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资源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资源配置,剩余劳动力,剩余,资源,农村,博罗县,金融。
剩余资源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飞,李军域[1](2017)在《从剩余价值、地租到当代城市空间资源的占有与配置——马克思地租理论的逻辑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梳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及地租理论的发展进程,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产生的背景、所有权在地租理论中的地位和现实价值。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可见马克思地租理论在新时期、新的经济形态及大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地租理论在新时代发展中仍然具有优势。尽管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及大城市的政治经济综合形态中,有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但在理论上是极具哲学性、方法论及解释力的,具有强烈的科学性、发展性、生命力和历史解释力,结合现代城市和新兴产业形态的时代特征,发展马克思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思想和地租理论刻不容缓。(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段小存[2](2015)在《金融深化、金融剩余、金融资源配置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深化和金融资源配置可以促进金融剩余的再生产,但由于受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东部发达地区,应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水平,加大金融深化程度,促进金融剩余的循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应抑制金融资源配置,在加大公共服务的同时,适度金融深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的长远经济增长需求。(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28期)
杨晓荣[3](2012)在《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失业是当今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目前失业现状,以及失业原因及趋势,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影响失业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失业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2年05期)
聂华林,杨向飞,翟彬[4](2011)在《基于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的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修正的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分别对1994年和2008年我国西部各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业劳动总量的比例从1994年的25.51%下降到2008年的4.65%,剩余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从1994年的2968.182万人减少到目前的478.0856万人,减少了2490.0344万人。可见我国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已大幅度地减少。我国西部农村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重点应该从过去以输出劳动力数量为主转变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效率上来。(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黄秀娟[5](2007)在《景区剩余索取权配置与景区资源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利用外部性理论,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模型,分析了经营者不愿对景区资源实施保护的原因。认为由于经营者行为的外部性,当景区剩余索取权没有全部给予经营者时,将会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其次,从比较静态角度对影响经营者投资行为的因素:投资时间、投资收益的外溢程度、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通过景区剩余索取权的重新配置,产权制度创新等措施修正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问题》期刊2007年01期)
刘鸿明[6](2006)在《论消费者剩余的产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者剩余是马歇尔在面对欲望及其满足问题时为了更好地处理价格与效用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以此概念作为理论切入点,通过对消费者剩余产生原因的探讨以及相关理论分析,进而讨论消费者剩余的产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提出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的资源损耗由两部分所组成:市场价格机制内的和游离于市场价格机制之外的或者说被货币所衡量出来的和没有被货币所衡量出来的。当市场价格机制中存在着游离于价格机制之外的效用损耗时,完全竞争的资源配置方式及其理论充当了资源加速消耗的发动机和加速器。(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06年02期)
张琦,李宁[7](2003)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有4.99亿,其中绝对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保守的估计也有1.5亿。各级政府在未来发展安排中,怎样通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来消化如此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关系到我国7亿多农民的命运,更关系到中国“叁步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一、80至90年代我(本文来源于《理论学习》期刊2003年01期)
罗川山[8](1999)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剖析——博罗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合理配置问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必须认真予以解决的一个重大经济政策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场化流动问题越来越突出。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于促(本文来源于《农村研究》期刊1999年01期)
刘铮,王杰[9](1996)在《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民增收途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民增收途径探讨刘铮王杰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延缓着我国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为此,围绕着如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徘徊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决策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如: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价格等等。各项政...(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1996年06期)
宏明[10](1994)在《城市化开发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研究及其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开发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研究及其实验文/宏明征地:农民的喜与忧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压力。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是指因农业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而出现的过剩的农业劳动...(本文来源于《浦东开发》期刊1994年05期)
剩余资源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融深化和金融资源配置可以促进金融剩余的再生产,但由于受区域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东部发达地区,应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水平,加大金融深化程度,促进金融剩余的循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应抑制金融资源配置,在加大公共服务的同时,适度金融深化程度,以促进区域的长远经济增长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资源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杨建飞,李军域.从剩余价值、地租到当代城市空间资源的占有与配置——马克思地租理论的逻辑与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段小存.金融深化、金融剩余、金融资源配置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
[3].杨晓荣.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J].知识经济.2012
[4].聂华林,杨向飞,翟彬.基于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的西部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5].黄秀娟.景区剩余索取权配置与景区资源保护[J].林业经济问题.2007
[6].刘鸿明.论消费者剩余的产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6
[7].张琦,李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J].理论学习.2003
[8].罗川山.农村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剖析——博罗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思考[J].农村研究.1999
[9].刘铮,王杰.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民增收途径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1996
[10].宏明.城市化开发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研究及其实验[J].浦东开发.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