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生网民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民,群体,大学生,西藏,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动因。
大学生网民群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侯月娟,郎劲松[1](2017)在《镜像与观照:“90后”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政治认同构建——基于北京市9所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和凝聚力,成为稳固执政合法性资源的重要途径和视角。本文从分析社会转型期政治认同构建的动因切入,通过对北京市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重点对基于媒介环境的"90后"大学生网民群体政治认同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立足社会记忆生产的研究视角,尝试提出"90后"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政治认同构建路径。(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汪文娟,周天瑛[2](2016)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以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兴社会形态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并存在。然而,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现状堪忧,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和建设亟待加强和创新。首先在学术含义上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加以解析,分析其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作者自身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实际,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重点分析了其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主要特征,提出四点网络虚拟社会建设与管理措施,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朱秋莲,罗英,杜欣,郭建武[3](2016)在《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心理分析与引导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854名西藏高校大学生网民的调查,从上网工具的选择、上网最喜欢做的事情以及对网络舆论的看法等方面分析了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心理,并针对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心理提出了几点引导建议。(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6年07期)
朱秋莲,罗英,杜欣,郭建武[4](2016)在《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状态的分析与消除》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更容易受网络信息影响而走向极端,产生网络群体极化状态,这就需要西藏高校以及政府及时对网络监管并积极引导学生网民,净化网络环境,增强大学身责任意识,避免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事件的发生。本文分析了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状态的形成原因与社会影响,并提出消除措施。(本文来源于《统计与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朱秋莲,罗英,杜欣,郭建武[5](2016)在《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基本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特殊的地域环境,使得西藏大学生网民与内地相比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西藏大学生自律性较差,对自身要求不严格;西藏大学生上网目的性不强,网络的娱乐作用大于学习作用;西藏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因循守旧;西藏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欠缺。(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6年02期)
张德军[6](2015)在《大学生“网民群体”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这种以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传播媒体已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的年龄结构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本文来源于《重庆行政(公共论坛)》期刊2015年03期)
曹银忠[7](2013)在《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全面了解教育的对象,而要准确地把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就必须了解该群体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深入研究和解析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概念与特征。大学生网民群体是指一群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情感或其它任何特定目的的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持续地参与、交流、互动及经营,以共享知识、信息、价值而形成的一个"数字人"的集合体。大学生网民群体不仅具有一般网民群体的特征,还因其成员自身特有的身心特点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渴求性、数字化的浸淫性、生存发展的依赖性、网络风尚的引领性、群体困惑的倍增性和社会角色的预演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4期)
曹银忠[8](2013)在《大学生网民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引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是通过外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素养,激发他们的网络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唤醒沉睡在其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帮助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内部自省进而达到自律的过程。对大学生网民群体进行引导必须以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契合网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满足大学生网民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平等性、参与性、及时性、真实性、针对性和艺术性六项基本原则,从心理、思想、行为和安全四个层面着手,并且在引导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式,综合运用一定的策略。(本文来源于《思想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曹银忠,潘吉平[9](2013)在《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动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网民群体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需要、兴趣爱好、共同利益以及共建共享、人际拓展与自我实现的发展诉求是促使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而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民的网络实践活动、社会比较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所面临学业、考研、就业等竞争则构成了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外在原因。(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3年17期)
曹银忠[10](2012)在《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指导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指南,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现实的人"的存在形态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理论基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归宿。(本文来源于《理论与改革》期刊2012年06期)
大学生网民群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兴社会形态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并存在。然而,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现状堪忧,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和建设亟待加强和创新。首先在学术含义上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加以解析,分析其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作者自身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实际,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重点分析了其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主要特征,提出四点网络虚拟社会建设与管理措施,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生网民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侯月娟,郎劲松.镜像与观照:“90后”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政治认同构建——基于北京市9所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
[2].汪文娟,周天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以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
[3].朱秋莲,罗英,杜欣,郭建武.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心理分析与引导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4].朱秋莲,罗英,杜欣,郭建武.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状态的分析与消除[J].统计与管理.2016
[5].朱秋莲,罗英,杜欣,郭建武.西藏大学生网民群体的基本情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
[6].张德军.大学生“网民群体”问题的几点思考[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
[7].曹银忠.大学生网民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解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
[8].曹银忠.大学生网民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引导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
[9].曹银忠,潘吉平.大学生网民群体生成与发展的动因分析[J].人民论坛.2013
[10].曹银忠.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的指导意义[J].理论与改革.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