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效应论文_李文钊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政策,社会,国际,课堂教学,两岸,格局。

建构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钊[1](2019)在《民主的政策设计理论:探究政策过程中的社会建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主的政策设计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安妮·施奈特和海伦·英格拉姆提出,她们从1993年开始试图发展的一个从社会建构视角理解政策过程的新理论,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建构框架。社会建构框架并非全新的理论,它是在借鉴多元主义理论、政策科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后现代公共政策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是对这些理论的完善和超越。社会建构框架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叁个,即政策设计理论、社会建构理论和政治理论。民主的政策设计是该框架强调的内容,而其理论特色是对政策过程中社会建构效应的关注,并思考社会建构对于政策过程的影响途径和机制。以目标群体的权力和社会建构两个维度为基础,将目标群体划分为四类:优势者、竞争者、越轨者和依赖者,并详细讨论了目标群体社会建构的政策意蕴和政治后果。在此基础之上,该框架形成了有关政策过程的五个基本命题,即配置命题、反馈命题、起源命题、社会建构变迁命题和政策变迁命题。社会建构框架对于中国的政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9年01期)

王桂凤[2](2017)在《现代化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建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效应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认知观点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生认知和积累知识的过程。当前课堂教学对于现代化学具的运用,重点也在于它在顺应、同化以及平衡等方面的建构效应,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09期)

曹德军[3](2015)在《制度、规范与网络:社会资本对两岸信任的建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岸社会有机体的互动孕育着丰富的社会资本,这是一股潜力巨大的和平力量。自2008年以来,两岸民间互动达到空前规模,跨海峡公民社会网络正在形成,然而与密切的民间交往相悖的是:台湾民众赴大陆交流的频率与强度不断提升,但是却对大陆的信任感与认可度不断降低。这种"交流生歧义"的现象让我们不禁反思:两岸社会资本为与良性互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本文以在台蹲点调研的353份有效问卷为基础,运用回归模型检验社会资本与两岸信任的关系。结论发现:两岸信任度之所以没有随着社会网络的增加而上升,根本上是两岸信任的网络以私人化、分散化为特征,缺乏制度化整合。为此,建构两岸民间社团、以小见大的合作培育共享规范,方可超越两岸民众的特殊信任难题。(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许宁[4](2010)在《科技革命对多边主义的多维建构效应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边主义是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发展最重要时代性特征之一,而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全球生产力变革从源头上来说构成国际体系演进的根本动力,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阐明国际关系发展动力的源泉与其时代特征之间的多维逻辑关联。为此,论文在对科技革命的国际政治效能,以及多边主义的内在逻辑机理与方法论路径进行细密解析与对接的基础上,在体系格局下的单元行为偏好、同特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相对应的政府角色职能,以及“财富——权力”关系位移所引发的,以全球市场为依托的资本结构性权力兴起等叁重逻辑桥梁所搭建起的理论空间中,运用理性选择、社会合法性建构、历史路径依赖与节点变异等分析工具,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科技革命同多边主义间的多维关联展开探讨。文章论证了科技革命在重构国家间博弈形态、塑造政府观念认知及行为取向、转换国际政治权力内涵与运行方式的过程中,对于当代多边机制的影响机理与作用力度;阐明了多边机制在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多重社会政治效应推动下于短期内的变化特征及长远发展趋势。论文在结尾指出,虽然从为科技革命的深化发展所带动的全球社会力量崛起这一现实判断,“新多边主义”概念的提出具备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并预示着未来发展的某种趋势,但当前“数字鸿沟”所造成的全球社会力量的失衡、分裂、变异决定了“新多边主义”由学理向现实演进过程上的艰辛与曲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4-01)

王丽春[5](2002)在《多主体系统交往的建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主体交往系统内 ,由于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点 ,各参与主体在积极投入交往性互动活动的同时可以实现自我的知识建构、社会性素质建构、和人格建构等多方面的建构效应。任何一种构成的交往系统内不管采取何种交往形式 ,都必须首先具备实现有效建构的条件 ,即各互动方之间交往活动的理解性、反思性、真诚性、连续生成性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律(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02年05期)

建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构效应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认知观点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生认知和积累知识的过程。当前课堂教学对于现代化学具的运用,重点也在于它在顺应、同化以及平衡等方面的建构效应,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构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钊.民主的政策设计理论:探究政策过程中的社会建构效应[J].学海.2019

[2].王桂凤.现代化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建构效应[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

[3].曹德军.制度、规范与网络:社会资本对两岸信任的建构效应[J].台湾研究.2015

[4].许宁.科技革命对多边主义的多维建构效应探析[D].吉林大学.2010

[5].王丽春.多主体系统交往的建构效应[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

论文知识图

:品牌认同感与自我建构估计边缘平均...程序结构教学设计模式创业者行为、知识溢出效应与产业集群发...年幼组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许昌学院获奖成果(4)省域尺度区域发展潜力影响因素时空演...

标签:;  ;  ;  ;  ;  ;  ;  

建构效应论文_李文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