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外包与R&D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向丽[1](2019)在《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企业研发外部化的快速发展,研发外包作为一种开放动态的技术创新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原有的封闭式研发体系,也使得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更倾向于借助研发外包来实现技术转换和技术追赶。但研发外包所具有的合同不完全性、知识非独占性和累积性创新不完全替代性等特征,将会为企业带来项目替代成本、信息外溢成本、知识和技术的转换及适应成本。为尽可能地消减诸如弱知识产权保护引致的信息泄露等问题,需要在发包方企业与研发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系列治理机制。关系质量是一种微妙的治理机制,已经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就成为企业通过研发外包关系治理实现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揭示了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分别从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及调节机制三个方面,分析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在梳理和归纳总结有关研发外包、关系质量、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研发外包情境下关系质量、关系专用性投资、服务质量、动态能力、企业创新绩效等关键概念及其构成维度,分析研发外包的两种典型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厘清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构建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为分析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究研发外包中企业与研发供应商间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基于关系质量理论,建立研发外包中关系专用性投资、服务质量与关系质量间的关系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构建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实物型关系专用性投资、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技术能力和沟通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实物型关系专用性投资、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技术能力和沟通质量均能够对关系质量起到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但各变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技术能力对关系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知识型关系专用性投资,声誉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探究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基于关系质量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建立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实际验证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研发外包中企业的动态能力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着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关系质量能够通过提高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转移程度,促进企业动态能力增强,从而间接实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探究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调节机制。基于研发外包理论、关系质量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结合前文关于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结果,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索研发外包模式调节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直接正向影响,但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促进作用并不显着。在关系质量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所有路径中,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为主导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作用均明显高于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为主导的企业。
国杰[2](2019)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科技资源配置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质的飞跃,近年来企业在逐步加大科技资源投入的同时也对科技投入的回报有了更高的期待。无限的项目需求和有限的资源供给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矛盾。科技物力、财力资源的不足都可通过加大投入立刻得到满足,由于科技信息资源有一部分依赖于人力资源,但是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培养才能与企业融合,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为主要的矛盾实质上是当前企业内部的科技人力资源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面对有限的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管理能力的不足进一步约束了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可能。因此建立一套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科技资源配置管理体系,以达到对信息化建设自主可控和对资源使用灵活高效的目标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多项目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应该抓住两个思路,一是通过对资源与项目的内部管理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科技资源自身的潜在特性;二是要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过程化管理,从资源配置前期的资源需求预估、寻找资源配置解空间、资源与项目评价、外包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在预估资源需求时多以需求文档作为依据,采用类比估算和自下而上估算法,其中类比估算准确性差,自下而上估算存在标准不同意,工作量大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功能点法IFPUG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较高的优点。以我国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IFPUG进行了针对性改造,使得调整后的功能点法与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更为契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某银行过去三年的条目化需求进行深度学习,识别需求文档中的各种潜在特征并与最终资源需求量建立关系模型。最终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化功能点法工作量评估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抵消同行评议法中的主观因素影响。组织内多项目环境中的有限资源配置面临着资源冲突的问题,可以采用关键链法在多项目环境下识别容量约束资源,通过对多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和非连续性任务拆分,使得容量约束资源的使用呈现均匀化,持续的识别优化后的基于关键链的多项目容量约束资源直至容量约束资源不再更新。通过复写MapReduce并行编程模型中的关键函数,结合关键链法可以对多项目中的资源冲突、同步、缓冲等进行仿真,对多种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执行结果预测和比较,可为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提供有效指导,最终证实了柔性系数相同资源团队可能具有不同的资源使用效率。项目群在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实施后的评价由于涉及的项目多,项目间存在交叉,往往难以掌握具体情况。通过收集项目过程和资源管理数据,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大数据体系,可以实时监控项目进度并对项目进行综合后评价。从科技人力资源个体上,可以收集历史数据通过可视化界面为管理者呈现相关统计分析信息辅助资源配置决策。利用综合云模型将项目管理数据转化为外包项目管理及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结果,克服了不同主体对客观世界中认知概念模糊性和随机性的问题,有利于项目参与者和决策者统一认知。国内部分大型企业近几年刚刚开始试点人力资源池外包模式,这种外包是以管理责任不外包为基础的。通过对资源池模式定义、实施前提条件、优缺点分析,描述了规范的外部资源管理流程,针对外部资源流失为项目带来的知识转移成本升高进而拖延项目进度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薪酬激励机制,通过实证可知合理提升部分外包人员薪酬的支出要小于外包人员流失导致造成的损失。
任晓龙[3](2017)在《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力资源外包从欧美国家引进以来,不管是国内学者理论研究,还是国内企业间的实践应用,都得到了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管理方法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在人力资源外包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背景下,山东省民营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条准则下,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活动。但是由于外包市场和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导致企业盲目的跟风外包,却不知道何种外包模式才是真正适合自己。因此本文从山东省民营企业的特点出发,对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进行研究。本文以山东省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外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人力资源外包理论基础、现有的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其次,对山东省民营企业进行分类,并对山东省各类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对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指标体系,再次,进一步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模式选择模型,对山东省各个类型的民营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山东省各个类型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进行总结,希望为山东省民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王琪[4](2016)在《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是针对我国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找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并且针对YY集团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本文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的现有研究基础,并且借助人力资源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和识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首先,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够有助于相应的外包服务机构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的管理与运作,并且可以显着降低单个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花费的各项成本。其次,通过专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管理也能够降低相应的工作,解放企业的精力在更多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性的业务与工作上。此外,企业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也能够降低企业自身面临的各种风险,因为专业性的机构在法规、政策、金融、技术和治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基于YY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现状、分析和应对的结构,首先分析了当前YY集团在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现状和成果,其次介绍了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所在,最后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能够帮助YY集团规范和管控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本文的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企业为何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以及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市场因素、组织因素,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适用性。
和朋[5](2016)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企业所处的企业环境、发展历史、市场环境以及价值观的不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经济的不断兴起,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边际概念逐渐变淡,信息的传递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思想也是我国企业不断汲取力量,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本文力图通过分析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理论,识别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并衡量和评估风险,为我国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按照“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组织结构,首先重点分析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现状和取得的业绩,其次介绍了当前企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的显着问题,并且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接着借助定量与定性方法对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整个流程中风险和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分析,最后给出了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业务风险问题的合理化对策,这样做能够帮助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和机构规避和应对各种风险。
熊兰兰[6](2015)在《资源外包对汽车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资源外包简单来说,是将某一资源交由独立的第三方完成,目的是实现企业资源效率的最大化,资源外包目前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和运用。以1994-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采用DEAP软件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再将全要素生产率与我国汽车行业的资源外包率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我国汽车行业资源外包的生产率效应,结果证明资源外包程度对汽车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并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刘淑慧[7](2014)在《基于业务流程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博弈分析》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作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人力资源外包已成为企业推进变革、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蕴含着诸多风险。如何在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效识别出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与控制,逐渐成为大力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战略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出人力资源外包的涵义、特点、内外环境、模式和驱动因素,并从来源和类型两个层面进行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因素的识别,设计出包涵决策阶段、选择阶段、实施阶段和退出阶段在内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业务流程,基于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流程各阶段中参与人相机博弈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范策略。最后,选取h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系统研究了h公司基于业务流程的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并对h公司的经验和启示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实践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伍蓓,陈劲,吴增源,陈钰芬[8](2013)在《研发外包进程探索:效率/创新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文中研究表明从社会网络和核心能力视角,以企业成长阶段为时间序列,通过对206个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LSD和Tamhane T2检验,揭示企业初始、发展和成熟三阶段中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企业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效率型研发外包的主导地位逐渐降低,而创新型研发外包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效率型和创新型外包模式动态演进,为企业研发外包的实施和应用提供决策依据。
张稳[9](2012)在《基于竞优特征群识别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绩效评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以经济全球化和Internet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了适应技术革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参与世界竞争,企业纷纷积极革新组织和管理方式,努力向柔性化、扁平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虽然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业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与国际知名跨国人力资源服务商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仍然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低、管理不规范、客户满意度低、规模小等问题,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绩效,以较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客户服务;如何提高外包服务商的服务水平,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是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首先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学者有关人力资源外包的内涵、动因、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影响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绩效的因素进行筛选,并使用SPSS17.0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本文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客户价值绩效、内部管理绩效四个方面确定了14个维度39个绩效评价指标。在评价方法选择方面,本文采用竞优特征群识别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充分认可各被测对象的意见和观点,客观地得出各个测评对象意见下的权重结构,即价值参数,再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主流价值参数”。通过竞优特征群识别分析,可以使得评析结果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在应用研究方面,以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F公司作为评价对象,结合本文构建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竞优特征群识别方法进行绩效评析,通过对主流观点进行分析,提出改善F公司绩效的建议,同时对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周正柱,李竹宁[10](2012)在《研发外包动因研究——基于企业调研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发外包动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动因和内部推动力量,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技术动因、经济动因、市场动因;内部推动力量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本文基于对上海生物医药研发、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等企业将研发活动进行外包深度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实证研究研发外包的内部动因,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深入揭示企业研发外包的内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突出表现在塑造企业形象、提高组织柔性、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五个方面,研发外包的最重要动因已由降低成本为主导阶段发展到由资源整合和创新阶段。这为我国科技企业进一步将研发活动进行外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研发外包服务商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二、资源外包与R&D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源外包与R&D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研发外包的相关研究 |
1.3.2 关系质量的相关研究 |
1.3.3 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
2.1 研发外包理论 |
2.1.1 研发外包的概念及特征 |
2.1.2 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激励 |
2.1.3 研发外包的模式及演化路径 |
2.2 关系质量理论 |
2.2.1 关系质量的概念界定 |
2.2.2 关系质量的构成维度 |
2.2.3 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 |
2.3 动态能力理论 |
2.3.1 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 |
2.3.2 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
2.4 企业创新绩效 |
2.4.1 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 |
2.4.2 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 |
2.5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 |
2.5.1 知识共享路径 |
2.5.2 知识转移路径 |
2.6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 |
3.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3.1.1 关系专用性投资对关系质量的影响 |
3.1.2 服务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 |
3.1.3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的前置因素的理论模型 |
3.2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数据收集 |
3.3 变量测度 |
3.4 样本数据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信度检验 |
3.4.3 效度检验 |
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3.5.1 初始模型构建 |
3.5.2 初始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
3.5.3 模型参数值估计结果分析 |
3.5.4 稳健性检验 |
3.6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3.6.1 路径假设检验 |
3.6.2 研究结果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
4.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4.1.1 关系质量的作用 |
4.1.2 知识共享的作用 |
4.1.3 知识转移的作用 |
4.1.4 动态能力的作用 |
4.1.5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
4.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
4.3 样本数据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4.1 初始模型构建 |
4.4.2 初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4.4.3 初始模型的修正与确定 |
4.4.4 确认模型的效应分解 |
4.5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4.5.1 路径假设检验 |
4.5.2 研究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发外包模式调节下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5.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5.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
5.3 样本数据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1 结构方程建模 |
5.4.2 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 |
5.4.3 模型参数值估计结果分析 |
5.5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5.5.1 路径假设检验 |
5.5.2 研究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发外包中促进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策略 |
6.1 提高研发外包双方间关系质量水平的策略 |
6.1.1 充分发挥关系专用性投资的作用 |
6.1.2 强化研发供应商服务质量管理 |
6.2 提升研发外包中企业创新绩效的策略 |
6.2.1 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
6.2.2 构建知识转移激励机制 |
6.2.3 加强企业动态能力培育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科技资源配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科技资源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
1.2.2 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的范围 |
1.2.3 多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发展 |
1.2.4 项目后评价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主要创新点 |
2 企业信息科技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
2.1 信息科技发展的四个阶段—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 |
2.2 银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现状分析 |
2.2.1 银行信息化建设调研 |
2.2.2 银行科技资源投入分析 |
2.3 企业多项目科技资源配置主要问题 |
2.3.1 科技资源需求量评估不准确 |
2.3.2 项目管理模式约束科技资源配置 |
2.3.3 未充分发挥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
2.4 企业科技资源发展趋势 |
2.4.1 科技外包的风险与对策 |
2.4.2 科技资源配置将决定企业的未来 |
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功能点法工作量评估 |
3.1 工作量估算的必要性 |
3.1.1 项目管理对工作量度量的需求 |
3.1.2 能力成熟度模型对度量的要求 |
3.1.3 测量的常用方法 |
3.2 功能点法介绍 |
3.2.1 五种ISO功能点分析法 |
3.2.2 IFPUG功能点分析法基本要素 |
3.2.3 IFPUG功能点分析法计算 |
3.2.4 IFPUG功能点分析法评价 |
3.3 基于银行IT项目的B-IFPUG功能点分析法 |
3.3.1 基于需求条目化的多级瀑布模型 |
3.3.2 基于银行的IFPUG功能点调整因子体系 |
3.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功能点计算 |
3.4.1 针对功能点计算的卷积神经网络 |
3.4.2 样本训练与验证结果 |
3.5 基于反馈的功能点计算改进 |
4 多项目柔性资源配置方法 |
4.1 基于关键链法的多项目资源均衡配置 |
4.1.1 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 |
4.1.2 关键链法在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4.1.3 实验分析 |
4.2 基于微粒群的多项目资源配置算法 |
4.2.1 多项目资源配置的数据模型 |
4.2.2 基于正交设计的初始化种群 |
4.2.3 外部存档设计与学习样本选择 |
4.2.4 实验分析 |
4.3 基于MapReduce模型的多项目柔性资源配置 |
4.3.1 基于MapReduce模型的多项目资源调度模型 |
4.3.2 多项目柔性资源的配置选择 |
4.3.3 实验分析 |
5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资源配置监控与评价 |
5.1 项目管理数据仓库 |
5.1.1 项目管理数据主题 |
5.1.2 数据仓库的体系建设 |
5.2 人才画像的应用 |
5.2.1 人才画像与岗位描述 |
5.2.2 人才画像的数据标签 |
5.2.3 大数据应用实例—年度账单 |
5.3 岗位推荐混合模型 |
5.4 基于云模型的项目后评价 |
5.4.1 云模型简介 |
5.4.2 云模型评价过程 |
5.4.3 云模型实例分析 |
6 科技外包资源池模式管理研究 |
6.1 资源池模式定义 |
6.2 资源池管理模式 |
6.2.1 资源池运营主流程介绍 |
6.2.2 资源池人员评价标准 |
6.3 科技外包薪酬激励机制 |
6.3.1 外包人员薪酬现状 |
6.3.2 薪酬激励机制设计 |
6.3.3 实证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 |
2.1 民营企业的概念 |
2.2 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 |
2.2.1 外包的概念 |
2.2.2 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 |
2.3 现存人力资源外包一般模式 |
2.3.1 按人力资源外包职能划分 |
2.3.2 按企业需要和范围划分 |
2.3.3 按与外包服务商合作方式划分 |
2.4 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论基础 |
2.4.1 交易成本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4 资源基础理论 |
第3章 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应用现状分析 |
3.1 山东省民营企业分类 |
3.2 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应用现状分析 |
3.2.1 山东省民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外包应用普及度分析 |
3.2.2 各类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应用普及度分析 |
3.2.3 山东省民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外包应用内容分析 |
3.2.4 各类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应用内容分析 |
第4章 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分析 |
4.1 人事合作外包模式 |
4.2 派遣合作外包模式 |
4.3 职能合作外包模式 |
4.4 战略合作外包模式 |
第5章 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分析 |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概述 |
5.1.1 基本原理和应用优势 |
5.1.2 应用步骤 |
5.2 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5.2.1 管理因素 |
5.2.2 战略因素 |
5.2.3 经济因素 |
5.2.4 文化因素 |
5.2.5 风险因素 |
5.3 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评价指标设计 |
5.3.1 小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评价指标设计 |
5.3.2 中型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评价指标设计 |
5.3.3 中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评价指标设计 |
5.3.4 大型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评价指标设计 |
5.3.5 大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评价指标设计 |
5.4 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 |
5.4.1 小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选择 |
5.4.2 中型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选择 |
5.4.3 中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选择 |
5.4.4 大型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选择 |
5.4.5 大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外包模式选择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概念 |
2.2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识别方法研究 |
2.3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规避方法与策略 |
3 YY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分析 |
3.1 YY集团概况介绍 |
3.2 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的背景及动因分析 |
3.3 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现状分析 |
4 YY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 |
4.1 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主要类型 |
4.2 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因素分析 |
4.3 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危害 |
5 基于COSO模型的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策略 |
5.1 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前期风险控制 |
5.2 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实施中风险控制 |
5.3 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后期风险控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研究 |
1.2.2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风险研究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理论综述 |
2.1 人力资源外包相关涵义 |
2.1.1 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
2.1.2 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涵义 |
2.2 人力资源外包的传统理论研究概述 |
2.2.1 人力资源外包商选择的研究概述 |
2.2.2 人力资源外包动因研究的研究概述 |
2.2.3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研究的研究概述 |
2.2.4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识别理论研究概述 |
2.3 人力资源外包的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管理 |
2.3.2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研究 |
2.3.3 价值网理论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研究 |
2.3.4 博弈理论与人力资源外包决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及其风险概述 |
3.1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分析 |
3.1.1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发展历程 |
3.1.2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发展趋势 |
3.1.3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的问题 |
3.2 人力资源外包的驱动因素 |
3.2.1 外部动因 |
3.2.2 内部动因 |
3.3 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中的风险 |
3.3.1 风险 |
3.3.2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来源 |
3.4 外包风险的细分 |
3.4.1 企业风险的细分 |
3.4.2 外包商风险因子明细 |
3.4.3 员工风险的细分 |
3.4.4 环境因素风险的细分 |
3.5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识别与控制理论 |
3.5.1 风险的识别 |
3.5.2 风险的控制 |
第四章 外包风险因素决策模型构建 |
4.1 外包决策阶段博弈模型 |
4.1.1 博弈假设 |
4.1.2 博弈的建立 |
4.1.3 模型分析 |
4.2 外包商选择阶段博弈模型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模型求解 |
4.2.3 模型分析总结 |
4.3 外包实施过程的博弈 |
4.3.1 假设的提出 |
4.3.2 模型建立 |
4.3.3 模型分析总结 |
4.4 外包退出阶段的博弈 |
4.4.1 假设提出 |
4.4.2 模型建立 |
4.4.3 模型分析 |
第五章 外包风险因素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
5.1 评估模型构建的目的和原则 |
5.1.1 评估模型构建的目的 |
5.1.2 评估模型构建的原则 |
5.2 模型构建的方法 |
5.2.1 风险矩阵法 |
5.2.2 层次分析法 |
5.2.2.1 建立递增层次结构 |
5.2.2.2 构建判断矩阵 |
5.2.2.3 风险因子权重的确定 |
5.2.2.4 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 |
5.3 风险矩阵在人力资源外包中的应用 |
5.3.1 风险矩阵 |
5.3.2 风险矩阵表格的J和Mo判断 |
5.3.3 风险等级与Borda值 |
5.4 风险因子具体权重的确定 |
5.4.1 构建层次分析指标模型 |
5.4.2 判断矩阵构建 |
5.4.3 比较矩阵数值的确定 |
5.4.4 风险的客观量化判别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控制策略 |
6.1 人力资源外包准备阶段的风险控制策略 |
6.1.1 明确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 |
6.1.2 合理选择外包的内容 |
6.1.3 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 |
6.2 人力资源外包商选择阶段的风险控制策略 |
6.2.1 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 |
6.2.2 签订科学完善的外包合同 |
6.3 外包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策略 |
6.3.1 建立人力资源外包的互通模式 |
6.3.2 建立外包团队人员的评价和监督体系 |
6.3.3 建立风险预测和信息反馈模式 |
6.3.4 建立对外包商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
6.4 外包退出阶段的风险控制策略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业务流程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理论研究 |
1.3.2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 |
1.3.3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规避方法与策略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2.1 人力资源外包的特点及模式 |
2.1.1 人力资源外包的涵义 |
2.1.2 人力资源外包的特点 |
2.1.3 人力资源外包的模式 |
2.2 人力资源外包的环境分析 |
2.2.1 外部环境分析 |
2.2.2 内部环境分析 |
2.3 人力资源外包的驱动因素与基本流程 |
2.3.1 人力资源外包的驱动因素 |
2.3.2 人力资源外包的基本流程 |
2.4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来源及类型 |
2.4.1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来源 |
2.4.2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类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博弈模型构建 |
3.1 决策阶段风险的博弈模型 |
3.1.1 提出假设 |
3.1.2 问题描述 |
3.1.3 模型的启示 |
3.2 外包商选择阶段风险的博弈模型 |
3.2.1 模型的建立 |
3.2.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3.2.3 模型的结论及启示 |
3.3 外包实施阶段风险的博弈模型 |
3.3.1 提出假设 |
3.3.2 模型建立 |
3.3.3 模型的结论及启示 |
3.4 外包退出阶段的风险分析 |
3.4.1 提出假设 |
3.4.2 模型建立 |
3.4.3 模型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防范策略 |
4.1 决策阶段的风险防范策略 |
4.1.1 明确人力资源外包的目的 |
4.1.2 加强人力资源外包成本效益分析 |
4.1.3 形成良好沟通平台 |
4.2 外包商选择阶段的风险防范策略 |
4.2.1 规范外包小组的责权 |
4.2.2 建立合理的外包商选择机制 |
4.2.3 缔结人力资源外包契约 |
4.3 外包实施阶段的风险防范策略 |
4.3.1 建立风险响应机制 |
4.3.2 完善全程监控机制 |
4.3.3 建成常规化的服务评估体系 |
4.3.4 构建对外包商的约束激励机制 |
4.4 退出阶段的风险防范策略 |
4.4.1 防止过分的依赖 |
4.4.2 防止信息泄露 |
4.4.3 加强合作沟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H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博弈实证研究 |
5.1 H 公司概况 |
5.1.1 公司发展历程 |
5.1.2 公司的经营范围及业务特点 |
5.1.3 公司的发展战略 |
5.1.4 公司的组织结构 |
5.2 H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
5.2.1 H 公司人力资源构成 |
5.2.2 H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5.2.3 H 公司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分析 |
5.3 H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的具体实施过程 |
5.3.1 决策阶段的实施情况 |
5.3.2 外包商选择阶段的实施情况 |
5.3.3 人力资源外包实施过程分析 |
5.3.4 人力资源外包退出情况分析 |
5.4 H 公司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研发外包进程探索:效率/创新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1 研发外包的模式划分 |
1.2 研发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理论 |
(1) 社会网络视角 |
(2) 核心能力视角 |
(3) 理论假设 |
2 研究方法 |
2.1 问卷设计和研究样本 |
2.2 变量测度 |
(1) 企业阶段的划分 |
(2) 效率型和创新型模式的动态演进 |
3 实证分析 |
3.1 聚类分析 |
3.2 研发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实证分析 |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 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
(3) LSD和Tamhane T2检验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未来研究方向 |
(9)基于竞优特征群识别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绩效评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 人力资源外包研究综述 |
2.2.1 人力资源外包的涵义 |
2.2.2 人力资源外包的动因分析 |
2.2.3 人力资源外包绩效评价指标 |
2.2.4 人力资源外包绩效评价方法 |
2.3 现有研究述评 |
第3章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3.2 绩效评价框架的构建 |
3.2.1 绩效因素的筛选 |
3.2.2 绩效指标调查问卷的形成 |
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样本描述 |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3 因子分析 |
3.3.4 信度检验 |
3.3.5 效度检验 |
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形成 |
3.4.1 经济绩效 |
3.4.2 社会绩效 |
3.4.3 客户价值绩效 |
3.4.4 内部管理绩效 |
第4章 竞优特征群识别方法的选择 |
4.1 竞优特征群识别方法的指导思想 |
4.2 竞优特征群识别方法的内涵 |
4.3 竞优特征群识别的意义 |
4.4 多层结构指标体系下竞优特征群识别模型 |
4.4.1 行为主体行为特征识别模型 |
4.4.2 行为主体竞优特征的提取 |
4.4.3 多层行为主体竞优水平评价模型 |
4.5 本文选择群识别方法的可行性 |
第5章 应用研究 |
5.1 测量数据的收集及样本状况 |
5.1.1 F公司简介 |
5.1.2 样本状况 |
5.2 竞优特征识别结果及分析 |
5.2.1 顶层指标竞优特征识别结果及分析 |
5.2.2 中层指标竞优特征识别结果及分析 |
5.2.3 基层指标竞优特征识别结果及分析 |
5.3 总体水平评价 |
5.3.1 顶层指标的总体水平评价 |
5.3.2 中层指标的总体水平评价 |
5.3.3 基层指标的总体水平评价 |
5.4 对策与建议 |
5.4.1 提升经济效益 |
5.4.2 提升社会效益 |
5.4.3 提升客户价值绩效 |
5.4.4 提升内部管理绩效 |
5.5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的完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专家调查表 |
附录2 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3 F公司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4 中间层指标竞优特征评价值 |
(10)研发外包动因研究——基于企业调研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评述 |
(一) 研发外包概念 |
(二) 有关研发外包研究现状的文献评述 |
(三) 有关服务外包动因的文献评述 |
二、 研究设计 |
(一) 问卷设计 |
(二) 调研对象 |
三、 数据分析 |
(一) 信度及效度分析 |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 |
四、 结果与分析 |
五、 结论及管理启示 |
四、资源外包与R&D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研发外包中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向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科技资源配置管理研究[D]. 国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3]山东省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模式选择研究[D]. 任晓龙. 长春工业大学, 2017(01)
- [4]YY集团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研究[D]. 王琪.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3)
- [5]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D]. 和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11)
- [6]资源外包对汽车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J]. 熊兰兰. 现代商贸工业, 2015(01)
- [7]基于业务流程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博弈分析[D]. 刘淑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7)
- [8]研发外包进程探索:效率/创新外包模式的动态演进[J]. 伍蓓,陈劲,吴增源,陈钰芬. 科学学研究, 2013(06)
- [9]基于竞优特征群识别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绩效评析研究[D]. 张稳. 东北大学, 2012(07)
- [10]研发外包动因研究——基于企业调研实证分析[J]. 周正柱,李竹宁.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