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世纪前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军事,半元音,北洋,音变,乐歌,分类学,女画家。
世纪前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蓓,戴新刚,杨阳[1](2019)在《21世纪前期中国降水预估及其订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全球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历史模拟数据以及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的偏差特征并进行了扣除模式气候漂移和一元对数差分回归订正。结果表明,模式降水在西部和北部明显偏多,东南沿海偏少;冷季(11月至次年4月)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模式降水偏多,暖季(5~10月)东南沿海季风区偏少。1956~2005年多模式集合平均历史模拟降水偏差中84%属于气候漂移,其余是偏差的非定常模态。扣除气候漂移后,RCP4.5情景下2006~2015年中国模式降水预估偏差减小90%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差百分率分布在±5%以内,仅在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中部等地区模式降水偏多10%~40%;暖季降水偏差分布与年降水量类似;冷季偏差较大,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检验表明,一元线性对数差分回归方程订正后,模式降水对于2006~2015年期间西南和江南中部的干旱少雨气候均能再现,且距平同号率高于多模式集合平均和扣除气候漂移的结果。用该方法对RCP4.5情景下2016~2035年模式预估降水进行订正,结果显示,南方(淮河以南)降水减少5%~20%,河套、内蒙古和华北北部减少20%~40%,东北南部、淮河流域、西北大部增加10%~40%及以上,东南沿海和台湾省降水增加10%~20%。以上降水预估结果说明,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前期持续十年的西南干旱会略有缓解,但南方降水偏少格局变化不大,淮河流域和叁江源区及其以西等地降水可能明显增加。中国降水异常分布总体呈现南北少、中间多的格局,但北方和西部高山地带的降水预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石路遥[2](2019)在《探测自然:19世纪前期英属印度的茶叶种植和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曾经长期控制世界茶叶贸易市场的垄断地位逾200年,西方人对此觊觎已久。来华传教士、英商、外交使团随员对茶叶信息的刺探成为欧洲茶叶植物分类学进步的基石。英国为在殖民地印度大陆上复制茶叶生产进行了诸多前期准备,包括在科学考察名义下组织的经济植物探险和在殖民地植物园进行的种植试验。伴随着实践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在19世纪中期以后英属印度的茶叶生产迅速崛起,晚清中国茶叶逐渐丧失掉原有的国际份额。(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5期)
徐林平,郭秀[3](2019)在《20世纪前期西南边疆汉族村落的生活费用解析——以滇东汉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前期,我国西南边疆受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较沿海边疆小,依旧保留了较为传统的小农经济。滇东汉村是"魁阁"成员胡庆钧先生调查的汉族村落。文章在胡老的调查基础上,对汉村因抗战、自然环境破坏、鸦片禁种等,造成滇东汉村家庭经济结构、家庭收入单一化,生活贫困进行分析,并试图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进行差异分析。(本文来源于《鄂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长伟,牛大勇[4](2019)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美台“秘密外交”管道一窥》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的前半期,美国与台湾当局在国民党残军撤离金叁角地区、美国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政策分歧。在正常交涉陷入僵局的情况下,美国中央情报局台北站负责人雷·克莱恩频频充当秘密协调双方政策的中间人。"邦迪—克莱恩—蒋经国"之间的联系,成为肯尼迪与蒋介石沟通的幕后管道,使得美台双方在关系紧张的危机时刻得以绕开官僚体制的障碍,在首脑之间形成直接、有效的沟通。这一"秘密外交"渠道的形成既体现了蒋介石对"外交"的高度专权,喜欢绕开"外交部门",指派私人使者进行交涉的风格,也体现了美台之间在冷战格局下要将深刻的矛盾隐藏不露的无奈。(本文来源于《美国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景[5](2019)在《二十世纪前期《北洋画报》所见的女性国画家及其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世纪中叶,在洋务运动所带来的务实开放、言论自由的影响下,报刊杂志纷纷兴起,成为近代传媒史的焦点和中心。当时全国的报刊主要以上海和天津为南、北中心,一九二六年,天津所办的报刊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多达四十六家,这使得天津成为当时新闻生产的中心。同在天津成立的《北洋画报》创刊于一九二六年七月七(本文来源于《荣宝斋》期刊2019年06期)
袁龙[6](2019)在《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20世纪前期,胡适、闻一多、李金发、梁宗岱、戴望舒、艾青、唐湜、袁可嘉、宗白华、朱光潜等人都对“意象”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不约而同、有意识地总结归纳诗歌意象创构与批评的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诗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意象诗学,吸收心理学等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他们关于意象的研究成果构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20世纪初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与发展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受中国古典意象诗学“贵意”倾向的影响,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引新鲜事物入诗,丰富了诗歌意象类型,拓展了诗歌意境,直接影响到白话新诗运动和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的发生。另一方面,意象主义诗学在理论上影响了胡适的“影像”论,在创作上影响了胡适的“具体的做法”。白话新诗创作注重意象,促使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不断发展和深化。涌现出闻一多的“幻象”论;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汲取象征主义诗学提出的象征主义意象论;宗白华的“动象”论;朱光潜的“直觉意象”论。20世纪叁四十年代中国意象诗学在战火硝烟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出现了艾青的“生活感觉”论;臧克家的“生活意象”论;唐湜的“诗质”论;袁可嘉的“意象类型”论。虽然20世纪前期中国诗人和学者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意象论,但他们都意识到“意象”的本体包含“意”“象”二元因素。因此,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在讨论意象的本体问题时,存在“贵意”与“尚象”两种倾向。“贵意”论者认为意象的“意”不但包含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等因素,而且包含西方诗学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直觉、想象、联想、理智、灵感等人的主观之“意”的观念。在传统意象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影响下,“尚象”论者从中西“象”范畴的叁大共同特征,即形象性、象征性和变动性来论“意象”之“象”。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还包含意象的创构论与批评论。意象的创构涉及“意”“象”二元关系的理解。在由感而知而行的意象创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生成论和情景交融论两种创构方式。宗白华和朱光潜关于意象和意境关系的论述表明:营造意境是表现动象或创构意象以有限表现无限,实现虚实相生、境生象外的审美追求。意象批评是欣赏者通过作品的意象沟通创造者的情志,对意象进行理解、还原、阐释、评判甚至再创造,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作品、直觉意象的欣赏批评过程中,存在理智、感觉、感觉的心象和共鸣四种心理活动。从事意象批评需具备敏锐的语言领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身处地的同情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广博的学识修养与分析比较的能力。总之,在中西文化汇流的背景下,当时的诗人和学者融合中西意象诗学,构建了集发展论、本体论、创构论与批评论于一体的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它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崔松虎[7](2019)在《论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朝鲜语半元音/j/、/w/的历时音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初刊杜诗谚解》(1481)及17世纪前期文献《重刊杜诗谚解》进行对比,考察了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朝鲜语半元音/j/、/w/的历时音变过程,并从语言的外在因素及内在因素等层面,试图探讨其演变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朝鲜语文》期刊2019年03期)
黄静[8](2019)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小麦进口问题研究(1930-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中国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麦向来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很少与外部发生贸易流通。但此种情况在近代出现了明显变化,一向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开始从国外进口粮食,并逐渐产生依赖,进口量不断攀升,小麦亦是如此情况。近近代中国市场的大门被迫向外打开后,小麦进口数量起初微乎其微,且整体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但自1921年起小麦进口数量开始不断增加,增速度不断提高,1932年达到顶峰。30年代前期中国小麦进口不仅数量巨大,还围绕其发生了棉麦借款、征收小麦进口税等相关重要事件,而大量进口小麦对中国小麦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这一阶段小麦进口问题更加复杂。1931年美麦借款和1933年棉麦借款事件,显示中国除商业贸易进口外,国民政府也成为外麦入华的一个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销售洋麦的推手。这两次借款发生在特定的背景下,用以物代现的特殊借款形式,使得大量美国小麦输入中国。协议的相关规定显示在借款中国民政府接受了许多不利的条件,但小麦运回国内后并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实际到手的借款缩水,并引发了国内市场的动荡。面对源源来华的洋麦,社会上要求限制小麦进口、制定小麦进口税的声音不断高涨。国内面粉工业和杂粮业立足各自利益对此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表现了国内面粉工业对洋麦的依赖。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各种形势下决定对小麦等粮食征收进口税。但此次征税行动对抑制小麦进口效果有限。外麦不断来华使中国小麦市场受其影响日深,受国际小麦价格跌落和国麦质量低劣的双重影响,国麦价格在30年代开始低落,并随着小麦进口情况发生波动。洋麦输入中国还使得国麦销路受阻,出现销售困难、丰收成灾的情况。洋麦影响着国麦价格和销售,使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状况愈加恶化。可以说30年代前期是各类围绕小麦进口事件集中发生的时段,也是近代小麦进口问题不断积累后的爆发时段。小麦进口映射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与特点。不论是主导引入小麦,还是制定关税控制进口,都显示了国民政府开始对小麦进口加以管制,是其对外建立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和对内加强控制的表现。小麦进口对市场的影响,则显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和剥削。(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彭建楠[9](2019)在《20世纪前期词体与新体乐歌的离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前期词学家虽然因尊体的立场而徘徊在文学革命的边缘,但也意识到词体的存续危机,龙榆生、叶恭绰等主动寻找词体与新文艺相融的机会,提出以词体为参鉴范式创作新体歌词的构想。萧友梅、黄自等音乐家也希望以词体为"文化要素",使本源于西方歌曲体裁的新体乐歌承接中国音乐文学传统。词学家与音乐家联合组织艺术社团,参鉴词体的特征创作了一批兼具声辞之美的新体乐歌,为新民族音乐的发展打开了一条路径,也增强了词体的时代性。但词体与新体乐歌植根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前者为传统士人阶层私享的古典文学体裁,后者则需发挥团结教育民众的社会功能。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众文艺运动的高涨,词学家与音乐家的关系逐渐疏离。但从文体的角度言,词体与新体乐歌的联结有着充分的合理性,值得当代创作者再次审视。(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腾煜[10](2019)在《17世纪前期英国陆军编练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6世纪开始,整个西欧在军事事务上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而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同样面临军事变革需求。因此,自亨利八世开始英国人便有意识地从欧洲大陆吸收先进的军事知识。到17世纪早期,尽管还没有建立正式的陆军,但英国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关于军队的编制、训练等各项实践的设想已经达到了一个当时看来比较先进的水平。军事手册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思想在英国国内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英国近代早期的军事手册起源于亨利八世时期,发展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到17世纪初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涵盖各兵种的编制、训练、日常管理以及军事工程和军事后勤等诸多方面,其中军队的编制和训练是其核心内容。本文意图通过分析、解读17世纪英国几本典型的军事手册,了解当时英国流行的陆军编练思想。本文第一章主要叙述英国近代军事手册出现的时代背景,包括近代早期英国的国内外局势以及欧洲军事学说的简要发展历程,以及这一时期印刷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第二章则是对军事手册的样貌进行的整体分析,以助于了解其在英国国内的出版状况,作者群体及其写作目的,以及在结构、体例方面的一些特征。第叁章、第四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当时一些有代表性的军事手册进行解读,包括当时的军事作家关于步兵、骑兵、炮兵不同兵种的装备和单兵战术的构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编制序列、训练规范以及部队的作战阵型,从细节处入手掌握17世纪前期英国人的建军思想。第五章主要借助西方的一些研究成果,考察军事手册中所体现的各类军事思想在17世纪初到内战爆发之后的传播和应用,进一步理解当时来自欧洲大陆的军事思想对英国陆军建设的指导作用。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拓展,首先归纳了16-17世纪欧洲大陆的军事思想通过军事手册这一载体在英国国内传播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英国军事变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征.最后根据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简要分析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对于英国政治、经济变革的间接推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世纪前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曾经长期控制世界茶叶贸易市场的垄断地位逾200年,西方人对此觊觎已久。来华传教士、英商、外交使团随员对茶叶信息的刺探成为欧洲茶叶植物分类学进步的基石。英国为在殖民地印度大陆上复制茶叶生产进行了诸多前期准备,包括在科学考察名义下组织的经济植物探险和在殖民地植物园进行的种植试验。伴随着实践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在19世纪中期以后英属印度的茶叶生产迅速崛起,晚清中国茶叶逐渐丧失掉原有的国际份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纪前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蓓,戴新刚,杨阳.21世纪前期中国降水预估及其订正[J].大气科学.2019
[2].石路遥.探测自然:19世纪前期英属印度的茶叶种植和实验[J].农业考古.2019
[3].徐林平,郭秀.20世纪前期西南边疆汉族村落的生活费用解析——以滇东汉村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9
[4].陈长伟,牛大勇.20世纪60年代前期美台“秘密外交”管道一窥[J].美国研究.2019
[5].王景.二十世纪前期《北洋画报》所见的女性国画家及其教育[J].荣宝斋.2019
[6].袁龙.20世纪前期中国意象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7].崔松虎.论15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朝鲜语半元音/j/、/w/的历时音变[J].中国朝鲜语文.2019
[8].黄静.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小麦进口问题研究(1930-1937)[D].山东大学.2019
[9].彭建楠.20世纪前期词体与新体乐歌的离合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张腾煜.17世纪前期英国陆军编练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