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系列讲座(二)第2讲数据结构中的线性列表、栈和队列

数据结构系列讲座(二)第2讲数据结构中的线性列表、栈和队列

一、数据结构系列讲座(二) 第二讲 数据结构中线性表、栈与队列(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徐永顺[2](2019)在《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多领域、多粒度、多模态、复杂关联、低价值密度的数据不断产生并快速膨胀。对这些体量巨大、增长快速、多域异构、关系复杂的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可视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较大的实用价值。由于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及在算法设计等环节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可视化结果存在着可变性,但用户对可视化过程中的设计、处理及预期有着强烈的一致性需求,经系统分析,现有研究中这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优良的理论总是在穷尽问题的各种常规解决方式后自然出现,意象图式具有前置性、无意识性、稳固性、普适性与通感性的特点,可以在极少、甚至不占用心智资源的情况下自动启动并发挥作用。意象图式理论在其他设计案例中的特性使得它在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中显然具备较大的应用价值,文章对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章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研究背景下定义了文章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与方法,定义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关键术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绘制出具有层级结构的知识图谱,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规律、特点、前沿及趋势。第二章首先将数据可视化基础图表分为六大类别,依照视觉表达与内在逻辑关系将之与意象图式子图式建立关联;然后将数十种意象图式子图式分为七大类别,对每一种抽象的子图式释义后用具体图形加以图示,在此基础上抽取出各大类意象图式对数据可视图表的设计启示。第三章论证了基于意象图式及其隐喻设计的显现性与包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数据可视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建构了意象图式与可视表达在几何布局、空间布局、颜色梯度及交互建构方面的深度关联,完成了意象图式理论与多域异构数据可视系统的全方位整合。第四章总结了图式抽取、需求挖掘、图式拟合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完整的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型。第五章通过某市城市大数据全景可视化设计,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运用与验证。文末得出了研究结论,并对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与展望。文章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了意象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的映射文章通过设计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引入,结合笔者的可视化项目设计经验,将数据可视表达基础图表分为分别为数据分布、时序表达、域别比对、空间表达、局部整体和数据关系,通过对数据可视表达视觉呈现及交互因素的深层分析,建立了与意象图式子图式的深层关联。同时对经过系统研究与验证的七大类抽象的子图式进行了具象化图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图式、力图式、控制图式、空间图式、过程图式、复合图式及属性图式对数据可视表达的设计启发。(2)提出了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方法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设计具有显现性、包容性与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与多域异构数据可视表达在认知层面、展示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内在逻辑关系。文章对这种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整理与深入分析,结合具体适用场景与案例,提出了从子图式抽取、可视交互设计到可视表达深度融合的方法论,将研究成果用于某城市大数据中心全景可视化交互建构与用户界面设计。评估证明意象图式理论为多域异构数据可视表达明显带来了可视图形解读效率的提高,有效消除了其中的不确定性,并能够直观展示多域异构数据趋势,大幅增强用户视觉感知,明显降低数据关联复杂度,具有优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同时优化了设计师工作流程并带来设计效率的提升,为设计师探索设计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3)拓展了经验主义哲学视角下设计学科的研究思路文章运用经验主义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理论拓宽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与理论的层层推导,建构了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的工具体系、逻辑框架,提供了一种经验主义哲学视角下新的可视化设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章对于图式抽取中用户与设计师共同参与互动研究的若干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范畴、完善了数据可视化设计中设计特征等研究框架,也可成为相关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与设计原则,有助于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开发环节的指导。

郜晓晶,潘新,张俊敏[3](2019)在《数据结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文中提出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深入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数据结构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在线开放课程,让每一个有愿望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能够学到高校的课程,这是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兰碧莹[4](2018)在《《大学计算机》SPOC课程内容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MOOC的出现成为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剂重要催化剂。而MOOC在发展过程中,其“大规模”、“开放”的特点也逐渐暴露出了制作成本高、低完成率、缺乏学习管理以及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等问题。SPOC“小规模”、“限制性”的特点让学生产生一种对外宣示的责任感和占据优质资源的紧迫感,同时SPOC应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两种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既可以提升教师的杠杆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吞吐量、掌握程度和活动参与度。当前对SPOC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的探索,而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规范。SPOC与MOOC以及过去的网络课程不同,其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在校大学生以及根据准入条件注册的学习者,所以它面对的是特定的学习群体,授课团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学习者,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另外SPOC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内容设计需要尽量避免碎片化学习带来的学习障碍。良好的内容设计可以有效提高SPOC资源的质量,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论文聚焦SPOC课程内容设计中的微视频内容设计,将设计分为内容的选取、教学目标分析、内容分解设计三部分。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课程目标、教材以及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分解设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基于知识点进行分解设计,其主要思想是对教学目标的细化,具体方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另一种基于细化理论进行分解设计,细化理论提倡知识整体化呈现而非碎片化呈现,使用简化条件分析法精简单个知识点的内容,可以避免因碎片化知识带来的学习障碍。论文总结了陈述性知识基于知识点分解设计以及程序性知识基于细化理论分解设计的一般步骤。最后将以上方法应用于《大学计算机》的课程内容设计,确定了此门课程每个教学微视频的主题。

李婷,许鸿儒[5](2017)在《《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改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正逐步转型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以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观察分析传统教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李卉[6](2016)在《基于WCDMA网络的智能电网远程通信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WCDMA模块是目前在电力行业无线通信模块技术应用中最成熟、最广泛的无线通信模块。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WCDMA网络的智能电网远程通信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本文通过在负荷控制管理终端原有硬件上增加外接WCDMA无线模块,并对系统软件进行设计,最终实现了终端与主台的远程数据通讯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电网下远程通信系统产品的相关背景和技术发展情况。其次对终端的业务进行需求分析后,提出总体框架设计思路。本文从硬件方面对WCDMA模块的接口进行了设计,并重点对系统通信软件进行设计与实现。按功能需求把软件部分划分为上行通讯、数据传输和业务应用三大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最后实现了 WCDMA模块与主台的实时通信、终端内部数据通信管理以及终端主动上报的功能,并对其做通信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不仅实现了终端与主台的远程通信功能,并且性能优于以往产品,随后本文总结了该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经现场试点运行证明本系统软件具有优秀的通讯能力及具备实际运行的能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软件方案。

苏方方[7](2012)在《基于领域本体和句框架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自动阅卷系统中对于客观题型(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的阅卷技术的研究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很多大型的考试系统中都采用这种系统进行阅卷,以提高改卷的效率和缩减开支。但是,对于简答题、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等主观题型的自动阅卷技术,由于其受到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技术发展的限制,所以至今还仍然发展缓慢,没有实用的系统出现。计算机的运算效率高、速度快、精度高、不会疲倦,工作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适用于主观题的自动批改,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并且也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试卷这项工作中解脱出来。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主观题的自动批改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领域本体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主观题的自动阅卷。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领域本体的构建,本体在人和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提供了共享的基础,同时也方便了各个领域的系统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之间的理解。在问句参数提取模块中,如果提取的参数与本体中的某个概念匹配,就限定了问题的答题范围并且对标准答案的句框架组成起到铺垫作用。在标准(学生)答案句框架提取模块中,输入一个句框架中的每个元素,然后应用本体推理,对其进行语义扩展,之后检索出与之相关的词,与学生答案中关键词比较。在代词的消解模块中,本体库的作用类似于问句参数提取模块。通过引入本体,赋予数据清晰的语义和结构化描述,使之能够为计算机所理解,从而实现数据在语义层的互操作。为了更好地计算词语之间的相似度,在本文中建立了“数据结构”和“程序语言”两个本体。(2)主观题问句的处理,目前已有的或正在研究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几乎都没有进行问句的处理。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可以根据从问句中提出的参数了解问句考察的知识点和标准答案中句子权重的分配。问句分析是自动问答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中也借助于问句分析来理解主观题问句。并转换为计算机能理解的方式提出关键词。只有正确理解主观题问句表达的含义以后,才能够识别问题的问点,进而在标准答案中找出关键得分点并分配较高的权重。(3)标准(学生)答案中代词消解,指代是当前的指示语与上文出现的短语(先行语)存在语义关联,指代消解的过程即是对当前指示语确定先行语的过程。即便在主观题的答案中,像其、它、这、后者、前者等这样的代词应用地也很普遍,一句话中出现了这些代词,如果不将其消解,而直接组配到句框架中,那么这个代词的含义就不太明确了,指的哪个对象也不清楚。如果标准答案或学生答案的句子框架中出现了代词,这样就无法进行句子框架的对比,即便可以也可能是错误的。(4)标准(学生)答案句框架的构建,在标准(学生)答案中,有一些句子是用来解释的,而有些句子才是关键的得分点,所以权重的分配是很重要的,关键的句框架权重势必会大些,而用来解释的句子或无关紧要的起连接作用的句子权重可以分配少一些。在6.2.1小节中本文给出了构建句框架以及给句框架分配权重的算法,即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进行事件抽取和实体关系抽取组成句框架。在以往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中,都只是考虑学生答案和标准答案中的关键词或句子的相似度,没有考虑句子的权重问题。以结构化的句框架进行标准答案和学生答案的对比,没有切断句子的语义联系。(5)基于领域本体的词语相似度计算,判断一个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的相似度可以通过计算学生答案的句框架与标准答案句框架的相似度来完成,本文根据已经建立好的领域本体计算词语相似度,在此基础上,计算句框架相似度,从而得出学生分数。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主观题问句的处理提取参数、构建领域本体作为试题的学科系统知识、对标准答案和学生答案进行指代消解、构建句框架并利用领域本体对词语进行相似度计算来构建一种新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与以往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相比,本系统尽可能地让计算机以理解“语义”为核心,对老师考察知识点“意图”进行分析,保持标准答案和学生答案的语义联系,评分准确率有所提高。

单卫龙[8](2011)在《基于OMNeT++的无线传感网实代码仿真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仿真工具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系统研究的重要一环。总体来讲,仿真提供了一种平台,用于特定环境下的多种研究方案选择,探索复杂物理环境下的系统配置,以及用于观察很难在真实环境中捕获的节点间交互等。同时,无线传感网(物联网IOT)的研究重点在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络协议,以及分布式网络处理,并且无线传感网络系统与真实物理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物理环境中的噪音,衰落,变动以及不确定性等因素将会干预节点的运行。因此,我们需要仿真工具来研究整个应用,包括操作系统和协议栈。同时仿真工具可以同时模拟大量节点的运行,通过仿真可以看到由一些细小的干预和噪声引起的细节。然而,传统仿真模式注重于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物理层信道、MAC层协议、网络层路由协议、应用层定位算法等的单独层次验证性仿真。但结果只能用作理论研究。实际开发过程中,验证的协议算法等仿真代码往往是不能移植到硬件节点上的,这就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弱化“仿真”本身的概念。而本项目研究的一种新型“实代码仿真”模式,正是致力于达成仿真到实现的无缝移植。“实代码”仿真应在算法和实现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从仿真到实现不要进行二次编码,而是平滑过渡。仿真时测试及验证通过的代码能够直接在硬件上运行,解决了算法仿真通过而实际运行却不能实现的弊端,具有深层次的远大意义。设计主题思想在于替换硬件的相关组件,其中包括处理中断的组件和系统启动入口MAIN组件等。而OMNeT++仿真器中的离散事件来模拟中断产生。中断的产生驱动OS层以及以上层协议栈等,并且通过更改HAL层来实现仿真器与节点的交互配置。节点的硬件资源抽象成组件。通过将硬件中断转换成离散仿真事件,替换硬件资源组件,OMNeT++模仿了硬件资源组件行为,为上层提供了与硬件相同的标准接口。硬件模拟为仿真物理环境提供了接入点,通过修改硬件模拟组件,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性能的硬件环境,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毛春兰[9](2011)在《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可配置界面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嵌入式技术发展,各类嵌入式应用对人机交互界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嵌入式系统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如果GUI系统不完备,就会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并且限制了它的使用。可以说GUI决定并影响着一个系统的性能,促使人们去研究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能通过配置文件来配置界面效果及进行相关操作的一种嵌入式系统的架构。运用控件的形式并借鉴信号-槽的概念,将界面的所有信息包括界面显示和由按键、遥控或是触摸触发的操作等都放在一个独立的文件里进行配置,且将该文件存储在内存里,当系统运行时,只需从该内存里读取文件,并对文件里的内容加以一一分析与解析。本文设计了控件架构并且详细论述了配置文件各部分的内容及具体格式。设计和实现了GUI控件库,较完善地实现了嵌入式系统的GUI核心模块。由于控件可进行多次利用,可大大提高代码的利用率。由于有独立的文件来进行配置用户所需的界面,若要进行修改,只需修改在该配置文件中相应的接口参数即可,从而使界面是可配置GUI,实现了界面的可配置性。达到了嵌入式GUI的轻型、占用资源少、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配置等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各种嵌入式设备。

郭金刚[10](2010)在《面向数字图书馆中文自动问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搜索引擎可以帮助人们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目前的搜索引擎存在一些缺点,并不能满足人们方便、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的需要。自动问答系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回答用户用自然语言提出的问题。自动问答系统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的重视,已经开发出相对成熟的英文自动问答系统,但是参与中文自动问答系统研究的科研机构还不是很多,而且还没有出现成熟的中文自动问答系统。本文对中文自动问答系统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研究一个面向数字图书馆的问答系统,它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利用数字资源的方式。在建立数字图书馆本体和对数字资源的元数据描述的基础上,采用自然语言解析的技术,对用户问题解析,通过与句模匹配得到用户的问题焦点,检索本体和图书资源库,从而提供给用户有关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的服务。用户只需输入自然语言的问句,就可以得到答案。我们还提供常用问题集的管理和检索应用,使得对于关于数字图书馆中的常用的问题,用户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答案。

二、数据结构系列讲座(二) 第二讲 数据结构中线性表、栈与队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结构系列讲座(二) 第二讲 数据结构中线性表、栈与队列(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意象图式述评
        1.4.1.1 图式
        1.4.1.2 意象图式
    1.5 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
        1.5.1 大数据
        1.5.2 多域异构数据
        1.5.3 可视化
        1.5.4 数据可视化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构成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据可视图表与意象图式的整合探析
    2.1 数据可视化基础图表与子图式的关联
        2.1.1 数据分布
        2.1.2 时序表达
        2.1.3 域别比对
        2.1.4 空间表达
        2.1.5 局部整体
        2.1.6 数据关系
    2.2 意象图式对数据可视表达的设计启示
        2.2.1 基础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2 力量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3 控制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4 空间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5 过程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6 复合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2.7 属性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
    2.3 小结
第三章 意象图式与多域异构数据可视表达的深层关联
    3.1 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与意象图式的感知共性
        3.1.1 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分析过程的用户认知模型
        3.1.2 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3.1.3 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的显现性、包容性
    3.2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图形布局
        3.2.1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几何布局
        3.2.2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空间布局
    3.3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图形颜色梯度
        3.3.1 可视化中的色彩
        3.3.2 意象图式与色彩的深度融合
    3.4 意象图式与可视化交互建构
        3.4.1 可视化与交互
        3.4.2 意象图式与交互设计
        3.4.3 意象图式与数据可视化交互设计的融合
    3.5 小结
第四章 意象图式视角下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策略
    4.1 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设计模型
        4.1.1 意象图式与基础图表的感知映射
        4.1.2 意象图式与多图关联的深度融合
    4.2 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流程
        4.2.1 基础分析
        4.2.2 感知映射
        4.2.3 图式抽取
        4.2.4 图式整合
    4.3 意象图式与数据可视表达的拟合反思
    4.4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多域异构数据全景可视化设计
    5.1 概述
    5.2 某市城市大数据中心全景可视化
        5.2.1 项目概述
        5.2.2 数据概览
        5.2.3 意象图式抽取
        5.2.4 意象图式整合
        5.2.5 可视表达设计
    5.3 案例评估
        5.3.1 用户角度的评估
        5.3.2 设计师角度的评估
    5.4 设计反思
    5.5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局限与不足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文图表目录
    附录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3 .数据可视化系统用户评估量表
    附录4 .某城市大数据中心全景可视化数据治理标准规范

(3)数据结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较多,理论教学学时少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教学效果一般
    (三) 数据专业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编程能力良莠不齐
三、数据结构在线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 课前预习
    (二) 课上学习
    (三) 课后复习
四、数据结构在线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教材选取
五、数据结构课程的实施
    (一) 实施全新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 课程体系
        2. 教学团队
        3. 课程特点
        4. 课程定位
        5. 资源特色
    (二) 强化作业和练习环节,巩固在线课堂教学效果
    (三) 采用全新考核方式,全面考查学习效果
    (四) 通过网上教评,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六、结语

(4)《大学计算机》SPOC课程内容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认知负荷理论
        2.1.2 细化理论
    2.2 SPOC及其特征
        2.2.1 SPOC的内涵
        2.2.2 SPOC与MOOC、微课对比分析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总结
第三章 SPOC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3.1 SPOC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3.1.1 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
        3.1.2 SP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3.1.3 SPOC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3.2 《大学计算机》SPOC微视频内容设计现状
        3.2.1 课程概述
        3.2.2 课程内容
        3.2.3 视频时长
第四章 《大学计算机》SPOC课程内容设计研究
    4.1 《大学计算机》SPOC课程内容设计流程
        4.1.1 课程内容选取
        4.1.2 教学目标分析
        4.1.3 内容分解设计
    4.2 课程内容选取的指导原则
        4.2.1 课程目标
        4.2.2 教材
        4.2.3 学习者特征分析
    4.3 《大学计算机》SPOC课程内容分解设计策略
        4.3.1 基于知识点的分解设计策略
        4.3.2 基于细化理论的分解设计
        4.3.3 总结
第五章 《大学计算机》SPOC课程内容设计实现
    5.1 内容选取
        5.1.1 课程目标分析
        5.1.2 教材分析
        5.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5.1.4 微视频时长
    5.2 内容的分解设计
        5.2.1 教学目标分析
        5.2.2 知识模块分解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1. 地方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
    2.《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地位。
    3. 本文研究方向。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理论性强, 知识点多。
    2. 上机动手能力差。
    3. 学生对数据结构的认识不够。
三、改革方法探讨
    1. 以理论教学为主, 案例式教学为辅。
    2. 理论教学中知识点的筛选和难易处理。
    3. 上机实践的难易处理和互动改革。
    4. 开展课外讲座。
四、总结

(6)基于WCDMA网络的智能电网远程通信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研究发展现状
    1.3 课题提出
    1.4 本文内容安排
2 终端系统总体需求分析及设计
    2.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系统软件功能与性能需求分析
    2.3 系统软件通讯方式分析
    2.4 WCDMA无线通信模块介绍
    2.5 系统总体框架分析与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终端硬件设计
    3.1 系统平台硬件设计
    3.2 WCDMA无线通信模块硬件接口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总体分析与设计
    4.2 系统开发环境与调试工具
        4.2.1 嵌入式系统的选择
        4.2.2 嵌入式软件交叉编译环境
        4.2.3 嵌入式软件调试
    4.3 上行通讯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上行通讯模块软件需求分析
        4.3.2 WCDMA模块接口协议分析与设计
        4.3.3 终端工作模式分析与设计
        4.3.4 进程间数据传输接口设计
    4.4 数据传输管理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4.4.1 数据传输管理模块软件需求分析
        4.4.2 进程间通讯管理设计
        4.4.3 进程间通讯协议设计
    4.5 业务应用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4.5.1 业务应用模块软件需求分析
        4.5.2 业务应用模块规约分析与设计
        4.5.3 终端主动上报机制设计
    4.6 系统软件测试
        4.6.1 单元测试
        4.6.2 整机软件测试
        4.6.3 系统对比测试
        4.6.4 测试结论
    4.7 本章小结
5 实际应用中易出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5.1 终端与主站失联现象的分析与解决
    5.2 大数据量频繁交互丢帧现象的分析与解决
    5.3 WCDMA网络下无法二次连接现象的分析与解决
    5.4 节点休眠机制设计与解决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学习和研究方向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领域本体和句框架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主观题自动阅卷的研究
        1.2.1 国外主观题自动阅卷的研究
        1.2.2 国内主观题自动阅卷的研究
        1.2.3 现有自动评分系统比较
    1.3 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的整体分析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2.1 中文分词
        2.1.1 中文分词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2.1.2 中文分词的技术难点
        2.1.3 中文分词的方法
    2.2 汉语词性标注
    2.3 句法分析
    2.4 代词消解
    2.5 本研究涉及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介绍
        2.5.1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中文分词
        2.5.2 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词性标注
        2.5.3 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句法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领域本体的构建
    3.1 ontology的介绍
    3.2 构建领域本体的必要性
    3.3 领域本体的构建
        3.3.1 本体的描述语言
        3.3.2 本体的组成元素
        3.3.3 构建本体的软件介绍
        3.3.4 领域本体的构建规则
        3.3.5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
        3.3.6 构建领域本体的步骤
    3.4 数据结构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
        3.4.1 确定要构建本体的领域和范围
        3.4.2 列举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和术语
        3.4.3 建立本体框架
        3.4.4 领域词汇的获取和词间关系的建立
        3.4.5 构建的领域本体
    3.5 程序语言本体
    3.6 领域本体的访问
        3.6.1 领域本体在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中的作用
        3.6.2 对Jena的介绍
        3.6.3 对构建的领域本体进行访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观题问句处理
    4.1 主观题自动阅卷思想及流程
    4.2 主观题问句处理的重要性
    4.3 主观题问句分析
    4.4 句型分类
    4.5 句型模板库的规则与建立
    4.6 正则表达式的应用
        4.6.1 正则表达式的介绍
        4.6.2 正则表达式中API函数介绍
        4.6.3 正则表达式表示句型
    4.7 句型匹配算法和提取参数
    4.8 主观题问句的处理
        4.8.1 对MyEclipse开发平台的介绍
        4.8.2 主观题问句中的参数提取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标准(学生)答案处理
    5.1 标准(学生)答案的预处理
    5.2 标准(学生)答案的分词
    5.3 标准(学生)答案词性标注
    5.4 指代消解
    5.5 对标准(学生)答案进行句法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句框架相似度的主观题评分
    6.1 句框架的介绍
        6.1.1 HNC理论中句类和句框架
        6.1.2 基于句框架评分的优点
        6.1.3 句框架的定义
        6.1.4 句框架的描述
    6.2 答案句框架的构建
        6.2.1 标准答案句框架的构建
        6.2.2 句框架权重的分配
        6.2.3 学生答案句框架的构建
    6.3 句框架相似度计算
        6.3.1 相似度介绍
        6.3.2 影响词语相似度的因素
        6.3.3 词语相似度
        6.3.4 设置候选映射集
        6.3.5 句框架相似度
        6.3.6 基于句框架的学生答案得分
    6.4 本文所用算法性能分析
        6.4.1 词语相似度算法性能分析
        6.4.2 句框架相似度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OMNeT++的无线传感网实代码仿真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1.3 本文的组织与安排
第二章 平台设计概述
    2.1 引言
        2.1.1 OMNeT++
        2.1.2 项目设计
    2.2 平台整体设计概述
        2.2.1 执行模型
        2.2.2 仿真过程及输出
    2.3 平台声明
        2.3.1 时间
        2.3.2 模型
        2.3.3 消息
        2.3.4 缺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台设计方案描述
    3.1 OMNeT++平台配置
        3.1.1 OMNeT++
        3.1.2 编程思路
        3.1.3 基本配置
        3.1.4 消息声明
    3.2 操作系统OS层配置
        3.2.1 uCOS-Ⅱ
        3.2.2 VC环境下μCOS-Ⅱ的移植
        3.2.3 时钟中断的获得
        3.2.4 定时中断以及射频中断的获得
        3.2.5 节点任务切换
    3.3 硬件抽象层配置
        3.3.1 需求概述
        3.3.2 软件结构
        3.3.3 类型定义
        3.3.4 模块清单
        3.3.5 函数接口
    3.4 分布式并行仿真MPI
        3.4.1 MPI
        3.4.2 环境搭建
        3.4.3 单机测试
        3.4.4 联机测试
        3.4.5 与VC++6.0集成开发环境
    3.5 VC环境下OMNeT++搭建
        3.5.1 OMNeT++安装
        3.5.2 VC6.0环境下OMNeT++配置
        3.5.3 VS2003环境下的OMNeT++工程配置
        3.5.4 VS2005环境下的OMNet++工程配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平台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4.1 平台声明
        4.1.1 版本
        4.1.2 使用步骤
    4.2 平台应用
        4.2.1 使用Plove绘制输出向量
        4.2.2 输出向量文件的格式
        4.2.3 无Plove的工作
        4.2.4 标量统计数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源代码)

(9)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可配置界面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嵌入式系统与RTOS
    2.1 嵌入式系统
        2.1.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
        2.1.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2.2 实时操作系统
        2.2.1 实时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2.2.2 实时进程调度算法
    2.3 选用RTOS 的原则
    2.4 ARM ADS 集成开发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μC/OS-Ⅱ 的内核研究
    3.1 μC/OS-Ⅱ 的特点
    3.2 μC/OS-Ⅱ 的系统结构
        3.2.1 与应用程序相关的文件
        3.2.2 与计算机相关的文件
        3.2.3 系统内核的各种服务文件
    3.3 μC/OS-Ⅱ 的任务管理及调度
        3.3.1 临界段
        3.3.2 任务状态
        3.3.3 任务控制块OS_TCB
        3.3.4 中断处理
        3.3.5 时钟节拍
        3.3.6 μC/OS-Ⅱ 的初始化
        3.3.7 μC/OS-Ⅱ 的启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事件与消息
    4.1 事件
        4.1.1 信号量
        4.1.2 消息邮箱
        4.1.3 消息队列
        4.1.4 事件标志组
    4.2 消息邮箱管理
    4.3 消息队列管理
    4.4 消息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UI 控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控件的原因及思想
    5.2 控件的结构与设计
    5.3 控件的管理及调用
        5.3.1 控件库的注册与建立
        5.3.2 控件间的通信
    5.4 控件与配置文件
        5.4.1 根控件说明
        5.4.2 配置文件结构解析
    5.5 控件与界面实现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面向数字图书馆中文自动问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
    1.3 自动问答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 项目背景及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关键技术
    1.6 论文实现的系统结构
第二章 中文自动问答系统的基本架构
    2.1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中文问答系统概述
        2.1.1 中文自动问答系统的基本构架
        2.1.2 基于自然语言问题解析
        2.1.3 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
        2.1.4 常问问题集FAQ 建设
        2.1.5 信息检索
        2.1.6 答案抽取
        2.1.7 评价机制
    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2.1 面向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构建
        2.2.2 句模驱动的问句模板构建
        2.2.3 答案选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图书馆本体的设计与构建
    3.1 主要功能和关键技术
    3.2 数字图书馆本体的结构
    3.3 数字图书馆本体的描述
    3.4 数字图书馆领域本体的组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答案抽取
    4.1 问句模板构建和匹配
        4.1.1 问句模板存储
        4.1.2 问句模板分类
        4.1.3 归纳问句的关键词
        4.1.4 格文法构建问句模板
        4.1.5 问句模板匹配算法
    4.2 基于数字图书馆本体的答案抽取
        4.2.1 基于数字图书馆本体的答案抽取模型
        4.2.2 基于数字图书馆本体的答案抽取算法分析
    4.3 基于数字资源元数据的答案抽取
        4.3.1 基于数字资源元数据的答案抽取模型
        4.3.2 基于数字资源元数据的答案抽取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字图书馆领域自动问答系统的实现与评测
    5.1 系统架构
    5.2 项目运行环境
    5.3 测试问句举例
    5.4 本系统能够解决的问题
    5.5 本系统目前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5.6 本系统不能够精确回答的问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主要成果
    6.3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数据结构系列讲座(二) 第二讲 数据结构中线性表、栈与队列(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基于意象图式的多域异构数据可视化设计研究[D]. 徐永顺. 江南大学, 2019(05)
  • [3]数据结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 郜晓晶,潘新,张俊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4]《大学计算机》SPOC课程内容设计研究[D]. 兰碧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5]《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改问题研究[J]. 李婷,许鸿儒. 教育教学论坛, 2017(23)
  • [6]基于WCDMA网络的智能电网远程通信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李卉.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7]基于领域本体和句框架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算法研究[D]. 苏方方. 广西师范大学, 2012(10)
  • [8]基于OMNeT++的无线传感网实代码仿真平台设计[D]. 单卫龙. 东华大学, 2011(07)
  • [9]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可配置界面系统设计与实现[D]. 毛春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8)
  • [10]面向数字图书馆中文自动问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金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数据结构系列讲座(二)第2讲数据结构中的线性列表、栈和队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