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斑鸠菊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咸虾花,MTT法,抗肿瘤活性,化学成分
斑鸠菊属论文文献综述
史资[1](2017)在《斑鸠菊属植物咸虾花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咸虾花(Vernonia patula Merr.)是斑鸠菊属植物中数量较为庞大,分布较为广泛,比较常见的一种植物。相关药理学研究表明,咸虾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细胞活性。本论文在探寻咸虾花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咸虾花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实验通过利用MTT比色法筛选出咸虾花的抗肿瘤活性部位,再使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以得到纯度高的单体化合物,并进一步研究测试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咸虾花提取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为今后咸虾花作为一种中草药综合开发与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本实验初步通过小试实验研究,筛选出咸虾花抗肿瘤活性部位。用98%工业乙醇提取少量咸虾花粗粉,醇提液冷凝浓缩后依次使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4种试剂萃取分别得到4个部位的浸膏,醇提后的咸虾花晒干后继续用水提取,水提液浓缩后得到水部位浸膏;利用MTT法分别测定各个部位对人肝癌细胞、人胃癌细胞、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咸虾花的乙酸乙酯部位对3株人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是抗肿瘤活性的最佳部位。为能够最大量的得到乙酸乙酯部位,有利于该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本部分实验以咸虾花粗提物质量作为参考标准,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这4个因素对粗提物质量的影响,建立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探索影响咸虾花提取效果的各因素大小关系,并确定最佳提取方案。结果表明,影响咸虾花提取效果的各因素大小为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咸虾花的最佳提取方案为90%乙醇、料液比1:10、提取时间30min/次、提取次数3次。为研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实验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ODS)、大孔吸附树脂(D101)、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对乙酸乙酯浸膏进行反复分离纯化,再结合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分离鉴定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2-壬烯(2-nonene I)、8?-(3-chloro-2-hydroxy-2-methylpropanoyloxy)hirsutinolide(II)、亚油酸(linoleic acid III)、(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叁醇((2S,3S,4R,10E)-2-[(2R)-2-hydroxytetradecanoylamino]-10-octadecane-3,4-triol(IV)。利用MTT法依次测验4个单体化合物I、II、III、IV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8?-(3-chloro-2-hydroxy-2-methylpropanoyloxy)hirsutinolide(II)和(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叁醇(IV)对3株人癌细胞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是乙酸乙酯部位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主要物质组成部分。实验建立咸虾花质量标准,以(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叁醇(IV)为对照品,采用苯甲酰化-紫外检测法,在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及加样回收率的测定上做进一步分析研究,对咸虾花提取物中(2S,3S,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叁醇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在8~12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28)12.423x(10)14.486(R~2(28)0.999),咸虾花提取物中其含量为0.086μg/m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6%,RSD为1.02%。(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孙美利,李蕾,张舒媛,薛峰,张晶[2](2014)在《斑鸠菊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斑鸠菊属植物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甾体类、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脂肪酸类以及挥发油类等。其中尤以甾体和萜类化学成分较为多见,其他类别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斑鸠菊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也多有不同,药理研究认为,对糖尿病及高血脂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治疗白癜风,提高免疫力,具有抗癌、抗肿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孙力,巴玉兰,于鲁海,徐建国[3](2009)在《斑鸠菊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菊科斑鸠菊属植物在我国约有30余种,该属植物被广泛的应用于多个领域。为促进对本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菊科斑鸠菊属(Vernonia)植物药理学研究情况。(本文来源于《新疆中医药》期刊2009年06期)
刘清华,杨峻山,索茂荣[4](2007)在《斑鸠菊属的倍半萜内酯类及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菊科斑鸠菊属Vernonia倍半萜内酯类及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为促进对本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有必要深入研究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李忠[5](1978)在《斑鸠菊属植物的新黄酮》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Vernonia fasciculata Michx的干燥叶,碎取,粉5.4公斤,用氯仿5000毫升,分次于索氏提取器中提取,提取液于50℃真空浓缩至糖浆状物,用50%热乙醇提尽,过滤,除去胶状物,滤液真空浓缩,并于室温冷却过夜,得红色沉淀(A)130.5克;该沉淀用氯仿处理,不溶解部分(B),滤除之,得0.5克,滤液蒸发至干,得固体(C)130克。(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78年03期)
斑鸠菊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斑鸠菊属植物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甾体类、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脂肪酸类以及挥发油类等。其中尤以甾体和萜类化学成分较为多见,其他类别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斑鸠菊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也多有不同,药理研究认为,对糖尿病及高血脂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治疗白癜风,提高免疫力,具有抗癌、抗肿瘤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斑鸠菊属论文参考文献
[1].史资.斑鸠菊属植物咸虾花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7
[2].孙美利,李蕾,张舒媛,薛峰,张晶.斑鸠菊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3].孙力,巴玉兰,于鲁海,徐建国.斑鸠菊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9
[4].刘清华,杨峻山,索茂荣.斑鸠菊属的倍半萜内酯类及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
[5].李忠.斑鸠菊属植物的新黄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