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内协同效应论文_徐慧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内协同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分子,吡唑,共价键,氢键,成核,基团。

分子内协同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丽[1](2018)在《若干重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及基团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若干重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团转移和协同效应。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FCl···NH_3复合物中的传统Cl···N卤键可通过叁种方法转换为共享卤键或离子对卤键。第一种方法是把这个复合物放在(FCl···NH_3)(H_2O)_6团簇中,第二种方法是将这个复合物置于不同介电常数的溶剂中,第叁种方法是在这个复合物上添加一个适当的电场。传统卤键中[r_1(F–Cl)-r_2(Cl–N)]是一个负值,而共享或离子对卤键具有正的[r_1-r_2],且离子对特性参数分别小于和大于85%。(2)HOX(X=Cl、Br、I和At)与HCN、NH_3和咪唑可形成卤键(XB)和氢键(HB)。HOCl和HOBr优先参与HB的形成,但是HOAt更容易参与XB的形成。HOX的O原子可与MgY_2形成镁键(MgB),其强度按照X=Cl<Br<I<At和Y=F<Cl<Br顺序增强。MgB与XB/HB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使得两种作用彼此增强。MgB对XB和HB的强度调控效果更加显着,使XB和HB的竞争顺序可能发生反转,并且MgB可引起XB/HB中的卤/质子转移,从O···Cl/H作用变为Cl/H···N作用。我们还比较了Be B对XB和HB竞争关系的影响。(3)选择M···PhTX_3···N-base(M=Li~+、Be~(2+)和Mg~(2+);T=Si和Ge;X=H和F;N-base=NH_3、NHCH_2和HNC)体系,研究阳离子-π作用对tetrel bond的调控。研究发现,阳离子-π作用与tetrel bond之间存在正协同效应,阳离子-π作用显著增强了tetrel bond。同时,协同效应也可引起基团转移,基团转移的大小顺序为M=Li~+<Mg~(2+)<Be~(2+),X=H<F和T=Ge<Si,而且在强碱的作用下基团转移更加显着,比如Be~(2+)···PhSiH_3···HNC体系中SiH_3发生的转移最大。(4)卤吡啶含有Lewis酸位点(卤原子)和Lewis碱位点(氮原子),其中卤原子作为Lewis酸参与卤键的形成,而氮原子可作为Lewis碱与σ-hole体系形成σ-hole tetrel bond。因此,我们研究了PhSiF_3···4-碘吡啶···氮碱(氮碱=HCN、NH_3、NHCH_2和NH_2CH_3)、PhTF_3···4-碘吡啶···NH_3(T=C和Ge)、PhSiY_3···4-碘吡啶···NH_3(Y=H和Cl)和PhSiF_3···4-溴吡啶···NH_3复合物中卤键与tetrel bond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叁体复合物中卤键和tetrel bond存在正协同作用,而PhCF_3···4-碘吡啶···NH_3体系中卤键和氢键存在负协同作用。(5)吡嗪和1,4-二氰基苯不仅可与F_2TO(T=C和Si)形成?-hole tetrel bond,也可与TH_3F(T=C和Si)形成σ-hole tetrel bond。?-hole tetrel bond具有更大的作用能、电子密度和电荷转移,因此其强于相应的σ-hole tetrel bond。虽然吡嗪N原子上的负静电势比1,4-二氰基苯上的小,但是前者形成的tetrel bond更强。由于吡嗪和1,4-二氰基苯都存在?电子,因此阴离子可与其上的?电子形成阴离子-?作用。在复合物X~?···吡嗪/1,4-二氰基苯···TH_3F/F_2TO(X=F、Cl和Br)中,阴离子-?作用与σ-hole/?-hole tetrel bond表现出正的协同效应。阴离子-?作用可调控tetrel bond的强度,并且按照Br~?<Cl~?<F~?顺序依次增强,从纯粹的闭壳相互作用变为共价作用。阴离子-?作用也显着增强了,其作用能可达-38 kcal/mol。(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8-06-10)

汪峰[2](2017)在《基于非共价键协同效应的π-共轭超分子聚合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超分子组装体如淀粉样肽、烟草花叶病毒等,均被证明是采用成核-链增长的协同聚合机制,确保在聚合过程中具有自纠错自检验的能力。通过仿生自组装的策略,构建具有成核-链增长机制的人工超分子聚合体系,是实现其超分子聚合过程可控且结构规整的前提。实现该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是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操控非共价键作用力,使其具有加合性和协同性。我们以铂炔基π-共轭分子作为基本构筑基元,通过驱使氢键、π-π堆积、范德华作用力等非共价键产生高效加合,实现了具有协同机制的π-共轭超分子聚合物的成功构建。通过圆二色光谱等手段原位监控了超分子聚合过程,并通过合适的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定量获取了超分子聚合过程中的热力学信息,阐明了构筑基元的分子参数对于超分子聚合物性质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在单体分子中引入荧光基元,赋予超分子聚合体系优异的发光行为,可实现超分子聚合体系在光波导传输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7-10-10)

樊白娟,李斌,赵光明,刘媛媛[3](2017)在《Na~+···3,4-二硝基吡唑…H_2O复合物分子间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3,4-二硝基吡唑高能熔铸炸药中分子…阳离子和阳离子…σ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借助M062X方法,在6-311++G(2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Na~+…3,4-二硝基吡唑…H_2O叁聚体协同效应,对其进行了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和协同效应的计算与分析,然后建立了分子间距离R(R_(ternary)-R_(binary))与~2ρ(▽~2ρBCP_(ternary)-▽~2ρBCP_(binary))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线状叁聚体结构中发生了协同效应,而在环状结构中出现了反协同效应。分子间距离R(R_(ternary-)R_(binary))与~2ρ(▽~2ρBCP_(ternary)-▽~2ρBCP_(binary))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AIM(atoms in molecules)与电子云密度转移分析佐证了协同效应的存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7年07期)

石泽民[4](2017)在《卤素离子与唑类缓蚀剂之间协同效应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缓蚀剂防腐因具有用量少、成本低以及通用性强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油井酸化和金属酸洗等石油化工领域。在实际应用中,缓蚀剂分子通过扩散吸附到金属表面,并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缓蚀剂膜,将金属表面与腐蚀介质隔离开,从而减缓金属的腐蚀。但是,当腐蚀介质为酸性环境时,缓蚀剂分子极易发生质子化,并且实验研究发现,酸性环境中金属表面带有正电荷,因此在酸性环境中质子化缓蚀剂分子难以吸附到金属表面;而当溶液中存在Cl~-、Br~-和I~-等卤素离子时,能够有效地提高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然而由于实验方法和条件的限制,已有研究未能深入揭示卤素离子对质子化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以及成膜行为的影响机制。针对此问题,本文选用Cl~-、Br~-和I~-叁种卤素离子以及质子化的2-巯基苯并恶唑(MBO)、2-巯基苯并咪唑(MBI)和2-巯基苯并噻唑(MBT)叁种唑类缓蚀剂分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卤素离子与质子化缓蚀剂之间的协同缓蚀增强作用。首先,采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叁种质子化唑类分子的反应活性,通过对叁种唑类分子前线轨道分布、全局反应活性和局部反应活性的研究表明,叁种唑类分子前线轨道均分布在环状结构上,且几乎覆盖了分子中的所有重原子。综合各活性参数的分析结果,叁种缓蚀剂分子缓蚀效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BT>MBI>MBO。其次,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卤素离子数目和类型对缓蚀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平衡构型、浓度分布、扩散系数以及相互作用能等参数的分析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卤素离子数目能够有效提高缓蚀剂的缓蚀效率,超过临界值后,缓蚀效率随数目升高而降低。叁种卤素离子均能有效地促进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且顺序为:I~->Br~->Cl~-。最后,对唑类分子数目和头基类型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缓蚀剂数目较低时,增加缓蚀剂的数目能够有利于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以及形成完整致密的缓蚀剂膜,浓度超过临界值后,继续增加缓蚀剂的数目,对缓蚀剂的吸附以及成膜行为几乎没有影响,叁种缓蚀剂缓蚀效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MBT>MBI>MBO。(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傅晓[5](2017)在《叁分子体系中弱相互作用之间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P2方法,在6-311G++(d,p)基组条件下对叁分子体系HX…HOCl…YH(X=F,Cl,Br,OH;Y=F,Cl,Br,OH,NH2)、OCS…NCX…NH3(X=H,Li,F,Cl,Br,SH,PH2)、C2H4…XCN…CH3Y(X=F,Cl,Br;Y=F,Cl,Br)和FH…OCO…XY(X=H,Cl,Br;Y=F,Cl,Br,CN)中两种弱相互作用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前叁个体系中,体系中间的HOCl分子、NCX分子、XCN分子既是电子供体又是电子受体,而在最后一个体系中,OCO分子只是电子受体。利用Multiwfn软件计算并比较了HOCl分子、NCX分子、XCN分子和OCO分子单独存在时与在二体复合物中时同一位置处的最大静电势值发现,前叁个分子在二体复合物中时分子表面静电势明显比单独存在时要大,即和单体分子相比,二体的供电和受电能力均增大,也更容易与别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OCO分子在二体中时分子表明静电势比单独存在时要小,即和单体分子相比,二体的供电能力降低,更不容易与别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通过AIM和RDG分析发现,在所有叁体复合物中相邻两分子之间均具有等值面和键鞍点,表明在分子间有非共价弱相互作用形成。另外,利用软件计算了二体和叁体复合物中弱相互作用的键长、振动频率、分子间相互作用能、键鞍点处的电子密度、二阶稳定化能、电荷转移量等理化参数,发现在HX…HOCl…YH、OCS…NCX…NH3和C2H4…XCN…CH3Y体系中,叁体复合物中两种弱相互作用的键长与对应二体复合物相比同时缩短,振动频率、分子间相互作用能、键鞍点处的电子密度、二阶稳定化能、电荷转移量则在叁体中同时增大,这些现象表明体系中两种弱相互作用之间具有相互加强的效应,即它们之间具有正协同效应;而在FH…OCO…XY体系中,叁体复合物中两种弱相互作用的键长与对应二体复合物相比同时伸长,振动频率、分子间相互作用能、键鞍点处的电子密度、二阶稳定化能、电荷转移量则在叁体中同时减小,这些现象表明体系中两种弱相互作用之间具有相互削弱的效应,即它们之间具有反协同效应。对比HX…HOCl…YH、OCS…NCX…NH3、C2H4…XCN…CH3Y与FH…OCO…XY体系,在前叁个体系中,电子在体系中的转移方向相同,而在最后一个体系中电子的转移方向相反,因此得出结论:在电子转移方向相同的体系中存在正协同效应,在电子转移方向相反的体系中存在反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解令海,欧昌金,林宗琼,刘彬,林进义[6](2016)在《在有机材料中的吸斥分子设计及其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分子作为材料存在本征的复杂性,鉴别与理性设计角色明确的分子材料是最终的出路。过去在四元设计基础上,我们探索了位阻上的超分子作用研究,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我们称之为超分子空间位阻效应(SSH)[1],包括在OLED材料、聚合物相变行为以及有机纳米晶组装层面。这些效应的发现使得我们形成了吸斥分子设计理念,深入探索将形成相关原理与理论,对指导有机材料设计将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一分会:π-共轭材料》期刊2016-07-01)

刘丹,李盼,李清文,张锦[7](2016)在《基于双分子协同效应的半导体性单壁碳管高效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s-SWCNT)是构建高性能碳纳米管器件的理想材料。后分离方法是获取s-SWCNT的重要途径,其中共轭分子选择性分散法是近年来涌现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目前该方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分散产率低,为此我们设计了协同双分子体系提高选择性分散s-SWCNT的产率。通过对聚噻吩(P3DDT)和聚咔唑(PCO)双分子体系的分析发现s-SWCNT的选择性分散产率提高了一倍,同时纯度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由其构筑的薄膜晶体管有极高的开关比,超过10~5。通过对增强机理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协同双分子体系的设计原则,即两种分子必须有足够的分子骨架柔性差别,从而能够引发两种分子在碳管表面的交换。根据这一原则,多组双分子体系被设计出来,其中产率增强最高可达10.5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九分会:纳米碳材料》期刊2016-07-01)

戴枫荣,范新霞,孙成哲,陈忠宁[8](2016)在《具有五边形构型的仿生超分子笼的向异性正向协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空穴结构的有机小分子磺酰基桥连杯[4]芳烃,可以与金属离子可以形成四核金属配合物,以此为构筑单元和有机桥联配体进行超分子组装,我们获得了一个新颖的仿生超分子笼配合物,MOSC-V。该超分子笼配合物分子本事具有罕见的五边形拓扑结构,同时包含内、外双重的多个独立纳米空腔:即六个由有机笼小分子杯芳烃形成的外空腔结构和一个由杯芳烃、桥联配体与金属离子构筑的纳米内空腔。通过溶液的主客体化学研究,初步的实验数据表明对于单一客体分子,如亚甲基蓝和曙光红,MOSC-V对亚甲基蓝客体分子表现出较强的结合作用,而对曙光红客体分子存在非常弱的结合作用。但是当MOSC-V超分子笼分子结合了亚甲基蓝客体分子形成主客体超分子后,可以再进一步有效的结合曙光红客体分子,形成超分子笼-亚甲基蓝-曙光红的主客体超分子体系。以非生物的、化学合成的主体分子,通过化学手段来研究这类向异性正向协同效应的主客体作用,对设计合成非生物主体的、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超分子或分子容器,以及通过化学仿生模拟研究生物学中蛋白质和核酸等在生命过程的主客体作用等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七分会:无机化学前沿》期刊2016-07-01)

韩鹏[9](2016)在《分子间电子转移增强吸附的复配缓蚀剂协同效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田集输管线常遭受严重的腐蚀,威胁人身、财产及环境的安全。添加缓蚀剂以其操作简单易行、用量较少及缓蚀效率高等优点,在油气田腐蚀防护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机物表面活性剂通常由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组成,其在两相界面处易于聚集和吸附,从而改变了界面分子的组成和结构、表面自由能与界面张力、离子或电子在界面传输等性质,因此在科技领域、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条件混合以后,许多特性将显着优于单一纯组分的性质,这是表面活性剂复配所产生的协同增效作用,因此,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成为人们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首先选用咪唑啉季铵盐(IM)作为缓蚀剂主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和苯并叁唑(BTAH)分别作为复配缓蚀剂添加助剂,研究了复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进一步通过模拟计算研究,获得了复配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的电子转移及成键相互作用,最终揭示了复配缓蚀剂的协同作用机制。通过研究,获得了如下成果: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IM+BTAH及IM+OP复配缓蚀剂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但IM+OP较IM+BTAH具有更好的缓蚀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复配缓蚀剂协同效应与各组分外层电子轨道能量有关。与OP及BTAH分子相比,IM分子的EHOMO和ELUMO较低,因此,将IM+OP及IM+BTAH复配后,OP分子.和BTAH容易向金属表面捐献电子而IM分子获得金属表面专递的电子,但OP分子较BTAH分子具有更好的捐献电子能力,从而IM+OP体系与金属表面间的电子转移作用更强,成键作用更加稳定。复配缓蚀剂分子吸附后较单一组分添加时替换界面水分子能力增强,界面电容减小而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增加,从而其阻碍溶液中腐蚀性粒子向金属表面迁移作用增强,表现出较好的协同效应。根据以上试验及计算结果,我们认为选用获得电子能力较强的的缓蚀剂组分和贡献电子能力较强的缓蚀剂组分复配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对IM+BTAH,IM+OP复配体系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配后缓蚀剂可自发吸附在金属表面,缓蚀剂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随温度增加,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覆盖程度增大,但相同条件下IM+OP的缓蚀效率优于IM+BTAH的缓蚀效率,这与电化学及计算获得结果一致,为复配缓蚀剂协同作用机制提供了热力学依据。此外,选用IM、KL、BD作为复配缓蚀剂添加主剂,选用BTAH、SIK、OP、SDS、SLS作为复配添加剂,对复配缓蚀剂缓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电化学及失重测试结果表明,复配缓蚀剂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缓蚀效率大小顺序为:KL复配体系缓蚀性能优于IM复配体系缓蚀性能。复配体系各组分外层电子轨道能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趋势一致。BD复配体系缓蚀性能介于KL和IM两种复配体系缓蚀性能之间,这是由于BD分子自身既具有较好的捐献电子,又具有较好的获得电子的能力引起的。在H_2S腐蚀环境下进行了缓蚀剂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L245钢只有在添加有IM缓蚀剂的溶液中浸泡后才出现严重的点蚀。这是由于IM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容易发生脱附,金属表面缓蚀剂膜存在脱附和再吸附的动态过程中,局部缓蚀剂分子脱落位置容易遭受溶液腐蚀。氯元素富集区域电位较低,与周边电位较高区域形成小阳极-大阴极面积比而有限溶解形成点蚀源。在闭塞电池自催化作用下点蚀不断生长,孔内Fe~(2+)富集,形成指向孔外的局部电场,IM分子带有正电荷无法保护扩散吸附至金属表面从而基体继续溶解。此外,蚀坑外部缓蚀剂吸附区域电位较高,蚀坑内部基体电位较低,形成小阳极-大阴极面积比,从而蚀坑不断长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3-01)

武红娟,李斌,赵光明[10](2014)在《Na~+···苯氰···H_2O复合物分子间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B3LYP和MP2(full)方法,在6-311++G(2d,p)基组水平上分别优化出了六种苯氰…H2O二聚体、两种Na+…苯氰二聚体、Na+…H2O和九种Na+…苯氰…H2O叁聚体复合物的最优几何构型,并分别计算了Na+…苯氰…H2O复合物中Na+…π及Na+…σ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该结果表明,Na+…σ相互作用的复合物具有协同效应而Na+…π复合物发生了反协同效应。H2O存在的情况下,Na+更易与苯氰结合。(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4年10期)

分子内协同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界中的超分子组装体如淀粉样肽、烟草花叶病毒等,均被证明是采用成核-链增长的协同聚合机制,确保在聚合过程中具有自纠错自检验的能力。通过仿生自组装的策略,构建具有成核-链增长机制的人工超分子聚合体系,是实现其超分子聚合过程可控且结构规整的前提。实现该目标的有效策略之一,是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操控非共价键作用力,使其具有加合性和协同性。我们以铂炔基π-共轭分子作为基本构筑基元,通过驱使氢键、π-π堆积、范德华作用力等非共价键产生高效加合,实现了具有协同机制的π-共轭超分子聚合物的成功构建。通过圆二色光谱等手段原位监控了超分子聚合过程,并通过合适的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定量获取了超分子聚合过程中的热力学信息,阐明了构筑基元的分子参数对于超分子聚合物性质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在单体分子中引入荧光基元,赋予超分子聚合体系优异的发光行为,可实现超分子聚合体系在光波导传输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内协同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徐慧丽.若干重要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及基团转移[D].烟台大学.2018

[2].汪峰.基于非共价键协同效应的π-共轭超分子聚合体系[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7

[3].樊白娟,李斌,赵光明,刘媛媛.Na~+···3,4-二硝基吡唑…H_2O复合物分子间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7

[4].石泽民.卤素离子与唑类缓蚀剂之间协同效应的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5].傅晓.叁分子体系中弱相互作用之间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6].解令海,欧昌金,林宗琼,刘彬,林进义.在有机材料中的吸斥分子设计及其协同效应[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一分会:π-共轭材料.2016

[7].刘丹,李盼,李清文,张锦.基于双分子协同效应的半导体性单壁碳管高效分离[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九分会:纳米碳材料.2016

[8].戴枫荣,范新霞,孙成哲,陈忠宁.具有五边形构型的仿生超分子笼的向异性正向协同效应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七分会:无机化学前沿.2016

[9].韩鹏.分子间电子转移增强吸附的复配缓蚀剂协同效应机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10].武红娟,李斌,赵光明.Na~+···苯氰···H_2O复合物分子间协同效应的理论研究[J].山东化工.2014

论文知识图

不同手性剂对药物拆分的影响样品的多孔层的图示嵌合抗原受体结构示意图碳钢在模拟海洋大气中的Tafel极化曲线样品的偏光显微镜图片2 最新合成的 P4VPPEO5000Ts 分子结构图

标签:;  ;  ;  ;  ;  ;  ;  

分子内协同效应论文_徐慧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