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胞浆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细胞,受体,骨架,肿瘤,免疫,纤维。
胞浆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张彬彬,王玖[1](2019)在《乙草胺对大鼠肝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胞浆钙离子振荡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鼠肝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乙草胺对大鼠肝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胞浆钙振荡的调控。结果表明,单独乙草胺刺激不引发胞浆钙离子振荡,乙草胺和PE同时作用对肾上腺素能受体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余腾骅,涂刚,彭美茜,孙可馨,柳满然[2](2019)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中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胞浆转位介导的旁分泌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微环境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中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活化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调控作用及其诱导的旁分泌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单独培养及与ER+乳腺癌MCF-7与ER-乳腺癌MDA-MB-468细胞共培养条件下CAFs和GPER突变型CAFs中GPER的表达定位。用荧光定量PCR法与ELISA法分别检测17-β雌二醇(E2)或GPER特异性激动剂G1处理后单独培养或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的CAFs细胞以及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的GPER突变型CAFs的FGF2mRNA表达和FGF2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与CCK-8法检测与CAFs共培养的两种乳腺癌细胞经E2和G1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以及FGF2中和抗体的干预作用。结果:单独培养下,GPER定位于CAFs及GPER突变型CAFs的细胞核,与两种乳腺癌细胞共培养后,CAFs细胞中GPER出现明显胞浆转位,而GPER突变型CAFs无此现象。E2和G1处理后,共培养条件下的CAFs中FGF2的mRNA表达及上清液中的FGF2含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但单独培养的CAFs与共培养条件下的GPER突变型CAFs无上述变化(均P>0.05)。E2和G1处理后,共培养条件下的两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但该作用均被FGF2中和抗体取消。结论:在乳腺癌微环境下,CAFs中GPER有明显的胞浆转位,这有利于雌激素/GPER/FGF2通路的活化,从而可能促进在乳腺癌的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李春晓,李艳,张静静,张勇涛,杨杰书[3](2018)在《BRD7对过氧化氢处理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胞浆中Cyt C蛋白水平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溴区包含蛋白7(BRD7)对过氧化氢处理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胞浆中细胞色素C(Cyt C)蛋白表达影响。方法以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过氧化氢处理后的心肌细胞中BRD7转录和表达水平。用BRD7 shRNA慢病毒和shRNA control慢病毒感染心肌细胞,以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过氧化氢条件下干扰效果。MTT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胞浆中Cyt C蛋白水平。结果过氧化氢处理后的心肌细胞中BRD7转录和表达水平升高。BRD7 shRNA慢病毒能够下调过氧化氢条件下心肌细胞中BRD7的表达水平。过氧化氢降低心肌细胞增殖活性,诱导心肌细胞凋亡,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增加胞浆中Cyt C蛋白水平。下调心肌细胞中BRD7表达可以拮抗过氧化氢对心肌细胞增殖活性、凋亡、线粒体膜电位及胞浆中Cyt C蛋白水平影响。结论下调BRD7提高过氧化氢条件下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胞浆中Cyt C蛋白水平,抑制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周芳竹[4](2018)在《探讨FABD结构域缺失对BCR/ABL蛋白胞浆定位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9;22)(q34;q11)导致Abl基因和Bcr基因发生融合,产生的BCR/ABL融合蛋白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发病原因,该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其强烈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可通过激活下游多条信号通路促进血细胞恶性转化。采用将BCR/ABL蛋白诱导入核策略,可增加CML细胞凋亡。因此,进一步研究BCR/ABL蛋白在细胞内定位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FABD结构域(F-actin binding domain,FABD)是位于BCR/ABL蛋白上ABL端的大片段非催化结构域,该结构域可与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相互结合,从而影响蛋白细胞定位。如果将c-Abl蛋白上FABD结构域缺失(以ΔFABD表示),部分c-ABL-ΔFABD蛋白明显入核。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FABD结构域缺失后BCR/ABL蛋白(以BCR/ABL-ΔFABD)不入核,其仍然滞留于胞浆中呈颗粒状分布,其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拟以无BCR/ABL表达的293T细胞为研究模型,进一步探讨FABD结构域缺失对BCR/ABL蛋白在细胞内定位的影响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首先用前期构建的野生型腺病毒质粒pAd-Bcr/Abl、缺失突变型pAd-Bcr/Abl-ΔFABD转染293T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荧光强度并筛选最佳转染条件,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表达。其次,应用激酶活性实验及免疫沉淀(IP)实验检测FABD结构域对BCR/ABL酪氨酸激酶(TK)活性的影响;间接免疫荧光(IF)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BCR/ABL激酶活性对BCR/ABL胞浆定位的影响。第二部分实验用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BCR/ABL与细胞骨架蛋白F-actin,α-Tubulin的相互作用改变;Co-IP样本经SDS凝胶银染后应用质谱(MS)筛选与BCR/ABL互作的蛋白并进一步验证。IF检测BCR/ABL与细胞骨架蛋白F-actin,α-Tubulin共定位变化。最后,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磷酸化BCR/ABL(p-Y412)、磷酸化BCR/ABL(p-Y177)及细胞骨架蛋白F-actin、α-Tubulin、FAK、Paxillin的表达。结果前期成功构建了野生型pAd-Bcr/Abl及缺失突变型pAd-Bcr/Abl-ΔFABD质粒,转染293T细胞48h效率可达51.4%,并呈时间依赖性增加,最终选择48h为最佳转染时间。FABD结构域缺失可显着增加BCR/ABL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该效应不受Imatinib抑制。同时磷酸化BCR/ABL(p-Y412)、磷酸化BCR/ABL(p-Y177)蛋白均增加。转染p Ad-Bcr/Abl-ΔFABD并加入核输出抑制剂LMB后,BCR/ABL蛋白并不入核而定位于胞浆中呈颗粒状分布;BCR/ABL蛋白与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共定位及相互作用消失;通过质谱鉴定出的另一种细胞骨架蛋白α-Tubulin与BCR/ABL相互作用及共定位也明显减少。此外,其它细胞骨架蛋白如FAK、Paxillin、CRKL、F-actin等表达明显减少。结论FABD结构域缺失后BCR/ABL蛋白定位于胞浆的可能机制:(1)FABD结构域缺失显着升高了BCR/ABL酪蛋白激酶活性,可能是通过增高BCR端Y177位点磷酸化水平所致;升高的TK活性使BCR/ABL融合蛋白滞留在胞浆。(2)FABD结构域缺失引起的BCR/ABL蛋白与细胞骨架蛋白F-actin、α-Tubulin的共定位及相互作用的消失或减少,也使BCR/ABL蛋白滞留于胞浆中呈颗粒状分布。此外,其它多种细胞骨架蛋白表达下调导致的BCR/ABL与F-actin、Paxillin等纤维丝状骨架蛋白直接或间接结合减少也是BCR/ABL蛋白滞留于胞浆的另一原因。(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兰秀君,吴道全,曾光,杨舸[5](2018)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系统性小血管炎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系统性小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指以小血管壁炎症和(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的一类累积多个器官系统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该病进展迅猛,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也称为CCL2,是CC类细胞趋化因子,对单核/巨噬细胞(Mο/Mφ)具有特异性趋化和激活双重作用,参与了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炎症过程。本文对MCP-1及其受体CCR2的结构和功能以及MCP-1与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周怡波[6](2017)在《胞浆蛋白辅助原位荧光放大纳米探针的构建及成像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活细胞和活体层面获取生物分子的化学生物信息对于人们了解其在各种生理活动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一对一信号输出模式的荧光探针对一些浓度含量极低重要生物活性分子检测提出了的挑战。因此,发展生物体内原位信号放大新方法是实现对低丰度物质实时成像、原位分析的关键。现有的信号放大策略能够获得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由于放大过程中需要外源性辅助酶等工具等,限制此种信号放大策略大多只能用于体外均相检测分析。在为数不多的已报道实现细胞内信号放大的方法中,由于所采用的核酸识别模式,使其检测对象局限于核酸DNA,而不适用于其他活性小分子的检测。因此,提出利用细胞内源性物质作为信号放大器,发展出适用于多种小分子分析的细胞内原位信号放大方法,对于现有的荧光分析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将细胞内胞浆蛋白作为信号放大器,利用介孔硅、有机聚合物胶束等纳米颗粒作为载体,能够与细胞基质结合后达到荧光信号增强的近红外染料为信号报告单元,制备出一系列能够在原位实现信号放大的荧光纳米探针,并对一些低丰度目标物进行检测分析,证明了此种信号放大策略能很好解决现有信号放大的问题。1)PEI-?CDP/SQ@BHQ2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对?OH的检测极性敏感型染料是一类对不同极性溶剂产生明显物理化学变化的有机小分子,我们在本部分合成一系列分子结构相近的方酸类近红外染料SQs,并考察其在缓冲溶液及含有胎牛血清体系中光学性质变化,优化得到所需荧光体SQ1。通过SQ1与环糊精聚合物PEI-?CDP相互作用,并静电吸附BHQ2-ss DNA形成PEI-?CDP/SQ@BHQ2探针对?OH进行检测。当体系中存在?OH时,?OH可切断BHQ2-ss DNA使BHQ2脱离,进而恢复PEI-?CDP/SQ@BHQ2荧光对?OH进行检测。本章筛选出的SQ1在疏水相中有大幅度荧光增强,同时?CDP/SQ@BHQ2对?OH的有效地响应证明了ss DNA被?OH切断可作为触发开关应用到?OH探针设计中,这也为该论文第二部分工作奠定了基础。2)胞浆蛋白辅助荧光信号放大策略用于活体内?OH原位成像?OH在生物体内浓度极低((27)10~(-9) mol/L),且寿命很短((27)10~-1212 s),对其检测大多停留在细胞层面。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研究SQ与蛋白发生结合作用机理,并利用修饰了ss DNA的介孔硅纳米颗粒包载SQ后在表面吸附能将SQ荧光猝灭的聚合物分子形成纳米放大器。在此设计的纳米放大器在?OH存在时,能快速将ss DNA切断从而使聚合物分子脱离,纳米放大器内部的染料SQ得以释放,SQ与聚合物分子分离将点亮纳米探针荧光并实现第一次信号放大,同时,自由态的SQ可以与细胞内蛋白结合实现第二次荧光信号增强放大,从而对?OH原位二次信号放大检测。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此探针对?OH的响应非常灵敏,检出限达到p M级,这是从未报道过的。而且,我们用过实验证明了纳米探针能够对细胞内?OH进行实时检测,从而证明?OH在细胞内产生的信号通路,通过活体实验也说明了纳米探针能够对活体内的?OH进行成像。3)胞浆蛋白辅助双重信号放大荧光探针用于缺氧检测及活体内炎症成像炎症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缺氧微环境的产生,因此缺氧可以做为炎症的标志物。目前已报道的缺氧响应型荧光探针受限于灵敏度,而大多只能用于缺氧更严重的肿瘤成像。针对此问题,我们利用介孔硅包载SQ后在表面设计出缺氧响应开关,此探针能够灵敏地对缺氧微环境做出响应。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此探针不仅能够在细胞层面上对缺氧微环境进行响应,同时,对患结肠炎的小鼠模型也能够很好地反映炎症的发展程度。此工作是第一次设计出缺氧响应的信号放大探针并用于活体内炎症成像,解决了目前炎症成像中所面临的问题。4)胞浆蛋白辅助多重信号放大荧光探针用于m RNA的检测及成像:避免复杂环境中信号波动目前所报道的细胞内核酸DNA荧光信号放大检测探针多是建立在核酸识别模式上,信号放大后不可避免要面临细胞内复杂环境对信号单元造成破坏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利用可与目标核酸发生链杂交式反应的核酸探针吸附在介孔硅纳米颗粒表面进行堵孔,同时内包近红外染料SQ形成纳米探针。当纳米探针在细胞内部可与目标核酸DNA发生杂交链式反应将介孔硅打开,内部染料释放出来后可与细胞内蛋白结合大幅度提高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核酸的超灵敏检测。通过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该纳米探针能够对细胞内的目标核酸序列进行检测并成像,而且,与之前所报道的以核酸DNA为目标物的信号放大策略对比,此纳米探针在细胞复杂的生物微环境中实现信号放大后,染料与细胞内蛋白结合后可以避免遭到核酸酶的降解,因此可在较长时间内保证荧光信号稳定不波动,解决了现存核酸信号放大探针所面临的信号稳定问题。利用细胞内稳定存在的蛋白质作为信号放大器,通过纳米载体包覆荧光信号单元,再通过合理的开关设计,就可控制信号报告单元与蛋白质的结合来实现对低丰度目标检测物的放大检测,这克服了传统荧光信号放大法中对辅助物依赖的缺点,并扩大了荧光信号放大探针应用范围,对于荧光信号放大探针在生物传感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9-01)
滕永生,庄园[7](2016)在《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在免疫系统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通过细胞骨架来运动、极化、分化和维持多细胞组织形态。而肌动蛋白是构成细胞骨架的基石,它可以被超过100种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 binding proteins,ABPs)所不断地重构。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Lymphocyte cytosolic protein 1,Lcp1)作为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主要通过与肌(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陈洪,戴岚涛,许永成,吴凡,薛秉伟[8](2016)在《血浆置换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和相关小血管炎肾损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浆置换对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性肾损害及其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活动期AAV性肾损害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单冲击,或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双冲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血浆置换治疗,两组均分别留取血浆置换治疗前空腹,治疗开始后2 h,血浆置换定之后12 h患者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清后用ELASE法测定血清HMGB1水平,外周血C反应蛋白(CPR)水平,外周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并进行其他生化指标的检查,包括血细胞沉降率(ESR)、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素氮、肌酐、血白蛋白、血红蛋白、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HMGB1、ANCA、CPR、ESR,及伯明翰血管炎活动(B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外周血HMGB1水平治疗后2 h、12 h分别为(3.67±0.94)μg/L、(5.18±0.94)μg/L,显着低于治疗前的(17.80±1.26)μg/L,且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0.45±2.12)μg/L、9.76±2.13)μg/L;外周血ANCA水平治疗后2 h、12 h分别为(176.19±33.53)RU/m L、(204.47±34.41)RU/m L,显着低于治疗前的(294.79±53.76)RU/m L,亦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54.47±46.49)RU/m L、(256.33±45.45)RU/m L;观察组治疗2 h后CRP、ESR、BVAS分别为(0.267±0.076)mg/L、(34.38±6.78)mm/h、(14.9±4.7)分,显着低于治疗前(0.467±0.123)mg/L、(68.12±11.28)mm/h、(26.6±11.4)分,也显着低于对照组的(0.343±0.056)mg/L、(28.13±3.17)mm/h、(19.7±2.3)分,治疗12 h后CRP、ESR、BVAS分别为(0.321±0.095)mg/L、(45.29±4.76)mm/h、(20.4±2.6)分显着低于治疗前(0.467±0.123)mg/L、(68.12±11.28)mm/h、(26.6±11.4)分,ESR也显着低于对照组(27.19±3.33)mm/h,以上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活动性血管炎性肾损害患者,能显着降低外周血HMGB1、ANCA、CPR、ESR,及伯明翰血管炎活动(BVAS)评分,降低病死率,为其后治疗或制定治疗治疗方案争取了时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王路路[9](2016)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受体蛋白ArlS胞浆域的表达、纯化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它是人类主要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伤口的化脓感染,诱发内脏器官感染,导致肺炎,心内膜炎及脓毒血症等一系列疾病,可以导致人免疫能力的降低甚至死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机制与其能分泌多种细胞外毒素及胞外酶密切相关,当细菌对寄主细胞造成感染后将会表达一系列的毒力因子,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受多个基因组成的复杂网络调控。arl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直接或间接调控多种毒力因子的表达,该系统中的组氨酸激酶蛋白ArlS可以感受胞外信号并将信号传递至胞内,引起反应调控蛋白ArlR的磷酸化并开启arl系统。因此,以ArlS蛋白以及arl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作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药物靶点,对于减轻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产生,达到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利用无限制克隆法扩增目的基因,利用酶切酶连的方法构建了pProEX-HTa-arls和pProEX-HTa-arlr重组质粒,化学法转入DH5α感受态细胞中。将测序成功的重组质粒化转入大肠杆菌BL21(RIL)中,对目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其次,利用金属离子螯合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以及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目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纯化后的ArlR蛋白纯度可达98%,产量约为25 mg/L;纯化后的ArlS蛋白纯度可达90%,产量约为15 mg/L。利用圆二色谱检测纯化后的ArlR蛋白,结果显示纯化后的目的蛋白具有完整的二级结构。利用Kinase-Glo Luminescent Kinase Assay方法测定ArlS蛋白的激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ArlS蛋白具有激酶活性。体外磷酸化结果显示,ArlS蛋白自磷酸化后可以将磷酸基团转移,进而磷酸化下游的反应调控蛋白ArlR。最后,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418位和420位氨基酸残基突变的表达载体即pProEX-HTa-ArlS_(CAG418A)和pProEX-HTa-ArlS_(CAG420A)。经诱导表达及分离纯化后得到对应的目的蛋白即ArlS_(CAG418A)和ArlS_(CAG420A),利用Kinase-Glo Luminescent Kinase Assay方法测定蛋白激酶活性,结果显示ArlS_(CAG418A)和ArlS_(CAG420A)蛋白不具有激酶活性,证明了418位和420位氨基酸残基在ArlS蛋白的自磷酸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广超[10](2016)在《硒蛋白SelK对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游离钙水平及迁移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胶质细胞是脑中的”巨噬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中具重要作用。硒蛋白SelK是小鼠脑中含量较高的硒蛋白之一,已有研究表明,SelK在活化的巨噬细胞中保持完整而在静息态巨噬细胞和其它细胞中被剪切,完整的SelK能促进内质网中钙离子释放,从而提高吞噬、迁移能力。SelK是否在处于活化态和静息态的小胶质细胞中也保持两种状态,其存在状态和表达量是否影响到细胞中游离钙离子水平、迁移能力,以及是否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有关,是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为此本论文拟通过对小鼠小胶质细胞进行SelK基因敲减和过表达,阐明SelK与小胶质细胞胞浆中游离钙离子水平间和迁移能力之间的关系。部分研究资料显示血液来源单核细胞清除Aβ蛋白更为有效,为此本论文在研究SelK对小胶质细胞作用的同时,也对单核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为达到对小鼠中上述两种细胞中硒蛋白mSelK的有效敲减,我们首先进行了小鼠硒蛋白mSelK表达敲减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工作。将pLKO.1-TRC初始载体中Agel和EcoRI酶切位点之间1.9kb大小的插入片段切除,插入SelK的ShRNA退火片段构建pLKO.1-mSelK-ShRNA载体。将pLKO.1-mSelK-ShRNA载体与包装质粒psPAX2、包膜质粒pMD2.G共同转染HEK-293T细胞,从而构建mSelK表达敲减慢病毒重组载体pLKO.1-mSelK-ShRNA。用RT-PCR和qPCR方法考察了mSelK表达敲减慢病毒重组载体对上述两种细胞中mSelK的敲减能力。结果显示,在小胶质细胞BV2和单核细胞RAW264.7中mSelK的mRNA含量显着降低,通过2-ΔΔCt粗略计算出其mSelK的表达水平分别仅为原来的0.09倍和0.21倍。从中可以看出,慢病毒基因敲出nSelK的效果非常明显。并且mSelK表达敲减慢病毒重组载体的侵染对细胞活力和非刺激条件下细胞的活化程度没有显着影响。用mSelK表达敲减慢病毒重组载体侵染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和单核细胞RAW264.7细胞,考察硒蛋白SelK的敲减对静息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内游离钙水平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其中对细胞胞浆中游离钙的释放的影响通过钙离子探针Fluo-3 AM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测定,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1transwell小室法测定。结果显示,与未侵染病毒的空白对照组和侵染对照载体的阴性对照相比,nSelK表达敲减慢病毒载体的侵染细胞胞浆中的游离钙水平显着下降,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接下来我们在腺病毒pHBAd-RFP表达载体的基础上,构建了小鼠硒蛋白mSelK过表达腺病毒重组载体pHBAd-RFP-mSelK,以便于接下来所进行的研究。通过western blot证明nSelK过表达腺病毒重组载体在上述两种细胞中能够进行高效表达。并且mSelK过表达腺病毒重组载体的侵染对细胞活力和非刺激条件下细胞的活化程度没有显着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nSelK过表达对小鼠静息态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游离钙离子水平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mSelK过表达对上述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从而证明硒蛋白nSelK在小胶质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和腺病毒空载体组相比,当硒蛋白过表达时,细胞胞浆中游离钙水平显着升高,上述细胞的迁移能力显着上升。用小鼠硒蛋白nSelK腺病毒过表达载体侵染小鼠小胶质细胞以便提高mSel K在细胞中的基因数,然后通过vestern blot检测小鼠硒蛋白Ad-mSelK在静息状态和激活状态时的剪切状态及表达量。结果发现,当小胶质细胞细胞由静息态变为激活态时,mSelK逐渐由以剪切状态为主变为以全长状态为主,硒蛋白的表达量大幅增加。表明硒蛋白mSelK主要在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发挥作用。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硒蛋白SelK能够通过控制细胞浆内游离钙离子的水平,从而控制小鼠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迁移能力。当硒蛋白mSelK表达量显着下降时小鼠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中的游离钙水平显着下降,细胞的迁移能力也随之显着下降;当硒蛋白nSelK表达量显着上升时小鼠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中的游离钙水平也显着上升,细胞的迁移能力也随之显着提高。并且硒蛋白SelK在静息态的小胶质细胞细胞中处于剪切状态,而在活化的细胞中,当发挥吞噬和迁移能力大量需要钙离子时,保持完整,并且表达量显着提高,这对于阿尔兹海默症的防治是极为有力的。(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胞浆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环境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中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活化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调控作用及其诱导的旁分泌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单独培养及与ER+乳腺癌MCF-7与ER-乳腺癌MDA-MB-468细胞共培养条件下CAFs和GPER突变型CAFs中GPER的表达定位。用荧光定量PCR法与ELISA法分别检测17-β雌二醇(E2)或GPER特异性激动剂G1处理后单独培养或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的CAFs细胞以及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的GPER突变型CAFs的FGF2mRNA表达和FGF2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与CCK-8法检测与CAFs共培养的两种乳腺癌细胞经E2和G1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以及FGF2中和抗体的干预作用。结果:单独培养下,GPER定位于CAFs及GPER突变型CAFs的细胞核,与两种乳腺癌细胞共培养后,CAFs细胞中GPER出现明显胞浆转位,而GPER突变型CAFs无此现象。E2和G1处理后,共培养条件下的CAFs中FGF2的mRNA表达及上清液中的FGF2含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但单独培养的CAFs与共培养条件下的GPER突变型CAFs无上述变化(均P>0.05)。E2和G1处理后,共培养条件下的两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但该作用均被FGF2中和抗体取消。结论:在乳腺癌微环境下,CAFs中GPER有明显的胞浆转位,这有利于雌激素/GPER/FGF2通路的活化,从而可能促进在乳腺癌的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胞浆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彬彬,王玖.乙草胺对大鼠肝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胞浆钙离子振荡的调控[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余腾骅,涂刚,彭美茜,孙可馨,柳满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中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胞浆转位介导的旁分泌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
[3].李春晓,李艳,张静静,张勇涛,杨杰书.BRD7对过氧化氢处理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胞浆中CytC蛋白水平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
[4].周芳竹.探讨FABD结构域缺失对BCR/ABL蛋白胞浆定位的影响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5].兰秀君,吴道全,曾光,杨舸.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系统性小血管炎中的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18
[6].周怡波.胞浆蛋白辅助原位荧光放大纳米探针的构建及成像应用[D].湖南大学.2017
[7].滕永生,庄园.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在免疫系统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
[8].陈洪,戴岚涛,许永成,吴凡,薛秉伟.血浆置换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和相关小血管炎肾损害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6
[9].王路路.金黄色葡萄球菌受体蛋白ArlS胞浆域的表达、纯化及活性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10].王广超.硒蛋白SelK对小胶质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游离钙水平及迁移能力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