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实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格尔,乌托邦,可能性,效率,道德,不起诉,社会。
现实可能性论文文献综述
任建新[1](2019)在《老年人犯罪轻刑化之现实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人实施犯罪行为是自身特性、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有其特殊性,这也决定了对老年犯实施刑事制裁时理应做出特别考量。对老年犯予以从轻处罚符合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弱化的特点,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刑罚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现有针对老年犯从宽处罚的规定存在着年龄界限过高、减刑和假释适用条件过严、死刑未完全废除等问题。应降低老年犯从宽处罚的年龄界限,放宽减刑和假释适用标准,合理年龄界限内废除死刑,以期使老年犯在文明社会中得到人性关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亚琪[2](2019)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可能性——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可能性意味着一种全新"历史意识"与"时代意识"的生成,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切入点,在"社会人"的对象化实践中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可能性。马克思在"劳动人"与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批判中,超越了作为资产阶级统一世界观存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非批判的实证主义"与黑格尔哲学"非批判的唯心主义",并通过对社会主体"劳动人"生存境况的哲学分析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劳动人"向"社会人"的社会主体的终极转变,体现了"社会人"的普遍实践意识是推动历史发展和进步的真正"历史理性"。从当代中国之实践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现实可能性,重点在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人"的"实践意识",积极建构适应中国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态。(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任建新[3](2019)在《扩大附条件不起诉适用范围之现实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以起诉便宜主义为理论基底,综合刑法谦抑性、特殊群体状况、诉讼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的价值考量,对于保护被害人、侵害人、社会等多方主体的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制度从试点运行到正式颁布实施经历了较长时间,且实践中适用的案件数量因适用范围狭窄而较少。要在适用主体、案件性质、刑度标准等方面做出相应放宽,从而使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得以扩大适用,以满足制度设立的初衷和意义所在,实现多方权益的均衡兼顾。(本文来源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卢冬霜[4](2018)在《道德法则的现实可能性——论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建立了一套纯粹的道德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完全遵守道德法则。为了推进道德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康德倡导通过教育,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培养。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道德主体完成对自身的超越,克服种种他律性原则,从而实现真正的道德自由。康德所构建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基于家庭或学校实施的教育,而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面向整个人类群体设计的教育。因此,道德教育必然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但康德所致力于构建的伦理共同体的基础仍然是个人的道德自律,只有通过个体努力才能实现世界的至善。以此为前提,康德详细论述了塑造个体道德人格的教育方式。(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尚人[5](2018)在《阿格妮丝·赫勒论道德的现实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20世纪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个体的道德与责任处于持续缺失与沦丧中。然而,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作为唯一具有历史性的生物,人类却将自己的责任抛之脑后,成为无思想的单线人并作为自然科学的批量产品而存在。现实体验不断牵引着赫勒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她试图追问是什么使人类失去了道德与责任。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使赫勒逐步构建出一个以普通的、现实的"好人"为元素组成的无限趋于完美的道德乌托邦世界,力图重拾人类的道德与责任。其中,"好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好人"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并且能够成为的方式,是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的普遍反映,道德之所以现实可能正是因为好人的可能性存在。这样一种道德乌托邦世界,它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最终完满地实现最好的道德世界,而在于不断地追求道德、实现道德、超越道德,在此过程中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其潜能转化,成为自己道德标准之下的"好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罗跃姝[6](2016)在《公众舆论现实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舆论》一书是由美国着名的政治学家李普曼先生写成的,因此在整本书中不难看到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通常会将其与历史上及其写作当时的一系列的政治现状相联系,这并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着述,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主要的理论也是我们曾经涉及过的,但要想真正把握这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当代新闻传播学的影响,确是值得深思的难题。(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6年11期)
王继[7](2016)在《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黑格尔和胡塞尔“可能性”范畴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胡塞尔之前黑格尔已经提出了回到事情本身这一哲学要求,他们二人所看待的事情本身与其对可能性范畴的理解有着内在关联。黑格尔在逻辑的自我演进过程中区分了形式的可能性、存在着的可能性和真实的可能性,胡塞尔同样从逻辑及其发生学角度区分了观念的可能性、悬疑的可能性和开放的可能性。他们对可能性范畴的划分有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二人经由对传统形式逻辑的超越,在可能性范畴的现实维度与本质维度之间保持着张力,而这种张力则开显了他们对事情本身的理解上相异与相同的旨趣。(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林琳[8](2016)在《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教育及其现实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拉图作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化教育理论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对“最好的城邦”蓝图的描绘,构想了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并通过理论将这种抽象的道德原则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他认为,真正的善、真理一般人是无法触及到的,只有哲学家能够接触到。如果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城邦是需要许许多多的善来构成,单靠辩论是不够的。如果要正确的判断生活中的善与恶,就须建立一个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在现实的事物中是无法寻得的,只有通过思辨来产生。理想国蓝图的实现,仅靠思辨之力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引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确指出,教育是一种可使灵魂转向的技艺。哲学教育就是心灵转向的重要方式,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主要内容是“灵魂教育”,强调对护卫者的教育,重视知识和道德的教育。哲学教育是柏拉图实现其“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和政治目的自身,其指向是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其要旨是规范人的合理行为。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理想的城邦与理想的政治体制的结合,并以此作为他政治实践的蓝图,作为理想国的建构标准。柏拉图的哲学教育最重要作用在于使城邦和城邦中的个人实现正义、获得幸福,用教育培养“哲学王”、培养“护国者”、培养从灵魂到城邦整体和谐的理想国。柏拉图的哲学教育要求外在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追求实现内在的精神和谐,期望获得来世的灵魂不朽,这都充分说明了其哲学教育是理想化的,从这个方面来讲,他的这部分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他的哲学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以《理想国》的哲学教育为研究视角,从柏拉图所处时代对道德教育的诉求入手,以正义与心灵为主线展开论述,深入柏拉图的作品中,揭示柏拉图哲学教育的完整面貌,有助于从源头上认识和把握古希腊哲学,在此基础上审视公民教育与城邦制度的建构,从而进一步考察其对当代中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霍桂桓[9](2016)在《论研究和建设通道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作为“平等与效率”视野下的人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平等和效率的矛盾问题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关键性难题,也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社会哲学研究的世界性核心难题之一。由于人权的实质性核心内容就是平等,因而对于当今探讨和研究人权可持续发展问题来说,这个难题也同样是首当其冲的。平等和效率真的如此截然对立吗?实际上,只要不拘泥于西方学术传统所特有的"观念的王国",而是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来研究相关的历史和现实,研究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同样作为社会维度而存在的这两者和其他社会维度一样有矛盾,但只要对它们进行清晰的学术界定和理论定位,它们那势同水火的矛盾就不是根本无法解决的:所谓平等只能是现实社会个体基于具体社会分层的社会地位的平等,而效率也不应当单纯是一个作为衡量经济——社会效益的指标而存在的经济学概念,毋宁说同时也是一个标志着处于某一个特定社会层次上的现实社会个体,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进行垂直流动的成效的关键性概念;从这种角度出发来看,平等和效率之间的现实中介便是现实社会个体进行垂直流动的途径和通道。因此,对现实社会个体的垂直流动所使用的通道进行自觉地探讨和研究、进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建构,不仅有助于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有助于研究和逐步解决处于这种现实背景之中的人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门豪[10](2016)在《“类高效城市”运作的现实可能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村老年人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富足劳动力,从家庭伦理、市场机制、现代性逻辑和农民生活状况四个方面指出释放农村老年人口红利的可能性,并给出"类高效城市"这一村落运行模式。通过对浙江四地村落的田野调查案例的考察,阐述了以人口集中为前提、以老年人为运作主体、以"满足性休闲生产"为发展目标、以"老年人自我服务"为特征的农村老年人社会运作模型,即"类高效城市"。"类高效城市"利用市场化手段,经由各级政府引导、社工等专业机构介入评估等途径,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释放农村老年人口红利提供了一种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现实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可能性意味着一种全新"历史意识"与"时代意识"的生成,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切入点,在"社会人"的对象化实践中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可能性。马克思在"劳动人"与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批判中,超越了作为资产阶级统一世界观存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非批判的实证主义"与黑格尔哲学"非批判的唯心主义",并通过对社会主体"劳动人"生存境况的哲学分析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劳动人"向"社会人"的社会主体的终极转变,体现了"社会人"的普遍实践意识是推动历史发展和进步的真正"历史理性"。从当代中国之实践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现实可能性,重点在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人"的"实践意识",积极建构适应中国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实可能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任建新.老年人犯罪轻刑化之现实可能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2].李亚琪.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可能性——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切入点[J].晋阳学刊.2019
[3].任建新.扩大附条件不起诉适用范围之现实可能性[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
[4].卢冬霜.道德法则的现实可能性——论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尚人.阿格妮丝·赫勒论道德的现实可能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6].罗跃姝.公众舆论现实可能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6
[7].王继.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黑格尔和胡塞尔“可能性”范畴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林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教育及其现实可能性[D].郑州大学.2016
[9].霍桂桓.论研究和建设通道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作为“平等与效率”视野下的人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J].党政干部学刊.2016
[10].门豪.“类高效城市”运作的现实可能性观察[J].重庆社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