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家风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与助推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保障。优秀家风家训有利于培育个人良好品性、促进家族兴旺发达、推动社会和谐风气形成。以赣鄱地区优秀家风家训为例,从修身、治家、处世3个维度,分析现代乡村家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新时期如何加强家庭教育的培育,注重乡规民约的规范,发挥乡风典型的导向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家风建设;赣鄱地区
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含义广泛且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不同学界都有独特的文化界定。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表现为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能力和习惯[1]。《周易》中也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表述,即是指从人伦道德而言,其具有教化天下人的作用。通俗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满足需要、规范、凝聚、调控等功能[2]。梁漱溟[3]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到:“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
乡土文化是几千年乡村社会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包括思想、规范、技能、习俗等,传承发展中国乡土文化,对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内涵式发展,以文化促进经济,进而推进乡村社会发展有显著意义。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党针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该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旨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得乡村发展既着眼于经济增长,同时也致力于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乡村支柱产业、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升乡民素质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方式方法,用新观念新思潮引领乡风文明,培养建设乡村人才,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首先,完善传统民居的植物文化演化发展体系。对其民居植物在当地的社会发展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耦合文化研究,使民居植物的配置有理有据,归纳形成一套较全面的植物文化演化体系,为未来民居的植物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4]。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现今,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村民参与热情不高、管理运作乏力等问题[5],破解乡村建设中文化发展的困境,必须要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寻找乡土文化,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文明,提升乡民文化自信,构建文明的现代乡村文化体系,“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6]乡风、家风、民风是一个有机体,其中家风起到纽带作用。家庭是社会众多单元的细胞,是构成社会整体的基本单位,其传承的家风、家训、家教是家庭文化的缩影,是一个家庭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乡村中推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共识,进而形成家风家训与乡风民风的良性互动。
一、追本溯源:探寻家风家训价值功能
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产生已久,但其起源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家训可追溯到原始社会[7],以原始歌舞的方式呈现,是氏族成员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与传递;又有记载提出五帝禅让才是开启了家训的端倪[8];而在《古今事物考》中则以“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但无论从何时起,中国古代家风家训大体以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学、婚姻、择业和仕宦八类为主,作为精神纽带在“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乡土文明中,家风家训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在汉语中有丰富的涵义,本义指屋内、住所,继而引申出家庭、群落等义。“训”有教导、教诲的意思,亦指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戒等,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文化现象,反映出儒家哲学思想的社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儒家经典《孟子》中就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说法;《礼记·大学》中也提及“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可见在“天、国、家”三位一体的逻辑环节中“家”不可或缺的。“齐家”之首,在整齐家风,之要在修身立德。
(一)家风家训是培育个人品性的原生力
翻转课堂能够给予老师更多的授课时间,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检测,通过答疑解惑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真正地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和吸收。另外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角色的互换和调整,英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在课堂实践和学习过程之中扮演着主角,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追求的引导,而是主动的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积极的吸收不同的知识,真正地成为一名主动的知识探索者。
(二)家风家训是促进家族兴旺的内生力
家风家训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国宗法社会、宗族精神脱不开干系的。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又是血缘上的大宗、小宗关系。而后,宗族势力随朝代的更替不断被削弱,皇帝个人的权威得到加强。汉代以后逐步完善了以维护皇帝权威和封建秩序为主旨的宗法制度,也逐渐衍生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思维。家族中一人得以发展,对整个家族均是有益处的。而若是有人犯罪,整个家族也会受到一定牵连。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孕育出了我国古代先民家国一体、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人生格局和价值理念,是最初的家国情怀。《颜氏家训》记载:“吾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这表达了如何才能使家族长盛不衰;《曾国藩家书》所云:“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 ”,这也看出了对家风建设的重视程度,目的在于希望家族兴旺长久。
针对新疆南疆地区红枣采用矮化密植种植模式,对落地红枣的收集与收获,设计了一种仿形伞状集果式红枣收获装置,本装置主要有落果收集筒、波纹软管、固定喉箍、搭扣、伞形集果筒、固定孔、合页、紧固喉箍、阀门、支撑座、柔性橡胶套,喉箍限位槽、落果端口等主要部件组成。收获装置总体如图1所示。
(三)家风家训是营造良好风气的推动力
家族、家庭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的首要场所,是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家训的熏陶则是家族、家庭给予子孙的第一笔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社风、民风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中提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9]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又一次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0]在2016年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优秀家风家训对于社会风气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深远。
二、以史为镜:挖掘赣鄱家风家训传统
2.勤俭持家 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念中讲究节俭,大体原因是节俭有富国安民的功能,如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善藏其余” 。持家原则中一直讲究勤俭,即“崇俭抑奢”,也认为“俭”是培养其他品德的基础,以此告诫子孙要培养节俭的品性。欧阳修在《泷冈阡表》写道:“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通过描述母亲告诫他不能苟且迎合世俗,要俭朴节约,以预备有患难的时候,来赞誉母亲的俭约。又如金溪陆氏家族制定的《居家制用篇》里,指出家庭经济管理要“量入为出”,并为家庭支出制定了详细的规划。
在地方立法中,省级政府立法地位极为重要,它起着衔接、细化行政法规和省级地方性法规的作用,是地方立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横向看,要厘清省级政府规章的立法权限,必须处理好省级政府规章与同级地方性法规的关系。省级地方性法规是省级政府规章的上位法,也是省级政府规章的立法根据。同级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遵循“不抵触”原则,而省级政府立法以遵循“根据”原则为基础,以遵循“不抵触”原则为例外;同级地方性法规规定事项没有明确具体限制,而省级政府规章规定事项则有原则性限制。
(一)以德立人的修身之本
3.严明法度 我国古代社会主要还是宗法社会,因而家规家法的地位不容动摇。“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是德安义门陈的厅联。义门陈合居十五代,多次受到朝廷的封赠、蠲免和皇帝旌表,与日益完善的《家法》《家范》《家训》等家族法规脱不开干系。“尊朝廷、敬宗祖、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孙、隆师儒、谨交游、联族党、睦邻族、均出入、戒游惰。”[15]基本大法33条,家范12则,家训16条和为了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各项管理制度是义门陈氏家族保持家族兴旺、维持和谐稳定的有力因素。
由于阴影分析需要栅格数据,须将建筑物矢量图.shp格式转化为栅格数据,选择ArcGIS系统工具中的 [转换工具][转为栅格][面转栅格]工具,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选择高度字段,按“确定”键完成,如图2、图3所示。
2.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集中体现在家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上。在传统家风家训中,向来注重子弟学业。欧阳修四岁而孤,受教于寡母与叔父,“画荻教子”讲述的就是欧阳修与母亲的经历。其一生勤勉好学,嗜书如命,更在《悔学》中写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点明了读书的重要性。有着“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称号的程氏家族通过置义田、建义仓、办义学,大力支持程氏子弟及周边乡邻读书。浓厚的读书氛围与丰富的藏书体系促进了程氏子弟进业修德,扩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而诗书传家、重教尊师、科第繁荣[12]的鲜明特色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乡村教育。又如黄庭坚强调“读书是诫身之本,而显扬宗祖之要务也”,也可以看出读书、修德是传统家风家训中的要义。
(二)和谐稳定的治家之道
“家和万事兴”是家庭关系的准则。家风、家训源于家庭,又因古人历来讲究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和谐,传统家风家训中多包含着关于和谐家庭的元素,多秉持着“整齐门内,提携子孙”的宗旨与原则。一是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13]的家庭伦理关系。《颜氏家训》中所言:“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夫不义则妇不顺”等,阐述了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对维持家庭和谐团结的利害。二是彰显勤俭节约的持家之道。在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再三嘱咐子孙居家用度以勤俭为主。三是严苛的齐家之规。良好家风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是长期的,是以量变促质变的过程。只有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持家精神与家规家法的有效共同作用,才能合力达到家族内部的和谐统一。
Study on vibration effect of adjacent buildings caused by tunnel blasting excavation
1.家庭伦理 家庭从夫妻关系伊始,是人伦之初,也是其他关系的基础[14]。有了良好的夫妻关系,可以衍生出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大家庭。正如朱熹所言:“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从“慈、孝、友、恭、和、柔”六方面描述了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指出了在家庭中各角色的责任和义务,力图达到一个彼此关怀、相亲相爱的理想家庭关系。又有黄庭坚《家戒》劝到:“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囷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意思大概是有一个衣食不愁的豪门家族却在几年后就衰败萧条,而黄庭坚将由盛转衰的原因归结为家庭的不和睦,“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
赣鄱文化,凝练概括了江西从古至今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史料记载,早在5万年前,先人就已在江西大地上繁衍生息;商周时期,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青铜器文化;秦汉以后,江西开始纳入中央王朝郡县制管辖,在随后民族大融合与文化大交流的过程中,江西向着人文渐兴的方向发展。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理学肇兴、名篇传世,江西这块拥有璀璨历史文化的富庶之地,培育出了陶渊明、欧阳修、朱熹等一大批名家名人,以他们为杰出代表的赣鄱传统家风家训在修身之本、治家之道、处世之风等方面极大丰富了江西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江西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二·冯道》提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三纲八目始终是儒生恪守的主流思想,不仅是道德理想,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鲜明体现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如《礼记·乐记》就记载“德者,性之端也”,即讲究德是个人品性的良好开端[11]。《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也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表述,其中立德居首位,可见立德修身是培育个人的要件。修身之本首先在于道德自律,是自我约束力的表现;其次在于德育教育,即家族对子女的后天培养。
(三)宁静淡然的处世之风
家庭、家族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内部的和谐,还需要处理好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因而在中国传统家风家训中多是父祖辈通过的自身经历、生活方式总结而来的处世哲学,纷繁复杂,既包括人际交往的原则,又包括处理事情的态度。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以达到反省自身的功效。如《论语·述而》记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表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倘若是自己所不想的,也不应硬推给他人,即讲究“恕”。而在处理事情上,《颜氏家训·涉务》篇提出“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阔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讲究要有社会责任感,贵在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1.道德自律 《朱熹家训》中记载:“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即强调无论年纪长幼,凡是有德行就应是所尊敬的对象,否则就要远离,由此看出朱熹对个人德行操守的重视程度;同时,还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告诫后辈不能因为善事小,而没有作为,更不能因为恶事小,而故意为之。凡事都是以小见大,只有注意细节,从细微之处加强自身修养才有利于德行的养成,即善于“自省”。
1.与人交往 《晋书·列女传》中曾记录陶侃母亲“截发延宾”的故事。“鄱阳孝廉范逵宿寓于侃,时大雪,湛氏乃撤所卧新荐,自剉给其马,又密截发卖与邻人,供肴馔。”在当时朝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万不能轻易割发。这也可以看出陶氏家风中“结交胜己”的内涵,即要与品性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欧阳修写下“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来表明其父欧阳观为官时清贫廉洁,又极其乐善好施,爱于与人交往。这样的状况发挥到极致已经达到了“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的地步。《朱熹家训》中也指出与人交往中要努力做到“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不要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保持谦逊、不可骄傲自大。
2.清廉淡泊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以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为奋斗目标,因而在传统家风家训中包涵了丰富的为官之道,大多以清廉为主。《程氏三世言行录》中从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等方面辑录了程氏家族对国家的忠孝情义、对道德的崇高追求、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其中就强调为官要清廉;鄱阳刘氏家训强调“宁方勿圆,宁直勿曲”“宁朴实勿狡诈,宁肯愚拙勿乖巧”,一代廉吏刘应麒当任时更是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几次辞官回乡,与刘氏廉洁家风紧密相关;又如陶侃母亲“封坛退鲊”,教导陶侃身为官吏,绝不应该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以此教导陶侃为官应廉洁;而谈及陶渊明,更是会想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怡然自得,也会想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淡泊明志,更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这些都是赣鄱传统家风家训的丰富内涵。
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个人成长的优质土壤,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核心元素,地位极高。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家族本位较为重视血缘亲族,特别注重家族的延续性。《周易》记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余。”即是注重对家族子弟德行的培养。《礼记·大学》里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在止于至善。”强调读书要达到修养德行的功用。又如《颜氏家训》中所说:“巧伪不如拙诚”,即强调加强自身修养,要忠于事物本来面貌,不可弄虚作假等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重德修身的条目还有很多,无不是给子弟打下良好的德行基础。“重德”“修德”“养德”,在这样家风家训熏陶下,有利于个人良好品性的养成。
三、由表及里:乡村家风建设困境成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整体风貌发生了巨大改变。经济上,农民家庭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政治上,村民民主意识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文化上,村民们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不再单一追求经济增收,而是渴望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大乡村风气发生了可喜变化,各级组织积极探寻建设乡风文明的有效途径。
然而,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增速不一,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些许问题,这都有悖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要求。刘本锋[16]对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四大瓶颈”制约了文明乡风的培育,主要是认识瓶颈、思想瓶颈、硬件瓶颈和人才瓶颈;聂辰席[17]认为思想观念封闭保守,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低俗文化的侵入等都不利于农村精神发展;郑百灵、周龙仁[18]在对欠发达地区的调研中发现,农民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思想观念与时代脱节、参与意愿消极低下、客观环境欠佳、基层干部领导不力是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阻碍;温丽华[19]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位、内容流失、阵地贫乏等现实问题,着眼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提出要弘扬优秀家风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载体作用;陈燕红[20]剖析了现代家风变迁中的三大困境,分别是来自于现代家庭模式、社会多元化以及家教观念上的误区,并提出要通过丰富内涵、营造氛围、实践养成培育优良家风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家风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也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重物质轻精神,忽视了传统家风建设的独特魅力;功利主义思想抬头,破坏了传统家风建设的社会氛围;乡村主体结构“空壳化”、价值伦理“空心化”、乡土文化“断层化”等变迁趋势和特征[21],割裂了传统家风传承的现实路径。究其原因,主要从乡村家风传承的意识淡薄、方式滞后、主体流失三方面入手。
(一)乡村家风传承的意识淡薄
现代乡村社会中,家风建设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乡村社会传承氛围欠佳。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曾推出一档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使传统家风迅速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将家风家训重新拉回人们的视线中;在全国会议上,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所谈及到的家风、社风、民风、党风等话题。但是,对于家风的关注度大多还是来源于政界与学界。在乡村现实生活中,虽然在家风普及宣传中明确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乡民大多并未明确自己的家风内容,也并未意识到家风的潜移默化作用。其次,乡村家庭教育重心变化。传承优秀家风家训主要是传承它所倡导的进业修德、尊孝悌、诚信待人、淡泊名利等思想,但是受知识时代的到来与社会现实的影响,乡村家庭更加希望子女能够考取名牌大学,获得更高的学历水平以此改变现存的家庭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由此越来越多的乡村家庭将教育侧重点放在了智力培育而非道德教育。再次,现代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近代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与二次解构,加重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与传承危机。各种西化论的思想主张彻底打破中国传统思想的垄断,在进行批判与否定时沉重打击了传统优秀家风家训文化,使传统家风在现代传承中遭遇冷落。与此同时,经济理性思想让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个人主义、私利主义色彩的加重,侵蚀了传统家风赖以生存的思想根基,也在逐渐消解集体主义观念,这些都不利于培养乡村家风传承的现代意识。
(二)乡村家风传承的方式滞后
在古代社会中,传统家风主要依靠父祖辈的言传身教以及系统的家族家规来传承,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传承方式显然无法发挥出既有功效。
就父祖辈的言传身教而言,这种方式的实现来源于绝对的家族权威,即家庭地位或者是自身魅力。然而,现阶段乡村家庭子女对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于学校和社会,家庭中长者所给予的科学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长者权威性大打折扣。另外,传统社会中十分注重自身道德的培养,强调榜样力量。但是现今的乡村社会“赌博风、迷信风、铺张浪费风”等现象存在,父母长辈间存在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理论;加之家庭过多依靠学校的教育力量,忽略了树立自身的榜样力量,使得乡村家庭的德性魅力丧失,都打击了乡村优秀家风家训文化的传承。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同时还存在家长过于溺爱子女的现象,也导致“家族文化”功能不断丧失。就家训家规的角度而言,古代社会将家训族规视为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家风的核心思想融入家训族规中继续传承,如著名的《颜氏家训》《严氏家范》《曾国藩家书》等,都将自身经历与感悟以家训、书信的形式来劝诫后人。但是现代乡村家庭中,将个体和家庭间逐渐弱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既没有很好的传承已有家训家规,也没有制定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家规,这就使得家风传承缺少了约束力。
表8数据可知,安庆0#车柴和齐鲁-10#车柴的4次重复性试验结果的均值分别为-17.8和-32.4℃,极差分别为0.3和0.9℃,极差远远小于2℃。由于GB/T 510-1983《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要求重复测定的两次结果之差不应大于2℃,而安庆0#车柴和齐鲁-10#车柴的极差大小远远小于GB/T 510-1983的重复性要求,所以试验结果满足重复性要求。
(三)乡村家风传承的主体流失
乡村家风传承的主要力量还是乡民,是众多有意识、有思想的人,然而乡村家风传承主体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缺少人”,二是“缺少精英”。
“缺少人”即传统以农立国的中国社会不断转型后,聚居的大家族模式被割裂,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益与生活质量,以分家、迁徙、务工等方式散落到各地,导致乡村结构空心化、乡村文化断层化问题严重,乡村家庭结构的变革带来传统的家风传承方式失效。如在乡村社会中,以“空城”为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增多,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匮乏,传统家风的代际传递力量薄弱,不利于现代乡村文明建设。二是缺少精英。古代乡村社会,大家族中的长辈与有着特殊地位的乡绅都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他们或是德高望重在乡民中有着绝对权威,或是在某方面的绝对优势从而被乡民推崇,而这样的文化精英在乡村文明的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现代的教育,从乡土社会论,是悬空了的,不切实的。乡间把子弟送出来接受教育,结果却连人都收不回。”[22]是现代乡村社会的普遍情况,且持续发酵。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举暂时稳定了乡村社会,但是越发的城乡差距还是会使大量文化精英外流。乡村社会建设的再美,留不住乡愁,缺少乡土归属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家风建设。
四、以家带乡:助推江西乡村家风建设
作为一个家族、家庭思想文化的结晶,优秀家风家训的地位日渐上升,他们不仅是家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民族价值观的基础和道德内涵这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今,突出家风家训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地位,增强不同辈际间对优秀家风家训的理解,有利于凝练乡村文明,构建有序的乡村文明体系。如何让年轻一辈看到家风家训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从而自觉传承家风、促进乡风、改善民风是时代考验。
太和医院副院长唐以军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介绍:“2017年,医院门诊量达180余万人次。其中,急诊患者总量约30万人次。”
(一)挖掘家庭教育的培育作用
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是持续性的,父母长辈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等形式来教导子女社会价值、生活技能、做人准则、办事原则等等,简言之即培养成“人”,且这些教育并不会因为子女入学而终止。在这种模式下,缺少父母的陪伴及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理处于失衡状态。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凸显出严重的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更彰显出传承优秀乡村家风家训文化的重要性。
显效:经治疗,原有皮肤瘙痒情况完全消失,且短期内未有复发;有效:经治疗,原有皮肤瘙痒情况有明显改善,或有部分减轻;无效:经治疗,原有皮肤瘙痒情况无任何改善甚至有持续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一要提炼出家风家训内涵。传统的家风家训包涵了祖辈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对家庭兴旺发达的期许,随着时代浪潮来临,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优良风气也应该被纳入“新家风”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培养有德性的“社会好公民”。二是父母应注重言传身教。儿童天生是爱模仿他人言行的,家庭教育以父母为中心,只有互相沟通,平等相处,言传身教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没有接触到社会其他群体之前,儿童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并将这种内化为自身遵循的准则。这就更需要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给子女做表率,将自己优良的生活、工作作风继续传递,做好家庭教育的第一人。三要注意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里很多的老人没有受过教育,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并没有及时让他们接受学校教育,或者是没有起到督促、监督的作用,这非常不利于农村儿童价值观的培养。
(二)注重乡规民约的规范作用
中国乡村社会多是聚族而居,由数十户彼此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形成一个行政社区,而家训文化的作用范围即是这数十户家庭。随着血缘繁衍和婚姻关系的建立,行政村的不断扩大,家训逐渐超越了家族界限,演变为作用范围更广的乡规乡约,血缘与地缘融为一体成为家训族规归属乡规民约的基础[23]。以家训族规为源的现代乡规民约在家族内部、村民之间起到了调和作用,利用道德约束机制在乡间进行自我管理,以达到劝善惩恶、淳化民风、维护秩序为目的[24],是村民共同遵守的规范。如《南赣乡约》中倡导“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24]的处事原则,就有利于和谐乡风的形成。
在内容上,村规民约的制定要以当地民情为依据,立足于乡村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经济的变迁带来文化上的变动,传统的乡村旧俗、陈规陋习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匹配,如何移风易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规民约中,以新文化建设新农村亟待解决。如江西进贤县的西湖李家就制定了西湖李家村规民约与村民“八不准”条例,着力从孝顺老人、求知重教、讲理讲法、查处歪风等方面提高村民思想觉悟;在实施上,村规民约的推行应当注重教化。乡规民约并不是实际的法律条文,而是基于村民意志形成的道德规范,能够通过村民监督的形式来进行有效施行,但是遇上违反乡规民约的行为不应该仅以罚款等形式来惩戒,而是应该发挥其道德教化功能对村民进行教育;在宣传上,应该以多种形式在村内形成共识。乡规民约的制定不是以条文的制定为结束,而是立志形成人人遵守的内心观念。如开展乡村道德宣传教育,宣讲乡规民约内容等活动,帮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道德教育。
(三)发挥乡风典型的导向作用
文明的创建需要树立明确的价值导向,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蓬勃发展,使我们可以迅速便捷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和人物事迹。新闻媒介是宣传良好家风的载体,应当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形式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家风的深刻内涵,树典型、立标杆、带整体,从而凝聚文明合力。
在发挥榜样作用上可从三点来进行:一是应广泛开展家风主题活动。各基层、各乡镇应该围绕家风、家训开展系列活动,让文明的暖风吹到千家万户,如征文活动、诵读活动等,宣扬好家风、好家训、好人物。“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可谓之新乡贤……再宽泛一点说,只要有才能,有善念,有行动,愿意为农村建设出力的人,都可以称作新乡贤。”[25]二是通过评选乡村最美医生、最美教师、乡村好人等活动,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带动作用。新乡贤是在乡村建设中具有凝聚乡邻、榜样示范、道德引领的作用,能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江西省开展了一系列寻找“新乡贤”的活动,如2017年鹰潭市余江县开展2017年度“最美乡贤”表彰活动。三是建立教育文化基地和场所,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家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强调的是内在的影响力、感召力,具有不固定性。示范基地、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能够为村民解决精神食粮匮乏的困境,是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物质载体。2017年江西省首批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名单出炉,由各地市妇联推荐的包括汪山土库等22个家风家教示范基地上榜,为学习优秀家风家训文化提供了途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而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基因中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家风家训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核心元素,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丽乡村建设以文化为根,以农业为基,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无数个家庭好、家风好,才能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稳定,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社风党风,燃起全社会文明的火焰。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2]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6-61.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4]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1-02)[2018-12-18].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5]傅琼,陈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江西省的调研[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126-130.
[6]赵永平,王浩.擘画新时代“三农”的壮美图卷——从乡村振兴战略展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前景[EB/OL].(2017-12-28)[2018-12-18].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8/content_5250967.htm.
[7]欧阳祯人.中国古代家训的起源、思想及现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2(4):36-40.
[8]陈延斌,徐少锦.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2003:46.
[9]申亚欣.三句话读懂习近平的家国情怀[EB/OL].(2015-10-06)[2018-12-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06/c1001-27664791.html.
[10]习近平.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EB/OL].(2015-02-17)[2018-12-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17/c70731-26580958.html.
[11]傅琼,杨丹.礼仪文化与乡村社会和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4):475-481.
[12]于芳,施文辉,崔丽君.农村教育视角下的传统家族文化价值探析——以江西省“汪山土库”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6):131-134.
[13]岳丽丽.我国传统家训蕴意及其现代伦理价值[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0.
[14]陆睿.明清家训文献考论[D].杭州:浙江大学,2016.
[15]陈世林.家国情怀与江州义门陈氏之聚散[J].江汉论坛,2017(9):120-123.
[16]刘本锋.试析乡风文明建设的“瓶颈”[J].求实,2006(12):103-105.
[17]聂辰席.乡风文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J].求是,2009(13):31-32.
[18]郑百灵,周龙仁.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求实,2006(11):42-45.
[19]温丽华.优秀家风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内生动力价值与路径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11):115-120.
[20]陈燕红.优良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6(4):99-103.
[21]黄海.治理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变迁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32(6):28-34.
[22]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1:60.
[23]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3-24.
[24]王丹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237,239.
[25]吴晓杰.新农村呼唤新乡贤——代表委员畅谈新乡贤文化[EB/OL].(2016-03-13)[2018-12-18].http://news.gmw.cn/2016-03-13/content_1926775_2.html.
ExplorationonthePathofRuralFamilyTraditionConstructionundertheHistoricalPerspective:TakingtheFamilyTraditionCultureofGan-PoAreaasanExample
LI Ying,ZHANG Q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amily tradition is the endogenous power and booster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and it is an effective guarante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personal good character,promoting family prosperity and forming social atmosphere.Taking the excellent family tradition of Gan-Po Area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ural family tradition based on the aspects of self-cultivation,family management and life,and study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from the new era,focusing on the normative role of rural rules and regulations,giving full play to the typical guiding role of rural customs.
Keywords:rual revitalization stratrgy;rual family tradition construction;Gan-Po Area
黎瑛,张琪.历史观照下乡村家风建设路径探析——以赣鄱家风家训文化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1):127-134.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924(2019)01-0127-08
DOI:10.16195/j.cnki.cn36-1328/f.2019.01.15
收稿日期:2018-10-04
修回日期:2018-12-2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党建课题(16DJYB046)
作者简介:黎瑛(1966—),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育文化学研究,E-mail:ly66912@163.com。
(责任编辑:廖彩荣,英摘校译:吴伟萍)
标签:家风论文; 家训论文; 乡村论文; 文化论文; 家庭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婚姻道德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江西省高校党建课题(16DJYB046)论文;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