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壁板,复合板,特性,性能,动力,刚度。
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贾穗子,曹万林,袁泉,钱战坤[1](2016)在《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力学性能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不同构造形式的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依据Park退化参数滞回规则,采用非线性程序IDARC建立结构计算模型,并进行加载过程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依据方差分析法,对框支斜交肋格复合墙板构件关键部位内力和整体结构最大转角值影响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运用Abaqus程序建立合理的墙板模型,给出不同受力状态下随墙板高度变化的位移曲线,得到框支正交、斜交肋格墙板分别偏于弯剪型和剪切型变形的结论.不同位置斜交肋杆的轴向应变及杆间作用产生的内力比较结果表明,结构具有明显的桁架特征,杆间作用对肋杆端部弯矩和轴力影响较小,杆件以轴向变形为主.(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梁丽丽[2](2015)在《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受力性能及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是将抗震性能好且节能环保的密肋复合板结构应用到底部大空间建筑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目前,对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现已大量应用于工程,且《密肋复合板结构技术规程》(JGJ/T275-2013)己于2014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对于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其塑性阶段的受力性能及结构累积损伤还需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受力性能、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损伤模型,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基础理论发展和工程设计提供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对1/2比例的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破坏模式、破坏形态,研究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刚度、变形、延性、耗能性能等。(2)采用OpenSees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滞回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从而验证本文所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模型以及材料本构参数的合理性。(3)改变影响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一些因素,采用OpenSees分别模拟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反应,得出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以及框支层层高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情况;通过改变框支层剪力墙宽度以及上部开洞的方式获得具有不同初始转换层刚度比的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模型,采用OpenSees模拟出各模型的受力情况,得出初始转换层刚度比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而给出工程设计时合理的初始转换层刚度比范围。(4)根据已有损伤模型及有限元分析结果推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损伤评价指标计算方法,总结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损伤评价规律,并以试验结果对其合理性加以验证,最后给出基于损伤指标的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修缮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3-01)
贾穗子[3](2014)在《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底部大空间结构体系是为了适应现代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而出现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本文将节能抗震、绿色环保、轻质高强、刚度可调的密肋复合板结构与底部大空间结构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该结构体系具有刚度灵活可调和承载力分布合理等特点,拓展了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应用领域。论文在总结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斜交肋格的构造形式,结合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受力机理、抗震设计方法、结构损伤耗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4榀不同构造形式的1/2比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模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结构的破坏过程、滞回特性、各构件钢筋的荷载—应变曲线及刚度退化规律、强度退化特性和可修复性,得到结构在受力性能、破坏形态和抗倒塌能力方面的特点,为该结构恢复力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2、采用非线性程序IDARC建立试件宏观单元模型,模拟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并采用ANSYS软件分析试件在弹塑性阶段的细部受力特征。分析试验墙体在初始阶段及受力过程中各个控制阶段的转换层刚度比的变化,得到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转换层刚度比独特规律,并给出最优设计刚度比。对某高层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结构近场地震响应分析,并与同等条件下框支剪力墙结构的非线性动态响应进行对比,得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耗能能力与非线性地震响应特点,可为该结构非线性设计提供依据。3、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影响因素及设计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考虑框支梁高跨比、抗震墙截面宽度与高度比、密肋墙高跨比及正交肋格洞口位置变化的因素,计算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中框支梁、柱内力和整体最大转角值。进行各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提出框支正交肋格和斜交肋格密肋复合板结构中框支梁承载力内力系数设计计算公式。4、基于材料断裂理论中的Griffith能量释放观点和Irwin-Orowan能量平衡原理,探讨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损伤现象及内在机理。结合墙体破坏特征,建立更合理的改进型损伤模型。并计算墙体各破坏状态的损伤指数界限值,量化分析墙体的滞回耗能能力和滞回曲线捏缩过程,可较为准确评估墙体损伤演化规律。5、通过结构失效判别准则,分析结构失效程度,揭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多道抗震防线原理。引入结构鲁棒性概念,进行结构主要构件密肋复合墙体易损指数和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安全储备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深入研究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抗震鲁棒性,为结构的抗倒塌设计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冯文涛,丁永刚,涂成顺[4](2011)在《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特点,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了简化,建立了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时程反应进行了分析并与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庞乃勇[5](201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密肋复合板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托梁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密肋复合板结构中墙板参数对于托梁受力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基于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的托梁内力解和托梁的实用计算公式,为进一步建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设计计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包括:(1)应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将上部密肋复合墙体简化为考虑剪切作用影响的Pasternak双参数弹性地基,托梁视为倒置于弹性地基上的有限长梁,同时考虑上部墙体不同材料性能差异的影响,建立了托梁挠曲变形控制微分方程,采用传递矩阵法求解竖向荷载作用下墙梁组合界面的应力分布及托梁内力,并与通用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2)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填充砌块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之比、密肋复合墙板的划分形式、边框柱的宽度和形式、托梁的高跨比、墙体高跨比、墙体洞口位置以及底部框架柱的截面的高度与其长度的比值对于托梁受力的影响。(3)对肋梁高度、肋柱数量、肋柱宽度与托梁的高跨比、墙体的高跨比分别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并对上述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同时考虑洞口位置和填充砌块弹性模量对托梁内力的影响,回归得到托梁的内力系数计算公式;给出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设计计算简图和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内力设计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结构的构造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06-01)
冯文涛[6](2011)在《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密肋复合板结构是一种节能、利废、抗震的建筑结构新体系。本文根据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特点,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简化,建立了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了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并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同时与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密肋复合墙板中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基于结构位置布置不变、自重相等、抗侧刚度不变叁条原则,将密肋复合板等效为复合弹性板力学模型,用以计算整个结构在弹性阶段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2.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简化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得出结构的自振周期、自振频率及模态振型,并将该结构的动力特性与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进行比较分析。3.通过简化模型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弹性时程反应分析,输入不同地震波,得到其地震反应特性,并与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为该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4.在地震作用下,针对不同阻尼比,研究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在EL-Centro波和Taft波作用下的顶层最大位移、层间位移、最大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为该结构的减震优化提供了一种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1-05-01)
黄炜,王国铨,姚谦峰,陈欣[7](2010)在《框支密肋壁板结构托梁内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框支密肋复合墙体墙梁的力学简化模型,并利用考虑水平摩阻力的弹性地基梁法进行托梁内力计算,同时应用有限元程序对算例进行数值对比分析。理论研究与计算分析表明:框支密肋复合墙体墙梁考虑墙体与托梁之间的界面剪力是必要的,否则不能充分体现托梁与墙体的组合工作性能,内力计算误差较大。(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0年01期)
田洁,姚谦峰[8](2009)在《框支密肋壁板结构第二层与底层刚度比和底层抗震墙数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支密肋壁板结构是由底部框架-抗震墙和上部密肋壁板组成的新型结构体系。以实例原型结构为基础提出了8种方案。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IDARC 2D 6.1对其进行了水平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框支层的刚度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及多层框支密肋壁板结构第二层与底层刚度比的取值问题。以底层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控制参数,探讨了底层抗震墙数量的合理取值,提出了多层框支密肋壁板结构抗震设计底层抗震墙数量的初估值:底层结构截面面积(抗震墙截面面积加柱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的比值的范围为4%~6%;抗震墙截面面积与楼面面积的比值的范围为2%~4%,可为该类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09年S2期)
王建强,丁永刚,姚谦峰,黄炜[9](2009)在《带洞口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连续墙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一榀带洞口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连续墙梁模型的伪静力试验,介绍了模型试件的破坏过程.根据试验结果,对这种形式墙梁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无洞口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连续墙梁及框支砖砌体墙梁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带洞口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连续墙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贾英杰,魏晓,张宇航,王向阳,穆林[10](2009)在《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转换层刚度比的合理取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支密肋壁板结构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前景广泛,确定合理的转换层侧移刚度比能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反应均匀并减少弹塑性变形集中,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框支-复合弹性板力学模型,用于计算整体结构在弹性阶段的内力和变形情况;应用该模型对一7层的框支密肋壁板结构结构进行弹性动力反应分析,探讨了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对框支密肋壁板结构侧移的影响,并提出了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转换层刚度比的合理取值.计算结果表明:在8度区框支壁板结构的第2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宜控制在0.9~1.7之间,最优刚度比为1.3.(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是将抗震性能好且节能环保的密肋复合板结构应用到底部大空间建筑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目前,对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现已大量应用于工程,且《密肋复合板结构技术规程》(JGJ/T275-2013)己于2014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对于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其塑性阶段的受力性能及结构累积损伤还需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受力性能、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损伤模型,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基础理论发展和工程设计提供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对1/2比例的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试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破坏模式、破坏形态,研究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刚度、变形、延性、耗能性能等。(2)采用OpenSees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滞回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从而验证本文所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模型以及材料本构参数的合理性。(3)改变影响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一些因素,采用OpenSees分别模拟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反应,得出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以及框支层层高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情况;通过改变框支层剪力墙宽度以及上部开洞的方式获得具有不同初始转换层刚度比的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模型,采用OpenSees模拟出各模型的受力情况,得出初始转换层刚度比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而给出工程设计时合理的初始转换层刚度比范围。(4)根据已有损伤模型及有限元分析结果推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损伤评价指标计算方法,总结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损伤评价规律,并以试验结果对其合理性加以验证,最后给出基于损伤指标的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修缮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贾穗子,曹万林,袁泉,钱战坤.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力学性能数值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梁丽丽.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受力性能及损伤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贾穗子.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冯文涛,丁永刚,涂成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河南科学.2011
[5].庞乃勇.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6].冯文涛.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分析[D].河南工业大学.2011
[7].黄炜,王国铨,姚谦峰,陈欣.框支密肋壁板结构托梁内力计算[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
[8].田洁,姚谦峰.框支密肋壁板结构第二层与底层刚度比和底层抗震墙数量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
[9].王建强,丁永刚,姚谦峰,黄炜.带洞口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连续墙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贾英杰,魏晓,张宇航,王向阳,穆林.框支密肋壁板结构转换层刚度比的合理取值[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