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藻论文_叶鹏浩,韩婷婷,付贵权,谷阳光,黄洪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尾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尾藻,海藻,登革热,生化,生理,东海,公海。

马尾藻论文文献综述

叶鹏浩,韩婷婷,付贵权,谷阳光,黄洪辉[1](2019)在《半叶马尾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选取广东省沿海常见物种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半静态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半叶马尾藻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镉离子(Cd~(2+))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耐受性,为广东省沿海海区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当ρ(Cd~(2+))为0.1 mg·L~(-1)时,半叶马尾藻藻体中叶绿素a (Chl a)、类胡萝卜素(Car)、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当ρ(Cd~(2+))为0.5~12.5 mg·L~(-1)时,藻体中Chl a、Car、SP、SS、SOD和CAT活性均显着增加(P<0.05)。当ρ(Cd~(2+))为0.1~0.5 mg·L~(-1)时,藻体的丙二醛(MDA)摩尔质量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当ρ(Cd~(2+))为2.5~12.5 mg·L~(-1)时,胁迫组藻体的MDA摩尔质量浓度显着升高(P<0.05)。因此,半叶马尾藻在ρ(Cd~(2+))≤0.5 mg·L~(-1)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而过高浓度Cd~(2+)胁迫(>0.5 mg·L~(-1))会对藻体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亚洲,毕远新,王伟定,隋宥珍,卢衎尔[2](2019)在《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的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此推测,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宁,曹丛华,黄娟,丁一,辛蕾[3](2019)在《浒苔和马尾藻遥感区分方法在业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历年现场船舶、飞机、定点监测和陆岸监测的优势,获取了浒苔和马尾藻在水中的形态特征及光谱信息,绘制了光谱曲线;基于业务工作中常用的MODIS数据,采用真彩色法和马尾藻比值法开展业务化应用,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真彩色法和马尾藻比值法结合,能够快速、有效区分浒苔和马尾藻,满足业务监测工作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乾云,欧阳月红,李勇,许诺,吴明江[4](2019)在《马尾藻海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马尾藻中富含多种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海藻多酚、海藻多糖及多种硫酸多糖衍生物。在分离出的生物活性成分中,海藻多糖因其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药用效果而备受关注。同时,有大量研究已经证明,马尾藻海藻多糖对人类疾病的预防以及恢复具有积极效果。因此,本文对近年来马尾藻海藻多糖的抗凝血、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生成和抗炎症活性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助推马尾藻海藻多糖的研究,并且协助填补理论研究与工业应用之间的知识鸿沟。(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林碧云,黄慧,吴尚,龚正,陈宝玲[5](2019)在《湛江市硇洲马尾藻多肽的制备及活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马尾藻中提取活性多肽,并研究其在抗菌和抑制血栓形成方面的活性。方法 SephdexG-50凝胶层析柱和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纯化多肽组份;Molish实验检测提取的多肽含糖量;用比浊法检测不同剂量的马尾藻多肽(0、10、20、40、60、80μg/mL)对大肠埃希菌(D131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gr+、RN4220)生长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马尾藻多肽(100、200、400μg/mL)、肝素1 600U/mL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电刺激大鼠颈动脉形成血栓,观察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可从马尾藻匀浆上清液中获得2个收集峰,主要多肽集中在B收集峰;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B收集峰由6个组份组成;Molish实验显示多肽组份不含多糖类物质;比浊法显示多肽组份能抑制大肠埃希菌的生长,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敏感;且通过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发现该多肽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结论成功从马尾藻中提取活性多肽组份,该多肽组份具有抑制大肠埃希菌生长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9年03期)

全秋梅,贺亮,梁忠,林斌全,张艳苹[6](2019)在《镉离子胁迫下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生理生化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Cd~(2+)对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Sargassum.hemiphyllum var.chinense)相对生长速率(RGR)及生理生化指标如丙二醛(MDA)、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的影响,探索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对污染水体中Cd~(2+)的适应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d~(2+)能促进藻体的生长,但胁迫浓度为0.5 mg·L~(-1)的相对生长速率比0.05 mg·L~(-1)的高; MDA含量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浓度越高的变化越明显;Chl-a和Car含量的影响呈波动状态;SOD、POD、CAT活性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对于对照组,胁迫组所对应的SOD活性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POD、CAT活性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可溶性糖类含量只有低浓度0.5 mg·L~(-1)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可溶性蛋白在高浓度5.0mg·L~(-1)和10.0 mg·L~(-1)均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因此,适当质量浓度的Cd~(2+)胁迫对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有正面效应,而过高质量浓度Cd~(2+)胁迫(≥5.0mg·L~(-1))对藻体生长和抗逆能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选育优良海藻进行近岸海洋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惠,谢恩义,徐日升,徐聪[7](2019)在《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及原生态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的选择性及原生态位点固着人工藻礁对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效果。【方法】选用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等6种废弃物材质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效果进行比较;将硇洲马尾藻于徐闻南山进行原生态位点投放,周年观察比较人工藻礁与自然藻礁生长差异,探究硇洲马尾藻资源恢复效果。【结果】(1)不同材质藻礁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差异显着,附着效果依次为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完全没有幼孢子附着。(2)当年人工藻礁苗有性生殖苗较自然生态苗生长慢,第二年假根再生苗生长与自然苗生长无显着性差异。(3)人工藻礁苗成活率为29.2%,此后不出现消退死亡,并以假根再生维持种群的繁衍。【结论】混凝土是马尾藻原生态藻床恢复较理想的人工附着基,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等废弃物也可用于天然硇洲马尾藻以及室内有性苗源的附着基。假根再生是马尾藻种群繁衍的主要方式,利用有性繁殖的幼孢子体附着于混凝土块上进行硇洲马尾藻原生态位点投放是短时间增加马尾藻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为硇洲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提供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帆[8](2019)在《“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ABNJ海洋治理国际合作机制——以东北大西洋和马尾藻海模式为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管辖权外海域的海洋治理需要各国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构建海洋治理国际合作机制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东北大西洋和马尾藻海地区均因地制宜构建了符合本地区特点、满足当地需求的国际合作机制,这两种合作机制非常具有代表性,均就如何在不同国际部门间展开跨部门国际合作规定了一系列措施,为其他地区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了指南。中国正在逐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大面积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为了更好的参与国际海洋治理,中国需要借鉴现有的成功经验,从而更顺利的参与国际合作。(本文来源于《战略决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吴慧,卢虹玉,李梅婷,章超桦,戴聪杰[9](2018)在《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体内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本文以溶剂法得到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高、低两个剂量,灌胃急性小鼠高脂模型,观察马尾藻醇提取物对小鼠血脂指标的影响,并检测其在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低剂量组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以及其肝脏中甘油叁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p <0.05),脂蛋白脂肪酶(LPL)活力显着增强(p <0.05);高剂量组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着上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着下降以及其肝脏中甘油叁酯(TG)显着降低(p <0.05);且两种剂量均可显着改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和AI2(p <0.05);同时,灌胃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后,低剂量组使小鼠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着上升(p <0.05),而丙二醛(MDA)水平显着降低(p <0.05),说明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在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24期)

卓筱铮,詹伊琳,吴彰哲[10](2018)在《探讨半叶马尾藻萃取物对第二型登革病毒感染之保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病媒蚊带原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叮咬人类所引起的传染病,全球每年超过五千万人感染登革热,患者会出现出血甚至死亡。文献指出褐藻具有抗病毒、抗发炎、提高免疫力等生理活性。因此,本研究主旨为评估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萃取物对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感染之保护效果。将半叶马尾藻进行热水萃取(Sargassum hemiphyllum hot water extract,SHw)与乙醇萃取(Sargassum hemiphyllum ethonal extract,SHe),其产率分别为22%和0.61%,经HPLC与fucoidan from Fucus vesiculosus(Sigma,USA)比对分析得知SHw成分中含有53.1%褐藻醣胶。在病毒斑抑制试验中,SHw(1 mg/mL)与SHe(30 g/mL)两组别皆有效地减少病毒斑形成。此外,从细胞内DENV2 NS5表现量变化得知,半叶马尾藻萃取物具有与病毒结合之能力,抑或是保护细胞的效果,进而减少细胞感染的程度。动物实验的部分,以DENV2颅内感染九日龄C3H/HeN乳鼠,结果显示半叶马尾藻萃取物于DENV2攻毒前与之混合能有效提升至少57%之存活率。另外,于C3H/HeN乳鼠颅内感染DENV2前五天开始喂食半叶马尾藻萃取物,结果发现SHw组别、Fucoidan组别与SHe组别分别有提升33%、16.7%以及40%之存活率,并且皆有减缓血小板低落的现象与调节体内免疫细胞之传递讯号。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半叶马尾藻萃取物具有对抗第二型登革病毒之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马尾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的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此推测,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尾藻论文参考文献

[1].叶鹏浩,韩婷婷,付贵权,谷阳光,黄洪辉.半叶马尾藻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理响应[J].南方水产科学.2019

[2].张亚洲,毕远新,王伟定,隋宥珍,卢衎尔.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9

[3].王宁,曹丛华,黄娟,丁一,辛蕾.浒苔和马尾藻遥感区分方法在业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预报.2019

[4].周乾云,欧阳月红,李勇,许诺,吴明江.马尾藻海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9

[5].林碧云,黄慧,吴尚,龚正,陈宝玲.湛江市硇洲马尾藻多肽的制备及活性探讨[J].中国海洋药物.2019

[6].全秋梅,贺亮,梁忠,林斌全,张艳苹.镉离子胁迫下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生理生化响应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7].王惠,谢恩义,徐日升,徐聪.硇洲马尾藻Sargassum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及原生态恢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8].杨帆.“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ABNJ海洋治理国际合作机制——以东北大西洋和马尾藻海模式为借鉴[J].战略决策研究.2019

[9].吴慧,卢虹玉,李梅婷,章超桦,戴聪杰.亨氏马尾藻醇提取物体内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8

[10].卓筱铮,詹伊琳,吴彰哲.探讨半叶马尾藻萃取物对第二型登革病毒感染之保护效果[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论文知识图

加工废弃液中多糖的傅里叶红外吸收光...马尾藻-海 黍 子马尾藻中核素110 mAg比活度达到...62012年6月3日长江口外马尾藻叁种马尾藻的形态特征马尾藻酸水解各影响因素对水解效...

标签:;  ;  ;  ;  ;  ;  ;  

马尾藻论文_叶鹏浩,韩婷婷,付贵权,谷阳光,黄洪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