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积白矮星及其相关天体研究

吸积白矮星及其相关天体研究

论文摘要

吸积白矮星是一类处于密近双星系统中从伴星吸积物质的白矮星。白矮星吸积物质在恒星演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双星演化和吸积物理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与许多天体的形成密切相关,例如,超新星、激变变星、共生星、毫秒脉冲双星、超软X射线源、引力波源等。然而,目前对吸积白矮星的研究尚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比如物质转移到白矮星表面后的积累与损失过程,吸积的物质在白矮星表面燃烧情况以及白矮星最终命运等。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吸积白矮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系统性介绍了与吸积白矮星密切相关的两类重要天体,即Ia型超新星和吸积致塌缩型超新星。我们在吸积白矮星的演化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研究了双碳氧白矮星并合过程,发现吸积物质的速率决定双白矮并合最终的演化结局;研究了碳氧白矮星偏离中心碳燃烧过程,发现碳氧白矮星经历这一过程后会演化为氧硅白矮星,将发生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研究了氦新星爆发过程,给出了不同吸积率下白矮星的质量积累效率、爆发间隔等性质,这些结果可以为大样本恒星演化提供初始输入;研究了吸积氧氖白矮星的长时标演化,发现氧氖白矮星的演化结局是唯一的,即经历电子俘获过程塌缩为中子星。取得的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研究了双碳氧白矮星并合过程,发现并合过程中的吸积率对其最终的演化结局起到决定性作用(形成Ia型超新星或塌缩为中子星)。双简并星模型是两种主流的Ia型超新星前身星模型之一,同时也是引力波源。然而,前人的模拟显示双白矮星并合很可能通过电子俘获塌缩为中子星,因此双白矮星并合的结局一直存在争议。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双白矮星并合过程中白矮星的吸积率决定了并合的演化结局。双白矮星并合在一定条件下将产生Ia型超新星。随着吸积率的升高,双白矮星并合将产生氧硅核(将诞生铁核塌缩型超新星)、氧氖核(将诞生电子俘获型超新星)、偏离中心氧/氖点燃(将诞生类似Ia型超新星的热核爆炸,为一类特殊的Ia型超新星)。该工作表明双白矮星并合的结局具有多样性,有一定的参数空间可以形成Ia型超新星。(2)模拟了碳氧白矮星偏离中心碳燃烧过程,发现碳氧白矮星经历这一过程后会演化为氧硅白矮星,将发生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碳氧白矮星+氦星模型通常用来解释星系中年轻Ia型超新星的形成。近年来研究发现,当碳氧白矮星吸积富氦物质的吸积率超过临界吸积率时,白矮星表面会先于中心被点燃,发生偏离中心碳燃烧。人们通常假设偏离中心碳燃烧会将整个碳氧白矮星烧成一颗氧氖白矮星,并经历电子俘获致塌缩过程形成中子星。我们发现当偏离中心碳燃烧发生后,向内传播的碳燃烧火焰温度极高以至于氖元素刚一出现就被燃烧成为硅族元素。随着火焰不断地向内传播,整个碳氧白矮星被燃烧成为氧硅核,最终形成氧硅白矮星(将发生铁核塌缩超新星形成中子星),而非传统的观点,即形成氧氖白矮星并经历电子俘获超新星爆炸。这一结果暗示了宇宙中存在氧硅白矮星,并增加了星系中铁核塌缩型超新星的诞生率。此外,我们还发现,如果吸积率在临界吸积率以下,白矮星可以增加质量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并在核心处发生爆炸式碳燃烧,进而诞生Ia型超新星。(3)模拟了氦新星爆发过程,给出了不同吸积率下白矮星的质量积累效率、新星爆发间隔等参数,还发现氦新星爆发能够产生Ia型超新星。得到的结果可以为大样本恒星演化提供初始输入。氦新星爆发是白矮星吸积富氦物质不稳定燃烧所产生的闪耀现象,它与Ia型超新星、激变变星、超软X射线源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人们对氦闪耀过程还不完全清楚,这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双星演化、超新星以及极端物理过程等相关领域的理解。我们模拟了不同吸积率下碳氧白矮星的氦新星爆发过程,得到了氦新星爆发的质量积累效率、爆发周期等参数。发现碳氧白矮星可以通过连续的新星爆发过程积累质量,最终爆炸成为Ia型超新星。基于得到的白矮星质量积累效率,我们还系统性研究了碳氧白矮星+氦星模型,发现该模型可以解释短延迟时标Ia型超新星的形成。(4)模拟了氧氖白矮星吸积物质的长时标演化,发现氧氖白矮星的演化结局是唯一的,即经历电子俘获过程塌缩为中子星。一般认为8-10M⊙的主序星会演化为氧氖白矮星,而氧氖白矮星是吸积致塌缩的前身星。双星系统中氧氖白矮星从伴星吸积物质增加质量接近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时,白矮星核心区域会发生电子俘获过程,从而降低白矮星电子简并压,最终发生核塌缩。然而,最近一些研究认为,氧氖白矮星也可能发生爆炸式氖燃烧,产生热核爆炸型超新星。我们模拟了不同吸积率下氧氖白矮星吸积物质的长时标演化,发现电子俘获过程所释放的热量不足以弥补中微子损失所带走的热量,从而无法发生爆炸式氖燃烧过程。因此,氧氖白矮星的演化结局是唯一的,即塌缩为中子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白矮星的分类
  •   1.2 吸积白矮星的研究意义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Ia型超新星
  •   2.1 观测特征
  •   2.2 前身星模型
  •     2.2.1 双简并星模型
  •     2.2.2 单简并星模型
  •     2.2.3 其它模型
  •   2.3 爆炸模型
  •   2.4 白矮星吸积物质的基本图像
  • 第3章 吸积致塌缩型超新星
  •   3.1 相关天体
  •   3.2 前身星模型
  • 第4章 Ia型超新星双简并星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Ia型超新星
  •     4.3.2 氧硅核
  •     4.3.3 氧氖核
  •     4.3.4 偏离中心氧/氖点燃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碳氧白矮星偏离中心碳燃烧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模拟结果
  •     5.3.1 中心碳点燃
  •     5.3.2 偏离中心碳点燃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氦新星爆发的物质积累研究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典型的氦壳层闪耀例子
  •     6.3.2 质量积累效率与新星爆发间隔
  •     6.3.3 通过氦新星爆发诞生Ia型超新星
  •   6.4 与前人工作对比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7章 吸积致塌缩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
  •   7.1 引言
  •   7.2 研究方法
  •   7.3 研究结果
  •     7.3.1 典型的吸积致塌缩例子
  •     7.3.2 白矮星初始质量与吸积率的影响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吴程远

    导师: 王博

    关键词: 恒星,演化双星,密近双星超新星白矮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天文学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分类号: P145.5

    DOI: 10.27614/d.cnki.gkytw.2019.000009

    总页数: 132

    文件大小: 4374K

    下载量: 46

    相关论文文献

    • [1].行星形成也许不是我们设想的那样[J]. 飞碟探索 2016(09)
    • [2].模拟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J]. 飞碟探索 2017(02)
    • [3].黑洞吸积盘的数值模拟[J]. 天文学进展 2011(01)
    • [4].径移主导吸积盘的含时数值模拟[J]. 天文学进展 2011(03)
    • [5].窄线赛弗特Ⅰ型星系中可能具有吸积盘热辐射起源的软X射线超[J]. 天文学进展 2013(01)
    • [6].巨型黑洞喷射最快宇宙飓风:速度达光速3%[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12(01)
    • [7].耗散过程对吸积盘磁不稳定性的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9(01)
    • [8].超大质量黑洞存在逆向吸积的可能证据[J]. 天文学报 2018(05)
    • [9].伽玛暴中心活动时标和能量的解释[J].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05)
    • [10].粘滞对黑洞吸积盘的截断的影响[J]. 天文学报 2008(03)
    • [11].正则静态黑洞的薄吸积盘[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12].非轴对称的吸积盘的不稳定性分析Ⅰ辐射压为主要压力[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09(01)
    • [13].射电类星体宽线区光度与吸积盘的关系[J]. 科学中国人 2015(05)
    • [14].活动星系核喷流与吸积盘辐射的相关性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08(03)
    • [15].射电宁静类星体紫外/光学光变的混合模型研究Ⅱ:来自SDSS DR7的的数据支持[J]. 天文学进展 2018(04)
    • [16].矮新星概述与研究进展[J]. 天文学进展 2014(04)
    • [17].活动星系核外流的产生机制..[J]. 天文学进展 2013(04)
    • [18].终于发现围绕着我们星系黑洞的吸积盘[J]. 中国科技教育 2019(08)
    • [19].黑洞吸积数值模拟研究的近期进展[J]. 天文学进展 2016(04)
    • [20].耀变体吸积盘与喷流的关联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21].反常黏滞等温薄磁化吸积盘的结构[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5(05)
    • [22].脉冲星的形成与演化及黑洞的吸积与喷流[J]. 科技视界 2018(35)
    • [23].活动星系核喷流进动的物理机制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4].费米耀变体的伽马辐射与发射线辐射的相关分析(英文)[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9(04)
    • [25].M87的TeV辐射光变[J].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4(11)
    • [26].类星体中央引擎燃料供应研究获进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11)
    • [27].色关联随机力作用下吸积盘振荡光度的功率密度谱[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02)
    • [28].地外文明是否等于空谈——记云南大学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秦胜利[J]. 科学中国人 2015(31)
    • [29].众眼看宇宙[J]. 太空探索 2014(05)
    • [30].BL Lac天体1ES 1959+650的长周期光变研究[J]. 天文学报 2013(05)

    标签:;  ;  ;  

    吸积白矮星及其相关天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