状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探讨其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路线。本研究涉及到的所有标本是我小组4人自我国东叁省20余处地区(千山、二道白河、长白山、镜泊湖、梅河口、敦化、通化、集安、嫩江、五常、尚志、北安、五大连池、加格达奇、塔河、漠河等地)历时一个多月采集到的所有蝗虫中的一部分种类。本研究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以所有3科12属16种蝗虫为材料,采用压片法进行大量的玻片压制,采用BSG法对筛选出的玻片进行反复的染色体C带处理,再经由长时期的照片拍摄以及各项数据的测量工作,最终,整理出了每一种蝗虫的染色体核型、C带带纹的数量、分布及含量等各项重要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并作出了每一种蝗虫的染色体C带核型模式图。第二,翘尾蝗属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北部,是我国东北特有种。本研究对叁种翘尾蝗的核型以及C带带型各项数据进行了比较。证实了叁种昆虫作为同属昆虫的相似性。另外,从白纹翘尾蝗和宁安翘尾蝗的染色体组式相同等参数看出,白纹翘尾蝗和宁安翘尾蝗的亲缘关系较北极翘尾蝗更近。最后采用聚类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关系。第叁,对无翅蝗属的柯氏无翅蝗和平尾无翅蝗的核型以及C带带型各项数据进行了比较。二者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各项数据显示,同时也存在显着的差别,甚至连染色体数目都不一致。虽然隶属于同一个属,但其二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v第四,对稻蝗属的无齿稻蝗和小稻蝗的核型以及C带带型各项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二者在多项核型数据参数均完全一致,仅在C带带纹的数量和分布上有差别。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近。第五,本研究还对斑腿蝗科内和斑翅蝗科内的属间作了一个比较。但是由于研究的种类不够,仅作了一个大致的描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方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如,本次自东北采集到的所有标本,可供研究的所有12个属中,大部分属只研究了一个种。一个种显然不能代表整个属,所以无法作出十分接近事实的属间分析和比较。第六,对研究所涉及的叁个科进行比较分析。发现:①斑腿蝗科昆虫的染色体数目大多为2n♂=23,个别种类出现2n♂=21的情况。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端部C带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居间C带。而在科内不同属之间,各类群的染色体C带带纹的各项参数存在明显差异。②斑翅蝗科昆虫的染色体数目都稳定在2n♂=23。染色体大多数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个别种类出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仅发现端带,而没有发现居间带。和斑腿蝗科一样,在不同属之间,各类群的染色体C带带纹的各项参数存在明显差异。③对内蒙古笨蝗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之前一些学者认为“癞蝗科大多数种类昆虫的染色体数目为2n♂=19”这一结论。④另外通过种种比较分析发现,斑腿蝗科和斑翅蝗科昆虫的亲缘关系较癞蝗科昆虫更加接近。(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韦仕珍,邓维安[10](2009)在《两种小车蝗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蝗总科:斑翅蝗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昆虫精巢,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吉姆萨染色。首次对分布在广西的小车蝗属Oedaleus两个种隆叉小车蝗Oedaleus abruptus(Thunberg)和红胫小车蝗Oedaleus manjiusChang染色体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小车蝗的染色体基数、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组式、染色体着丝粒类型和着丝粒C带等方面有着相同的特征,结构异染色质在染色体组中的总含量也比较接近;染色体是端部着丝粒和染色体都含有着丝粒C带带纹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个体大小、相对长度值、性染色体、除着丝粒C带以外的其它C带分布类型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所得结果符合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研究结果为直翅目的物种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有价值的生化遗传指标。(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9年01期)

斑翅蝗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记述采自中国山东斑翅蝗科束颈蝗属Sphingonotus Fieber,18521新种,烟台束颈蝗Sphingonotus yantaiensis sp.nov.。新种同蒙古束颈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 Saussure,1888近似,其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沟后区长为沟前区长的1.6倍;中胸腹板中隔宽为长的1.3~1.4倍;后足股节长为最宽处的3.6~3.7倍;后足胫节内侧蓝色;后翅黑纹宽,端部不内弯。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泰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斑翅蝗科论文参考文献

[1].印象初,叶保华,党琰.中国台湾小车蝗属叁新种及中国已知种检索表(直翅目,蝗总科,斑翅蝗科,斑翅蝗亚科)(英文)[J].昆虫学报.2015

[2].印展,许永玉,印象初.中国山东束颈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翅蝗科,斑翅蝗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2

[3].郑哲民,林立亮,张红利.喜马拉雅山地区痂蝗属二新种(直翅目,斑翅蝗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2

[4].郑哲民,张红利,曾慧花.中国异痂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翅蝗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1

[5].叶海燕,黄原.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探讨中国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J].生命科学研究.2011

[6].贾雷坡.斑翅蝗科蝗虫血细胞形态比较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1

[7].张道川,韩鸿雁.贵州蝗虫一新种记述(直翅目,斑翅蝗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0

[8].郑哲民,石福明.内蒙古沼泽蝗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斑翅蝗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9

[9].李鑫.中国东北蝗虫部分种类染色体研究(蝗总科:斑腿蝗科斑翅蝗科癞蝗科)[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0].韦仕珍,邓维安.两种小车蝗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蝗总科:斑翅蝗科)[J].四川动物.2009

论文知识图

产物部分电泳结果(左为16S基因,...一5一39种斑翅蝗165rDNAPCR扩增结果聚类分析图随机树长分布分析一1基因组总DNA提取(左)和PCR(右)产物检...蝗虫在各垂直带谱的分布曲线

标签:;  ;  ;  ;  ;  ;  ;  

斑翅蝗科论文_印象初,叶保华,党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