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孔石墨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硅碳复合微球,多级缓冲结构
多孔石墨碳论文文献综述
林伟国,孙伟航,曲宗凯,冯晓磊,荣峻峰[1](2019)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镁热还原反应得到多孔硅,进一步利用砂磨得到纳米多孔硅,然后通过球磨将其与片状石墨和沥青均匀混合,采用喷雾干燥技术造粒,高温煅烧后制备了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对所得复合微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示出较高的可逆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次循环后容量仍为790 mA·h/g,容量保持率可达96. 7%)及较好的倍率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立,徐立洋,李宏扬,杨颖[2](2018)在《氮掺杂多孔石墨碳的制备及储能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高储能特性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价格低廉的生物质——海带为碳源、叁聚氰胺为氮源,通过聚合-NaOH活化法合成出纳米级氮掺杂多孔石墨化碳材料(NPGC)。通过XRD、BET、Raman和XPS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片层结构的NPGC具有大的比表面积(1771 m~2/g)、高的氮含量[x(N)=6.27%]和良好的石墨化强度(I_D/I_G=2.84)并对材料进行了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A/g时,NPGC比电容高达267F/g,5000次恒流充放电循环后,其比电容仍为初始比电容的99.9%,具有优异的储能特性。(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张世鼎[3](2018)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使用多孔石墨碳柱与甲苯流动相分离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叁酯》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用油中甘油叁酯类化合物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使得对其进行分离分析成为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本文提出多孔石墨化碳柱(PGC柱)与甲苯流动相的分离体系,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LC-APCI/MS)技术对食用油中的甘油叁酯组分进行了有效的分离、识别和定量。结合不同食用油中甘油叁酯组成差异的研究,可为食用油的识别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新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1)以多孔石墨碳柱(150 mm×2.1 mm,5μm)与甲苯-异丙醇-甲酸流动相,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分离分析食用油中甘油叁酯组分的LC-APCI/MS新方法。在系统考察实验条件对甘油叁酯组分分离与保留的影响后,选择甲苯-异丙醇(各加入0.1%的甲酸)在30分钟内由50:50变化到80:20梯度流动相,柱温35℃,流速0.3 mL/min,样品浓度为0.08mg/mL,进样体积为10μL。APCI-MS使用正离子模式。甘油叁酯在该实验条件下的保留显示出一种特殊的规律:按照S-ECN从小到大依次出峰,其中S-ECN(特别定义的碳当量数)=2CN(碳原子数)-3DB(双键数)-5uFA(不饱和脂肪酸数)。使用该方法分离了6种植物油中的甘油叁酯。从玉米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芝麻油和花生油中分别识别出27、21、22、28、25、31种甘油叁酯。实验显示,该法可以快速、高效和可重现地分离识别食用油中的甘油叁酯,且柱耐用性好。(2)将上述基于PGC的LC-APCI/MS方法进一步用于分离分析16种食用油中的甘油叁酯组成,包括12种植物油和4种动物油。除第1部分已经分析的6种植物油以外,还从长柄扁桃油、芥花籽油、葡萄籽油、小麦胚芽油、菜籽油、稻米油分别检测出14、23、18、22、23、26种甘油叁酯。比较分析了猪油、鸡油、羊油、黄油4种动物油中甘油叁酯组成上的异同。以猪油和鸡油中甘油叁酯的分析色谱图为例,研究了本方法对部分甘油叁酯的sn-2与sn-1,3位置异构体的分离能力。参考文献方法,结合使用相似替代甘油叁酯标准品的标准曲线,检测、识别和计算了LLnLn、LLLn、LLL、OLL、OOL、OLLn、PLL、OOO、POL、OPL、POO、SLL、SOL、BOL、SPO,15种甘油叁酯分别在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猪油和鸡油中各自的含量。最后,对共计58个油样的甘油叁酯分析结果数据使用MetaboNexu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使用SIMCA-P 14.1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显示出不同食用油样品之间的差别,并识别出玉米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与其他食用油之间的特征甘油叁酯,为食用油中的甘油叁酯分析及其用于掺假食用油的鉴别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8)
李雷,陈丰,邵景玲,姜瑞雨,唐喆[4](2016)在《多孔石墨碳负载的钌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一种简便的制备方法合成了多孔石墨化碳负载的Fe环绕的Ru高度分散的新型催化剂。相比于单一的Ru/C和Fe/C催化剂,这一Ru被Fe隔离的复合催化剂表现出优越的氨分解活性。相关的表征结果表明,Fe不仅能够提高碳的石墨化程度,还能够使得Ru团簇在碳表面更加分散。Fe与Ru金属界面间的协同作用,也是这一催化剂高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五分会: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催化》期刊2016-07-01)
马浩[5](2014)在《动态涂覆的多孔石墨碳柱在离子色谱中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动态涂覆到色谱柱上是其获得离子交换能力的一种常用手段,而多孔石墨碳柱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各种有机溶剂、性能稳定的特点,因此本文选取多孔石墨碳柱为涂覆对象,探究了最佳涂覆条件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并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本文通过选取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多孔石墨碳柱进行动态涂覆,并通过涂覆方法的改进提高了柱效和稳定性,比较了碳酸盐体系与OH体系优缺点。并提出“老化”步骤使色谱柱更加稳定和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探究了常见无机阴离子及有机弱酸在碳酸盐体系中的出峰规律及其热力学性能。拓展了涂覆后多孔石墨碳柱的应用范围,将其用于废水中苯胺类化合物与阴离子的同时测定的二维体系中,进行了二维系统的搭建,并和AS14A比较了在复杂样品、体系中的稳定性。最后首次将其用于11种单糖、二糖与寡糖在戴安淋洗液体系中的检测分离,初步探究了其热力学规律与分离机理,并探究了其稳定性与实用性。文章还探究了涂覆后多孔石墨碳柱维护和保养注意事项,这对其实用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05-22)
聂流秀[6](2013)在《石墨、碳纤维多孔水泥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视、计算机、手机等电子电气设备广泛应用,电磁辐射已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提高了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比如干扰电子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响人体健康等。因此,在电磁屏蔽方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水泥具有资源充足、性能稳定、适用性强、价格低廉等优点,其内部所含的多种金属氧化物对电磁波具有一定的损耗。当在水泥基中掺入电磁损耗介质及在其内部形成多孔结构可进一步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屏蔽效能。本文实验中,分别制备了掺泡沫剂水泥基和掺发泡型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 EPS)颗粒水泥基,对其电磁屏蔽效能、导电性能、水泥砂浆稠度及力学强度进行研究。在掺泡沫剂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中,重点探讨了碳纤维、石墨粉掺量对试样导电性能、屏蔽效能影响。在导电性能方面,在掺泡沫剂水泥基中单掺碳纤维时,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大,电阻率逐渐减小;复掺石墨粉、碳纤维试样中,碳纤维掺量增大有利于电阻率的降低。在屏蔽效能方面,单掺石墨粉或碳纤维掺量越大,试样屏蔽效能越好;当碳纤维和石墨粉复掺时,石墨粉的最佳掺量与碳纤维掺量有关,碳纤维的最佳掺量为2%。在聚苯乙烯(EPS)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中,探讨了EPS颗粒、膨胀石墨和碳纤维掺量对试样屏蔽效能、力学强度的影响。在屏蔽效能方面,适当降低聚苯乙烯颗粒掺量可以提高试样的屏蔽效能,单掺膨胀石墨、碳纤维掺量的增大可提高试样屏蔽效能;膨胀石墨、碳纤维复掺试样比单掺试样屏蔽效能要好;复掺试样中,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大,复掺膨胀石墨的掺量对试样屏蔽效能的影响越明显,且碳纤维掺量越大,试样屏蔽效能越佳。在力学强度方面,当单掺EPS颗粒掺量越大时,试样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越小;单掺碳纤维试样中,掺量2%试样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最佳;单掺膨胀石墨试样中,膨胀石墨掺量的增大使试样抗折及抗压强度均呈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3-06-30)
贺伟[7](2012)在《多孔石墨碳柱在离子型化合物中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石墨碳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液相色谱固定相,具有独特的物理及化学特性,本文通过探究多孔石墨碳柱针对不同类型的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条件,分别确立了各自的最佳分离条件,从而拓宽了多孔石墨碳柱的应用范围;通过初步探究其分离机理,指导确立离子化合物多孔石墨碳柱分析方法。文章首先探讨了无机阴离子在多孔石墨碳柱的保留行为,通过比较流动相浓度等色谱条件改变对各无机阴离子保留的影响情况,初步判定多孔石墨碳柱依靠固定相与溶质分子电子间相互作用与疏水作用对无机阴离子进行分离,建立以无机盐为流动相,分离无机阴离子的色谱方法。通过考察有机酸的保留情况,进一步确定多孔石墨碳柱分析离子化合物时流动相的选择方法,并且得知其可以有效分离不同取代类型的芳香酸类化合物。以磷酸作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分离乳酸等7种简单有机酸,以磷酸氢二钠及甲醇作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分离对苯二甲酸等5种芳香酸。文章最后将上述结论及色谱方法应用于氨基酸及糖类物质的分离,完善并印证了之前所得结论,为生物类样品检测提供了实例,表明多孔石墨碳柱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2-12-12)
杨柳,贺伟,刘娟,尹雪梅,施超欧[8](2012)在《多孔石墨碳柱分析废水中苯羧酸类化合物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多孔石墨碳柱(Hypercarb)建立了测定废水中对苯二甲酸、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方法流动相为40%的磷酸氢二钾缓冲溶液(50 mmol/L,pH 8)与60%甲醇的混合溶液,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5 nm。经对比,多孔石墨碳柱与Dikma DiamonsilC18柱的出峰情况类似,但多孔石墨碳柱能使强极性物质得到更理想的保留。在对苯二甲酸3.8~152.0mg/L,苯甲酸3.8~153.3 mg/L,对甲基苯甲酸3.6~144.7 mg/L的浓度范围内,该分析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对苯二甲酸、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的的检出限分别为0.012,0.024和0.043 mg/L,对废水样品中苯甲酸,对苯二甲酸和对甲苯甲酸的回收率分别为104.19%、98.11%、102.12%。(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2年10期)
郑颖,杨军,陶亮,努丽燕娜,王久林[9](2007)在《锂离子电池用多孔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两步高能球磨和酸蚀条件下制得了多孔硅/石墨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碳包覆制成多孔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通过TEM,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多孔硅材料的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多孔硅/石墨/碳复合材料相比纳米硅/石墨/碳复合材料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同时,改变复合体配比、热解碳前驱物、粘结剂种类和用量也会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LA132粘结剂的电极200次循环以后充电容量保持在649.9mAh·g-1,几乎没有衰减。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因于主活性体-多孔硅颗粒中的纳米孔隙很好地抑制了嵌锂过程中自身的体积膨胀,而且亚微米石墨颗粒和碳的复合也减轻了电极材料的体积效应并改善了其导电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多孔石墨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得到高储能特性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价格低廉的生物质——海带为碳源、叁聚氰胺为氮源,通过聚合-NaOH活化法合成出纳米级氮掺杂多孔石墨化碳材料(NPGC)。通过XRD、BET、Raman和XPS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片层结构的NPGC具有大的比表面积(1771 m~2/g)、高的氮含量[x(N)=6.27%]和良好的石墨化强度(I_D/I_G=2.84)并对材料进行了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A/g时,NPGC比电容高达267F/g,5000次恒流充放电循环后,其比电容仍为初始比电容的99.9%,具有优异的储能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孔石墨碳论文参考文献
[1].林伟国,孙伟航,曲宗凯,冯晓磊,荣峻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2].孙立,徐立洋,李宏扬,杨颖.氮掺杂多孔石墨碳的制备及储能特性[J].精细化工.2018
[3].张世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使用多孔石墨碳柱与甲苯流动相分离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叁酯[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8
[4].李雷,陈丰,邵景玲,姜瑞雨,唐喆.多孔石墨碳负载的钌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五分会: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催化.2016
[5].马浩.动态涂覆的多孔石墨碳柱在离子色谱中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4
[6].聂流秀.石墨、碳纤维多孔水泥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
[7].贺伟.多孔石墨碳柱在离子型化合物中的分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8].杨柳,贺伟,刘娟,尹雪梅,施超欧.多孔石墨碳柱分析废水中苯羧酸类化合物含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9].郑颖,杨军,陶亮,努丽燕娜,王久林.锂离子电池用多孔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