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硝化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硝化细菌,质体,条件,正交,基质,电化学,脱氮。
亚硝化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宁,王华琴,王敦球,张文杰[1](2019)在《亚硝化细菌在厌氧氨氧化过程中固碳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厌氧氨氧化过程中亚硝化细菌(AOB)的固碳能力,在不同进水基质的条件下对亚硝化细菌进行模拟研究并确立优化运行条件,用~(13)C同位素示踪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亚硝化细菌的固碳路径。结果表明,NH_4~+_-N、HCO_3~-、Ca~(2+)、Mg~(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250、113、100 mg/L,微生物促进剂的体积分数1 ml/L时系统脱氮效果较好,亚硝酸盐积累率高达96.95%。~(13)C同位素示踪发现污泥中的~(13)C丰度明显增加,进水中投加的无机碳参与了微生物体内的碳代谢。实验确定了短程硝化细菌中存在遵循卡尔文循环固碳途径的功能基因,且该基因丰度对氮素的响应度比对其他基质大。(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赵彭年,杨德玉,王加友,丁一凡,安鹏[2](2019)在《一株亚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硝化细菌(又称氨氧化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在土壤、淡水及海洋中均有分布。亚硝化细菌在污水氨氮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亚硝化细菌的高密度发酵较为困难,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基于此,将海洋污泥在揺瓶中富集培养,利用硅胶平板和水洗琼脂平板分离获得1株亚硝化细菌,经鉴定为亚硝化单胞菌菌属(Nitrosomonas sp.),并通过揺瓶培养确定了此菌株的最优培养条件: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8.0,最适溶解氧浓度≥1.8 mg/L。经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组合及浓度:0.5%NaHCO_3,0.8%(NH_4)_2SO_4,0.1%KH_2PO_4,0.01%FeSO_4。最后,在最优培养条件下利用10 L发酵罐进行高密度发酵,并于发酵过程中进行了2次发酵液置换,当发酵75 h时,发酵液的亚硝化速率达到236 mg(N-NO_2~-)/L·h,与未进行发酵液置换的发酵批次相比,亚硝化速率提高了2倍。研究表明,置换发酵液极大地提高了发酵效率,对后续工业化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郑彭生,吴雪茜,周如禄,郭中权[3](2018)在《处理高氨氮废水亚硝化细菌培养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培养适应高氨氮废水短程硝化要求的亚硝化细菌,采用选择性传代培养及序批式定向培养对亚硝化细菌富集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水温、p H、溶解氧浓度等培养条件对亚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富集的亚硝化细菌为短杆状亚硝化单胞菌,菌体大小为0.75μm×0.3μm,在水温T=(28±1)℃、p H=(7.6±1)、ρ(DO)=(1.2±0.2)mg/L的培养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初始氨氮浓度的提高,亚硝化细菌逐渐适应了高氨氮水质环境,亚硝化细菌浓度达到2.4×10~9 CFU/m L,氨氧化速率达到21.8 mg/(L·h),亚硝酸氮累积率≥96.0%。(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王秀杰,李军,李芸,魏佳,张彦灼[4](2017)在《晚期垃圾渗滤液MBR亚硝化系统中细菌及功能菌的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实现了稳定亚硝化.分别构建总细菌通用克隆文库和针对亚硝化功能菌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功能基因——amo A基因的克隆文库,来研究稳定期亚硝化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从16S r DNA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82个阳性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已有模式菌株的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亚硝化系统中主要有4个优势菌群,分别是Proteobacteria类群(64.65%)、未培养菌(uncultured bacterium)类群(18.3%)、Bacteroidetes类群(9.76%)、Firmicutes类群(7.32%).构建针对AOB的amo A功能基因的克隆文库,从文库中挑选73个阳性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经序列比对后发现在系统中仅检测到了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未培养菌,分别占41.1%和58.9%.这表明系统中起到亚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种群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此外,未培养细菌的大量存在表明,系统中还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边阁,徐笑笑,苗敬芝,涂宝军,董玉玮[5](2016)在《共固定化亚硝化-反硝化细菌工艺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固定化细胞技术,以海藻酸钠共固定化亚硝化-反硝化细菌,研究了共固定化工艺条件及其在模拟污水中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共固定化亚硝化-反硝化细菌最佳工艺条件为4.5%海藻酸钠和2.1%氯化钙共固定化细胞,接种量为3个/m L培养基,接种于装有140 m L模拟污水液体培养液的250 m L叁角瓶中,最佳p H为8,最佳培养温度30℃,110~140 r/min培养。54 h时氨氮去除率为95.95%,78 h时亚硝态氮去除率为95.82%。共固定化小球可重复使用3次、低温对共固定化后菌种脱氮性能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晋凯迪,于鲁冀,陈慧敏,李廷梅[6](2015)在《亚硝化细菌吸附-包埋固定化方法的优化及其脱氮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活性炭作为吸附载体,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的混合物作为包埋载体,实验发现活性炭含量、包埋载体中PVA和SA的含量、交联时间对小球的固定化效果有重要影响。设计正交实验对这4个因素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固定化条件为:PVA、SA、A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5%、1%,交联时间为12 h;在温度30℃、p H为7、振荡速度150 r/min、处理时间48 h的条件下,固定化小球对贾鲁河河水NH3-N的去除率达到96.78%,明显高于游离菌70.29%的NH3-N去除率,具有高效去除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5年07期)
董玉玮,张雁秋,涂宝军,孙玲,曹文平[7](2014)在《亚硝化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亚硝化的细菌为研究对象,对亚硝化菌培养条件(培养温度、pH、碳源、氮源、刺激因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亚硝化细菌最佳培养温度为30℃,最佳培养基pH值为8.0,外加碳源Na2CO3最佳浓度为0.2%,NH4HCO3最佳浓度为0.2%,刺激因子LaCl3最佳浓度为0.004%。在此最佳培养条件下,亚硝化细菌生长及亚硝酸盐氮富集能力达到最高,为185.36 mg/L,脱氮率最高为92.52%;采用叁角瓶半连续式培养的亚硝化细菌脱氮性能优于量筒培养的,而连续式培养较半连续式培养能更有利于亚硝化细菌菌群数量的增长和繁殖。(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董玉玮,张雁秋,涂宝军,孙玲,曹文平[8](2013)在《亚硝化细菌原生质体化学诱变育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亚硝化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以化学诱变剂氯化锂、溴化乙锭诱变亚硝化细菌原生质体,选育亚硝酸盐氮富集能力高的菌株,同时研究了诱变剂浓度与脱氮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硝化细菌原生质体再生菌落的致死率随诱变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采用1 L模拟污水培养基扩大培养后,经2.5 mg/mL氯化锂诱变的菌株LC002脱氮率为86.89%;经2μg/mL溴化乙锭诱变的菌株EB003脱氮率为85.67%。两株诱变菌株亚硝态氮富集能力与未诱变菌株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原生质体诱变技术是一种选育优良亚硝化细菌的有效方式。(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3年12期)
柳栋升,王海燕,杨慧芬,伊静,周岳溪[9](2012)在《PCR-DGGE研究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工艺细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PCR-DGGE技术对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工艺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硝化段内主要的细菌种群为相似于Nitrosomonas sp.(AJ224410)和Nitrosomonas sp.NM41(AF272421)的种群,相似性分别为97%和94%;电化学生物反硝化段细菌类群主要有β-proteobacteria类群、γ-proteobacteria类群和Chlo-roflexi类群。填料上生物膜细菌种群较底部泥水混合物丰富,两者细菌种群相似性为75%;底部泥水混合物样中存在与厌氧氨氧化菌Brocadia anammoxidans(AF375994)相似性为93%的菌种,而填料上生物膜中存在与Thioalkalivibrio sp.K90mix(EU709865)和Thiobacillus thioparus(AJ243144)相似性分别为94%、97%的菌种,其中Thiobacillus thioparus(AJ243144)是典型的硫自养反硝化菌,表明填料上生物膜中有大量的硫自养反硝化菌。(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宋霖霞,王素英[10](2010)在《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固定化及其降解废水中氨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选用聚乙烯醇(PVA)作为包埋载体,含氯化钙的硼酸缓冲液作为交联剂,固定亚硝化细菌YW5和反硝化细菌YL3。试验结果表明PVA浓度为10%,菌液与PVA体积比为1∶2,交联时间为32h时制备的固定化小球,其机械强度、传质性能及颗粒所含活菌数均为最佳。另将所得最佳性能的固定化小球处理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经过6d处理,废水中的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及COD值都明显下降,其中氨氮的去除率为85.5%,COD值降低84.8%。(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期刊2010-09-10)
亚硝化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硝化细菌(又称氨氧化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其在土壤、淡水及海洋中均有分布。亚硝化细菌在污水氨氮降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亚硝化细菌的高密度发酵较为困难,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基于此,将海洋污泥在揺瓶中富集培养,利用硅胶平板和水洗琼脂平板分离获得1株亚硝化细菌,经鉴定为亚硝化单胞菌菌属(Nitrosomonas sp.),并通过揺瓶培养确定了此菌株的最优培养条件: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8.0,最适溶解氧浓度≥1.8 mg/L。经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组合及浓度:0.5%NaHCO_3,0.8%(NH_4)_2SO_4,0.1%KH_2PO_4,0.01%FeSO_4。最后,在最优培养条件下利用10 L发酵罐进行高密度发酵,并于发酵过程中进行了2次发酵液置换,当发酵75 h时,发酵液的亚硝化速率达到236 mg(N-NO_2~-)/L·h,与未进行发酵液置换的发酵批次相比,亚硝化速率提高了2倍。研究表明,置换发酵液极大地提高了发酵效率,对后续工业化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硝化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宁,王华琴,王敦球,张文杰.亚硝化细菌在厌氧氨氧化过程中固碳路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9
[2].赵彭年,杨德玉,王加友,丁一凡,安鹏.一株亚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工艺优化[J].生物技术进展.2019
[3].郑彭生,吴雪茜,周如禄,郭中权.处理高氨氮废水亚硝化细菌培养实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4].王秀杰,李军,李芸,魏佳,张彦灼.晚期垃圾渗滤液MBR亚硝化系统中细菌及功能菌的多样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7
[5].边阁,徐笑笑,苗敬芝,涂宝军,董玉玮.共固定化亚硝化-反硝化细菌工艺及特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
[6].晋凯迪,于鲁冀,陈慧敏,李廷梅.亚硝化细菌吸附-包埋固定化方法的优化及其脱氮性能[J].水处理技术.2015
[7].董玉玮,张雁秋,涂宝军,孙玲,曹文平.亚硝化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4
[8].董玉玮,张雁秋,涂宝军,孙玲,曹文平.亚硝化细菌原生质体化学诱变育种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3
[9].柳栋升,王海燕,杨慧芬,伊静,周岳溪.PCR-DGGE研究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工艺细菌多样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2
[10].宋霖霞,王素英.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固定化及其降解废水中氨氮的研究[C].ProceedingsofConferenceon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PublicHealth.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