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体性,道德,法治,初中,作用,道德经,主体。
道德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闫小平[1](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过程中,单纯的用老师说教的方式不仅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时间久了中学生甚至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也会变得机械化,为了学习而学习,容易产生敷衍应付的消极态度。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引领初中生自主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充分发挥初中生学习的主体性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分析和研讨。(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23期)
赵龙进[2](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主导地位的维护,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这不仅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学",更是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也是对学生正确叁观的培养塑造,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本文来源于《情感读本》期刊2019年33期)
程莹[3](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营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协作的意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建立互信、民主的师生关系等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33期)
何欢[4](2019)在《关于高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自主性思维、竞争意识被全面地激发出来,价值观的多样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以及心理教育的过程之一,必定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就目前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进行阐述,提出开展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更好地推动高校德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0期)
赵唱,薛勇民[5](2019)在《公民生态道德养成逻辑理念:从主体性、他者性到主体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历经了叁种变化,相应地,公民生态道德养成也经历了叁个彼此勾连的逻辑阶段:自启蒙运动之后,人类对自身"主体性"的过分追捧使得"人为中心"理念成为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理念,国家与公民围绕这一理念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规范条例以及具体执行模式;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以及越治越乱的现实情状,人类开始重估自身价值,一些学者通过确立"他者"在交往过程中的优先性而赋予了自然以核心地位,由此,国家与公民形成了与此理念相应的"生态乌托邦"式的道德规范条例以及具体执行模式;而在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理论阶段,公民生态道德养成则需要通过教育、训练和反省等方式来增强,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连云[6](2019)在《本科高校教师实践课程意识视域下应用技术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科高校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从教师实践课程意识这个全新的角度入手,分析本科高校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思考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的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可以从中总结思路。本文就《基础》课程在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背景下如何进行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06期)
费尚军[7](2019)在《道德现场的运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对当前高校伦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一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学课程教学不仅一直为人们诟病为脱离实际的理论宣教,同时,由于缺乏结合具体理论阐释的道德现场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在充分的教学互动中激励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基于该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培育的现实迫切性,我们应尝试将伦理学理论运用于日常生活,将道德现场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充分的互动和相互尊重的方式对伦理问题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在情境诠释中求取道德共识,在问题关切中培育道德情感,在批判反思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道德水平。(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梅秋芝[8](2019)在《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研究《道德经》修辞手法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文化过程。翻译不仅仅翻译的是字、词、句,还包含了其中所含有的文化。翻译在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两种文化对同一事物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不仅如此,中国的文化经典中的修辞手法更是翻译的一大难题:过度追求形式可能会影响外国读者的理解;过度追求理解,则可能失去中国特色的修辞美。那如何在两者间实现平衡呢?以《道德经》来说,作为中国传统经典,从文学特色上来看,《道德经》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体现了中国文学的语言美及音韵美。另外,《道德经》语言非常有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对偶、排比、比喻、设问和反问、联珠。这些修辞特色明显的句式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对《道德经》的传播效果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借助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道德经》修辞特色明显的句式进行综合性的对比研究。分析的语料取自《道德经》叁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英译本,译者分别为林语堂、亚瑟·威力、理雅各。林语堂是中国现代着名翻译家,与亚瑟·威力和理雅各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这更能体现译者主体性对叁位译者的影响。并且在参阅《道德经》道德经相关文献时,作者发现绝大部分的文献都是以亚瑟·威力、理雅各的英译本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所有这叁译本的选择是很有代表性的。必要时再将他们的译后文本与王弼注释的《道德经》进行参照。本文通过对叁个译本的对比研究,试图分析以下几个研究问题:译者的个人经历、风格、宗教信仰等是否会造成他们在修辞特色明显的句式上的翻译差异?翻译修辞时,叁位译者采取了哪些翻译手段以及这些翻译手法的优缺点?经过翻译手段处理过的《道德经》是否失真?修辞翻译,是保留修辞的形式重要还是传达意思更重要?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译者所处背景的不同会对他们的翻译产生影响,比如宗教信仰;中国的翻译家林语堂的翻译在修辞形式上更加与原文一致;叁位译者的翻译皆有些“失真”的地方;叁位译者的版本皆没有达到原文本语言精练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岳晓松[9](2019)在《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关注老师简单知识的传授,存在诸多的不足及桎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无法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进行主动参与,所以在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时许多老师感觉困难重重。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我国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其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不断的探索,对此,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依据,了解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相关策略和要求。(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9年03期)
俞竹青[10](2019)在《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学生心理方面趋于成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也正在形成自己的观念,而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大多数时候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主题、划重点,学生记忆理解课本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不高,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课业负担,很难起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成为教育革新的方向之一,在此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初中阶段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略作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9年05期)
道德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主导地位的维护,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这不仅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学",更是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也是对学生正确叁观的培养塑造,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闫小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作家天地.2019
[2].赵龙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J].情感读本.2019
[3].程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9
[4].何欢.关于高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5].赵唱,薛勇民.公民生态道德养成逻辑理念:从主体性、他者性到主体间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张连云.本科高校教师实践课程意识视域下应用技术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应用实践教学研究[J].国际公关.2019
[7].费尚军.道德现场的运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对当前高校伦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一种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
[8].梅秋芝.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研究《道德经》修辞手法的英译[D].外交学院.2019
[9].岳晓松.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新课程(中).2019
[10].俞竹青.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