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接入承载论文_王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线接入承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接入网,无线接入,业务,网络,移动通信,前传,运营商。

无线接入承载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19)在《面向大容量无线业务接入的灵活光承载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云计算的无线接入网络(C-RAN)中基带处理单元(BBU)集中化管控的特点有利于移动网络联合的资源分配和数据处理,低功耗、精简的远端射频单元(RRU)则利于密集化的小区部署,增强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容量。前传作为BBUs和RRUs之间信息交互的高速通道,在C-RAN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光纤技术承载的前传网络中链路分配相对固定,架构不灵活,造成前传资源分配低效;承载能力受限的前传网络和日益增长的业务带宽需求之间也产生了冲突;不断扩大的网络规模造成了更多的能量消耗。本文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深入分析和开展了光纤技术承载的前传网络中的资源分配、负载均衡、带宽分配、能量效率等研究工作,从而尽可能提升前传网络的性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以下方面:(1)提出了一种时分与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WDM-PON)承载的前传网络中基于小区工作模式的资源调度分配算法。该算法针对C-RAN网络中的潮汐现象,基于小区激活、休眠等不同的工作模式,结合TWDM-PON时分复用和波分复用的特点,在满足小区带宽需求、网络拓扑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动态灵活地调整前传中波长的分配,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该算法在控制小区业务迁移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分配不同波长之间承载的业务量,降低了前传网络的负载不均衡。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资源分配低效、架构不灵活的前传网络,本文提出的TWDM-PON承载的前传中基于小区工作模式的资源调度分配算法在均衡网络负载的同时,随着网络中业务和休眠小区数量的变化,能够节省大约12%-87%的波长资源。此外,在算法实现过程中提出的自适应并行遗传算法相比非线性整型规划方法在获得可比拟的优化结果的同时,具有更低的时间复杂度,更适合于大规模的网络场景。(2)提出了一种面向多点协作传输的前传网络资源调度分配算法。该算法主要解决多个小区向边缘移动用户联合发送业务内容时在前传网络中造成的相同数据冗余传输的问题。其创新点在于通过结合小区联合发送机制、TWDM-PON下行广播特点,灵活的将前传数据冗余传输问题转换为协作小区簇分配对应从属虚拟光网络的问题,然后通过小区划分、前传网络拓扑重构,减少冗余数据传输,提升网络的带宽分配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限定协作小区簇大小以及用户平均请求带宽的情况下,随着边缘小区移动用户的增加,前传带宽分配效率最大可提升约65%,当小区簇数目增加时,不同情况下前传带宽分配效率有约15%-1 8%的增量。(3)提出了一种面向多媒体组播和异步传输的前传网络资源调度分配算法。该算法主要针对组播过程中向不同用户发送相同内容造成的前传网络带宽额外消耗的问题,在前传下行资源分配过程中考虑组播流数目、组播流平均速率以及组播用户组的大小等因素,灵活地构建前传拓扑,使得接收相同组播内容的用户和小区尽可能由少量的波长资源服务,然后利用TWDN-PON下行广播的方式避免带宽额外的消耗,提升前传带宽分配效率。此外,通过采用异步传输的方式将弹性的业务转移到非峰值阶段发送,也一定程度缓解了前传传输的压力。仿真结果表明,在限定多媒体组播流平均速率以及多媒体组播流数目的情况下,随着组播用户组中平均用户数量的增加,前传带宽效率最大可提升约45%。此外,采用异步传输的方式,前传波长资源使用的最大峰均值比下降了约32%。(4)提出了一种TWDM-PON承载的前传网络中的能量分配算法。该算法针对网络规模扩大与能量消耗之间的矛盾,通过考虑前传中有源器件的能量消耗和工作模式,构建了前传能量消耗模型,并基于业务变化动态的调整前传网络拓扑和有源器件的工作模式,从而实现能量效率的提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能量供给固定,低效的前传网络,在业务低谷阶段,前传能量效率最大可提升约88%。(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5)

唐志军[2](2015)在《基于标识承载的车路协同无线综合接入通信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基于IP架构的专用无线接入通信网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车路协同专用无线接入通信网作为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主要方案之一,通过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能够全方位实现人、车、路之间的信息交互,进而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然而,使用IP协议组建车路协同专用通信网存在不支持移动性、对网络终端接入缺乏有效管控等问题。因此,探索既能对终端提供移动支持又能对终端接入实现有效管控的专用通信网不仅具有技术研究意义,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针对车路协同专用通信网对终端移动性及可管可控接入的实际需求,在对主要标识承载接入网技术全面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以IP承载技术为核心支撑网络,研究并给出了一种基于LISP技术的标识承载无线综合接入网构架,并就该网络构架中终端编址和地址管理方法开展了具体研究;通过对移动IP和LISP_MN协议两者优点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标识承载接入网络终端移动支持方法:设计并采用了一种利用标识承载接入控制映射技术,有效实现了在网络层对终端的可管可控接入;给出了基于NAT转换技术的标识承载接入网与IP网络互联方案,并就标识承载接入网信息推送方法进行了探讨。论文对基于标识承载的接入网中关键性技术进行了工程实现研发,构建了相应的标识承载接入实验网络,并对关键性技术开展了运行验证,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标识承载接入网络技术在支持终端移动接入及可管可控接入等方面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研究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5-04-01)

阮勇[3](2014)在《无线接入网IP化在长期演进业务承载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IP(网际协议)的无线接入网络可以很好降低LTE(长期演进)业务的承载建设难度,同时实现用户感知和利益的最大化。从业务模型、承载方案、网络结构、流量模型等方面来探讨LTE业务的分组承载网络架构和应用。(本文来源于《江苏通信》期刊2014年03期)

陈海波,冯巍,李万如,梁潞璐,杨俊[4](2011)在《基于IP无线基站接入(IP RAN)承载网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RAN(radio access network)即从无线基站到基站控制器之间的传送网络。RAN通常为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多以MSTP,微波等传统传输产品组网为主。IPRAN解决方案即为RAN的IP化,重在解决该领域的网络平滑演进和设备互联互通性,以及端到端时钟方案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10-11)

李显文[5](2009)在《移动无线接入IP承载演进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信业务迅猛发展促进了移动网络IP化进程。针对移动运营商现网架构和业务环境,文章分析了无线接入网的IP化需求,并阐述了无线接入全IP承载的演进方向及过渡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移动通信》期刊2009年06期)

吴旻[6](2008)在《IP系列之五 以IP/MPLS方式承载移动无线接入网》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P/MPLS作为无线接入网(RAN)基础承载架构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以合适的成本适应正在推进的移动网络扩展需求。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宽带正在以广泛部署HSPA和EVDO的方式进入移动通信,从而引发了更多、更新的应用和服务。移动网络建设中的一些最大挑战在于RAN中存在的回程(backhaul)和汇聚问题。当前大约有25%的管理(本文来源于《通信世界》期刊2008年16期)

袁剑[7](2007)在《3G无线接入网传输承载方案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无线接入网(UTRAN)在引入高速下行数据分组接入(HSDPA)、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等新技术,以及3GPP的R5版本将交换网络升级为IP内核后传输承载网络的新需求,提出了基于城域传送网的传输承载方案和部署建议。(本文来源于《通信与信息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徐荣[8](2006)在《3G无线接入网IP化传送承载方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3GPPR5版本后无线接入网(UTRAN)在选择IP化发展背景下对传输承载网络的新需求,分析了RNC和NodeB接口的使用方法和传送承载方式,剖析了3G无线接入网IP化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了基于城域传送网和城域数据网的各种传输承载方案和部署建议。(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06年08期)

唐自华[9](2004)在《开拓无线通信市场——访RAD数据通信公司无线接入产品暨以太网承载传统业务产品线经理Ramon Horkany》一文中研究指出RAD数据通信公司是国际公认的高质量数据通信和电信应用接入设备的主要制造商。该公司为服务提供商、新老运营商以及企业内部网络提供数据和话音传输的各种解决方案,在节省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提高了竞争力和利润率。能够帮助用户和运营商成功完成从传统接入网络和业务到下一代接入基础设施及业务的平滑过度。目前,有150多个运营商选择RAD的产品。19个分布各地的RAD公司办事处和遍及105个国家的200多个分销商为这些用户提供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1997年成立的RAD中国公司目前管理着八家一级代理的中国公司为其合作伙伴与用户提供售前、售后、及市场等领域的全面支持,成为RAD总部与中国市场之间的纽带与桥梁。RAD在中国的客 户遍布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邮电、交通、电子、能源、金融、军队、政府机构和电信设备制造商。日前,RAD数据通信公司宣布推出新型AirMux-104TMTDM和以太网多路复用器,进入无线市场。由此,记者采访了RAD数据通信公司无线接入产品暨以太网承承传统业务产品线经理RamonHorkany。(本文来源于《中国数据通信》期刊2004年08期)

无线接入承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今基于IP架构的专用无线接入通信网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车路协同专用无线接入通信网作为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主要方案之一,通过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能够全方位实现人、车、路之间的信息交互,进而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然而,使用IP协议组建车路协同专用通信网存在不支持移动性、对网络终端接入缺乏有效管控等问题。因此,探索既能对终端提供移动支持又能对终端接入实现有效管控的专用通信网不仅具有技术研究意义,而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针对车路协同专用通信网对终端移动性及可管可控接入的实际需求,在对主要标识承载接入网技术全面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以IP承载技术为核心支撑网络,研究并给出了一种基于LISP技术的标识承载无线综合接入网构架,并就该网络构架中终端编址和地址管理方法开展了具体研究;通过对移动IP和LISP_MN协议两者优点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标识承载接入网络终端移动支持方法:设计并采用了一种利用标识承载接入控制映射技术,有效实现了在网络层对终端的可管可控接入;给出了基于NAT转换技术的标识承载接入网与IP网络互联方案,并就标识承载接入网信息推送方法进行了探讨。论文对基于标识承载的接入网中关键性技术进行了工程实现研发,构建了相应的标识承载接入实验网络,并对关键性技术开展了运行验证,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标识承载接入网络技术在支持终端移动接入及可管可控接入等方面的有效性,实用性,以及研究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线接入承载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刚.面向大容量无线业务接入的灵活光承载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2].唐志军.基于标识承载的车路协同无线综合接入通信网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

[3].阮勇.无线接入网IP化在长期演进业务承载上的应用[J].江苏通信.2014

[4].陈海波,冯巍,李万如,梁潞璐,杨俊.基于IP无线基站接入(IPRAN)承载网技术[C].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2011

[5].李显文.移动无线接入IP承载演进策略探讨[J].移动通信.2009

[6].吴旻.IP系列之五以IP/MPLS方式承载移动无线接入网[J].通信世界.2008

[7].袁剑.3G无线接入网传输承载方案选择[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7

[8].徐荣.3G无线接入网IP化传送承载方案的研究[J].电信科学.2006

[9].唐自华.开拓无线通信市场——访RAD数据通信公司无线接入产品暨以太网承载传统业务产品线经理RamonHorkany[J].中国数据通信.2004

论文知识图

异构网络协作传输场景Fig.6-7Scenari...一5:无线接入承载的成功建立过程...类业务网络架构图无线接入承载分配过程一1UMTS承载业务体系结构移动网络的QoS架构

标签:;  ;  ;  ;  ;  ;  ;  

无线接入承载论文_王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