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催化改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柴油,纳米,油层,金属,流化床,油酸。
催化改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玲,师建宇,宋维虹,王娜[1](2019)在《催化装置回炼直馏柴油和改质柴油效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直馏柴油和改制柴油进催化装置回炼后的产品分布,结合当期产品价格,根据柴油调和不同情况,对比分析催化装置回炼直馏柴油和改制柴油产生的效益,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4期)
李彦平,张辉,崔盈贤,李辰宇,李建虎[2](2019)在《双功能金属纳米晶/水合肼体系催化稠油原位裂解加氢降黏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裂解加氢技术在高温条件下使稠油大分子催化裂解,并通过加氢提高产物的氢/碳比,从而降低稠油黏度,提高产物轻质化程度。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Ni、Pd及Ni-Pd合金纳米晶催化剂,并采用水合肼(N_2H_4·H_2O)作为供氢剂,对南堡油田稠油进行催化裂解加氢降黏研究。利用永磁旋转搅拌高压釜模拟地层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利用HSC Chemistry软件分析了供氢剂的热力学性质,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纳米晶可促进稠油大分子裂解并使供氢剂分解释氢,其中钯纳米晶/水合肼体系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好。与原油样品相比,改质后油样重质组分质量分数减少8.34百分点,降黏率达到91.3%。根据文献对稠油黏度降低的可能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改质后的稠油黏度显着降低,可为稠油有效开采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3期)
成浪[3](2019)在《稠油催化改质降粘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快速发展,常规轻质原油供给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高效快速开采储备量巨大的稠油成为各国研究热点。稠油具备的高粘度、低流动性性质导致其开采及输送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催化改质降粘技术是利用催化剂催化稠油裂解,降低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提高饱和分、芳香分含量,以永久性降低粘度,提高稠油流动性,从而提高稠油采收率及管道输送率。本文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稠油A/B做了基本的物理性质分析,这包括粘度、粘温曲线、密度、含水率、SARA以及元素分析。选择了钼、铁、钴叁种过渡金属元素作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并用油酸加以改性,最终制备出了油酸钼、OA-Fe_2(MoO_4)_3、OA-CoFe_2O_4叁种油溶性催化剂,用于新疆克拉玛依稠油A/B室内催化降粘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首先是考察了供氢剂四氢萘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其次是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接着通过优化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这叁个变量,找出最优的工艺条件以获得最佳的降粘率;最后则是通过对改质前后稠油A/B及重组分做SARA分析、FT-IR分析、元素分析、~1H NMR以及对反应过程所产生的裂解气做气相分析,以便初步探讨稠油A/B粘度降低原因。其实验结果表明:油样A/B中的沥青质、胶质含量较高,且均呈现出明显的温敏性质。叁种自制催化剂对稠油均有降粘效果,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即:反应温度在240℃,反应时间为18 h,催化剂油酸钼使用量为0.80 wt%时,对稠油A降粘效果最佳,降粘率为65.87%;反应温度在240℃,反应时间为36 h时,催化剂OA-Fe_2(MoO_4)_3添加量为0.40 wt%时,对稠油B降粘效果最佳,降粘率为61.21%;反应温度在260℃,反应时间是24 h时,催化剂OA-CoFe_2O_4使用量为0.30 wt%时,对稠油B降粘效果最佳,降粘率为68.79%。通过粘度测试了解到,稠油A/B经催化改质后,粘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从SARA分析了解到,反应后的油样A/B中的重组分含量均出现大幅的降低,轻组分含量均出现了大幅的增加,同时反应过程也生成了CO_2、CH_4以及轻烃气体;FT-IR分析结果表明改质后的油样长链烷烃数增多,稠油分子中的C-S键、C-N键、C-O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键情况;裂解气中低碳烃含量增加明显;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反应前,稠油及其胶质、沥青质中的S、N含量在反应后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此结果与FT-IR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并且油样及其重组分H/C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沥青质、胶质的核磁谱图中可知,水热催化改质后,胶质、沥青质中稠环芳烃数量减少明显,支化度降低程度显着。这些分析结果说明,稠油A/B在催化改质降粘过程中存在加氢开环,加氢脱硫,支链断裂等一系列反应,即稠油A/B粘度降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5)
鞠雅娜,梅建国,兰玲,赵秦峰,钟海军[4](2019)在《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改质组合技术的工业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催化裂化(FCC)汽油加氢脱硫改质组合技术(M-PHG)的工艺流程、工艺特点及其配套催化剂,对PHG技术和M-PHG技术进行了中试对比评价,并在40万t/a FCC汽油加氢装置上进行了工业标定和稳定运行。结果表明:针对高烯烃FCC汽油原料,在中试条件下,PHG技术和M-PHG技术对原料的脱硫率分别为97.3%,97.0%,烯烃体积分数分别降低9.4,16.9个百分点,研究法辛烷值(RON)分别损失2.5,1.8个单位,M-PHG技术使芳烃体积分数增加3.5个百分点;在标定操作条件下,采用M-PHG技术处理后,烯烃体积分数下降15.2个百分点,芳烃体积分数增加2.8个百分点,RON损失1.2个单位,脱硫率、液体收率分别为96.0%,99.1%;实际生产中,含硫量为419.0μg/g的FCC汽油原料经M-PHG技术处理后,轻、重汽油产品含硫量分别为10.7,12.6μg/g,均不大于15μg/g,与轻汽油醚化产品调和后辛烷值损失小于1.5个单位。(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张壮壮[5](2019)在《低变质烟煤热解挥发分的催化改质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一次能源产能结构和消费结构均以煤为主,能源供给面临石油消费缺口巨大、常规天然气储量不足等问题。煤的热解充分利用了其富含芳烃的结构潜质,是实现部分油气替代、开展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煤催化热解的方式调控热解过程中自由基的产生和挥发分的二次反应行为,可有效提高焦油中轻质芳烃含量,改善焦油品质。本文以典型低变质烟煤—神东煤的热解挥发分催化改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神东煤低温热解产物中轻质芳烃为目标产物,通过调变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用量、酸性质、晶粒尺寸、孔结构分布以及耦合金属活性中心,在流化床(催化)热解反应装置上综合考察催化剂结构性能与热解所得气、液、固叁相产物分布与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探讨催化剂对煤热解挥发分催化改质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煤热解催化剂的设计制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首先,本文在不同床层高度和不同流化介质下对催化剂用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煤一次热解转化率与流化床层高度和流化介质种类无关,分子筛主要作用于煤热解挥发分的催化改质过程。催化剂用量越多,热解挥发分易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循环吸附与催化,催化反应加深。选择合适的催化剂用量,使产物能及时逸出成为最终热解产品,对改善轻质芳烃收率至关重要。其次,采用晶种诱导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酸性、尺寸相当的ZSM-5分子筛。硅铝比为50的ZSM-5分子筛酸量较多、酸密度较大,每个活性位点间的距离短,热解挥发分容易发生连串催化反应,促进脂肪烃的芳构化和酚类物质的脱氧反应,焦油中总芳烃相对含量和轻质芳烃收率均达到最高,同时加深催化剂的积碳。在此基础上,采用晶种诱导法制备得到晶粒高度分散、酸性质相当的微米级和纳米级ZSM-5分子筛。纳米分子筛扩散路径短,暴露更多的外表面活性位,且小晶粒之间堆积形成较多的晶间介孔和更多的可利用孔口,促进焦油挥发分的催化转化,并且生成的苯系化合物能及时逸出孔道,避免在孔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发生深度反应,提高单环芳烃的选择性。此外,采用碱处理脱硅制备一系列介—微孔复合的多级孔ZSM-5分子筛催化剂。多级孔分子筛暴露了更多的外表面,脱硅造成分子筛硅铝比降低,催化剂相对酸量增加,促进热解挥发分的催化转化,介孔结构有利于反应过程中积碳前驱体的扩散,缓解积碳的生成。保持合适的微/介孔比例至关重要,过度脱硅导致微孔损失严重,分子筛催化性能下降。最后,本文通过构建金属/酸双活性中心催化体系,利用金属/酸协同催化作用,将脂肪烃脱氢与酚类物质加氢脱氧和大分子自由基稳定过程耦合,促进体系内氢转移,实现了在无外来氢源的情况下,有效利用热解产物体系内部的氢促进热解焦油中轻质芳烃的生成。(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3-01)
李凯欣[6](2019)在《稠油火烧供氢催化改质的集总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烧油层技术(ISC)是非常规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EOR)的热效率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包括将空气注入储层中,通过油与氧气的接触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形成一系列的反应,能够放出大量的热;氧气与热解形成的类似焦炭的材料发生反应,该反应生成的热量可以维持燃烧前缘的传播,在高温下驱替和改质稠油。在热量和其他驱动力的协同作用下,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但是由于反应机理复杂,经常出现失败的现象,因此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主要从分析稠油物性,建立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利用FOW等转化率法和Kissinger微分法分析各阶段动力学参数叁个方面进行研究。针对稠油火烧供氢催化改质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特点,构建了叁集总、四集总和六集总应网络,建立了模型动力学方程的数学表达式,采用龙格-库塔法和蒙特卡洛法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求解模型的动力学参数。基于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寻找最佳反应条件,揭示火烧过程特征反应微观机理,进行动力学分析,继而研究稠油沥青质供氢催化裂解集总反应动力学和产物选择性分布,试验和实现能够促使沥青质最大转化、焦炭最少生成、改质油产率高的反应条件(催化剂种类与用量、反应时间与温度、供氢体及压力)的整体优化。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求取的活化能在文献给出的烃类热裂解反应的活化能范围内,供氢体加入可使反应活化能发生一定变化,整体规律呈现为重质组分裂解加快,而轻质、中质组分则发生上下波动变化。集总模型中体现的各组分产率变化以及确定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对稠油火烧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3-01)
成浪,陆江银,李玲,云庆庆[7](2019)在《稠油催化改质降粘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油酸、钼盐为原料合成出催化剂油酸钼,通过室内降粘实验,研究了供氢剂四氢萘的作用、催化剂添加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稠油降粘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添加量为0.8 wt%,反应温度为240?C,反应时间为18 h,此时稠油降粘率为65.87%.四组分分析发现,反应后胶质、沥青质含量减少,饱和分、芳香分含量增加.通过气相色谱、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了稠油反应前后裂解气组成、元素含量及四组分结构变化情况,探讨了稠油降粘原因.最后,分析了处理后油样放置一段时间后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彦平,张辉,苏文礼,张连红[8](2019)在《金属纳米晶催化稠油原位裂解加氢降黏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制备了单金属Ni、Fe及双金属Ni-Fe合金纳米晶催化剂,并以水合肼(N_2H_4·H_2O)为供氢剂,对旅大32-2脱水原油进行催化裂解加氢改质研究。采用TEM,XRD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采用GC-MS,FTIR,TG-DSC等测试手段对原油及改质油样进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金属纳米晶催化剂平均粒径约为5.0~6.0 nm,且分布均匀。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纳米晶具有催化稠油大分子裂解并使供氢剂分解析氢双重功能,其中Ni-Fe合金/N_2H_4·H_2O体系共催化作用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佳,改质后油样中轻质组分含量为89.20%(w),上升了26.86百分点,黏度降至72 mPa·s,降黏率达95.6%;稠油经催化裂解加氢后重质组分结构被破坏,黏度发生不可逆的降低,稠油品质提高。(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张二学,黄深根,白宏[9](2018)在《催化裂化轻循环油不同加氢改质流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岭石化1.2Mt/a加氢和1.0Mt/a加氢柴油进1号催化装置回炼的影响因素包括工艺原理、原料性质、裂化性能和产品性质等,由于1.2Mt/a加氢精制装置和1.0Mt/a加氢转化装置本身反应过程对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改质存在差异,两套加氢装置精制后柴油的性质有所差异,在进入1号催化回炼时裂化性能和汽油转化率有所不同,1.0Mt/a加氢转化装置由于加氢深度较高,因此再次进催化回炼后更加有利。同时,对两套加氢装置精制后柴油进入催化装置回炼对装置的影响进行分析,对装置生产加工负荷、反-再系统操作条件、装置产品分布和产品性质等进行对比,提出适当降低加氢柴油精制深度、重汽油直接去罐区和提高加氢柴油回炼量和反应深度等操作优化建议,进一步降低炼厂柴汽比,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收率,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效益,为减少甚至消灭低品位的普通柴油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8年12期)
周琴,李健,李明伟[10](2018)在《劣质催化柴油加氢改质装置换热优化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劣质催化柴油加氢改质装置的技术路线选择和优化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以及为节能降耗,提高能量回收所采取的优化方法和措施。通过优化前后对比:该优化工艺流程降低装置运行成本。(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8年09期)
催化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催化裂解加氢技术在高温条件下使稠油大分子催化裂解,并通过加氢提高产物的氢/碳比,从而降低稠油黏度,提高产物轻质化程度。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Ni、Pd及Ni-Pd合金纳米晶催化剂,并采用水合肼(N_2H_4·H_2O)作为供氢剂,对南堡油田稠油进行催化裂解加氢降黏研究。利用永磁旋转搅拌高压釜模拟地层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利用HSC Chemistry软件分析了供氢剂的热力学性质,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纳米晶可促进稠油大分子裂解并使供氢剂分解释氢,其中钯纳米晶/水合肼体系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好。与原油样品相比,改质后油样重质组分质量分数减少8.34百分点,降黏率达到91.3%。根据文献对稠油黏度降低的可能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改质后的稠油黏度显着降低,可为稠油有效开采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催化改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玲,师建宇,宋维虹,王娜.催化装置回炼直馏柴油和改质柴油效益对比分析[J].化工管理.2019
[2].李彦平,张辉,崔盈贤,李辰宇,李建虎.双功能金属纳米晶/水合肼体系催化稠油原位裂解加氢降黏改质[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3].成浪.稠油催化改质降粘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D].新疆大学.2019
[4].鞠雅娜,梅建国,兰玲,赵秦峰,钟海军.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改质组合技术的工业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9
[5].张壮壮.低变质烟煤热解挥发分的催化改质过程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李凯欣.稠油火烧供氢催化改质的集总反应动力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7].成浪,陆江银,李玲,云庆庆.稠油催化改质降粘实验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李彦平,张辉,苏文礼,张连红.金属纳米晶催化稠油原位裂解加氢降黏改质[J].石油化工.2019
[9].张二学,黄深根,白宏.催化裂化轻循环油不同加氢改质流程探讨[J].中外能源.2018
[10].周琴,李健,李明伟.劣质催化柴油加氢改质装置换热优化系统[J].化学工程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