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湿模型论文_黄永贵,梁国星,吕明,李光,刘东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润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铵盐,神经网络,表面活性剂,疏水,煤尘,表观。

润湿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黄永贵,梁国星,吕明,李光,刘东刚[1](2019)在《激光钎焊AgCu基钎料润湿性理论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向Ag Cu_(28)共晶粉末中添加适量活性元素钛(Ti)、锆(Zr),制备了AgCu_(28)-4.5Ti和AgCu_(28)-4.5Ti-4Zr两种活性复合钎料,研究了脉冲激光作用下两种钎料的润湿性能。通过叁维电控超景深显微镜实验及钎料润湿性理论模型两种方法进行了润湿角的测量计算。结果表明,活性元素Zr能够促进Ag Cu基钎料的润湿铺展性能,使钎料润湿角降低约10°,含Zr钎料的钎焊性能良好。当润湿角在40°左右时,该理论模型能够准确求得钎料焊后润湿角;当钎料润湿性能增强时,钎焊层润湿角测量值与计算值间的误差有所增大,钎料润湿角在30°左右时,其相对误差约为10%。(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15期)

朱瑞娟[2](2019)在《叁维过渡态超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润湿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模型是基于Cassie-Baxter态的基础上引入球体润湿部而构筑的叁维过渡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水泥混凝路面表面的微观结构(二氧化硅球体与球体间距)、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的疏水性(本征润湿角)等条件,对本征润湿角-表面粗糙度-表观润湿角这叁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数学上的预测。结果显示,在次疏水(本征润湿角大于约60°但小于90°)疏水(本征润湿角大于90°但小于120°)的情况下,模型显示出介于Wenzel与Cassie-Baxter态之间的过渡态。但是在亲水情况下,模型很接近于Wenzel态。在超疏水(本征润湿角大于150°)的情况下,模型接近Cassie-Baxter态。考虑到在真实情况中,疏水材料的本征润湿角不大于120°,完美的Cassie-Baxter态不可能存在。更多时候Wenzel态符合亲水性的材料本征润湿角-表观润湿角关系,过渡态更能符合疏水材料材料的本征润湿角-表观润湿角关系。(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9年05期)

孙灵辉,吴赞校,姚同玉,孙同秀,何伟[3](2018)在《新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测定与润湿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及润湿动力学机制,采用悬滴法测定了817、A37、A42、G50、G51及G53共6种季铵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亲水/亲油云母表面的润湿角变化过程,比较并筛选出了具有较好润湿反转性能的表面活性剂。通过对润湿机制的分析,建立了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云母表面的润湿模型并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G51、817对天然云母片表面的润湿反转效果较好,通过静电引力在云母表面物理吸附,可分别将亲水云母表面转变为强亲油与弱亲油表面;G50、G53对亲油处理后的云母片润湿反转效果较好,通过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在云母表面物理吸附,可将亲油云母表面转变为弱亲水表面。建立的润湿模型与实验数据间的相关判定系数为0.8803数0.9988,可用于表征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云母表面的润湿过程。(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亚云,陈勉,陈军,金衍,卢运虎[4](2018)在《页岩润湿性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润湿性对油水微观分布以及井壁失稳等工程响应特征影响显着。文中实验表征了润湿性对页岩岩石组构及油基钻井液关键参数的响应特征,并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方法开展了润湿性的定量表征研究。研究发现,页岩润湿性对岩石组构与钻井液性能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响应特征。基于GRNN方法,建立的包含岩石组构与钻井液性能特征的润湿性定量表征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泛化能力。其中,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对润湿性影响最大,其次是黏土矿物、石英质量分数和油基钻井液的油水比,岩石孔容特征影响最为微弱。基于GRNN方法的页岩润湿性定量表征模型,可实现页岩润湿性预测,从而为钻井液性能优化和井壁稳定控制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8年06期)

姚同玉,萧汉敏,孙灵辉[5](2018)在《系列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与润湿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表征表面活性剂对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方法用5%二甲基硅油乙醇溶液将云母片处理为亲油表面,配制不同浓度的单链型、二聚型和低聚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蒸馏水溶液和盐水溶液,以正十二烷作油相,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天然云母片和亲油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分析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机制,建立相应的润湿模型,得到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润湿因子,并与实验进行验证。结果低聚型表面活性剂OL1在低浓度时将天然亲水云母片变为强亲油表面,在高浓度时又将其变为亲水表面,在蒸馏水中质量分数为0.2%时可将接触角反转为141.31°(盐水中120.08°),质量分数为0.5%时又将接触角降低为80.47°(盐水中85.10°)。单链型表面活性剂SC1容易将亲油云母片表面转变为亲水表面,在蒸馏水中质量分数为0.5%时可将接触角反转为65.78°(盐水中65.51°)。二聚型表面活性剂DI1对润湿性的影响较弱。建立的润湿模型普适性较强,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结论不同类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不同,建立的润湿模型能贴切反映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云母片表面的润湿行为。(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麻亚飞[6](2018)在《考虑表面润湿性影响的接触式机械密封泄漏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时代要求,使得机械密封的泄漏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与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相比,接触式机械密封不仅结构简单,制造低廉,维护方便,而且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同样能获得良好的密封性能。然而在计算接触式机械密封泄漏率时,现有的理论和模型并不完善,使得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偏大或偏小。为此,本文以接触式机械密封为研究对象,以提取的真实密封界面为样本,建立基于多孔介质分形理论的泄漏率模型,并考虑表面润湿性在微通道流体流动中的重要作用,探讨润湿性对泄漏率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集了真实密封端面的形貌数据,建立了动、静环微凸体接触模型。使用逆向工程原理,生成了密封端面的真实粗糙形貌,并将机械密封端面间的复杂接触简化为一个刚性光滑平面与一个弹性粗糙平面的接触。(2)揭示了不同端面比压下的端面形貌参数的变化规律。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端面比压下的端面形貌变化进行研究,计算了孔隙率、分形维数和最大孔隙直径等参数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3)构建了具有不同表面接触角的微通道,用以模拟实际泄漏通道中的润湿性影响。分析了流体在微通道内的流动特性,引入润湿性对泄漏率的影响因子,并建立了影响因子关于接触角的关系式。(4)基于修正的Hagen-Poiseulle方程,考虑表面润湿性对泄漏率的影响,建立了接触式机械密封泄漏率关于表面接触角、密封介质压力、粘度系数、分形维数以及最大孔隙直径等参数的理论模型。本论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展接触式机械密封泄漏问题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计算和预测泄漏率,进而开展泄漏抑制研究,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蒋华义,张亦翔,梁爱国,齐红媛[7](2018)在《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预测不同材料表面和液体之间的润湿性能。方法选取9种不同板材以及14种实验液体,采用60—1200目砂纸打磨所有平板,得到具有不同粗糙度和表面能的实验材料。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液体表面张力、固体粗糙度和固体表面能对接触角的影响。然后进行了叁因素十水平的均匀设计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线性分析。结果在不同液体的作用下,随着表面张力的增加,接触角不断增大,其中蒸馏水的表面张力最大,为70.13 m N/m,其在叁种材料中的接触角也最大。在具有相同粗糙度的材料表面,随着表面能的增加,接触角减小,固体表面能最大(67.72 m J/m2)时,接触角达到最小值,为25.1°。在具有相同表面能的材料表面,随着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呈现两种相反的趋势:当θ>90°时,随着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不断增大;θ<90°时,随着粗糙度的增加,接触角不断减小。通过均匀设计得到了接触角的预测模型,发现液体表面张力对接触角影响的权重最大,固体表面能次之,粗糙度最小。结论通过SPSS软件拟合得到了真实材料表面接触角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式,针对现场管材和液体的选型进行了理论指导,从而有效降低了输送过程中的阻力损失。(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罗根华,马云东,鞠中兰,张博[8](2017)在《BP神经网络模型在煤尘润湿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尘固体表面接触角测定过程繁琐和煤尘润湿等级划分不合理的问题,以煤质化学组成及其结构参数共13个影响因子为输入参数,采用两层双曲正切S形函数为激励函数,构建有关煤尘接触角估算及润湿性分级的3层BP神经网络.结果表明,隐含层节点数为10时,估算结果相对误差为0.19%~13.99%,平均相对误差为5.18%,煤尘润湿接触角估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关性系数为R2=0.933,煤尘润湿分级正确率达91.67%.BP神经网络模型的接触角估算结果和润湿性分级结果可用于指导煤矿井选择降尘措施.(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姜建伟,于春生,周雨朦[9](2016)在《考虑润湿性的黏土膨胀模型研究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考虑润湿性的黏土膨胀孔隙网络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不同润湿系统中黏土膨胀给储集层渗透率带来的伤害以及黏土膨胀体积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水驱采出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黏土吸附液相速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岩石亲油性的增强,黏土膨胀对渗透率的伤害减轻;同一润湿系统中,膨胀体积越大束缚水饱和度越高,含水饱和度相同时,膨胀体积大的模型油相相对渗透率大于水相相对渗透率,这将在高膨胀体积模型中产生"低渗流速度窜流"现象,采出程度随黏土膨胀体积的增大逐渐降低,说明这种油相的相对渗流优势不会从根本上提高水驱采收率。(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唐晓敏,宋延杰,姜艳娇,付健,刘玥[10](2015)在《考虑润湿性的连通导电模型在稠油储层饱和度评价中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储层特征,考虑了润湿性对岩石电性的影响以及泥质附加导电、束缚水导电、可动水导电对储层导电规律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大庆长垣南部浅层稠油油层的基于润湿性的连通导电模型.给出了模型中润湿性指示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处理了大庆长垣的地区的A井、C井,考虑润湿性的连通导电模型的处理结果与密闭取心井含水饱和度和试油结果一致.给出的基于润湿性的连通导电模型适用于该区稠油油层的测井解释.(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5年21期)

润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维模型是基于Cassie-Baxter态的基础上引入球体润湿部而构筑的叁维过渡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水泥混凝路面表面的微观结构(二氧化硅球体与球体间距)、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的疏水性(本征润湿角)等条件,对本征润湿角-表面粗糙度-表观润湿角这叁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数学上的预测。结果显示,在次疏水(本征润湿角大于约60°但小于90°)疏水(本征润湿角大于90°但小于120°)的情况下,模型显示出介于Wenzel与Cassie-Baxter态之间的过渡态。但是在亲水情况下,模型很接近于Wenzel态。在超疏水(本征润湿角大于150°)的情况下,模型接近Cassie-Baxter态。考虑到在真实情况中,疏水材料的本征润湿角不大于120°,完美的Cassie-Baxter态不可能存在。更多时候Wenzel态符合亲水性的材料本征润湿角-表观润湿角关系,过渡态更能符合疏水材料材料的本征润湿角-表观润湿角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润湿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黄永贵,梁国星,吕明,李光,刘东刚.激光钎焊AgCu基钎料润湿性理论模型构建[J].热加工工艺.2019

[2].朱瑞娟.叁维过渡态超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润湿模型[J].绿色环保建材.2019

[3].孙灵辉,吴赞校,姚同玉,孙同秀,何伟.新型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测定与润湿模型建立[J].油田化学.2018

[4].张亚云,陈勉,陈军,金衍,卢运虎.页岩润湿性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断块油气田.2018

[5].姚同玉,萧汉敏,孙灵辉.系列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与润湿模型研究[J].表面技术.2018

[6].麻亚飞.考虑表面润湿性影响的接触式机械密封泄漏模型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

[7].蒋华义,张亦翔,梁爱国,齐红媛.材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J].表面技术.2018

[8].罗根华,马云东,鞠中兰,张博.BP神经网络模型在煤尘润湿性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姜建伟,于春生,周雨朦.考虑润湿性的黏土膨胀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

[10].唐晓敏,宋延杰,姜艳娇,付健,刘玥.考虑润湿性的连通导电模型在稠油储层饱和度评价中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

论文知识图

不同老化时间MTES改性SiO2粒子涂膜AF...驱替过程不同流体状态的相图异质形核模型比较烧结颗粒间固液相润湿模型图不同表面的水滴接触角测定结果.(a)F...液滴在固体表面的Young接触角

标签:;  ;  ;  ;  ;  ;  ;  

润湿模型论文_黄永贵,梁国星,吕明,李光,刘东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