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林:关于毛泽东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研究论文

赵中林:关于毛泽东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研究论文

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和关于认识论的系列论述都明确指出,人们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必须经过一个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这是因为人们认识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受事物之整体、本质和规律的特性制约,人们的认识首先必须经过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才能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材料,再经过对这些感性材料的分析研究,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人们的认识还受实践水平、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主观因素的局限和制约。因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经过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解决。

关键词:毛泽东;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实践;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

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的著名的《实践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并且着重阐明了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一次循环是达不到的,而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并且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①。

他在同年撰写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也强调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指出,“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此,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②。

李吉林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领域提出 “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的理念。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儿童钢琴的学习也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旨的。所以,情境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移用于儿童钢琴教学中。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又几次分别强调下述观点:

1.“人脑是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但要反映得正确很不容易。要经过反复的考察,才能反映得比较正确,比较接近客观实际。”③

2.“认识客观事物,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④

初始状态时,纳米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钙颗粒填充在膨润土颗粒之间;吸湿初期,纳米氧化钙溶于水,而纳米氧化硅颗粒不溶于水,一部分填充在蒙脱石颗粒之间,一部分进入蒙脱石晶层,且纳米氧化硅颗粒吸附水膜,增大了混合物吸附水的能力。吸水饱和后,水化后的纳米氧化钙、纳米氧化硅与黏土矿物发生反应,生成了稳定的胶凝物质团(颗)粒,团(颗)粒之间的离子交换作用会抑制膨润土的膨胀。纳米氧化硅在混合物中起到充填作用。

虽然幅度修正因子和剩余未旋转角度函数分别包含了开平方和反正切运算,但自变量YN/XN的取值区间已大大减小,因此可用易于FPGA实现的简单函数对其进行逼近.本文采用最佳一致逼近算法对两种运算进行一阶多项式拟合,以便利用FPGA实现.为了进一步提高求解精度,分区间进行拟合计算.

毛泽东这些论述的主旨在于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经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并且这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这一思想是对认识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补充和丰富,其内涵丰富深刻,值得我们去研究。

上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以至无限的过程和多次的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以至无限的过程,都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本文是从这两种意义并着重是从后一种意义上来讲,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一个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才能完成。

人们认识世界,主要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怎样认识世界,也就怎样改造世界。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正确并成功地改造世界。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地认识了世界呢?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正确地认识了客观事物。而理性认识是属于概念和理论的东西,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中从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才是正确地认识了客观事物。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任务。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有机整体存在的,都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都是按自身固有规律运动发展的。因此,从认识上说,反映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是与事物相符合的正确认识。从实践上看,人们变革现实的实践,只有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从事物的本质入手,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物的矛盾,推动事物发展。这也在实践上证明,把握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反之,如果仅认识了事物的部分、事物的表面特征和事物的外部联系,就不是与事物相符合的正确认识。同时,实践也会证明,按照这种认识去改造事物,必遭失败。所以,为了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

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一个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完成呢?如上所述,这是因为认识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毛泽东说:“人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多次反复,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要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会引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⑥这即是说,只有掌握了关于事物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在此基础上认识和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整体、本质和规律又都是隐蔽的,是逐渐暴露的,而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客观事物及其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艰难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人们掌握事物大量感性材料并进而正确认识事物必须经过一个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做到。人们的认识除受客观对象的局限和制约外,还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局限和制约。因此,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只有经过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解决。

为了行文的方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拟从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这三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它认为整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不但同其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而且其内部各构成要素也相互联系着。一切事物都是由其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并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性是一切事物共同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是作为有机整体存在的,都是作为整体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都是作为整体具有和发挥其性质和功能的,都是作为整体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的。事物的整体性对于事物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事物的整体性,就没有事物。认识了事物的整体,就是全面正确地认识了事物。所以,我们认识事物,必须着眼于认识事物的整体,把整体作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事物的整体是由其各要素构成的。但是,整体对事物的性质和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并规定和支配各部分的性能;各部分隶属于、服从于整体,按照整体的要求发挥各自的性能,并相互影响、协同动作,共同形成事物的整体性能。当然各部分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主要部分情况如何,对整体会有主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把握事物整体,胸怀全局,使部分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全局;同时,要了解部分和局部,兼顾它们的要求,发挥它们的作用。

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是在其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体现其性质和功能的。因此,它们只有在整体中、在与整体和其他诸要素的联系中才能存在,才能保持其性质,发挥其作用;如果离开了整体,割断了与其他诸要素的联系,它们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失去了自己的存在。例如,把胃肠从人体中切下来,它们就失去了对食物和水液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不再是胃肠了。对于其他事物来说,也莫不如此。因此,我们认识事物主要是认识它的整体,认识事物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当然也要认识事物的各部分。但是,不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部分,而要在认识整体中认识它的部分,要在认识部分与整体和其他各部分的联系中认识部分,要为了把握事物整体而认识它的部分。这样,既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它的部分。例如,现代中医学证明,治疗人类的许多慢性病,不能只着眼于患病的局部器官组织,而应联系患者各个器官组织,尤其要联系把各个器官组织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全身的血管血液进行认识和治疗,这就是从患者身体的整体上进行诊断和治疗。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才能从根本上、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治疗。可见,只有认识和把握了事物整体和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它的部分。离开事物整体,离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认不清、弄不明它的部分。

3.“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⑤

关于上述问题,还可以从事物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是由其特殊矛盾构成的。事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其中就包含着相互规定,即矛盾此方特性是由彼方特性规定的,彼方特性是由此方特性规定的。要认识此方特性,就必须认识彼方特性;只有认识了彼方特性,才能深刻理解此方特性;如果离开了彼方特性,就无法理解此方特性。反之,亦然。例如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只有了解消费,才能深刻认识生产;只有了解生产,才能深刻认识消费。一句话,要深刻认识矛盾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对矛盾双方关系及其另一方的认识。

认识事物的整体,不仅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然要求,也是变革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实践的必然要求。事物的各部分、各方面、各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事物各部分、各方面和各层次在它们的这些相互关系中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都对事物发展起着不同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事物就是在它们这种共同作用下发展的。进一步说,事物主要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或主要阻力,它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事物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即其他各种矛盾,也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人们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全部关系即全部矛盾,亦即事物的整体,就能在实践中从事物整体出发,从事物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事物各种矛盾出发,采取针对主要方面之间的关系、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措施;同时,采取针对其他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解决其他各种矛盾的各种措施,从而全面解决事物的各种矛盾,推动整个事物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实施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都是从事物整体出发,全面解决事物各种矛盾,变革和推动整个事物全面协调发展的实例。

变革和发展事物整体的实践,需要首先认识事物的整体;变革和发展事物部分的实践,也需要首先认识事物的整体,根据上述的原理,要变革和发展事物的某个部分,就要首先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由此才能在实践中从事物整体即事物全部矛盾出发,一方面采取措施解决事物某个部分的矛盾,推动事物该部分的发展;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事物其他各种矛盾,使事物的其他部分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促进而不是阻碍事物该部分的变革和发展,从而保障事物该部分变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总之,无论是对事物整体的变革实践,还是对事物某个部分的变革实践,都需要以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作指导。

事物的本质不是单一的存在,从其要素的构成说,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即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由构成事物的各方面的本质和各层次的本质按其内在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认识事物作为统一整体的本质。由于本质具有方面性和层次性,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来认识事物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本质。但是,只有认识了事物各个方面、各层次的本质,并按其内在联系把它们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对事物整体本质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这三个方面的本质按其内在联系构成人类社会的本质。我们要认识一个社会的本质,就应该首先认识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本质,然后按其内在联系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对该社会本质的认识。前面说的邓小平全面深刻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由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三个方面的本质按其内在联系构成的。又如,人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本质(生理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并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要认识一个人的本质,就要具体地认识他的生理本质和社会本质,并按其内在联系把二者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这个人的本质。可见,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从这方面本质到那方面本质,从浅层次本质到深层次本质的不断扩展和深入,最后将其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本质的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事物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的过程。它们的总和是一个更长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构成的,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只有现象而无本质,或者只有本质而无现象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说有三种情形:(1)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2)本质处于事物内部,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人脑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在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3)本质具有稳定性、必然性和单纯性,现象具有变动性、偶然性和多样性,因此,本质必然表现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现象,而且只有事物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才能充分地表现其本质。所以毛泽东说:“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⑧

上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的第一和第二两种情形,要求人们认识事物必须经历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而第三种情形则要求人们,要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经过对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的分析研究。因为,既然事物本质是通过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充分表现出来的,那么人们要认识把握事物本质,也就必须经过对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深入到事物内部,充分地揭示事物本质,否则,是办不到的。

如上所述,我们要认识事物本质,首先要掌握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但其中有表现事物本质的真象,也有不表现、甚至歪曲事物本质的假象。我们只有运用表现事物本质的真象、精确现象和重要现象才能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为此,就要去掉大量现象中不表现本质、甚至歪曲本质的假象、粗糙现象和非重要现象,留下表现事物本质的真实的、重要的和精确的现象。当然,这样做首先要掌握事物大量的各种现象,否则是无从做出这种分类选择的。最后,还要将那些经过分类选择留用的真实的、精确的和重要的现象联系起来思索,从中找出它们共同的因素、内在的联系,它们共同的根源和基础,而这些就是事物的本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这里必须依据丰富真实的现象材料,才能正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仅凭几个零碎现象是做不到的。

丹皮酚有抗菌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640、640、320和 640 μg/mL,250 μg/mL可抑制趾间发癣菌。丹皮酚与化妆品相关的药理研究见表4。

毛泽东指出:“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个过程。”⑨由于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规律既是联系的范畴,又是发展的范畴。联系和发展密不可分,它们的辩证统一体现在规律这一范畴中。作为发展范畴的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秩序;作为联系范畴的规律,是指事物的本质联系在其发展中所表现的必然趋势和确定秩序。规律总是存在于、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中,所以,一讲规律,指的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离开事物发展,离开事物发展过程,规律就无从表现、无所寄托,就不复存在。因此,人们应该从事物发展过程中来发现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必须在对事物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通观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而从中发现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例如,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规律,表现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中。人们只有考察和研究了这个过程,才能发现和认识这个规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抗日战争确定不移地依次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人们只有参加和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才能认识和理解这个规律。可见,事物发展过程就是其规律的实现过程。规律就是事物确定不移的发展过程。既然规律是一个“过程”,那么,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必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对事物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认识,从事物发展过程中来发现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是认识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

事物的本质不仅有质也有量(含程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就是说,任何具体事物的本质都是由其质和量构成的。这个本质的量就存在于事物众多的或全部的现象中。我们对事物现象掌握的越多,对其本质的量的掌握就越多,就越接近它的质。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具有量的事物本质,才是正确完全地认识了事物本质。而要正确完全地认识事物本质,就必须掌握事物本质的量;要掌握事物本质的量,就必须掌握事物大量的或全部的现象。实际上,由事物的质和量构成的本质是通过有关事物的大量的各种现象充分地表现出来的,而且只有大量现象的总和才能充分完全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事物的大量现象来充分地揭示事物本质。例如,一个人做好事或坏事,是做一两件还是做许多件,是做一两时还是做许多年?怎样来判定这个人在本质上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这要根据“许多件”和“许多年”而不是“一两件”和“一两时”来判定。人的本质和其他事物的本质都有程度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表现为其现象的程度和现象的量的不同;在其现象程度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这种差别是用其现象的量来区分的。

上面我们从几种意义上阐述了获取和掌握事物丰富或大量的现象,对于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获取和掌握丰富或大量的现象材料,是正确揭示和把握事物本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无法正确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那么,怎样才能获取和掌握事物丰富或大量的现象材料呢?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其本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本质随着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表现为现象即不断暴露的过程。事物本质形成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就通过现象暴露到什么程度。从事物矛盾的角度说,事物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构成的。而事物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因此,事物本质也就随之而逐步暴露出来。总之,事物本质是随着事物发展而逐渐暴露的,不是一次完全暴露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暴露事物本质的大量现象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而不是一次集中出现的。因此,我们对暴露事物本质的大量现象,也只能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即在变革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过程中,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渐获取和掌握。在改造事物的实践过程中,事物现象出现多少,我们便获得多少;事物本质暴露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总之,要获得和掌握事物众多或大量现象,进而揭示它的本质,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才能做到。例如,邓小平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我国前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量经验教训,特别是后10年改革开放的丰富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国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于1992年深刻认识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重大课题,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再如,要认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必须根据他的大量言论和行动,但这是一个长期与他共事,对他观察和认识的过程。一言以蔽之,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和不断认识的过程。

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并不按照上述“过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是从所面对的某个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认识事物本质?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而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同样,事物本质暴露为某种现象,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当不具备事物本质暴露为某种现象所需的条件时,它是不暴露为某种现象的。因此,只要完全弄清了产生这个现象的事物的内外条件及其联系,弄清事物过去的各种现象,综合分析,就能揭示出该现象背后的本质。这就需要对该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以及周围环境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个调查研究过程就相当于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的过程。反之,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直接把某个现象视为本质,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就是错误的,这种认识也不会合乎事实。因为,即使是真象也仍然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在事物发生根本质变之前,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即使已经把握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也必须在实践中继续对它们进行认识。事物的变化,概括地说,会发生数量的变化和部分的质变。具体地说,可能会发生下述变化:在整体方面,事物的要素、方面、层次及其联系可能增加或减少,甚至其中旧的消失了,新的产生了;在本质方面,事物本质的程度、本质的量及其表现形式可能有变化,事物方面本质、层次本质也可能有变化,甚至其中旧质消失了,新质产生了;在规律方面,事物规律的具体内容、具体形式和具体过程可能有变化,事物方面规律、层次规律及其联系也可能有变化,甚至其中旧规律消失了,新规律产生了。这三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此外,事物各要素、各方面、各层次以及各种规律的地位和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比较,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与二战前的世界资本主义比较,在各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我们无视这些变化,仍然用传统观点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那就会犯错误。对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我们都应该及时掌握和研究,发展原有认识,使认识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田埂被几场春雨一浇,鱼腥草从黑泥里拱出来,肥肥的秸秆儿上,两三片娇嫩的红叶羞答答地打着卷儿。放学回来,母亲吩咐我们打猪草时捎带着剜些鱼腥草回来,我们诺诺地应着,飞奔如出巢的鸦雀。

事物的整体性在于它的联系性。事物整体与事物联系密不可分,没有事物的联系,就没有事物的整体。因为事物是由它的诸要素相互联系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如果没有事物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就不会有统一的事物整体。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要求认识的全面性,要求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整体。而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整体,就必须从事物整体出发,考察和研究事物各组成部分、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明晰地把握事物的整体。毛泽东指出,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⑦。这即是说,构成事物的各方面和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即事物的整体,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下子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而被人们所认识的,而是在改造事物的实践过程中,随着实践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事物的各种联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渐暴露出来的,因而也是被人们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渐认识的。这种“逐渐暴露”和“逐渐被认识”表明了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认识的过程。具体地说,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就必须在事物的各方面、各层次以及它们的各种联系上进行实践和认识,才能弄清各方面、各层次以及它们的各种关系,弄清各方面、各层次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把这些认识加以综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显然,这是一个综合的多次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复杂过程。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因为它是事物的根源和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是事物的真相和实情。它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它决定事物的性质、特点、面貌和功能,决定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从根本上深刻全面地认识了事物,就能深刻理解和透彻说明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就是真正地认识了事物。更重要的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能在实践中采取针对本质、从本质入手的措施,在根本上解决事物的矛盾,使事物发生彻底的质的变化。我国中医治疗疾病主张标本兼治,即治标更治本,就是主张既治病的症状,更治病的根源,这样才能彻底地治愈疾病。这种治疗方法就是从疾病本质上治疗的方法。

笔者认为,如果由航海保障部门担负起国内MS服务区域协调人的角色,将会更为有效的解决以上存在的技术及组织协调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人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去判断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现象上,而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我们主张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论。只有既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各种现象,又根据丰富真实的现象如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认识。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或把现象当本质,这是一种表面和片面地的错误认识;抛开现象,凭空判断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更是错误的。而仅凭几点零碎现象,也不能正确地揭示事物本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防止和避免的错误的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

那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夏天的太阳晃得刺眼,暑假属于盗版VCD、周星驰的喜剧片、花里胡哨的鬼片、还有古惑仔系列,把青春期的小孩看得心潮澎湃。前段时间,《古惑仔》原班人马拍的《黄金兄弟》上映了,浩南、山鸡都已青春不再,岁月对男艺人也是一样的心狠手辣。

经过彩超诊断后,有21例不完全流产患者,有20例符合,准确率是95.24%;有15例滋养细胞病变患者,彩超检查出13例,准确率是86.67%;有19例异位妊娠患者,彩超检查出16例,准确率是84.21%;有5例宫腔内凝血患者,彩超检查出4例,准确率是80.00%,彩超结果和病理结果差异性不明显,因此彩超的诊断准确率非常高。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复杂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只要它存在,它就必然从正面直接地表现为真象,否则,它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由于事物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它必然表现为大量真象的聚集。所以,一般来说,只要某种现象大量聚集,它就一定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真象,这是本质和现象关系中的一条原则。我们是按照这条原则来处理本质和现象的复杂关系的。它们的复杂关系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形:(1)事物有直接表现其本质的真象,也有歪曲表现其本质的假象;(2)相同现象可以表现不同本质,不同现象也可以表现相同本质;(3)本质必然表现为现象,但它是表现在事物各方面并且各不相同的现象。按照上述原则,就可以对本质和现象复杂关系的这三种情形做出正确判断:哪是真象,哪是假象;哪是相同本质,哪是不同本质;在事物各方面,哪是表现本质的重要现象,哪是不表现本质的其他非重要现象。对这三种本质和现象复杂关系的处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每个具体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并且都包含多重规律。所谓多重规律,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包含三重规律:一是它本身所独有的特殊规律;二是它与同类事物都具有的共同规律;三是它与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规律。它们是密切联系的,每个后者都规定和支配每个前者,每个前者都表现和影响每个后者。我们讲要认识事物规律,主要是指这三重规律。这三重规律都存在于一切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在对具体事物的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中来把握它们。这里有三个相互联系的但却是不同的认识过程。对一个具体事物特殊规律的认识,只需要一个对该事物的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对同类事物共同规律的认识,则需要对同类多个具体事物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对一切事物普遍规律的认识,就需要对各类多个具体事物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可见,每个后者都比每个前者大大地延长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同样,事物的本质也是多重的。要认识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切事物的普遍本质,也要经历同认识事物的三重规律一样的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的认识过程。

唐宋诗之争由来已久,南宋时期,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文论史上最重要的诗学著作之一,他明确标举盛唐诗歌的玲珑气象,反对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宋诗,批评其“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中对待唐宋诗的态度,影响了元明两代,并为明七子的宗唐提供了理论依据。诗史发展到明代,宗唐之风愈演愈烈,明代最主要的诗学流派前七子和后七子论诗都主张“诗必盛唐”,明末清初的“云间派”以及清初的“西泠十子”受其影响,论诗也以“诗必盛唐”为宗旨。

规律属于本质的范畴,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但规律的稳定性还指任何规律都是有条件的,都是由一定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规律,只要具备了它所必需的条件,它就一定发生并发挥作用。规律的稳定性决定了它的重复性和普遍性。但是,任何规律如果不具备它所必需的条件,它既不重复,也不普遍。因此,从规律意义上说,任何规律都是在它所必需的条件下重复发生和发挥作用的;从现象意义上说,任何规律只要具备了它所必需的条件,某种表现该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反过来说,某种现象重复出现,就必然是某种规律性的表现。因此,我们要认识和把握现实中的某种规律性,就要掌握现实中反复出现的某种现象;掌握了这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就能揭示出它所蕴含的某种规律性;而要掌握某种反复出现的现象,就必须进行变革客观现实的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例如,在农业生产中,盐碱是土壤的一大灾害。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据无数次反复出现的盐碱随水流动的现象,发现了“盐碱随水来,随水去”的规律。于是,他们兴修水利工程,围田挖渠,把盐碱地改造成良田。从反复出现的某种现象中,来揭示某种规律性,是发现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明确指出:“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并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⑩在许多情况下,从认识上准确地确定一种规律性,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和对这两方面实践及其结果的分析比较。例如,人们通过多次对比实验得知,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再如,把我国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与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以比较研究,就会十分肯定地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实际上,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的许多规律,都只有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中,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的比较,才能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们。在这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不仅有正面的实践和认识过程,还有反面的实践和认识过程,是正反两个认识过程的总和,从而使认识过程加倍地延长了。总之,对比实践和认识是准确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

任何客观规律都有它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发生作用的,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它就不起作用,不存在了。我们认识客观事物,不仅要把握它的规律,而且为了具体地把握和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还必须掌握事物规律发生作用的内外条件和范围。为此,就应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并对这两种实践的条件和范围及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确定事物规律发生作用所必需的条件和范围。当然,仅凭正面的实践和认识也能把握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但是不如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把握得更清晰、更准确。例如,人们通过对比实验知道,对弹簧的拉力跟它的伸长成正比的规律,只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才起作用,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这个规律就不起作用了。又如科教兴国。历史已经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靠科教兴国,是行不通、办不到的;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达成目标,这已为近几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证实,并将继续被证实。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践和认识来把握事物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这显然是一个更长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句话,对比实践是准确掌握事物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的重要方法。

客观事物是由诸多要素按其本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它就包含由各种要素间的本质联系所形成的各种规律。其中,除了有基本或主要要素间的联系形成的基本或主要规律外,还有其他诸要素间的联系形成的其他诸规律。客观事物就是在它所包含的各种规律的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下,沿着主要规律规定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的。人们认识事物主要是认识它的主要规律,弄清它在事物发展中的具体的轨迹、地位和作用;但同时,也要认识它的其他诸规律,弄清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自的具体的轨迹、地位和作用。这样全面认识事物的各种规律,显然是一个很长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但是,认识了事物的全部规律,就能在实践中,既能够遵循事物主要规律,采取主要措施,推动事物主要部分的发展,又能够遵循事物其他诸规律,相应地采取其他各种措施,避免它们对事物发展的消极作用,发挥它们对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顺利地推动事物全面协调的发展。所以,全面地认识事物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2.2 HAMA评分情况 所有患者HAMA评分进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P<0.05,说明HAMA评分有随化疗次数变化的趋势。患者6次HAMA评分情况 见表2。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事物本质暴露的条件不断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事物本质不断表现为各种现象。这就是说,事物本质是随着本质暴露条件的不断形成和发展而不断通过现象暴露出来的,并且条件不同,现象有别。人们在对事物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既获得了事物的各种现象,又掌握了事物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并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这不但使人们能够正确揭示事物本质,而且能够深刻地理解事物本质。可见,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努力掌握事物本质暴露的条件,对于正确揭示和深刻理解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它认为整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且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着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能尊重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既能深刻理解事物发展的原因、动力和过程,又能遵循客观规律有效地变革和推动事物发展。因此,我们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如果在实践中证实了它同这个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并达到了预期结果,那么,对于这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完成了。然而,人们的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认识还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因为,客观事物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一方面,事物的构成成分、层次及其联系是无限的,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不断并无限拓展;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永无止境,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没有穷尽,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不断并无限发展。总之,作为实践和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的反复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从调查情况来看,孵化器的级别越高,发展状况越好,吸引力越大,盈利水平越高。一方面说明政府管理部门在以往的评定孵化器级别工作中,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孵化器的经营状况、营运理念、发展趋势,确实是名副其实,工作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好好利用这根指挥棒,在以后更加重视和规范孵化器评级认定工作。

从客观上说,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关系是:整体中包含着本质和规律,本质和规律寓于整体中;本质中含有规律,规律也是一定的本质。因此,认识事物的整体,也就包含着认识它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包含着认识它的本质意义和规律意义的整体;认识事物本质包含着认识它的规律,认识事物规律也是认识它的一定本质。所以,对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也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把对它们的反映分割为三个互不相干的各自独立的过程,它们是统一于一个认识过程之中的。只是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意义上,对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在认识上各有不同的侧重,各有不同的反映而已。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但实践对认识又有局限性和制约性。因为任何实践都是特殊的、具体的,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都受实践构成要素的制约,因而都有局限性。实践本身的局限性表现在:(1)实践客体是复杂的,它决定了实践任务的艰巨性,制约着实践的有限性;(2)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是有限的;(3)实践的工具、技术物质设备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三个有限的总和决定着实践的有限性、局限性,制约着实践的力度、广度、深度、进度和效果,致使每次实践只能达到客体的一定程度,取得一定效果。这就决定着实践对客体的变革,不是经过一两次而是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完成。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也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不是经过一两次而是经过多次认识才能完成。实践的有限性决定认识的有限性,实践的反复性决定认识的反复性,实践的过程性决定认识的过程性。

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会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们的认识要受其所处历史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其中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制约尤为显著。由于时代不断前进,社会不断发展,因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不断进步,随之,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实践和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实践和认识成果不断丰富。因此,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比其前时代的人们认识能力强,认识水平高,认识成果多,而都比其后时代的人们认识能力弱,认识水平低,认识成果少。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事实。这主要不是由于每个时代人们智力本身的增强或减弱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之所致。

在上式中x为可观测的随机向量;P为因素矩阵负荷;f为公共因素向量;s为特殊向量;利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峰谷时段的划分,其关键就是确定互不相关的公共因素,这些公共因素是在原始的实际负荷上通过计算方差的累计百分比得来的。而峰谷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这些公共因素向量的值来确定。

上面从客观对象和客观条件方面,分析了制约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要有一个辩证发展过程的各种情况。但是,从主观方面看,制约主体认识的还有主体本身的各种主观因素。例如,主体的世界观、思维方式、认识能力、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文化知识、实际经验、道德品质和情感意志等,都影响和制约着主体的认识。其中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对认识具有决定意义,认识能力对认识起着关键作用。主体的每个主观因素,既可能是对认识起积极作用的正能量,又可能是对认识起消极作用的负能量,也可能二者兼有。实际上,任何人都难以做到上述主观因素都表现为正能量,都不受负能量的局限。即使是正能量的主观因素中也带有程度不同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等负能量,也都对认识活动有程度不同的局限性。

首先保障道路的通行功能,以现状整修为主,清除路面周边存在的障碍物(杂草、植被、块石等)。另一方面,考虑与周边交通形成体系,可修建辅助道路,方便游客到达。同时,考察附近森林古道,是否存在可以形成森林古道体系的可能,形成主题古道,这样可以保证该类型森林古道能够吸引游客,重新焕发生机。

主体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但是,从主观上说,主体的认识能力及其发挥是认识活动中的决定因素,它的强或弱以及是否得到正确充分的发挥,决定着认识的结果。无论是客观因素对认识的局限,还是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局限,说到底都是程度不同地限制主体的认识能力及其发挥。因此,在主观方面,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增加主观因素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的负能量,从而增强和正确发挥认识能力,进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综上所述,由于客观对象、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制约和局限,人们要达到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必须经过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矛盾。这些矛盾只有坚持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或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循环,才能得到合理解决,从而达到真理性认识。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298页。

②③⑦⑧⑨⑩《毛泽东思想年编(一九二一—一九七五)》,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851、155、889、889、889页。

④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载《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页。

⑤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20页。

⑥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96页。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9-0010-09

作者简介:赵中林,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教授,河北唐山,063000。

(责任编辑 胡 静)

标签:;  ;  ;  ;  ;  ;  ;  ;  ;  ;  ;  ;  ;  ;  

赵中林:关于毛泽东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