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室内机,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导风板组件安装在空调出风口处,包括: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上侧,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外部,也可向内旋转直至关闭出风口;内导风板,内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下壁,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风道外,也可收纳至出风口风道内;所述出风口风道下壁设置有放置内导风板的凹槽;本实用新型由于内导风板使用时,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风道外,收纳时,可放置在出风口风道下壁的凹槽内,从而解决导风板对出风效果的影响。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导风板组件,安装在空调出风口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上侧,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外部,也可向内旋转直至关闭出风口;内导风板,内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下壁,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风道外,也可收纳至出风口风道内;所述出风口风道下壁设置有放置内导风板的凹槽。
设计方案
1.一种导风板组件,安装在空调出风口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上侧,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外部,也可向内旋转直至关闭出风口;
内导风板,内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下壁,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风道外,也可收纳至出风口风道内;
所述出风口风道下壁设置有放置内导风板的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深度与所述内导风板的厚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风板的转动连接处位于出风口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还设置有下驱动组件,所述下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内导风板进行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壁,或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壁与空调器的前面板所形成的夹角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风板还设有转动臂,所述外导风板通过所述转动臂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风板的迎风面为内凹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风板在闭合状态下,所述外导风板表面与空调器的前面板的表面平齐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还设置有上驱动组件,所述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外导风板进行转动。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上具有出风口;
出风口处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家用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主要是实现风向的控制功能。在制冷、制热模式下,用户可以通过调整导风板的角度来改变空调出风的方向。根据空气冷热循环原理,冷空气比常温下的空气密度大,制冷时出风应该往上吹,冷空气下沉使整个房间降温;热空气的密度比常温下的空气密度小,制热时出风适宜往下吹,热空气上升,从而使整个房间升温。然而,目前的空调器出风口一般只安装有一条导风板,而且转动角度较小,使得送风方向的调整受到限制,以至于在制冷、制热时的出风角度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
为了使得空调送风时具有更好的风向导向性,市面上出现了在出风口处设置双导风板结构的空调器,但是为了实现更大的转动角度,双导风板的转动中心都位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内部,从而影响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室内机,以解决导风板对出风效果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导风板组件,安装在空调出风口处,包括:
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上侧,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外部,也可向内旋转直至关闭出风口;
内导风板,内导风板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下壁,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风道外,也可收纳至出风口风道内;
所述出风口风道下壁设置有放置内导风板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凹槽深度与所述内导风板的厚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内导风板的转动连接处位于出风口位置。
优选的,所述导风板组件还设置有下驱动组件,所述下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内导风板进行转动。
优选的,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壁,或所述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壁与所述空调器的前面板所形成的夹角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外导风板还设有转动臂,所述外导风板通过所述转动臂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侧。
优选的,所述外导风板的迎风面为内凹弧面。
优选的,所述外导风板在闭合状态下,所述外导风板表面与所述空调器的前面板的表面平齐过渡。
优选的,所述导风板组件还设置有上驱动组件,所述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外导风板进行转动。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具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置有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导风板组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风板组件,由于内导风板使用时,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风道外,收纳时,可放置在出风口风道下壁的凹槽内,从而解决导风板对出风效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实施例处于制热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实施例处于制冷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实施例处于组合扫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1;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实施例处于组合扫风的结构示意图2;
其中,外导风板10;内导风板20;出风口风道30;出风口风道下壁31;出风口风道上壁32;凹槽311;出风口40;空调器前面板50;转动臂11;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处12;内导风板转动连接处21;机体1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附图2~5中的箭头均表示为气流方向。
参考图1~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中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一起组成空调器,用于调节室内环境温度。空调器可以为分体挂壁式空调器,而且空调器可以为单冷机或单暖机。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均以空调器为冷暖机为示例进行说明,空调室内机包括制热模式、制冷模式和组合扫风模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出风口的机体100,以及安装在空调出风口40处的外导风板 10和内导风板20,所述外导风板10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30 上侧,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40外部,也可向内旋转直至关闭出风口40;本实施例中的内、外是指机体100外以及机体100 内。另外,外导风板10的面积等于或略大于出风口40面积,所以外导风板10在闭合状态时能将出风口40覆盖,从而防止灰尘进入空调出气口40,减少空调清洗的次数,也可进一步提高空调的美观性。所述内导风板20转动连接在出风口风道下壁31,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风道30外,也可收纳至出风口风道30内。所述出风口风道下壁31设置有放置内导风板20的凹槽311。由于内导风板20使用时,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风道外,收纳时,可放置在出风口风道下壁的凹槽311内,从而解决导风板对出风效果的影响。本实施例中的上侧、下侧是指风道径向方向的上方和下方。从面积大小来看,外导风板10为大导风板和内导风板20为小导风板。
优选的,所述凹槽311深度与所述内导风板20的厚度相同,从而保证出风口风道30的平齐,能防止内导风板20对出风的阻挡。
优选的,所述内导风板的转动连接处位于出风口40位置。从而保证内导风板20能最大程度延伸到出风口风道30外,使风吹得更远。
优选的,所述外导风板10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壁 32,或所述外导风板10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壁32与所述空调器的前面板50所形成的夹角位置处。该设计使得外导风板10向外转动的角度更大。同时,外导风板10还设有转动臂11,所述外导风板10通过所述转动臂11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口风道上侧。制作时,外导风板10和转动臂11可以一体成型。转动臂11的使用有效防止了外导风板10在转动过程中与空调器前面板50发生干涉。外导风板转动连接处12位置直接影响外导风板10的转动角度。根据客户的要求,在设计上该转动连接处可以设置在出风口风道30上侧任意位置,只要保证外导风板能向外旋转至出风口40外部,也可向内旋转直至关闭出风口40即可;当然,转动臂11的结构和形式有很多种,本实用新型不对转动臂的具体结构和形式进行限定。
优选的,所述导风板组件还设置有上驱动组件,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外导风板10进行转动。同时,所述导风板组件还设置有下驱动组件,下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内导风板20进行转动。上述驱动组件可以是步进电机,本实施例中采用双电机的驱动方式,从而可以方便单独对外导风板10或内导风板20进行角度调节。
优选的,所述外导风板10的迎风面为内凹弧面,该设计使得气流更好的沿着外导风板10的迎风面进行流动。
优选的,所述内导风板转动连接处21位置设置有通风间隙,在制冷模式下,该间隙保证了有部分冷风从间隙中流出,避免凝露的问题。
在待机状态时,内导风板20收纳至出风口风道下壁31内侧,外导风板10将出风口完全覆盖。为了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闭合状态下,所述外导风板10表面与所述空调器的前面板50的表面平齐过渡。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优选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和叠加。
下面结合附图2~5,对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参照图2,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状态时,控制所述外导风板 10向外旋转至与出风方向大体垂直;该方式使得出风口吹出的热风在外导风板10的阻隔下,对热风进行向下导风,由于热空气的密度比常温下的空气密度小,向下方吹的热风自然向上扩散,使得整个空间的温度相对更均匀地升高,从而提高制热的舒适性。
参照图3,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状态时,控制所述外导风板10 向外旋转至与出风方向大体平行;控制所述内导风板20运动至与出风方向大体平行或略微上翘。该方式使得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在外导风板10以及内导风板20的导向下,实现水平或斜向上的送风方式,由于冷空气的密度比常温下的空气密度大,吹出的冷空气自然下沉,在该状态下冷风不会直接吹到人体身上,避免引起头疼感冒等空调病,提高制冷的舒适性。
在开启制冷模式时,先控制外导风板10向外旋转至预定角度后,再控制内导风板20运动到预设角度。在该打开过程中,由于对两个导风板进行了错位操作,可以有效避免其两者发生干涉。同时,该打开方式犹如花蕾绽放的效果,美化了空调出风口打开时的外观效果,体现艺术感受。
在关闭制冷模式时,先控制内导风板20运动到一定角度后,再控制内导风板20和外导风板10同步运动至闭合状态。该关闭方式,首先避免了两导风板发生干涉,另外,比分别单独关闭导风板缩短了等待时间。
参照图4、图5,空调室内机处于组合扫风模式时,控制外导风板和内导风运动至预定位置,如控制所述外导风板10向外旋转打开所述出风口40,控制所述内导风板20运动至与出风方向大体平行或略微上翘;并控制所述外导风板10相对出风口向内或向外作交替运动。
优选的是:控制所述外导风板10向外旋转打开所述出风口 40,控制所述内导风板20运动至与出风方向大体平行或略微上翘;并控制所述外导风板10和内导风板20相对出风口同时向内或同时向外作交替运动。参照图4当外导风板10和内导风板20相对出风口同时向内运动时,相互之间形成的风口减小,风压加大,风速提高,可以让风吹的更远,更有力;参照图5,当外导风板10和内导风板20同时相对出风口向外运动时,送风范围扩大,风压减小,让风更柔和;以上向内和向外运动按正弦波周期性运动,让出风阵发式送出,形成阵阵柔风,模拟自然风效果让人有秋风阵阵的感觉,达到提高使用舒适性的效果;并且送风角度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可以实现远距离送风,近距离送风各种需求。
在开启组合扫风模式时,先控制外导风板10向外旋转至预定角度后,再控制内导风板20运动到预设角度。在该打开过程中,由于对两个导风板进行了错位操作,可以有效避免其两者发生干涉。同时,该打开方式犹如花蕾绽放的效果,美化了空调出风口打开时的外观效果,体现艺术感受。
在关闭组合扫风模式时,先控制内导风板20运动到一定角度后,再控制内导风板20和外导风板10同步运动至闭合状态。该关闭方式,首先避免了两导风板发生干涉,另外,比分别单独关闭导风板缩短了等待时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4701.2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3(武汉)
授权编号:CN209706313U
授权时间:20191129
主分类号:F24F13/14
专利分类号:F24F13/14;F24F11/79
范畴分类:35C;
申请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40MD
发明人:雍文涛;彭杰林
第一发明人:雍文涛
当前权利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梁嘉琦;冯剑明
代理机构:44205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