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强降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强降水,尺度,天气,葫芦岛市,闪电,锋面,偏振。
强降水论文文献综述
罗宇,高文娟,罗林艳,范嘉智,段思汝[1](2019)在《怀化地区强降水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的天顶静力延迟(ZHD)模型和本地化水汽权重平均温度(Tm)模型反演怀化地区GPS可降水量(GPS-PWV),并结合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资料分析了2017年怀化地区大气水汽变化及汛期14次暴雨以上降水过程的GPS-PWV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PS-PWV可较好反映怀化地区大气水汽变化。怀化地区可降水量-气压(PWV-P)分布月变化特征明显,冬季PWV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小,降水发生时气压较夏季平均高14.75 hPa;春季PWV逐步增大,降水发生时气压较冬季有所降低;夏季PWV为全年最高,降水发生时气压则降至全年最低值;秋季PWV-P数据逐渐分散并向可降水量低值区移动,分布情况逐步趋近冬季。2017年汛期怀化地区14次强降水过程中PWV均高于各月均值,最大小时降水量与最大PWV存在较好对应关系;降水开始前,PWV出现较明显上升,且多伴随气压较明显下降,可为局地强降水短临预警提供较好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孙敏,戴建华[2](2019)在《强降水和冰雹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个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夜间移动到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伴随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一次强对流过程,使用初始多源融合分析场对集合预报结果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上海南汇双偏振雷达基数据观测,对12~14 h预报时效的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及冰雹集合预报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分析了改进初始水物质分布,同时增加小尺度信息对于模式预报结果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对反射率因子预报的评估显示,初始场调整了水物质分布且增加了小尺度信息的试验(以下简称ADAS试验),对降水的范围、分布特征及评分都有明显改进(2)由于差分反射率在较小的距离内变化剧烈,对其准确预报难度较大,ADAS试验虽然预报强度偏强,但整体的位置和强度与实况更为接近,特别在大粒子预报方面具有更高的技巧,能够对微物理过程相关特征更好地进行描述;(3)使用地面人工观测和双偏振雷达观测对冰雹概率预报评估的结果显示,ADAS试验预报的高概率降雹区与观测落区接近,对冰雹落区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通过多源融合分析调整初始水物质分布并增加小尺度信息的集合预报试验改善了较长预报时效的强降水和冰雹概率预报,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双偏振变量预报具有区分强降水与冰雹的优势,通过与观测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评估模式对微物理过程描述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11期)
陈其旭,季厚瑜,陈旭[3](2019)在《南京浦口夏季强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南京市浦口1981—2017年夏季(5—9月)各类强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周期分析等统计方法,从时间和量级2个方面对各类强降水特征展开分析,以期为农业防灾减灾和精细化预报预警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7月上、中旬是致灾性连续暴雨和大暴雨高发期,100~150 mm的大暴雨发生频率最高,夏季暴雨量无明显突变,但具有显着的6年周期;(2)达暴雨预警级别强降水一般夜间开始,下午明显减弱,最强降水持续时间在12 h左右,短时强降水易发生在中午前后和傍晚;(3)有近4成的预警信号和一半以上的大暴雨都发生在2008—2017年,但小时最大雨量无明显增强;(4)39%的暴雨达到橙色预警标准,但红色仅有1次。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是浦口比南京主城区及周边强降水强度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3期)
徐亚钦,吴松涛,杨旺文,刘学华,黄艳[4](2019)在《浙江省梅雨锋强降水的锋生及环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浙中西(浙江省中部和西部)梅雨锋强降水的锋生及环流特征,以2016年6月15日一次典型梅雨为代表,采用ERA-INTERIM(0.25°×0.25°)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顶亮温和雷达资料,运用风场分解、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锋生与强降水的对应关系及环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典型梅雨处于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下,强降水区与中低层锋生区有较好对应。锋区维持时,强降水区伴随中层倾斜锋生和形变锋生;锋区南压时,强降水区伴随中层倾斜锋生和低层水平锋生。低层梅雨锋北侧为超地转偏西气流,南侧为非地转东南气流,它们分别影响了北侧非平衡偏北气流和南侧平衡西南气流的发展,从而影响锋生系统。在锋区存在低层地转偏差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形成次级环流上升支,锋后反之。此外,锋前低空纬向风为次地转,而锋后低空纬向风为超地转,高空纬向风为次地转,这进一步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发展。合成场中,在200 hPa西风槽槽后及槽前分别存在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显着增强区;在700 hPa浙北(浙江北部)地区存在东北气流显着增强区。合成锋生各分解项的水平及垂直分布与典型个例较类似。低层锋生主要由散度项贡献,形变项次之,倾斜项则起负作用;中层锋生主要由倾斜项贡献,形变项次之;高层锋消主要由倾斜项贡献。(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曾智琳,谌芸,朱克云[5](2019)在《2017年6月一次华南沿海强降水的对流性特征及热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华南北部或长江流域有锋面雨带活动时,华南沿海常常会出现对流性强降水,突发性很强,给预报造成很大的困惑。文章采用多种观测资料、ERA-Interim 0.125°×0.125°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15~16日华南北部的锋面雨带及沿海强降雨过程开展分析,对比了二者降水特征与环境条件,重点探讨了该次过程华南沿海强降雨的对流触发与维持,揭示了一种由边界层风切变强迫造成涡度持续发展的动力效应。结果表明:(1)锋面雨带与华南沿海强降雨在降水特征上有显着差异,并各有特点。锋面雨带以大尺度层状云降水和弱对流性降水为主,降水强度东段弱西段强。沿海强降雨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局地性强、落区集中、强降雨持续时间长、夜发性明显。(2)水汽方程诊断发现沿海强降雨在边界层水平水汽平流项、垂直水汽输送项比锋面雨带东段具有更大量级,大气层结反映出更深厚的暖层、湿层与对流不稳定,是二者降水强度及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3)莲花山、峨眉嶂造成气流侧向摩擦与正面阻挡促使漯河河谷内垂直涡度发展,暖湿空气堆积上升并达到自由对流高度,触发了华南沿海最初的降水。夜间建立的西南风急流使边界层垂直风速切变增强,水平涡度倾斜部分转化为垂直涡度发展,与风速水平切变造成的垂直涡度迭加,是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的动力机制。海陆边界摩擦差异造成水平、垂直两个方向的风切变增强,共同强迫垂直涡度发展是此次强降雨过程对流维持的动力效应。(4)ω方程诊断表明华南沿海强降雨由对流潜热释放造成的垂直上升速度占总垂直上升速度的39%~75%,持续、稳定的对流潜热释放是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的热力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锦程[6](2019)在《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形势的加剧,气象条件变化也变得愈加复杂。气象服务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作为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多发国家,强化气象服务能力有助于降低极端气象环境下的影响和危害。本文就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气象条件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希望为短时强降水和暴雨天气的预警和防范工作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21期)
昌立伟,贾岸斌,黄卓禹[7](2019)在《偏东风和地形的相互作用对湖南极端强降水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加密自动站雨量、实况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以及NCEP/FNL每日4次的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19日湖南的中部喇叭口地形处的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极端强降水是在大气环流形势稳定、弱的天气尺度背景下发生的;②不同地形影响下同等强度的对流云团在量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异常强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喇叭口地形附近或迎风坡处。③低层浅薄的偏东风的渗入和中小尺度地形的阻挡和强迫抬升作用,是极端强降水区域出现异常旺盛的上升运动的主要原因;④中层偏东风携带干冷空气侵入近地面发展旺盛的暖倒槽内,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地面浅薄的东风气流的长时间维持、南侧偏南气流的加强及地形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地形峡口处的中尺度切变线的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张晓芸,魏鸣,潘佳文[8](2019)在《FY-4闪电资料在厦门强降水监测预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FY-4上的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Mapping Imager,LMI)从静止轨道平台对视场覆盖范围内的闪电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观测,闪电资料为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提供了重要信息。为研究FY-4闪电资料监测预警强对流的能力,以2018年5月7日厦门暴雨为研究个例,利用FY-4闪电资料、FY-4亮温资料、厦门市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地面闪电定位网监测数据,研究闪电数据在强降水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FY-4闪电资料与地基闪电进行数据融合,有效减少了天基与地基闪电产品各自数据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和误差;闪电的移动轨迹与对流云团的移动轨迹相符,且在云团移动轨迹的前方;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和深对流内,闪电强度较强;闪电强度与雨强成正比,且闪电频数峰值多出现在降水峰值前45 min左右。(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孟振雄,唐帅,费杰,周春晓,于亚薇[9](2019)在《葫芦岛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天气形势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短时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是葫芦岛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对1988~2017年葫芦岛市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葫芦岛、绥中、兴城和建昌)和2012年7月以来区域自动站的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的葫芦岛、绥中和兴城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较位于西部山区的建昌多,而沿海地区以位于南部的绥中稍多,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到8月上旬,最多出现在午后和前半夜,区域自动站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月,8月和6月次之,5月和9月偶尔有之,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段与国家站的分布基本一致;葫芦岛市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高空冷涡型、高空槽型、高空低涡型和低空切变线型。(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9年10期)
于德财,高海燕,王怿萱[10](2019)在《甘肃中南部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况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出现在甘肃省中南部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暖湿的大陆高压、低层的切边线和地面锋面是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CAPE、K指数、假相当位温反映,强降水区具有较强的热力不稳定能量,且中层、低层均位于高能区。中低层水汽含量充沛,且具有较厚的湿层,从而具有有利于强降水天气出现的水汽条件。位于倒槽中的锋面提供了产生强对流所需的动力抬升。700hPa和500hPa的垂直速度的负值很大,说明低层和中层都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从而存在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动力条件。(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0期)
强降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系统,针对2015年4月28日夜间移动到江苏南部和上海地区,伴随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一次强对流过程,使用初始多源融合分析场对集合预报结果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上海南汇双偏振雷达基数据观测,对12~14 h预报时效的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及冰雹集合预报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分析了改进初始水物质分布,同时增加小尺度信息对于模式预报结果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对反射率因子预报的评估显示,初始场调整了水物质分布且增加了小尺度信息的试验(以下简称ADAS试验),对降水的范围、分布特征及评分都有明显改进(2)由于差分反射率在较小的距离内变化剧烈,对其准确预报难度较大,ADAS试验虽然预报强度偏强,但整体的位置和强度与实况更为接近,特别在大粒子预报方面具有更高的技巧,能够对微物理过程相关特征更好地进行描述;(3)使用地面人工观测和双偏振雷达观测对冰雹概率预报评估的结果显示,ADAS试验预报的高概率降雹区与观测落区接近,对冰雹落区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通过多源融合分析调整初始水物质分布并增加小尺度信息的集合预报试验改善了较长预报时效的强降水和冰雹概率预报,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双偏振变量预报具有区分强降水与冰雹的优势,通过与观测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评估模式对微物理过程描述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1].罗宇,高文娟,罗林艳,范嘉智,段思汝.怀化地区强降水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孙敏,戴建华.强降水和冰雹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个例试验[J].气象.2019
[3].陈其旭,季厚瑜,陈旭.南京浦口夏季强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徐亚钦,吴松涛,杨旺文,刘学华,黄艳.浙江省梅雨锋强降水的锋生及环流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9
[5].曾智琳,谌芸,朱克云.2017年6月一次华南沿海强降水的对流性特征及热动力机制研究[J].大气科学.2019
[6].张锦程.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气象服务分析[J].农家参谋.2019
[7].昌立伟,贾岸斌,黄卓禹.偏东风和地形的相互作用对湖南极端强降水的影响分析[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
[8].张晓芸,魏鸣,潘佳文.FY-4闪电资料在厦门强降水监测预警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9
[9].孟振雄,唐帅,费杰,周春晓,于亚薇.葫芦岛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天气形势特征分析[J].农技服务.2019
[10].于德财,高海燕,王怿萱.甘肃中南部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科技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