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焊接符号的注意事项

标记焊接符号的注意事项

一、标注焊缝符号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高欣[1](2021)在《焊接接头图纸符号最新国际标准解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焊接制造国际化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焊接制造国际合作越来越多,焊接接头图纸符号符合国际规范化标注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13年和2019年升级了ISO 2553《焊接和相关工艺方法—图纸符号表示—焊接接头》,目前ISO2553:2019第五版作为图纸焊接接头标注的最基本国际标准,清晰的介绍了焊接接头种类、图纸符号种类、焊缝的标注、坡口准备、应用实例。国际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将大大统一焊接标注准确性,减少标注歧义,搭建起焊接制造的国际合作技术交流基础平台,为焊接行业内的设计、工艺标注和制造生产等环节提供执行及参考依据。

史文浩[2](2020)在《盖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分析及三维深化设计出图研究》文中提出钢框架结构设计中梁柱的连接性能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关键。传统梁柱刚性连接,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由于连接板件的截面面积和截面模量一般小于梁自身,在固定端的约束作用下塑性应变无法进行扩散,集中于连接位置,从而使连接位置出现应力/应变集中现象易造成脆性断裂。为了增加节点的延性,采用局部加强措施设计了一种盖板加强式节点,对于梁柱节点形成的塑性铰进行外移,提高了节点延性,避免节点连接位置在强震作用下发生脆性破坏。钢结构节点深化设计费时费力,一处出现错误需要进行多处改动,为了设计更加高效利用三维设计方案对钢结构建筑设计进行快速出图、多维联动。本文利用三维信息模型技术进行钢结构节点符号库建立,实现详图的快速出图,为钢结构设计提供便利。为了达到塑性铰外移和三维深化设计出图目的,本文设计一种盖板加强式节点连接形式和三维深化设计快速出图开发插件,节点连接形式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为梁柱连接参数的合理范围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设计插件进行了快速详图出图,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结论如下:(1)设计了一种符合中国规范要求的节点连接形式,根据稳定性计算原则,计算出了合理的梁柱截面尺寸,通过改变连接板件参数进行ABAQUS有限元理论分析,分析节点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与抗震性能,得出节点连接件的合理取值范围。翼缘板厚度改变,各试件在单调荷载作用下应力变化不大,厚度最薄的BYT-1试件到最厚BYT-3试件的差距占比基础试件不到10%,当盖板的厚度与梁翼缘厚度相同时已经可以保证节点的强度要求。通过改变腹板连接件厚度,构件延性没有明显改变,通过厚度增加耗能能力没有明显改变。在改变翼缘盖板长度分析中,通过滞回曲线发现过短和过长的盖板都会降低节点的抗震能力,当盖板长度为梁高度的0.75倍左右时,这种梁柱加强型连接节点性能表现较好。(2)为了加强钢结构建筑设计在信息化技术中应用的灵活性,实现快速出图功能,对三维设计软件Revit进行了快速节点搭建详图出图功能开发,完善了该软件三维设计在钢结构设计中不足,为建筑行业走信息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优势与便利。

钱步娄[3](2020)在《精益造船在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精益生产模式是当今世界最佳生产组织模式之一,极大地提升了全球制造业水平。精益造船模式是船厂通过消除船舶建造过程中无效时间来减少一切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缩短建造周期,降低成本、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饱和潜水支持船在国防建设和海洋经济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佳。本文通过对精益造船模式在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中的应用研究,论述了精益造船的原理和方法,如单件流水作业体制、均衡连续的节拍生产、JIT生产体系、拉动计划体系等。结合船舶建造工艺流程探讨饱和潜水支持船精益造船作业分解,阐明了虽然饱和潜水支持船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但根据造船成组技术相似性原理,饱和潜水支持船有采用精益造船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本文通过对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中精益计划管理和精度管理的应用研究,系统全面地总结和介绍了在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过程中精益计划管理和精度管理方法和要点,从精益造船应用实践中推广精益生产理论,努力推进我国现代化精益造船模式的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在提升我国饱和潜水支持船精益生产水平,提高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的效率和效益做出应有的努力。

谢鲁齐[4](2020)在《可更换耗能连接的受力机理及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充分发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可工业化建造的优势,在实现结构的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同时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实现结构震后易修复的设计目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可更换耗能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Replaceable energy dissipation connector-precast concrete frame,REDC-PCF)。该结构的梁柱节点采用一种可更换耗能连接(REDC)作为梁与柱的抗弯连接件,采用销轴体系作为梁柱抗剪连接件,通过非等同现浇的干式连接方法施工,构造原理简单,内力传递直接。该结构在正常工作条件下,REDC作为梁内受力钢筋的一部分参与内力传递,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率先进入屈服状态并利用其屈服后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发挥高延性和高耗能的特性,并保护结构主体免于损伤,使结构的震后修复工作简便易行。本文针对REDC的受力机理及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开展理论、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为该种结构的推广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的现浇或装配式框架混凝土结构中,延性受制于混凝土受压承载能力,钢筋连接精度要求过高、震后修复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以REDC抗弯、以销轴体系抗剪的干式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该节点将梁柱连接截面混凝土隔离,避免其在梁柱转动过程中发生混凝土挤压破坏的现象;采用REDC作为抗弯构件,保证节点延性的充分发挥;采用销轴体系形成节点的抗剪机制,实现干式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端剪力传递,并通过构造设计有效实现抗震设计三原则。所提出的节点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集中于REDC中,震后仅需更换REDC的核心耗能部件即可恢复结构的使用功能和力学性能,具备良好的震后易修复性能。结构的施工方便,预制、运输、连接均快捷且易于施行,对构件安装的精度要求合理,可以避免构件制作及吊装误差造成的影响。此外,构件吊装时可通过销轴体系实现快速自支撑,不需要脚手架,脱钩快。(2)针对REDC-PCF梁柱节点的构造和受力特点,开展针对于节点转动刚度需求及REDC构造要求的理论分析。以半刚性连接约束系数p为主要分析参数,计算得到梁柱相对转角与结构层间侧移角的关系;以梁柱相对转角Δθ为分析参数,建立节点转动刚度与REDC轴向刚度的换算关系,并依据刚度串联方法推导REDC轴向刚度的计算公式,进而计算得到节点转动刚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半刚性连接框架的侧移放大系数及构造关系,建立REDC核心耗能部件长度需求的计算方法;同时对REDC的细部构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其具体的构造选取建议。(3)针对REDC组件的力学特性和低周疲劳性能,开展12个试件的轴向拉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REDC在轴向荷载反复拉压作用下表现出了稳定的耗能能力,形成了饱满的滞回曲线;组件表现出由约束部件限制的高阶屈曲模态,实现了沿屈服段全长的全截面屈服;屈服段与过渡段交界面处的过渡方式是影响耗能部件低周疲劳能力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圆弧倒角构件的低周疲劳性能发挥更加充分。此外,构件所经历的应变幅值也是影响其低周疲劳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4)针对REDC组件的受力机理开展理论及参数化分析。针对REDC核心耗能部件的屈曲模式开展理论推导,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对核心耗能部件的多波屈曲进程进行分析;结合接触力和摩擦力对REDC拉压不平衡性质的影响,提出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公式。针对约束部件的刚度需求开展理论分析,运用有效约束比的概念对约束部件的刚度需求进行公式推导。对REDC组件开展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核心耗能部件的厚度、屈服段的长度、核心耗能部件与约束部件之间的间隙等参数对核心耗能部件在大变形作用下的应变分布不均匀程度均存在影响。(5)针对REDC-PCF梁柱节点的抗剪机制及其对REDC核心耗能部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开展理论分析,对销轴位置的设定提出设计建议;针对考虑节点转动作用下REDC的变形特性及整体稳定性开展理论分析,对REDC约束部件长度对组件整体的变形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节点在转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REDC两端存在一定的弯矩和剪力,可以通过优化销轴体系设计将这些内力对REDC力学性能的影响降到最低。约束部件的长度影响REDC组件整体的屈曲模式,且核心耗能部件塑性位置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转动特性是影响REDC变形模式的关键。在设计时,应对约束部件尺寸的选取予以充分的考虑。(6)针对REDC-PCF梁柱边节点,开展4个边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和震后修复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梁柱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塑性变形集中在REDC耗能部件内,梁、柱等混凝土构件在试验过程中基本保持弹性,实现了损伤集中的预期目标;节点试件在加载过程中形成了饱满的滞回曲线,没有出现捏缩或负刚度现象,耗能能力良好;节点试件最终的失效模式为REDC核心耗能部件断裂,其断裂位置位于屈服段中部,破坏时的梁柱相对转角幅值达到了5.0%,断裂位置可以看到明显的颈缩现象,证明节点的最终破坏为延性破坏模式;节点的震后修复试验的试验现象与初始试验基本相当,滞回曲线走向一致,初始刚度相近,构件的循环圈数、失效模式、失效位置与初始试验几乎相同,耗能能力良好,证明其震后修复性能良好。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REDC-PCF梁柱节点的数值分析模型,并提出REDC-PCF梁柱节点的设计流程和方法。

吴凡[5](2020)在《基于MBD技术的装配焊接工艺三维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5G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船舶制造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二维纸质作业指导书无法应对智能制造和工业4.0提出的数字化、可视化和高效化的需求。基于模型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制造业实现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研究热点,旨在通过非几何信息与三维模型结合来减少二维图纸的应用,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针对船舶制造行业装配焊接工艺过程的特殊性,利用MBD技术对装配焊接工艺信息数据集进行定义,构建了装配焊接工艺三维信息模型;同时,将MBD的技术思想与三维仿真技术相结合,在详细分析了船舶制造行业对装配焊接工艺三维仿真实现的需求基础上,构建了装配焊接工艺三维仿真系统的基本架构,对该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工作流程设计、界面设计等,并在焊接结构辅助系统Weld_Sta平台下进行开发实现。在系统开发完成之后,本文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黑盒测试,同时以某散货船的底边舱分段为实例,对分段装配焊接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模拟,实现装配焊接工艺信息的三维可视化、装配过程仿真、焊接路径的仿真等多项核心功能,并生成了相应的三维作业指导书,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杜威[6](2019)在《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的改建与检验》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世界上已探明最终可采石油储量的近50%埋藏于海底,石油勘探已由陆地转向海洋,更将会向深海发展。铺设长距离石油输送管线成本越来越高,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建设海上石油生产装置。与传统的石油开采方式即井口装置外加石油输送管线相比,使用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FPSO)不受对岸距离的限制、对水深不敏感、机动性强、不需建设长距离海底石油管线、不会因为石油管线的破断而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目前,世界上的FPSO有40%是新造的,主要由新加坡和中国完成;有60%的FPSO是由VLCC油轮改建而成,主要由韩国和中国完成。2019年世界上新建和改建的7艘FPSO当中,中国参与了其中的6艘。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新建和改建FPSO的最大工厂。但是,新建一艘FPSO的造价是由现有VLCC改建成FPSO造价的1.5~2倍、前者生产周期也是后者的1.5倍,所以由现有VLCC油船改建成FPSO成为石油公司的首选。本文以MODEC公司在2011年竣工的“MV22”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的改建项目作为研究样本,该轮由大连中远船务完成改建,入ABS级。该轮的改建存在很多关键技术,特别是双相不锈钢和超级双相不锈钢的使用及SPS(sandwich plate system)技术的应用都是工厂从未接触过的。文中主要是针对大连中远船务对FPSO改建技术的认识和发展、技术突破进行总结。针对验船师和船舶设计单位经常疑惑的问题和检验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展开阐述,并就在检验过程中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展开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解决四个问题:(1)在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改建过程中,规范使用非常重要。验船师和船舶设计单位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国际公约、规则和船级社相关规范。(2)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的改建工程问题和难点问题很多,验船师该如何识别并完成检验重点和难点。(3)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会使用很多特殊材料,例如双向不锈钢。验船师如何正确完成双相不锈钢或超级双相不锈钢的的焊评审定工作。(4)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改建工程中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邵延淼[7](2019)在《船体标记字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普及,通过应用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来完成船舶的建造工作已成为当前船厂发展的主题。在船厂中,焊接工作大约占据了船舶整个建造过程40%的工作量。目前,我国船厂的焊接工作主要是通过手工焊进行焊接,在某些船厂可以在一些分段应用机器人进行焊接。当前船厂应用机器人进行焊接工作主要是对船体焊缝进行焊接,船体标记字的焊接几乎无人问津,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应用机器人离线编程来对标记字进行焊接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当前智能化造船的背景以及当前机器人离线编程的现状。首先对当前船体标记进行了分类,通过应用KUKA机器人本身自带的程序,利用XYZ4点法和ABC世界坐标系法,完成了机器人焊枪坐标原点的标定以及焊枪姿态位姿的确定;利用辅助三点法完成了工件坐标系原点的确定。通过应用AutoCAD完成了船体标记字模型的搭建,在标记字模型全部搭建完成后,建立了船体标记字模型图形库。通过SolidWorks完成了机器人各轴模型搭建以及机器人焊接环境的搭建。在离线仿真软件RobotOLP中,通过对标记字模型进行轨迹优化,以及标记字坐标,各焊接轴速度,标记字焊接参数,生成了离线编程程序。本课题采用的试验钢材为A级船用钢,保护气为80%Ar+20%CO2,焊丝直径1.2mm的JQ.MG70S-6实心碳钢焊丝。焊接参数为焊接电压为16.2V,焊接电流为113A,送丝速度为5m/min。通过应用机器人进行标记字焊接试验表明:(1)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机器人在焊接过程中运转比较稳定,在焊接过程中不会受到焊接疲劳以及天气因素的影响,因此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比较小,从而有力的保证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通过应用机器人对标记字焊接,其焊接速度为人工的56倍,并且焊接轨迹美观,减少了返工等工序,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2)标记字坐标定位精确在应用人工进行标记字焊接时,标记字焊接位置定位方式比较粗糙,使得焊接位置不精确。通过应用离线编程进行标记字焊接,可以通过模型搭建精确确定标记字的位置,因此保证了焊接位置的准确性。(3)改善工作环境在船厂,由于焊接条件比较差,在焊接过程中可能会对焊接人员造成损伤,而通过采用机器人替换人工焊接,可以完成在恶劣条件下的焊接工作。这样可以大量减轻焊接人员的工作强度,焊接人员的健康也得到了保障。

马旺旺[8](2018)在《大跨度干煤棚屋架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采用了外形丰富、结构轻巧、受力均衡、刚度大、重量轻、杆件单一钢管杆件直接汇交的管桁架结构。该类结构应用在大跨度的建筑中由于体型巨大,在管桁架的拼装时造成了成本高、施工难度大、进度难控制等问题。目前对管桁架建筑施工的以上几个问题尚无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4种主流施工方法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结合国内现有大跨度空间结构施工技术,根据钢管屋桁架的特点,本文结合旺苍60万吨焦化实际工程项目,首先,根据工程项目需求,从设计参数、材料、制作与安装、钢结构的除锈及涂漆、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环保等11个方面进行工程方案设计,提出施工中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其次,从工艺入手,进行了工艺设计、施工工艺流程设计及节点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管桁架结构施工工艺方法。最后,阐述了项目可行性分析及项目投资概算、项目启动、项目任务分解、网络计划图、项目工期计划及关键节点和验收的项目实施过程。通过项目的实施,验证了提出的管桁架结构施工工艺的可行性。该项施工工艺已获得了攀钢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已成功申请为发明专利,受理申请号为201110049809.X。本文提出的钢管屋桁架拼装的工艺方法,具有加工及拼装精度高、节约措施成本、质量可控、工艺先进的特点。在项目实施阶段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得出了一套可供类似项目参考的大跨度干煤棚施工项目管理办法。通过本文所提出的新型施工工艺与项目管理办法使得整个桁架的拼装过程无需采用大型起重设备及专用胎具即可完成,节约大量措施用料,并且拼装精度得到了提高,极大的缩减了项目工期。而项目过程中的计划、控制和调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整个项目的成本明显下降。综上所述,本项目使用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手段,成功的完成了国内跨度最大的干煤棚管桁架拼装,为同类型或与之类似的大跨度管桁架的整体拼装施工积累了新的经验,社会效益显着。

安伯磊[9](2014)在《利用TEKLA建模提高临沂亿晨项目钢结构安装精度和速度》文中指出钢结构工程的蓬勃发展使得钢结构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工业建筑中得到应用,钢结构建筑优势显现出来,高层、超高层建筑以及钢结构住宅都呈上升趋势。上海金茂大厦,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都是钢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TEKLA是钢结构设计深化软件,其优秀的设计理念和不断拓展的强大功能使得设计师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高效的开展工作,TEKLA能与BIM对接,能使用计算机软件模型模拟整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体现即将开工的建设信息,呈现更好的心信息管理,提高建筑工业的生产力。TEKLA以3D模型为基础的独特软件系统结构,让使用者可以建立包括设计、制造和安装所需的全部资料,模拟真实结构的智慧型3D模型,随时可以输出2D的图纸及报表。紧密结合输出,确保建立的高效率与准确性。通过内建的功能,让设计的模型每次修改后都会自动调整,任何修改和变更都会自动更新都相关工程图纸中。亿晨镍铬合金4X36000KVA镍铁电炉工程就是一个全钢结构的多层重钢建筑,整个项目有回转窑、干燥窑、1#、2#厂房等几个单体组成,回转窑、干燥窑包括20个混凝土剪力墙大支墩及4条管桁架通廊。主厂房框架平面尺寸为42*78m,构件类型包括箱型柱、格构柱、H型钢柱、H型钢梁、蜂窝梁等,钢结构工程结构复杂,钢构件截面大,节点繁多,采用传统CAD作图很难准确全面的将构件图纸拆分,不利于构件加工及安装。TEKLA创建3D模型,能直观表示出构件位置及各节点是否存在碰撞冲突,能准确的将每个构件及零件图纸深化,指导现场构件安装,TEKLA能与BIM对接,将钢结构与土建,水电,消防等系统在模型中全部显示出来,能准确的指导现场施工顺序,提高施工进度。通过TEKLA详图深化设计的应用、加工的应用以及安装中的应用分析提高临沂亿晨项目的钢结构安装精度和速度。

彭政洲[10](2014)在《基于MBD的三维标注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基于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技术的产品定义语言是未来三维数字化集成设计制造新的研究方向。三维标注技术是MBD技术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将设计制造中的尺寸、尺寸公差、几何公差、粗糙度以及制造工艺信息和产品属性等特征信息直接标注在三维模型上,在产品三维设计与制造之间建立起信息传递的桥梁,并将极大地推动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基于MBD技术体系的数字化产品定义的研究,对机械产品三维数字化定义标准规范中的产品数据信息表达、视图定义及数据管理、标注信息的定义等核心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基于机械产品的三维标注表达规范,在CAD平台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结构化的三维标注,对数字化产品的三维定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本文以Pro/ENGINEER(Pro/E)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为平台,对Pro/E三维标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对三维模型中的信息表达规范进行总结整理,将规范化定义运用到三维标注的平台中,保证三维模型标注的规范化和实用性,并应用Pro/E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完善了满足标准规范的三维标注功能,为MBD技术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数据集标注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内容有:1)对基于MBD技术的数字化产品定义标准体系进行了总结,分析了MBD技术标准体系中产品三维定义规范的内容及特点,论述了推进三维标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对MBD技术下的产品数据集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基于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对机械产品三维数字化定义标准规范中的产品数据信息表达、视图定义及数据管理、标注信息的定义等核心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三维模型下数字化定义中产品信息的标准规范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定义表达方式。3)基于Pro/E平台,对三维标注过程中所面对的视图定义、标注信息表达、标注信息的定义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详细解决方案。4)应用Pro/E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完善了三维标注功能。将三维标注过程分为视图定义、三维标注和信息控制三个主要功能模块。实现了满足规范的尺寸及其公差、粗糙度、几何公差、焊接符号、基准等信息的快速标注和标注数据集的分组显示控制。5)通过实例,对开发完成的三维标注软件进行了功能验证,实现了机械产品信息的三维表达。

二、标注焊缝符号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注焊缝符号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焊接接头图纸符号最新国际标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焊接接头图纸符号表示的范围
    1.1 范围
    1.2 符号
2 焊接接头标注应用及注意问题
    2.1 箭头线
    2.2 基准线和焊缝位置
    2.3 尾部
    2.4 焊缝尺寸
    2.5 焊接符号应用示例
    2.6 不同类型焊缝的公差和范围
3 结束语

(2)盖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分析及三维深化设计出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梁柱节点及出图开发研究发展趋势
        1.3.1 国外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2 国内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三维信息模型BIM二次开发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与正确性验证
    2.1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2.2 模型的建立
        2.2.1 钢材本构关系的确定
        2.2.2 接触设置
        2.2.3 边界条件施加及荷载设置
        2.2.4 网格划分与单元类型选定
    2.3 有限元模型分析正确性验证
    本章小结
第3章 梁柱翼缘双盖板加强型节点设计
    3.1 加强型节点试件设计
        3.1.1 节点设计依据
        3.1.2 试件截面尺寸确定与稳定性验算
        3.1.3 梁柱连接节点设计
    本章小结
第4章 梁柱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模拟分析
    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4.2 各组试件的设计
    4.3 翼缘连接件厚度改变BYT试件对节点力学性能影响
        4.3.1 BYT系列试件在单调荷载位移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
        4.3.2 BYT系列试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分析
        4.3.3 能量耗散
    4.4 腹板连接件厚度改变BW试件对节点力学性能影响
        4.4.1 WB系列试件在单调荷载位移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
        4.4.2 WB系列试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分析
        4.4.3 WB系列试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骨架曲线
        4.4.4 WB系列试件延性系数与耗能系数曲线
    4.5 盖板长度变化BYL试件对节点力学性能影响
        4.5.1 BYL系列试件在单调荷载位移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
        4.5.2 BYL系列试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分析
        4.5.3 BYL系列试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骨架曲线
        4.5.4 BYL系列试件延性系数与耗能系数曲线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深化设计出图开发研究
    5.1 开发环境简介
    5.2 Revit功能开发一般流程
    5.3 Revit详图标注功能开发思路
        5.3.1 开发初始准备框架搭建
        5.3.2 外部命令的调用
        5.3.3 Revit UI控制界面功能扩展
    5.4 详图符号功能命令设计
    5.5 详图符号插件实例应用展示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精益造船在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精益造船发展的现状
        1.2.1 国外精益造船发展的现状
        1.2.2 国内精益造船发展现状
        1.2.3 精益造船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对象
    1.4 饱和潜水支持船与传统商船的区别
    1.5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精益造船原理
    2.1 精益造船的内涵及内容
        2.1.1 精益造船的内涵
        2.1.2 精益造船的主要内容
    2.2 精益造船作业分解
    2.3 精益造船计划管理
    2.4 精益造船精度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饱和潜水支持船精益造船作业分解
    3.1 概述
    3.2 饱和潜水支持船的作业结构
        3.2.1 产品结构特点
        3.2.2 作业分解要素
    3.3 “TOISA PELAGIC”300 米饱和潜水支持船的建造方针
    3.4 饱和潜水支持船精益造船作业分解
        3.4.1 饱和潜水支持船船体制造作业分解
        3.4.2 饱和潜水支持船舾装作业分解
        3.4.3 饱和潜水支持船涂装作业分解
        3.4.4 饱和潜水支持船管子加工作业分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饱和潜水支持船精益计划管理
    4.1 精益造船计划概述
    4.2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计划管理体系
        4.2.1 公司综合计划
        4.2.2 饱和潜水支持船日程计划
    4.3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设计计划管理
        4.3.1 设计计划管理内容
        4.3.2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设计计划编制和管理
    4.4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生产计划管理
        4.4.1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生产计划编制
        4.4.2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计划的动态控制和延期预警
        4.4.3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计划变更管理
        4.4.4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精益计划管理要点和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精度管理
    5.1 概述
    5.2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精度管理
        5.2.1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精度管理体制
        5.2.2 TOISA饱和潜水支持船精度管理流程
        5.2.3 饱和潜水支持船精度过程控制内容
        5.2.4 饱和潜水支持船分段自主精度控制要领
        5.2.5 饱和潜水支持船精度管理要点和效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可更换耗能连接的受力机理及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混凝土结构装配化施工的便利性
        1.1.3 结构震后易修复理念的必要性
        1.1.4 可更换耗能连接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
        1.2.1 预制混凝土的起源和发展
        1.2.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兴起与现状
        1.2.3 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3 金属屈服耗能装置的发展现状
        1.3.1 耗能装置的发展总述
        1.3.2 防屈曲金属屈服耗能装置的发展现状
        1.3.3 将金属屈服装置内置于混凝土梁端的构想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REDC-PCF梁柱节点的干式连接设计理论
    2.1 屈服机制的设定及其现实影响因素
        2.1.1 框架结构的理想屈服机制及其合理塑性铰位置
        2.1.2 “等同现浇”结构实际的屈服机制中存在的弊端
        2.1.3 “非等同现浇”结构在屈服机制选择中体现的灵活性及其应用
    2.2 REDC-PCF梁柱节点
        2.2.1 现有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
        2.2.2 加强混凝土构件受压延性能力发挥的改进方案
        2.2.3 传统装配式结构安装精度要求过高问题的解决方案
        2.2.4 可更换耗能连接组件及其损伤集中特性
        2.2.5 干式连接梁柱节点可行的梁端抗剪机制
        2.2.6 楼板对销轴受力性能的影响
        2.2.7 REDC-PCF梁柱节点的构造
        2.2.8 节点施工、震后更换方法及其优势
    2.3 干式连接的关键问题
        2.3.1 连接刚度的计算方法
        2.3.2 结构整体的侧移放大效应
    2.4 REDC-PCF梁柱节点的设计理论
        2.4.1 REDC-PCF节点的转动刚度计算
        2.4.2 耗能部件刚度的计算方法
        2.4.3 耗能部件的长度需求及节点转动刚度需求的计算
        2.4.4 设计示例
    2.5 REDC的设计指标与构造要求
        2.5.1 REDC耗能部件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关键参数
        2.5.2 REDC耗能部件的选材和构造要求
    2.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REDC耗能连接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构件试验方案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构件设计
        3.1.3 试验构件制作、组装与安装
        3.1.4 试验加载制度及量测内容
    3.2 材料性能试验
    3.3 试验现象及断裂形式
        3.3.1 3%应变幅值常幅加载构件
        3.3.2 2%及2.5%应变幅值常幅加载构件
        3.3.3 变幅加载构件
        3.3.4 R-V-2U构件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骨架曲线与恢复力模型
        3.4.2 构件的失效位置
        3.4.3 受压承载力调整系数
        3.4.4 疲劳寿命与耗能能力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REDC的受力机理及其参数化分析
    4.1 引言
    4.2 REDC试验构件的有限元模拟
        4.2.1 有限元算法及本构关系的选取
        4.2.2 接触关系及几何非线性
        4.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4 有限元模拟结果
    4.3 REDC核心耗能部件的受压屈曲模式分析及间隙取值方法
        4.3.1 核心耗能部件屈曲过程形态推导
        4.3.2 接触力和摩擦力
        4.3.3 摩擦力对核心耗能部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核心耗能部件与约束部件之间的间隙设置要求
    4.4 约束部件的刚度需求分析
        4.4.1 REDC组件整体稳定性原理
        4.4.2 有效约束比
    4.5 REDC组件设计条件的参数化分析
        4.5.1 核心耗能部件厚度的影响
        4.5.2 核心耗能部件屈服段长度的影响
        4.5.3 核心耗能部件与屈曲约束部件的间隙的影响
        4.5.4 核心耗能部件连接段长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REDC-PCF梁柱节点的构造分析及试验方案设计
    5.1 引言
    5.2 梁柱节点的抗剪机理分析
        5.2.1 抗剪机制设计基本原理
        5.2.2 销轴的设计方法
    5.3 考虑节点转动作用下约束部件长度需求计算
        5.3.1 考虑端部横向错动的REDC核心耗能部件内力分布
        5.3.2 REDC约束部件长度的影响
        5.3.3 节点中REDC整体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5.3.4 REDC耗能部件的设计流程
    5.4 REDC-PCF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方案
        5.4.1 试验目的
        5.4.2 试验构件设计
        5.4.3 试验构件制作、组装与安装
        5.4.4 试验加载制度及量测内容
    5.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REDC-PCF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6.1 材料性能试验
    6.2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6.2.1 R1 节点的试验现象及分析
        6.2.2 R2 及R3 系列节点试验的试验现象
        6.2.3 耗能部件上设置有定位装置的REDC-PCF梁柱节点试验现象
        6.2.4 小结
    6.3 试验结果分析
        6.3.1 试件的力学性能分析
        6.3.2 试件的耗能能力分析
    6.4 节点试件的数值分析
        6.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4.2 有限元模拟结果
    6.5 销轴与其轴承之间间隙的影响
    6.6 REDC-PCF梁柱节点的理论滞回模型分析
    6.7 REDC-PCF梁柱节点设计流程和方法
    6.8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1.1 REDC-PCF梁柱节点的概念及设计理论
        7.1.2 REDC耗能部件的受力机理
        7.1.3 REDC-PCF梁柱节点的力学特性及抗震性能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5)基于MBD技术的装配焊接工艺三维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MBD的三维装配焊接工艺技术
    2.1 基于模型定义(MBD)技术
    2.2 基于MBD的三维装配焊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2.2.1 三维装配焊接工艺设计技术
        2.2.2 三维装配焊接工艺仿真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装配焊接工艺仿真系统的方法研究
    3.1 船舶装配焊接工艺
        3.1.1 船舶装配工艺
        3.1.2 船舶焊接工艺
    3.2 基于MBD的三维信息建模方法
        3.2.1 MBD数据集的内容和定义
        3.2.2 三维信息模型的构建
        3.2.3 三维模型数据结构的表达
    3.3 系统研发的基本技术
        3.3.1 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
        3.3.2 系统应用的环境和语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装配焊接工艺仿真系统的方案设计
    4.1 系统的需求分析
        4.1.1 问题分析
        4.1.2 需求分析
    4.2 系统的总体设计
    4.3 系统的架构设计
    4.4 系统的功能设计
        4.4.1 便捷性和操作性
        4.4.2 装配焊接工艺的规划设计
        4.4.3 装配焊接过程的仿真模拟
        4.4.4 作业指导书的三维生成
        4.4.5 焊接工艺知识库
    4.5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4.6 系统界面设计
        4.6.1 菜单栏
        4.6.2 工具栏
        4.6.3 工具箱
        4.6.4 工程面板
        4.6.5 属性面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装配焊接工艺仿真系统的实例应用
    5.1 三维仿真系统的应用平台
    5.2 三维仿真系统的系统测试
        5.2.1 软件测试目的
        5.2.2 软件测试方法
        5.2.3 系统测试
    5.3 应用实例
        5.3.1 三维模型的导入
        5.3.2 装配工艺初步规划
        5.3.3 工艺过程的仿真设计
        5.3.4 三维作业指导书的导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成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的改建与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石油资源使用状况和趋势
        1.1.2 海洋石油开采流程
    1.2 研究现状
        1.2.1 FPSO的特点
        1.2.2 FPSO改建产业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FPSO改建的适用规范及应用
    2.1 FPSO改建适用的国际公约及船级社规范
        2.1.1 国际公约、规则和船旗国要求
        2.1.2 ABS规范及指导文件
        2.1.3 其他适用的国际标准
    2.2 现场检验中规范的应用
        2.2.1 适用规范的选择
        2.2.2 FPI规范在改建过程中的应用
        2.2.3 ASME、AWS、API的使用
        2.2.4 如何理解规范要求
3 MV22轮改建工作概述
    3.1 项目概述
        3.1.1 主船体改建概述
        3.1.2 MV22的生产模块
        3.1.3 MV22的改建工作项目
        3.1.4 主要物量和搭载顺序
    3.2 MV22轮改建的难点和重点
        3.2.1 单点系泊系统
        3.2.2 多点系泊系统
        3.2.3 其他难点和重点
4 MV22轮改建检验工作
    4.1 开工文件
        4.1.1 项目程序文件
        4.1.2 船厂工艺和程序
        4.1.3 验船师需要整理和归档的文件
    4.2 MV22轮改建过程中的入级检验和法定检验工作
        4.2.1 改建检验总述
        4.2.2 坞内检验
        4.2.3 船体特别检验
        4.2.4 改建检验
        4.2.5 法定检验
    4.3 其他检验工作
        4.3.1 Topside检验
        4.3.2 管系的测厚检验
        4.3.3 双相钢和超级双相钢的焊接检验
        4.3.4 生产模块上的危险区域电气设备检验
        4.3.5 其他检验工作
    4.4 检验中的常见问题
        4.4.1 WPS的审阅
        4.4.2 分段检验和裂纹控制
        4.4.3 非金属管应用
5 MV22轮改建中的双相不锈钢焊接技术
    5.1 双相不锈钢的性能和种类
        5.1.1 双相不锈钢的材料性能
        5.1.2 超级双相不锈钢
        5.1.3 双相不锈钢
    5.2 双相不锈钢的焊接工艺
        5.2.1 焊接过程的注意事项
        5.2.2 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6 新工艺、新材料在FPSO上的应用
    6.1 新工艺在FPSO上的应用
        6.1.1 相控阵超声波探伤技术
        6.1.2 夹心板覆盖层
    6.2 新材料在FPSO上的应用
        6.2.1 聚乙烯管
        6.2.2 镍基双金属复合材料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船体标记字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离线编程程序研究现状
        1.2.2 国内离线编程程序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船体标记字分类与焊接分析
    2.1 船舶标志字的分类
        2.1.1 吨位、船名和港籍标志
        2.1.2 设备标志
        2.1.3 船体结构标志
        2.1.4 吃水标志
        2.1.5 水下检验标志
    2.2 船体标记字焊接合理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线编程轨迹规划和坐标标定
    3.1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插值方法
        3.1.1 直线轨迹规划
        3.1.2 圆弧轨迹规划
    3.2 关节空间轨迹插值方法
        3.2.1 三次多项式插值
        3.2.2 五次多项式插值
        3.2.3 过路径点用抛物线过渡的线性插值
    3.3 机器人工具和工件坐标系标定
        3.3.1 机器人各坐标系特点
        3.3.2 工件坐标系的标定
        3.3.3 焊枪标定
    3.4 焊枪引入\引出线的运动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体标记字离线编程仿真应用
    4.1 船体标记字图形数据库的创建
        4.1.1 标记字模型的创建
        4.1.2 标记字图形库的创建
    4.2 机器人仿真环境的搭建
        4.2.1 机器人模型的创建
        4.2.2 机器人仿真环境的搭建
    4.3 标记字离线仿真系统整体分析
        4.3.1 离线仿真平台
        4.3.2 离线编程程序的生成
        4.3.3 离线编程程序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体标记字焊接试验与分析
    5.1 机器人焊接系统构成及功能
        5.1.1 机器人的选型
        5.1.2 机器人系统
        5.1.3 焊接系统
    5.2 船体标记字焊接试验
        5.2.1 焊接前的准备
        5.2.2 焊接试验
        5.2.3 焊接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大跨度干煤棚屋架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方法介绍
    2.1 大跨度干煤棚
    2.2 管桁架结构
    2.3 项目管理
        2.3.1 项目可行性分析
        2.3.2 项目范围管理
        2.3.3 项目时间管理
        2.3.4 项目时间管理工具-甘特图
        2.3.5 项目计划管理
        2.3.6 项目成本管理
    2.4 工作任务分解(WBS)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介绍及工程方案设计
    3.1 工程介绍
    3.2 设计参数
        3.2.1 设计标准
        3.2.2 自然条件
        3.2.3 地震条件
    3.3 材料
        3.3.1 钢材
        3.3.2 砼
        3.3.3 钢筋
        3.3.4 焊条
    3.4 制作与安装
    3.5 钢结构的除锈及涂漆
    3.6 设计依据
    3.7 涉及的材料与设备及主要用途
    3.8 质量控制体系
        3.8.1 技术执行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
        3.8.2 技术保证措施
    3.9 安全控制措施
    3.10 环境保护措施
    3.11 必备的项目施工条件、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1 必要的项目施工条件、设备
        3.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2 注意事项
    3.1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跨度干煤棚管桁架结构的施工工艺设计
    4.1 新工艺概述
    4.2 传统施工工艺方案
        4.2.1 前期准备工作
        4.2.2 现场基线检查
        4.2.3 钢柱吊装
    4.3 传统施工工艺方案分析
    4.4 新施工工艺方案设计
        4.4.1 工艺原理
        4.4.2 工艺设计
    4.5 施工工艺流程设计
    4.6 施工工艺各节点详细分析
        4.6.1 管桁架的预装
        4.6.2 管桁架的拼装
        4.6.3 管桁架焊接
    4.7 施工工艺特点分析
    4.8 施工工艺方案对比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项目管理的工程实施
    5.1 项目可行性分析及项目投资概算
        5.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1.2 设计规范及场地布置
        5.1.3 电气设计及相关规范
        5.1.4 防雷接地及安全防护措施
        5.1.5 弱电设计及相关规范
        5.1.6 给排水设计及相关规范
        5.1.7 通风除尘
        5.1.8 环境保护
        5.1.9 安全与工业卫生
        5.1.10 消防
        5.1.11 项目建设的投资概算
    5.2 项目启动
        5.2.1 项目原则及项目目标
        5.2.2 项目范围
    5.3 项目任务分解(WBS)
    5.4 网络计划图
    5.5 项目工期计划及关键节点
    5.6 项目时间进度控制
    5.7 进度优化对比
    5.8 项目质量控制
    5.9 项目资金管理
        5.9.1 概述
        5.9.2 编制依据
        5.9.3 投资组成
    5.10 项目验收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9)利用TEKLA建模提高临沂亿晨项目钢结构安装精度和速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2.1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际研究发展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第2章 TEKLA 应用
    2.1 TEKLA 的基本概念
        2.1.1 TEKLA 定义
        2.1.2 TEKLA 功能
    2.2 TEKLA 应用
        2.2.1 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
        2.2.2 TEKLA 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2.3 TEKLA 在钢结构加工中的应用
        2.2.4 TEKLA 在钢结构安装中的应用
    2.3 TEKLA BIM 的应用
第3章 TEKLA建模在临沂亿晨项目上的应用
    3.1 临沂亿晨项目介绍
    3.2 TEKLA 建模在临沂亿晨项目设计和详图深化中的应用
        3.2.1 TEKLA 在临沂亿晨项目蓝图设计上的应用
        3.2.2 TEKLA 在临沂亿晨项目详图深化设计上的应用
    3.3 TEKLA 建模在临沂亿晨项目钢结构加工中的应用
    3.4 TEKLA 建模在临沂亿晨项目钢结构安装中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10)基于MBD的三维标注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BD技术的研究
        1.2.2 三维模型定义规范的研究
        1.2.3 三维标注技术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MB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1 产品设计语言
        2.1.1 二维工程图时代
        2.1.2 MBD技术
    2.2 MBD技术简介及应用
        2.2.1 MBD技术的概念
        2.2.2 基于MBD技术引发的变革
        2.2.3 MBD数据集
        2.2.4 三维数字化设计的应用
    2.3 三维标注技术
        2.3.1 三维标注概论
        2.3.2 数字化定义平台
        2.3.3 三维标注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化产品的三维定义规范
    3.1 数字化产品的定义
        3.1.1 产品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定义
        3.1.2 产品数字化定义的数据信息管理
    3.2 三维模型的定义要求
    3.3 视图定义与数据管理规范
        3.3.1 视图定义
        3.3.2 数据的管理
        3.3.3 组合视图
    3.4 注释信息的定义
        3.4.1 标注字体字符的定义
        3.4.2 模型尺寸的定义
        3.4.3 基准符号的定义
        3.4.4 模型的公差的定义
        3.4.5 粗糙度的定义
        3.4.6 焊接符号的定义
        3.4.7 技术要求的定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ro/E的三维标注的关键问题
    4.1 Pro/E平台中视图定义
        4.1.1 Pro/E的视图定义
        4.1.2 三维标注视图定义规范的实现
    4.2 标注信息在Pro/E的表达
        4.2.1 尺寸标注
        4.2.2 符号定制
        4.2.3 数据库建立
    4.3 三维模型标注的数据管理
        4.3.1 视图的定义
        4.3.2 三维标注信息
        4.3.3 标注信息的显示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标注软件的开发
    5.1 Pro/E平台的二次开发技术
        5.1.1 二次开发技术
        5.1.2 Pro/E二次开发的流程
    5.2 三维标注的菜单设计
    5.3 视图定义管理模块
    5.4 三维标注模块
        5.4.1 尺寸及尺寸公差的标注
        5.4.2 几何公差的标注
        5.4.3 焊接符号
    5.5 标注信息控制模块
    5.6 三维标注的应用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四、标注焊缝符号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焊接接头图纸符号最新国际标准解析[J]. 高欣.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2021(02)
  • [2]盖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分析及三维深化设计出图研究[D]. 史文浩.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精益造船在饱和潜水支持船建造中的应用研究[D]. 钱步娄.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4]可更换耗能连接的受力机理及其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 谢鲁齐. 东南大学, 2020
  • [5]基于MBD技术的装配焊接工艺三维仿真研究[D]. 吴凡.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6]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的改建与检验[D]. 杜威.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7]船体标记字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研究[D]. 邵延淼.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8]大跨度干煤棚屋架施工技术研究[D]. 马旺旺.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9]利用TEKLA建模提高临沂亿晨项目钢结构安装精度和速度[D]. 安伯磊.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10]基于MBD的三维标注研究与开发[D]. 彭政洲.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4)

标签:;  ;  

标记焊接符号的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