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

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

刘彩惠张兆发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体育课的目的和价值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目的在于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8-0077-02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

1.高校体育更强调运动的健康性

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应逐渐减少整齐划一、统一规格的活动,因人而异地给个体以特定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以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强调运动的健康性。

2.高校体育更强调“身心二元论”

在体育教学中除强调健身功能外,还应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教会学生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使其能够适时地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保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耐挫力,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高校体育更强调娱乐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的娱乐功能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体育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家庭,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健康愉快地度过余暇时光的重要内容。

4.高校体育更强调实用性

体育运动的锻炼价值只有通过人的亲身实践,才能得以体现。学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更有目的性,使自己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在进入社会后能得到实际应用,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5.高校体育更强调自我体育

大学时期是“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的自健自乐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因此,大学期间教会学生按照自我需要进行自我锻炼的技术、技能,教给学生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中坚持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肩负着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其课程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提出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纲要》对体育课程教学作了清晰的定位,特别是把课程目标体系拓展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领域。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大纲》,是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价值取向的重点由知识技术转向了学生的发展,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时代需求、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体育终身化意识

“终身体育”的提出,可以说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大创举,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全过程,应该教给学生可以用行为表现出来的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与个体年龄和心理同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运动是需要人们亲自参加的,才能从中受益的一项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体育只是一种被外在力量强迫施加于身的东西,就不可能激发起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使其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

2.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的体育实际需要与具体要求对于教学的主导性;(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但现在的体育教学大多仍采取传统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教者发令,学生强应,身顺心违”的现象,由此必然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难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真正融入到教学中去。

3.高校公体课实施配套设施和师资力量搭配不尽合理

目前,在高校体育课中,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学校方面,对运动设施的投入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体育维持费投入与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教师方面,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学校没有鼓励措施,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无法选择到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加上场地、器材资源的紧张,大部分学生一周只能锻炼一次,从而难以保证锻炼的效果。

4.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

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以运动形态及其功能为主,形成了以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为中心课程的编排体系,过于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重竞技教学内容,单纯强调了体育对于促进身体完善发展的意义,忽略了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导致了体育目标与现实情况相背离。教材的编创内容单一,复杂技术较多,趣味性、娱乐性较差,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其内容粗略,实效性、针对性、长远性不强,实用价值不高,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内容体系。

5.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实质认识不足

体育课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测定进行评价,而忽略了运动参与和能力提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只能衡量每个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的水平,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在体育教学评价上重视绝对评价,轻视相对评价。评价时重结果,轻过程;评价过程流于形式;评价内容不够翔实;评价的主体单一,且对被评价者的主体性重视不够;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这种过于直观的教学考评,对评价的实质认识不足。

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视角

1.完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为主线,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为主导,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在不间断的身体锻炼中终身受益。

在教育的方法上要多采用一些“启发式”、“诱导式”和“互助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主权,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重要手段。积极尝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由对体育课的兴趣,衍生出参与更多课外的休闲运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园内大力推进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进程。如利用体育俱乐部取代传统的体育课,通过各种友谊赛、邀请赛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等。

3.革新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是提高改革效果的首要保证。将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竞争模式引进校园,由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增加教师的从业压力,如果没有学生选择课,你就面临“下课”的窘境。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你的课,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定期开展公开课,集体观课、集体评议,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4.优化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的考核应该将体育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带来的考核成绩落差过大的问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进展的评价,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学生学习的进步应体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认识上,将努力的程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结语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不断改进,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升华健身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产生自觉参与身体锻炼的追求,掌握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方法,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2]杜秀东.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7(6)

[3]周卫东.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及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6)

[4]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5]都菊英.“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

[6]王庆丰.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9)

标签:;  ;  ;  

对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