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接触器,电压,电弧,疏水,电路板,特性,传统。
接触器论文文献综述
纽春萍,熊乾村,徐丹,吴翊,李忠翔[1](2019)在《大功率直流接触器在不同介质中开断电弧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航空系统供电容量的进一步提升对大功率直流接触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研究大功率直流接触器中密封气体的种类及压强对于接触器开断电弧特性的影响,设计了带单向气阀的桥式直流接触器样机,搭建了直流开断实验平台,测试了不同气体介质和压强下的电弧电压、电流、燃弧时间、燃弧能量等,对比分析了灭弧介质和压强对直流接触器开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流接触器燃弧过程3个阶段中,电弧在触头之间拉长阶段占据了总燃弧时间的60%以上;压强为0.3 MPa时,氢气、氮气、氦气3种气体分断200 V/1 200 A的燃弧时间分别为1.20 ms、1.42 ms和1.54 ms,氢气电弧电压的峰值远高于其他两种气体,且燃弧能量低,表现出优良的灭弧性能;压强从0.1MPa升至0.3MPa,3种气体的灭弧性能均得到显着提高,表现为燃弧时间缩短17%,燃弧能量降低约15%,电弧运动速度加快。(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杨文英,刘兰香,翟国富[2](2019)在《热场影响下新能源用接触器弹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和弹跳特性研究是衡量接触器性能优劣的重要手段,而以往的弹跳力学模型往往忽略了温度场对接触器动态特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热场影响下接触器的弹跳特性十分必要。该文首先建立了某型号新能源用大功率接触器的热场模型、电磁特性模型及振动碰撞力学模型,实现了接触器热场、电磁场和机械力场各节点参数的实时交互传递和耦合计算;之后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接触器机-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温度、长时间反复短时工作、可动部件质量等因素对接触器弹跳特性的作用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新能源供电系统和相关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曹辉[3](2019)在《远程控制的交流接触器抗干扰措施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程控制的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常见于火力发电厂燃料系统、脱硫脱硝系统及灰水化学水处理等诸多需要电机驱动的设备就地控制箱的控制回路中。当电机控制箱安装在设备就地,并需要对其进行远控操作时,由于控制电缆过长或使用不合理、安装位置不合理,经常出现控制电机的接触器线圈受到控制电缆中的电气干扰而不能正确动作的问题。现对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一浅析,并介绍各种抗干扰措施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33期)
杜太行,郝立林,孙曙光,刘旭林,纪学玲[4](2019)在《振动条件下的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振动环境对交流接触器性能退化的影响,文中对振动条件下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在对测试系统整体结构功能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系统的关键硬件设计,并结合LabVIEW进行软件设计,以实现对接触器的动作控制,同时对动作过程中的物理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并实现参数提取、波形记录等功能。应用该测试系统对CJ20-25型交流接触器进行了测试分析,在测定其固有频率的基础上,在不同振动应力下进行动态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该测试系统可进行相关动态特性的有效测量与分析,为深入研究振动应力对接触器性能退化的影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9年11期)
[5](2019)在《小芯片推动大行业,打通接触器节能升级难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路线逐渐明晰,相关政策文件正不断落地施行。例如国家"十叁五"规划提出的13项约束性指标,其中有10项是与"环境资源"相关。同时,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工业领域必定是"绿色改造"的重地,而作为工业控制必不可少的部件——接触器,在市场稳步增长的同时(如图1),节能环保也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期刊2019年11期)
李红伟,周海林,姜万东,张翔,陈琦[6](2019)在《交流接触器在电压暂降影响下的运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ATLAB/SIMULINK构建交流接触器在电压暂降影响下的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改变电压暂降幅值大小和持续时间,分析不同电压暂降作用下交流接触器弹簧力与电磁力的大小关系,得出了交流接触器在相应暂降下的工作状态。改变电压暂降起始点,结合暂降幅值绘制了交流接触器的电压耐受曲线,确定了交流接触器在不同暂降幅值和起始点下能正常工作的时间。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电压暂降幅值和持续时间对交流接触器运行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王利祥,丁忠伟,刘丽英,肖钧天[7](2019)在《PVDF膜接触器吸收二氧化碳过程中延缓膜润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乙醇胺水溶液为吸收剂于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组件中吸收CO_2,研究了膜吸收过程中延缓膜润湿的方法.实验分别考察了气相压力的加压方式、加压时长以及液相添加无机盐对膜浸润的影响,并对膜浸润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相间歇加压的压力增大,膜浸润百分数最多下降33%,气相间歇加压存在最优的加压时长和合理的加压程序.保持气相压力持续为高压态,并不能有效地延缓膜润湿.通过向吸收剂中添加无机盐成分,可以减少自发浸润的进行,在吸收过程中膜浸润率下降16.7%.(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徐仲春,刘亚,胡名龙[8](2019)在《浅谈交流接触器能效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交流接触器产品能效检测方法展开探讨,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线圈热稳态判定方法以及试验验证,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检测方法,对交流接触器能效检测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9年20期)
[9](2019)在《金升阳:小芯片推动大行业,打通接触器节能升级难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路线逐渐明晰,相关政策文件正不断落地施行。例如国家"十叁五"计划提出的13项约束性指标,其中有10项都是与"环境资源"相关。同时,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工业领域必定是"绿色改造"的重地,而作为工业控制必不可少的部件——接触器,发展节能环保,迫在眉睫。(本文来源于《变频器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杜太行,崔景瑞,孙曙光,王锐雄,李勤[10](2019)在《基于混合式仿真模型的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行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的深入分析,设计了一种混合式交流接触器动态仿真模型,通过Maxwell瞬态磁场有限元计算和机械动力学运动方程的有效结合,提高瞬态磁场仿真模型的计算效率,以实现对关键动态特性更准确的求解及分析。首先基于仿真模型对交流接触器的工作特性进行分析,进行了铁心运动状态的阶段划分;并结合线圈电流曲线分析了由于线圈回路合闸相角不同所造成的吸合时间、末速度等动态特性的差异;最后进行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实测试验,除常规测量方式外,引入了触头接触压力测量,结合触头动态参数分析末速度,进一步验证了基于构建的混合仿真模型进行动态特性分析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接触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和弹跳特性研究是衡量接触器性能优劣的重要手段,而以往的弹跳力学模型往往忽略了温度场对接触器动态特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热场影响下接触器的弹跳特性十分必要。该文首先建立了某型号新能源用大功率接触器的热场模型、电磁特性模型及振动碰撞力学模型,实现了接触器热场、电磁场和机械力场各节点参数的实时交互传递和耦合计算;之后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接触器机-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分析了温度、长时间反复短时工作、可动部件质量等因素对接触器弹跳特性的作用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新能源供电系统和相关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器论文参考文献
[1].纽春萍,熊乾村,徐丹,吴翊,李忠翔.大功率直流接触器在不同介质中开断电弧特性的实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9
[2].杨文英,刘兰香,翟国富.热场影响下新能源用接触器弹跳特性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9
[3].曹辉.远程控制的交流接触器抗干扰措施应用[J].机电信息.2019
[4].杜太行,郝立林,孙曙光,刘旭林,纪学玲.振动条件下的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
[5]..小芯片推动大行业,打通接触器节能升级难关[J].电子产品世界.2019
[6].李红伟,周海林,姜万东,张翔,陈琦.交流接触器在电压暂降影响下的运行特性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9
[7].王利祥,丁忠伟,刘丽英,肖钧天.PVDF膜接触器吸收二氧化碳过程中延缓膜润湿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9
[8].徐仲春,刘亚,胡名龙.浅谈交流接触器能效检测方法[J].中国标准化.2019
[9]..金升阳:小芯片推动大行业,打通接触器节能升级难关[J].变频器世界.2019
[10].杜太行,崔景瑞,孙曙光,王锐雄,李勤.基于混合式仿真模型的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