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肽链论文_于志超,李艳妮,乔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生肽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折迭,新生,蛋白质,伴侣,大肠杆菌,分子,蛋白。

新生肽链论文文献综述

于志超,李艳妮,乔建军[1](2014)在《介导新生肽链折迭的胞质分子伴侣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伴侣是一类能够识别非天然蛋白并能协助其正确折迭、组装和转运的功能蛋白。最新研究发现,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不同结构、不同种类的分子伴侣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折迭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蛋白质完成了从初步合成到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叁维构象的过程,避免了折迭过程中多肽链的错误折迭、蛋白沉淀和有害物质的产生。文章综述了蛋白质折迭过程中不同种类分子伴侣组件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分子伴侣包括Hsp70、核糖体结合因子、伴侣素、前折迭素与Hsp90,并阐述了它们在蛋白质内稳态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刘次全[2](2006)在《mRNA解折迭的链构象与相应新生肽链构象相关性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mRNA发夹依次解折迭成具有特定构象的单链,后者在核糖体上通过与A和P位点tRNA相互识别、取向和定位等,影响或决定肽基转移中心的新生肽链的构象。翻译过程是复杂的,但其机理可能是简单的。(本文来源于《自然杂志》期刊2006年01期)

卓家锋[3](2004)在《格点模型和全原子模型新生肽链折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生命现象的多样性上由蛋白质的多样性决定的,而蛋白质的功能又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蛋白质的结构极其复杂,当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其生物功能迥异或丧失生物活性。我们已经知道DNA序列中叁个相连的核苷酸决定蛋白质分子中的一个氨基酸,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叁联体密码”,即第一遗传密码。50年代,Anfinsen 提出假说: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着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这个论断现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大量的实验事实也证实了蛋白质一级序列与其空间结构间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联系。我们把这种联系称为生物信息传递的第二遗传密码。第一遗传密码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第二遗传密码的破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国际上提出了许多解决此问题的模型和方法,可是无论是实验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只能部分或不完全解释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的原由。Anfinsen关于胰核糖核酸酶A的分子在变性并且全部二硫键被还原后,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自发地折迭,恢复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全部生物活性的发现,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60年代以来,对肽链折迭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用在体外因变性而失去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作为模型,研究在去除变性因素后的肽链的重新折迭,企图根据变性并伸张的完整肽链的重新折迭,来认识新生肽链在体内如何折迭成为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结果,邹承鲁提出新生肽链折迭的假说,认为变性蛋白已经具有完整的肽链,而在体内合成时的肽链是逐步延伸的,二者情况并不相同。新生肽链的折迭在合成早期就开始,随着肽链的延伸,先形成的新生肽链的折迭既和翻译同时进行,又不断调整。这样新生肽链的合成,延伸,折迭,构象调整,直到最终叁维构象的形成,是一个同时进行的,协调的动态过程。显然这与一条变性伸展的完整肽链的重折迭情况完全不同的。多年来体外蛋白质重折迭研究为揭示蛋白质折迭的本质提供了大量信息,但细胞内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个广义的蛋白质折迭问题,是一个比试管内蛋白质折迭复杂得多的多的过程。这也为我们研究新生肽链折迭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结论和方法。新生肽链折迭的研究是解决目前蛋白质折迭研究中所遇到问题的关键。本文的工作主要是在格点模型和全原子模型下模拟研究新生肽链的生长折迭过程,我们发现新生肽链折迭比直链重折迭在时间消耗上有着某种优势,这就可<WP=5>能为如何在蛋白质折迭模拟研究中如何克服势能壁垒提供了某种方法上的借鉴,并且此结论与实验观察结果是相符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4-07-01)

崔立斌,马清钧[4](1998)在《新生肽链的折迭与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肽链的折迭与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崔立斌@马清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新生肽链的折迭与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崔立斌马清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100850)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外源蛋白表达系统[1]。大肠...(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进展》期刊1998年01期)

袁慧君[5](1997)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与新生肽链的折迭》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生物功能与结构(包括一、二、叁、四级结构)紧密相关。对于新生肽链折迭研究是解决在体外合成有生物活性蛋白质的关健,所以对蛋白质结构和新生肽链折合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职技师院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杨正宗[6](1997)在《国家攀登计划“新生肽链及蛋白质折迭研究”项目已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邹承鲁院士主持的攀登计划项目“新生肽链及蛋白质折迭研究”,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顺利完成了预定计划,并于1996年11月19日通过了国家科委验收评议。酶活性变化与构象变化的关系、蛋白质分子在变性与复性时(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1997年01期)

王志珍[7](1996)在《新生肽链折迭的新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近几年来才形成的“新生肽折迭”的新概念,即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成熟为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全部生物活力的功能蛋白质的全过程往往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需要细胞内已经存在的其他蛋白质、分子伴侣和折迭酶的帮助才能完成.文中还简述了分子伴侣和折迭酶的研究现状.(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1996年05期)

李炜疆,罗辽复[8](1996)在《新生肽链折迭的格子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放置在简立方子上的125个以单位键长联接的残基模拟肽链,残基分为亲水和疏水两类.考虑每对非键联接的空间相邻疏水残基间相互吸引.新生肽链的折迭由两种算法模拟:生长算法模拟新生肽链的生长过程,类似于动力学生长行走(KGW).折迭算法采用Metropolis算法.在肽链生长过程中,两种算法交替使用,一旦生长完毕则只使用折迭算法.对30个随机序列和4个真实蛋白序列的模拟结果表明,生长完毕时,即经过约103步模拟,肽链就已处于一种能量较低的状态,其后的折迭较缓慢,再经过约105模拟,无明显变化.Karplus小组的模拟结果表明,27肽须经107步才能达到全局极小,这与蛋白体内折迭时标相差很多.提出robust极小的概念取代全局极小来描述蛋白质的生物活性状态.一个robust极小由一组能量足够低的、动力学可及的、几何结构相似的极小组成,系统进入robust极小就不会因热涨落而跃出.一个序列一般有多个robust极小,具体折迭到哪个则与折迭途径有关,据此提出将序列结构特异性推广为序列一途径一结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6年03期)

崔立斌,马清钧[9](1995)在《新生肽链的折迭与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外源蛋白基因表达系统。因其遗传背景清楚,容易培养,能大规模发酵,并有大量可供选择利用的克隆和高效表达载体,而成为人们克隆和表达外源基因的首选菌株。但是,许多外源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胞内表达时,往往不能自发折迭卷曲生成有一定空间结构和特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而是以一种不溶性的沉淀即包涵体的形式(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1995年03期)

王克夷[10](1995)在《肽链的翻译后加工2.新生肽链穿越粗面内质网系膜》一文中研究指出肽链的翻译后加工2.新生肽链穿越粗面内质网系膜王克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翻译后加工,信号肽很多分泌蛋白、膜蛋白和一些细胞器膜上的蛋白质的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才能被定位在机体内的特定部位。这一...(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期刊1995年02期)

新生肽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mRNA发夹依次解折迭成具有特定构象的单链,后者在核糖体上通过与A和P位点tRNA相互识别、取向和定位等,影响或决定肽基转移中心的新生肽链的构象。翻译过程是复杂的,但其机理可能是简单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生肽链论文参考文献

[1].于志超,李艳妮,乔建军.介导新生肽链折迭的胞质分子伴侣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物理学报.2014

[2].刘次全.mRNA解折迭的链构象与相应新生肽链构象相关性的探索[J].自然杂志.2006

[3].卓家锋.格点模型和全原子模型新生肽链折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4].崔立斌,马清钧.新生肽链的折迭与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J].生物工程进展.1998

[5].袁慧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与新生肽链的折迭[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7

[6].杨正宗.国家攀登计划“新生肽链及蛋白质折迭研究”项目已通过验收[J].生命科学.1997

[7].王志珍.新生肽链折迭的新概念[J].生命科学.1996

[8].李炜疆,罗辽复.新生肽链折迭的格子模型(英文)[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

[9].崔立斌,马清钧.新生肽链的折迭与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J].生物技术通讯.1995

[10].王克夷.肽链的翻译后加工2.新生肽链穿越粗面内质网系膜[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5

论文知识图

新生肽链翻译的不连续性与翻译时...新生肽链和核糖体通道相互...新生肽链通过RER膜的模式图新生肽链进入内质网的主要形式分子伴侣生物功能机制A.发生错误折迭...用做计算的肽链的天然态,其能量为-4...

标签:;  ;  ;  ;  ;  ;  ;  

新生肽链论文_于志超,李艳妮,乔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