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融雪化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路面,碳纤维,电热,系数,混凝土,地热,道路。
融雪化冰论文文献综述
王义高,王斯佳[1](2019)在《矿物质合金钢发热电缆道路融雪化冰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上平均每100 000 km就有1次车祸,造成全球约1 300 000人/每年的死伤。在寒冷的冰雪天气车毁人亡的事故司空见惯。现在来自湖南的研发团队,应用矿物质合金发热电缆(管)预先铺设道路地面,就可以达到持续冰雪融化效果,交通畅通,该产品铺设沥青路面下约5~10 cm,地面温度达20°C,彻底摒弃"撒盐"危害和机械铲雪作业付出的高成本。(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09期)
韩贵宾,李佩,常向征[2](2019)在《电热法融雪化冰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电热法融雪化冰技术在桥梁融雪化冰的工作原理及技术优势,阐述了自动与手动两种不同的工作系统,通过在湖北恩施公路段的成功应用,得到了该系统能有效融雪化冰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施兵,陆鹿[3](2019)在《高速公路冰雪路段融雪化冰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顺应高速公路安全、环保的设计理念,除雪技术也从被动除雪转变为主动除雪,自融雪化冰技术逐渐成为山区高速公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乐西高速公路项目穿越大凉山积雪地带,通过分析目前国内融雪化冰技术,结合项目特点,提出了4种解决方案,对西南山区融雪化冰提供一些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06期)
庞淑婷[4](2019)在《道路工程地热法融雪化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热融雪化冰是利用浅层地热能对路面进行融雪,有清洁、无污染和节能的优点。由于当前国内外研究工作大多数都围绕的是地热对混凝土传热建立数学模拟,并进行温度场的仿真模拟分析,而地热应用于混凝土中的实际工程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现场室外试验,开展了地热融雪化冰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和融雪效果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实验型地热混凝土道路设计及施工工艺进行介绍,然后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地源热泵路面的融雪技术试验研究:分析了各个特征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埋管材料、埋管循环流体的流量等因素对道路结构层温度场的影响;在实际降雪工况下,通过室外试验研究地热路面结构层内温度变化特征和表面积雪率的变化。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温降试验中:分析了测试时长对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本章试验测试时长均在8h以上;分析了地热管道路成型后,埋管类型对地热道路温度场变化有较大的影响;在对比试验研究中,通过分析发现当采用1号管时,道路结构层与室外温度温差增大,温降增大,换热效率较高。(2)在流量试验中:道路内埋置两种不同材料的管道,对不同材料的管道进行流量研究试验;分析不同流量下各层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流量大小对道路各层的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设置为0.8m~3/h,混凝土结构层的的换热性最佳。(3)在实际降雪工况下:各层温度的变化情况和温升稳定后道路各层的平均温升值;分析室外温度与道路内各层温度的变化规律;收集路表积雪采集路表积雪融化及覆盖状况的信息;分析表面积雪率与时间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9-05-30)
陈贝[5](2019)在《机场道路融雪化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机场混凝土道面试件模型内布置碳纤维发热线为发热源,以机场混凝土道面在冬季融冰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埋置于道面内的碳纤维发热线是否能融雪化冰,结合传热学的知识,分析各种影响融雪化冰试验的各种影响因素,做出的研究对碳纤维发热线用于机场混凝土道面融雪化冰的实际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碳纤维发热线的结构是如何组成的,结合融雪化冰的发热线相关出厂技术指标,并考虑到施工过程、发热效率等因素,确定发热线的埋置位置、布置形式及其整个系统的电路。(2)制作机场混凝土道面模型试件,在恒温室内进行冰雪模拟实验,对整个融雪化冰系统是否能融冰、发热的传递性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测试,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价值。(3)研究相同的空气温度和相同的冰层厚度,不同的加载功率的化冰时间,得出机场混凝土道面融冰最佳和最省能源的功率。(4)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对机场混凝土模型试件进行无预热和预加热处理,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融雪化冰效果。试验得到的结论如下:(1)混凝土试件在各种工况下,布置在冷库四周的温度测点接收的数据,显示加热过程中冷库内环境温度变化不大,均在设定温度工况附近轻微变动,这证明了在恒温室内模拟机场混凝土道面模型试件融雪化冰的可行性。(2)当发热线的输入功率为200 W/m~2时,道面层沿着发热线布置的位置在不同试验组下都能有效率的融冰,而试件表面层距离发热线较远的位置随着温度工况的降低融冰效果明显减弱。说明在融雪化冰试验中,在保证一定发热功率的前提下,优化发热线布置也是重要的一环。(3)发热线功率最佳区间为200-400W/m~2,低于200 W/m~2融冰时间过长,高于400 W/m~2能耗损失较大。(4)预加热试验中,当试件表面层测点温度处于0℃~1℃开始预加热,可以防止试件表面水层结为冰层,有预热方式比无预热方式节约时间和电能。(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谭忆秋,张驰,徐慧宁,田东[6](2019)在《主动除冰雪路面融雪化冰特性及路用性能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推进路面主动除冰雪技术的发展,综述了国内外路面主动融雪化冰方法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路面主动除冰雪技术的融雪化冰机理,并基于此将主动除冰雪路面划分为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低冰点路面和能量转化型路面3类;然后,分别对3类主动除冰雪路面的路用性能及融雪化冰特性进行了梳理,在路用性能方面主要包括沥青混凝土路面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黏附性能和耐久性等,以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拉、压性能等,而在融雪化冰特性方面主要包括路面抗摩擦性能、冰-路界面黏结性能、破冰性能、融雪速率、适用温度范围及长期稳定性等;进而归纳了材料组成、结构类型、外界环境及系统运行条件等对主动除冰雪路面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此外,为了便于主动融雪化冰路面技术选型,从融雪化冰效果、经济成本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不同路面主动除冰雪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建议路面主动除冰雪系统应与冰雪灾害评估系统及冰雪预警系统相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荣清,邹秀宝,张恺[7](2019)在《桥面碳纤维发热融雪化冰系统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桥面混凝土板内埋设不同布置方式的碳纤维发热线,并改变混凝土板所处的环境条件(温度、风速、冰层厚度),研究发热线布置方式及外界环境对桥面铺装层融雪化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发热线的布置间距对混凝土升温影响及融雪化冰影响最显着,其他因素影响则较小。此外,相比冰层厚度影响作用,环境温度和风速对桥面融雪化冰影响作用较大。(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张营,刘建飞[8](2018)在《自融雪沥青混合料融雪化冰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盐化物融雪化冰的作用机理,采用盐化物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旨在达到主动融雪防冰的效果。通过对盐化物沥青混合料融雪化冰性能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主动型防冰沥青路面防冰效果的评价方法。工程应用结果证明了主动型防冰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自融雪防结冰功能。(本文来源于《建材世界》期刊2018年03期)
郭斌[9](2018)在《预埋碳纤维发热线沥青混凝土桥面融雪化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冬季,因路面结冰造成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这些交通事故往往会引起交通拥堵、道路封闭,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出行,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道路桥梁进行除雪的传统方法如人工打扫、机械除雪以及使用融雪剂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其清除冰雪的效果不尽人意,还会对桥面及环境造成破坏。碳纤维发热线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导热性能好、耐高温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采用碳纤维发热线作为桥面融雪化冰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真正实际应用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碳纤维发热线融雪化冰技术更加完善。对于选用碳纤维发热线作为桥面融雪化冰装置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做了如下研究:(1)在传热学基础上,使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预埋碳纤维发热线的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温度场模型。研究了环境温度、碳纤维发热线埋设深度、布设间距、发热线温度以及材料热物性参数等影响因素对桥面升温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提出合理的布设间距及埋置深度。(2)在建立了温度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有限元软件对预埋碳纤维发热线沥青混凝土桥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应力进行分析,得出其分布规律。通过改变环境温度、碳纤维发热线表面温度及布设间距来分析其对桥面铺装层温度应力的影响。(3)对特定方案下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铺装功率融雪化冰所需时间进行了预测分析,计算了此时刻下预埋碳纤维发热线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温度应力,并对其规律进行了总结。(4)通过对预埋碳纤维发热线沥青混凝土试块在真实环境下的融雪化冰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其融雪化冰效果有了直观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喻国平[10](2018)在《基于风光互补的隧道口融雪化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40%的货物通过高速公路实现流转,高速公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隧道处于道路交通的关键连接点,而隧道口是由敞开段的高速公路向全封闭隧道过渡的关键位置,堪称道路交通的“咽喉”。由无冰雪路面行驶到结冰的路面时,司机往往对隧道口行车困难估计不足造成交通事故进而引发交通阻塞,因此隧道口成为国内外寒冷地区和冻雨地区除雪去冰的关键部位之一,控制隧道口处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对于整体降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保持交通畅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内蒙古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通过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为融雪化冰系统提供电能。本课题研究基于风光互补的隧道口融雪化冰,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层底部铺设碳纤维发热线,通过碳纤维发热线散发的热量传递到路面进行融雪化冰。沥青混凝土起到传递力量载体的作用,研究沥青混凝土的导热性对其温度场变化的研究很有必要,实验得到沥青混凝土的热阻为0.0081(m~2?K)/W,导热系数为6.1019W/(m?K)。碳纤维发热线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布设间距对融雪化冰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碳纤维发热线的发热半径,发现碳纤维发热线的布设间距与热流密度存在如下关系式:f(x)=2ln(-36.1427+0.2926x)。分析了各种环境因素对融雪化冰各个阶段的影响,并用加热均匀系数具体量化了加热均匀性,发现加热均匀性主要受布线间距的影响,布线间距越大加热均匀性越差;通过不同布线形式对融雪化冰的影响对比,认为布线形式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环境温度对融雪化冰升温阶段的影响较大,环境温度越低,升温阶段的时间越长;热流密度主要影响融雪化冰融化阶段的时间,热流密度越大,融化阶段的时间越短。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提供了设计依据。给出了如何计算融雪化冰系统的最大耗电功率,同时结合工程所在地气候确定的风电和光电发电比例,根据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发电功率和光伏电池组单元发电功率推算出所需的风机和光伏电池的数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融雪化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电热法融雪化冰技术在桥梁融雪化冰的工作原理及技术优势,阐述了自动与手动两种不同的工作系统,通过在湖北恩施公路段的成功应用,得到了该系统能有效融雪化冰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融雪化冰论文参考文献
[1].王义高,王斯佳.矿物质合金钢发热电缆道路融雪化冰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9
[2].韩贵宾,李佩,常向征.电热法融雪化冰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9
[3].施兵,陆鹿.高速公路冰雪路段融雪化冰方案[J].公路.2019
[4].庞淑婷.道路工程地热法融雪化冰试验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5].陈贝.机场道路融雪化冰试验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6].谭忆秋,张驰,徐慧宁,田东.主动除冰雪路面融雪化冰特性及路用性能研究综述[J].中国公路学报.2019
[7].李荣清,邹秀宝,张恺.桥面碳纤维发热融雪化冰系统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科技.2019
[8].张营,刘建飞.自融雪沥青混合料融雪化冰性能试验研究[J].建材世界.2018
[9].郭斌.预埋碳纤维发热线沥青混凝土桥面融雪化冰技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8
[10].喻国平.基于风光互补的隧道口融雪化冰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