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包括檐沟和连接于檐沟底部的回收管;回收管的底部连通有收集箱,且收集箱上连接有输出管,输出管上设置有阀门;檐沟内增设有底部开口设置的过滤筒,过滤筒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过滤筒位于回收管的管口的正上方,过滤筒固定于檐沟内壁上;过滤筒内设置有清扫装置;清扫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过滤筒内的转轴,转轴和过滤筒同轴设置;转轴的顶部穿过过滤筒的顶部并连接有电机;转轴上位于过滤筒内部的位置固定有清扫刷,清扫刷的刷毛抵紧于过滤筒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筒对雨水中的脏物进行过滤,并且利用清扫组件对过滤筒内壁进行清扫,从而提高雨水的纯净度,增强雨水的收集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包括檐沟(1)和连接于所述檐沟(1)底部的回收管(12);所述回收管(12)的底部连通有收集箱(2),且所述收集箱(2)上连接有输出管,所述输出管上设置有阀门(21);其特征在于:所述檐沟(1)内增设有底部开口设置的过滤筒(4),所述过滤筒(4)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1);所述过滤筒(4)位于回收管(12)的管口的正上方,且所述过滤筒(4)固定于檐沟(1)内壁上;所述过滤筒(4)内设置有清扫装置(5);所述清扫装置(5)包括转动连接于过滤筒(4)内的转轴(51),所述转轴(51)和过滤筒(4)同轴设置;所述转轴(51)的顶部穿过过滤筒(4)的顶部并连接有电机(52);所述转轴(51)上位于过滤筒(4)内部的位置固定有清扫刷(53),所述清扫刷(53)的刷毛抵紧于过滤筒(4)的内壁上。
设计方案
1.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包括檐沟(1)和连接于所述檐沟(1)底部的回收管(12);所述回收管(12)的底部连通有收集箱(2),且所述收集箱(2)上连接有输出管,所述输出管上设置有阀门(21);其特征在于:所述檐沟(1)内增设有底部开口设置的过滤筒(4),所述过滤筒(4)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1);所述过滤筒(4)位于回收管(12)的管口的正上方,且所述过滤筒(4)固定于檐沟(1)内壁上;所述过滤筒(4)内设置有清扫装置(5);所述清扫装置(5)包括转动连接于过滤筒(4)内的转轴(51),所述转轴(51)和过滤筒(4)同轴设置;所述转轴(51)的顶部穿过过滤筒(4)的顶部并连接有电机(52);所述转轴(51)上位于过滤筒(4)内部的位置固定有清扫刷(53),所述清扫刷(53)的刷毛抵紧于过滤筒(4)的内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檐沟(1)和回收管(12)之间增设有雨水斗(11),所述雨水斗(11)的横截面自上而下呈缩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檐沟(1)的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有沉淀区(3),所述沉淀区(3)绕雨水斗(11)的外围一圈设置,且所述过滤筒(4)的底部位于雨水斗(11)和沉淀区(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斗(11)和沉淀区(3)之间形成有过渡平台(8),所述过滤筒(4)的底部固定有外缘板(42);所述外缘板(42)上穿设有多个固定螺栓(421),且所述固定螺栓(421)和过渡平台(8)螺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缘板(42)远离过滤筒(4)的一端固定有环板(424),所述环板(424)抵紧于所述沉淀区(3)内靠近雨水斗(11)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缘板(42)与过渡平台(8)之间增设有密封圈(6),所述密封圈(6)位于雨水斗(11)和固定螺栓(42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缘板(42)上表面对应固定螺栓(421)的位置开设有隐蔽槽(422),所述固定螺栓(421)的螺栓头隐藏于隐蔽槽(422)内;且所述隐蔽槽(422)的槽口位置过盈配合有橡胶塞(423)。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管(12)位于檐沟(1)的中部位置,且所述檐沟(1)的两端至沉淀区(3)外圈之间增设有导向坡(13),所述导向坡自檐沟(1)端部向沉淀区(3)倾斜向下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刷(53)在转轴(51)上对称固定有两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52)的外部套设有保护罩(7),所述保护罩(7)底部固定于过滤筒(4)顶部,且所述过滤筒(4)底部位于保护罩(7)内部的区域未开设通孔(41)。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给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屋顶边缘会设置檐沟,用于收集低落到屋顶上的雨水,防止雨水沿着屋顶边缘低落。
授权公告号为CN20489905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屋面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檐沟以及位于檐沟出水口下方的雨水斗,所述檐沟倾斜设置,檐沟出水口位于低位端,檐沟底部为带有多个透水孔的排水区;排水区上滑动配合有用于封闭或开放透水孔的挡板;檐沟外部安装有用于驱动挡板的电动推杆。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檐沟内会堆积飘落的树叶或者其他脏物,即使有有挡板的存在也会出现透水孔和雨水斗被堵塞的情况,导致排水的效果下降。
需要提供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能够提高雨水收集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降低檐沟被堵塞而发生内涝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包括檐沟和连接于所述檐沟底部的回收管;所述回收管的底部连通有收集箱,且所述收集箱上连接有输出管,所述输出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檐沟内增设有底部开口设置的过滤筒,所述过滤筒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过滤筒位于回收管的管口的正上方,且所述过滤筒固定于檐沟内壁上;所述过滤筒内设置有清扫装置;所述清扫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过滤筒内的转轴,所述转轴和过滤筒同轴设置;所述转轴的顶部穿过过滤筒的顶部并连接有电机;所述转轴上位于过滤筒内部的位置固定有清扫刷,所述清扫刷的刷毛抵紧于过滤筒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手收集于檐沟内部后,经过过滤筒的过滤流动到回收管内,并输送到收集箱进行收集。檐沟内随着水流运动的树叶等脏物被阻挡于过滤筒外部,而过滤筒内部的清扫刷在电机作用下旋转并对过滤筒进行刷洗,使得过滤筒始终处于通畅的状态,从而提高了水流的流动效率以及收集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檐沟和回收管之间增设有雨水斗,所述雨水斗的横截面自上而下呈缩小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檐沟中的水到回收管中时,由于回收管的管口较小,会导致水流停滞的情况出现。雨水斗的设置能够使得水流流进的截面逐步缩小,对水流进行缓冲,避免了水流流速过快导致回收管管口被气压堵死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檐沟的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有沉淀区,所述沉淀区绕雨水斗的外围一圈设置,且所述过滤筒的底部位于雨水斗和沉淀区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檐沟内的雨水流动到雨水斗的过程中,会经过沉淀区。由于沉淀区的底部较低,树叶等脏物会滞留于沉淀区内,而当沉淀区内的水面高于檐沟底壁时,水流会通过通孔进入到过滤筒内。从而提高了对檐沟内雨水的过来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斗和沉淀区之间形成有过渡平台,所述过滤筒的底部固定有外缘板;所述外缘板上穿设有多个固定螺栓,且所述固定螺栓和过渡平台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过滤筒的拆卸和安装,当过滤筒需要维修时,可以将过滤筒拆卸并进行检查或者更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缘板远离过滤筒的一端固定有环板,所述环板抵紧于所述沉淀区内靠近雨水斗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对过滤筒的固定效果,从而增强清扫刷运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缘板与过渡平台之间增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雨水斗和固定螺栓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过滤筒和过渡平台之间的固定效果和密封效果。由于固定螺栓位于密封圈和环板之间,能够减少雨水之间与固定螺栓的接触,从而延长固定螺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缘板上表面对应固定螺栓的位置开设有隐蔽槽,所述固定螺栓的螺栓头隐藏于隐蔽槽内;且所述隐蔽槽的槽口位置过盈配合有橡胶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固定螺栓进行保护,降低固定螺栓生锈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收管位于檐沟的中部位置,且所述檐沟的两端至沉淀区外圈之间增设有导向坡,所述导向坡自檐沟端部向沉淀区倾斜向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雨水在重力作用下加快流动到过滤筒内,提高了收集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扫刷在转轴上对称固定有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转轴两侧受力均匀,从而提高转轴转动过程中清扫刷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对过滤筒的清扫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的外部套设有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底部固定于过滤筒顶部,且所述过滤筒底部位于保护罩内部的区域未开设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电机进行保护,从而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设置过滤筒对雨水中的脏物进行过滤,并且利用清扫组件对过滤筒内壁进行清扫,从而提高雨水的纯净度,增强雨水的收集效率;
2.设置沉淀区,先对脏物进行沉淀后再进行过滤,从而增强雨水的收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檐沟;11、雨水斗;12、回收管;13、导向坡;2、收集箱;21、输出管;211、阀门;3、沉淀区;4、过滤筒;41、通孔;42、外缘板;421、固定螺栓;422、隐蔽槽;423、橡胶塞;424、环板;5、清扫装置;51、转轴;52、电机;53、清扫刷;6、密封圈;7、保护罩;8、过渡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建筑雨水回收装置,包括檐沟1。檐沟1的底部依次连通有雨水斗11和回收管12,雨水斗11位于檐沟1的中部位置。且雨水斗11的横截面自上而下呈缩小设置。回收管12的底部连通有收集箱2,收集箱2上连接有输出管21。输出管21上设置有阀门211,便于收集箱2内的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参照图2,檐沟1的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有沉淀区3,沉淀区3绕雨水斗11的外围一圈设置。檐沟1的两端至沉淀区3外圈之间增设有导向坡13,导向坡13自檐沟1端部向沉淀区3倾斜向下设置。雨水斗11和沉淀区3之间形成有水平的过渡平台8,过渡平台8上固定有过滤筒4。
过滤筒4是一个底部开口的圆筒状结构,过滤筒4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1。过滤筒4位于回收管12的管口的正上方。
为了提高过滤筒4的过来效果,过滤筒4内设置有清扫装置5。清扫装置5包括转轴51、连接于转轴51上的电机52以及固定于转轴51上的清扫刷53。
转轴51沿竖向转动连接于过滤筒4的顶部,且转轴51和过滤筒4同轴设置。转轴51的顶部穿过过滤筒4的顶部并与电机52连接,电机52固定于过滤筒4的顶部。电机52的外部套设有保护罩7,保护罩7底部固定于过滤筒4顶部,且过滤筒4底部位于保护罩7内部的区域未开设通孔41。
参照图2-3,清扫刷53固定于转轴51上位于过滤筒4内部的部分,且清扫刷53在转轴51上对称固定有两个。清扫刷53沿竖向延伸设置,且在清扫刷53转动过程中,清扫刷53的刷毛抵紧于过滤筒4的内壁上。
为了便于过滤筒4的安装和拆卸,过滤筒4的底部固定有水平的外缘板42,外缘板42上穿设有多个固定螺栓421,且固定螺栓421和过渡平台8螺纹配合。外缘板42上表面对应固定螺栓421的位置开设有隐蔽槽422,固定螺栓421的螺栓头隐藏于隐蔽槽422内;且隐蔽槽422的槽口位置过盈配合有橡胶塞423。
外缘板42的底部嵌设有密封圈6,密封圈6抵紧于外缘板42与过渡平台8之间,且密封圈6位于雨水斗11和固定螺栓421之间。外缘板42远离过滤筒4的一端固定有环板424,环板424抵紧于沉淀区3内靠近雨水斗11的一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雨水在导向坡13的作用下运动到沉淀区3内,雨水中的赃物进过沉淀后,雨水通过通孔41流入到过滤筒4内。同时,过滤筒4内的清扫刷53持续转动,对过滤筒4进行清扫。雨水通过雨水斗11进入到回收罐内,最后收集于收集箱2中。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设置雨水或者湿度感应装置,使其与电机52信号连接,用于控制电机52的启闭。也可以人工进行电机52的启闭,操作人发现下雨后可以自行开启电机52,当雨停后再关闭电机52。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0077.2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620166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E03B 3/02
专利分类号:E03B3/02;E04D13/064;B08B1/04
范畴分类:36B;
申请人:浙江蓝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蓝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30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余杭塘路冠苑13幢308、310-312、314-315室
发明人:唐艳;邱望
第一发明人:唐艳
当前权利人:浙江蓝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