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变速率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速率,正交,并口,增益,吞吐量,客户机,脉冲。
可变速率传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1](2019)在《Microchip助力实现高达600G的可变速率光纤传输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支持超级互联架构,光纤网络正在从100G过渡到可扩展至600G的可变速率光纤传输网络,这催生了对新型可变速率光纤传输设备及软件的需求。美国微芯科技公司(Microchip Technology Inc.)通过其全资子公司Microsemi Corporation与Acacia Communications,Inc.的合作,证明了Microchip的DIGI-G5光纤传输网络(OTN)处理器和Acacia的AC1200相干模块之间的互操作性,为这一重大转型提供了支持。双方的合作旨在通过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打造业内第一个可变速率系统架构,支持市场转型到采用新的Flexible Ethernet(FlexE)和OTUCn协议打造的200G、400G、600G和可变速率OTN网络。(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郝营[2](2008)在《空间通信中可变长数据帧协议与变速率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日益复杂的空间任务能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198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和许多其它国家的空间局共同成立了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其职责是开发空间数据系统标准化的通信体系结构、通信协议与业务。本文介绍了CCSDS通信协议的结构、主网模型、业务类型及技术特征,研究了CCSDS协议中的两级多路复用机制,即在虚拟信道链路控制(VCLC)子层实现的包信道复用及在虚拟信道存取(VCA)子层实现的虚拟信道复用,并分析了包信道复用的成帧情况及包复用效率,介绍了虚拟信道复用的叁种基本方式,建立了两级多路复用机制下系统吞吐量的数学模型。本文在分析了空间通信环境及空间任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帧长度依据空间数据源类型变化的通信方案一(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及数据帧长度依据空间信道特性变化的通信方案二(最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建立了相应的通信系统模型,从帧同步正确概率及系统吞吐量角度与固定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当误码率较高时,固定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比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能获得更高的帧同步正确概率和系统吞吐量,而当误码率小于某一门限值时,最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可以在不降低帧同步正确概率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系统吞吐量。最后,提出了一种采用不同数目校验位的数据帧结构实现信息数据变速率传输的方案,并从编码时间及系统吞吐量角度进行了仿真。(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08-12-01)
左健存,宋文涛,钱良,罗汉文,徐友云[3](2008)在《基于TDD-CDMA的集成可变速率多媒体业务传输的MAC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给出了一种应用于移动多媒体通信的无线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该MAC协议采用混合TDMA/CDMA结构,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多码并行传输提供可变速率,以支持集成多媒体业务。系统仿真表明,该协议具有较高的码利用率和良好的灵活性,适用于可变速率多媒体业务集成传输。(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08年10期)
陈茂龙[4](2005)在《用单片机实现可变传输速率PCM编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硬件数字电路实现PCM编码时,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单片机实现可变传输速率PCM编码的设计思想,阐述了从电路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对硬件数字电路实现可变传输速率PCM编码的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方法具有方便可靠、传输误码率低、完全满足实际测井要求。(本文来源于《石油仪器》期刊2005年03期)
赵新慧[5](2005)在《可变传输速率的远程控制软件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远程控制技术可以对远程计算机做任何操作,就像控制本地的计算机一样。这种控制技术在远程设备(软件)的维护、监控与故障诊断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过,现有的远程控制软件只提供固定的传输速率。由于Internet接入方式多种多样,连接速率也有很大差别,而且,由于线路质量和网络拥塞,用户的连接速率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这种固定的传输速率限制了这些软件的使用。为此,通过对屏幕图像压缩率的动态调整实现了可变传输速率的远程控制软件。介绍了远程控制的原理,详细地叙述了利用Java实现可变传输速率的远程控制软件的程序设计方法和要点,并给出了要点的具体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陈万培,颜彪[6](2003)在《基于可变处理增益正交码的多速率传输》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基于可变处理增益正交码的多速率传输系统,它是在DS-CDMA系统的下行链路中引入可变处理增益正交码,从而可以保证传输不同速率数据的用户之间相互正交性,系统中移动台只需一个RAKE合并器。对在多用户和频率选择性瑞利衰落环境下的下行链路的误比特率性能进行了仿真,其结果表明系统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03年10期)
晏颖[7](2002)在《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研究了多进制正交码扩频的原理及多进制正交码扩频信号的最佳接收机模型,讨论了CODIT工程中可变速率传输的概念和原理。其次,在导频信道辅助的多进制正交码扩频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可变速率传输的方案:同步信道采用固定的速率,用64位的m序列扩频,传输同步和数据信道的速率信息。数据信道采用512Kbps、256Kbps、128Kbps和64Kbps四种传输速率,分别用Walsh序列进行16进制扩频。然后讨论了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并对系统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增强性并口实现计算机与高速分组无线网Modem连接的方法。本文的最后讨论了系统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2-01-01)
殷明[8](2000)在《一种实现可变数据速率传输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实现可变数据速率传输的方法 .该法采用了 2 913单片集成编译码器来实现可变数据速率传输 .文中介绍了工作原理 ,并进行了实验 .实验表明该方法简便、可行 .(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叶伟春,J.Ma[9](1988)在《具有可变传输速率的硬盘驱动器脉冲检测电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一种具有可变传输速率的硬盘驱动器脉冲检测电路。使用这种电路,可把磁盘记录面分成几个区,改变每个区的记录信号频率,从而保持各个分区中的磁化翻转密度基本相同。这种等密度记录方式,充分利用了磁头/盘的记录潜力,在维持现有磁头/盘的情况下,能大大提高磁盘驱动器的记录总容量。由于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方法在可行性及降低成本方面都有不少优点。(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6期)
可变速率传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使日益复杂的空间任务能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与处理,198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和许多其它国家的空间局共同成立了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其职责是开发空间数据系统标准化的通信体系结构、通信协议与业务。本文介绍了CCSDS通信协议的结构、主网模型、业务类型及技术特征,研究了CCSDS协议中的两级多路复用机制,即在虚拟信道链路控制(VCLC)子层实现的包信道复用及在虚拟信道存取(VCA)子层实现的虚拟信道复用,并分析了包信道复用的成帧情况及包复用效率,介绍了虚拟信道复用的叁种基本方式,建立了两级多路复用机制下系统吞吐量的数学模型。本文在分析了空间通信环境及空间任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帧长度依据空间数据源类型变化的通信方案一(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及数据帧长度依据空间信道特性变化的通信方案二(最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建立了相应的通信系统模型,从帧同步正确概率及系统吞吐量角度与固定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当误码率较高时,固定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比可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能获得更高的帧同步正确概率和系统吞吐量,而当误码率小于某一门限值时,最优长度数据帧通信方案可以在不降低帧同步正确概率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系统吞吐量。最后,提出了一种采用不同数目校验位的数据帧结构实现信息数据变速率传输的方案,并从编码时间及系统吞吐量角度进行了仿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变速率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Microchip助力实现高达600G的可变速率光纤传输网络[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9
[2].郝营.空间通信中可变长数据帧协议与变速率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
[3].左健存,宋文涛,钱良,罗汉文,徐友云.基于TDD-CDMA的集成可变速率多媒体业务传输的MAC协议[J].通信技术.2008
[4].陈茂龙.用单片机实现可变传输速率PCM编码[J].石油仪器.2005
[5].赵新慧.可变传输速率的远程控制软件的实现[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5
[6].陈万培,颜彪.基于可变处理增益正交码的多速率传输[J].通信技术.2003
[7].晏颖.高速分组无线网中可变速率传输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
[8].殷明.一种实现可变数据速率传输的方法[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0
[9].叶伟春,J.Ma.具有可变传输速率的硬盘驱动器脉冲检测电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