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磺酸基苯基亚甲基若丹宁光度法测定三乙酸甘油酯中的汞(论文文献综述)
徐浩[1](2020)在《吡啶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催化甘油与乙酸酯化反应精馏制备三乙酸甘油酯》文中研究表明三乙酸甘油酯(TAG)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在化妆品、卷烟、医药、食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TAG传统生产工艺是以浓硫酸为催化剂,通过甘油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再经过分离纯化后得到产品,但是浓硫酸催化剂存在转化率低、选择性差、副产品多、腐蚀设备、污染环境等缺点。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体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并且腐蚀性小,在酯化反应领域中有很好地应用前景。同时,反应精馏技术作为一种化工过程强化手段,在酯化反应中具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吡啶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催化甘油与乙酸酯化反应动力学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酸醇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对甘油转化率及产物TAG收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同时,根据拟均相一级反应机理建立微分方程组模型,通过动力学数据拟合获得指前因子和反应活化能。该动力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相比于已报道的Amberlyst-15催化剂、杂多酸催化剂,实验所用的离子液体的反应条件更温和、选择性更高、反应活化能更低、具有更好的催化效果。为了探究离子液体在反应精馏中的催化性能,用玻璃精馏塔进行反应精馏小试实验,考察回流比、甘油进料位置、乙酸进料位置和进料酸醇摩尔比对反应精馏过程的影响。在最佳操作条件:乙酸进料速度30 mol·h-1,甘油进料速度10 mol·h-1,即进料酸醇摩尔比为3:1,催化剂的质量流量为27.627 g·h-1,摩尔回流比2,塔釜持液量1000 m L,甘油进料位置位于第3块理论板,乙酸进料位置位于第11块理论板时,甘油的转化率最高为100%,塔釜产品TAG的纯度高达91.77%。同时,为了提高产品TAG的纯度,本文仅采用减压精馏的纯化方法,通过探索性实验将粗产品中TAG的纯度由91.77%提高至99.52%,验证了该工艺的可行性。最后,采用Aspen plus软件较为详细的模拟计算整个工艺流程,通过模拟结果与该小试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两者高度吻合,证明了模拟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孙力,张群芳,张强,叶艳青[2](2012)在《微波灰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烟草料液中的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用微波灰化样品,对磺酸基苯亚甲基若丹宁(SBDR)分光光度法测定烟草料液中的铅,烟草料液样品用微波灰化,灰烬用硝酸溶解,样品溶液中的铅用SBDR显色,显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铅含量在0—2.0μg/mL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实际用于几种烟草料液中铅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单婧,黄宪忠,刘丹[3](2011)在《烟用三乙酸甘油酯质量分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近年来针对烟用三乙酸甘油酯中,影响其质量的纯度、残留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进展。
覃惠敏[4](2011)在《痕量汞、尿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光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绪论介绍了金纳米粒子的特性及分析应用、复合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以及汞、尿素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的发展应用。2高灵敏选择性快速检测Hg2+的适配体修饰纳米Au/MnO2共振散射光谱探针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在稳定剂柠檬酸三钠的存在下制备不同摩尔比Au/MnO2复合纳米微粒,研究了其共振散射光谱特性。用aptamer修饰Au/MnO2复合纳米微粒,制备了汞离子的核酸适体纳米探针(Apta-Au/MnO2)。在pH 7.0的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及高浓度电解质NaCl的存在下,Apta-Au/MnO2纳米探针不聚集。当Hg2+存在时,它与aptamer形成较稳定的双链T-Hg2+-T错配物,释放出来的Au/MnO2复合纳米聚集形成较大的微粒,导致570nm处共振散射峰增强。据此建立了一个检测痕量汞离子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简便快速的共振散射光谱新方法。链长为32个碱基的aptamer修饰复合纳米Au/Mn02检测Hg2+的回归方程为△I570nm=46.39C+9.7,线性范围为0.1-7.5nM,方法检出限为0.06nM Hg2+。3脲酶催化-共振散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尿素在pH 6.6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中及40℃水浴加热条件下,脲酶催化分解尿素生成NH4+。NH4+与四苯硼钠(NaTPB)形成缔合物微粒,该缔合物微粒在474nm处有一个共振散射峰。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大,催化分解生成的NH4+增多,474nm处的共振散射信号增强。在选定条件下,尿素浓度在0.125-15μM范围内与共振散射信号增大值△I474 nm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AI474nm=31.6C+2.1,相关系数为0.9986,检出限为0.058μmol/L。与已报道的方法相比较,该法选择性好,灵敏度较高,是目前测定尿素的最灵敏的方法之一。该法用于人体血清中尿素的测定,与参考结果一致。4纳米金催化甲酸还原磷钼酸光度法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pH7.4 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可与金纳米粒子(AuNP)作用发生聚集,导致酒红色的金纳米微粒变成蓝紫色。AuNP对甲酸还原磷钼酸生成磷钼蓝反应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而纳米金聚集体(AuNPA)的催化作用较弱。随着CS浓度增大,AuNPA越多,反应液中的AuNP减少,催化能力随之减弱,磷钼蓝在700nm处的吸光度值降低,CS的浓度与吸光度的减少值△A700nm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BAC)浓度在6.25-250nmol/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2×106L·mol-1 ·cm-1,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浓度在0.625-250 nmol/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1×106L.mol-1·cm-1,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BAC)浓度在12.5-500 nmol/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105L·mol-1·cm-1。据此建立了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纳米金催化光度分析法。与已报道的方法相比较,该法操作简便,仪器廉价,灵敏度高。
林桂凤,王颜红,李惜浣[5](2008)在《邻羧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光度分析法同时测定汞与镉》文中研究指明在pH=10.6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和Triton X-100存在下,汞与镉同时与邻羧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发生灵敏的显色反应,生成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均为520nm,在0.02—0.6μg/mL浓度范围,汞或镉符合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Hg=1.75×105L·mol-1·cm-1和εCd=1.89×105L·mol-1·cm-1。两者相互干扰严重,采用焦磷酸钠作为镉的掩蔽剂,成功实现了汞和镉的分别检测和同时定量。本方法中汞的检出限为0.01μg/mL,镉的检出限为0.005μg/mL。应用于加标水样的实际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贺群[6](2008)在《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在痕量组分固相萃取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分析科学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对象日益复杂多样,对复杂基体中痕量和超痕量组分的分离和检测成为突出的问题。虽然近些年开发了许多灵敏度和选择性很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但在分析实践中,复杂样品仍然需要经过一定的预处理——富集分离以后才能进入分析仪器进行准确的测定。而样品的富集分离通常需要借助选择性高、吸附容量大的各种吸附材料和合适的分离方法。因此,本论文以建立痕量组分的富集分离及分析为目的,合成了几种功能化吸附分离材料,并对材料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合成了对甲基苯磺胺修饰的硅胶和纳米SiO2,用静态法对比研究了它们对溶液样品中金属离子的吸附情况。虽然硅胶和纳米SiO2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但由于粒径和表面性状的不同,相同化学试剂修饰后其化学活性和吸附选择性并不相同。在pH 4时,改性硅胶对Cr(Ⅲ)、Cu(Ⅱ)、Pb(Ⅱ)、Zn(Ⅱ)的吸附容量分别为4.9 mg g-1、5.0 mg g-1、33.2 mg g-1、12.6 mg g-1。改性纳米SiO2对Cr(Ⅲ)的吸附容量为26.7 mg g-1。对甲苯磺胺修饰的硅胶作为固相萃取剂用来富集分离测定食品中的痕量Cr、Cu、Pb、Zn,取得满意的结果。2.应用硅胶表面溶胶凝胶技术,以铬(Ⅲ)和锌(Ⅱ)为印迹离子,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合成了铬(Ⅲ)和锌(Ⅱ)印迹的氨基功能化硅胶吸附剂。研究了印迹硅胶和非印迹硅胶对Cr(Ⅲ)和Zn(Ⅱ)的分离富集特性。结果如下:(1)铬印迹吸附剂对Cr(Ⅲ)具有高的吸附选择性和亲和力。Cr(Ⅲ)在pH 6和流速1.2mL min-1下可定量富集在印迹硅胶柱上,用3 mol L-1HCl能将其定量回收,并与Cr(Ⅵ)分离。Cr(Ⅵ)用盐酸羟胺还原为Cr(Ⅲ)后测定总Cr,根据差值计算Cr(Ⅵ)。用该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Cr(Ⅲ)的检出限为0.11ng mL-1,富集倍数为50,可用于水样中铬的形态分析。(2)相比传统吸附剂和非印迹硅胶,Zn(Ⅱ)印迹吸附剂对Zn(Ⅱ)具有更高的吸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在Zn(Ⅱ)和Hg(Ⅱ)的相同浓度的混合溶液中,印迹硅胶对Zn(Ⅱ)的最大选择性系数为147。Zn(Ⅱ)/Hg(Ⅱ)的相对选择性因子为15.5。Zn(Ⅱ)印迹硅胶固相萃取痕量锌的检出限为0.29μg L-1,用于水和生物样品中痕量锌(Ⅱ)的测定,得到满意的结果。3.合成了一种新的功能单体,N-邻羧基苯基马来酰胺酸,通过胺基和马来酸酐反应将双键引入硅胶表面,制备了表面接枝钍(Ⅳ)离子印迹的硅胶吸附剂。该印迹吸附剂对Th(Ⅳ)具有高吸附选择性和亲和力。Th(Ⅳ)/La(Ⅲ)、Th(Ⅳ)/Ce(Ⅲ)、Th(Ⅳ)/Nd(Ⅲ)、Th(Ⅳ)/U(Ⅵ)、Th(Ⅳ)/Zr(Ⅳ)的相对选择性因子分别为85.7、88.9、26.6、64.4、433.8。用该吸附剂固相萃取、原子发射光谱测定Th(Ⅳ)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1 ng mL-1和1.19 ng mL-1,可应用于实际样品中Th(Ⅳ)的痕量分析。4.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利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二溴荧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分别以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利用硅胶表面接枝印迹技术合成了槲皮素印迹聚合物。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二溴荧光素和槲皮素的结合性质和选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印迹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为复杂样品中二溴荧光素和槲皮素的选择性富集及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沈光林,李峰,温东奇[7](2007)在《烟草及卷烟材料中金属元素含量分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烟叶、卷烟材料和烟气中金属元素的前处理方法,以及常量、微量和痕量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
阮琼,胡秋芬,杨光宇,尹家元[8](2006)在《新试剂SBDR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烟草中汞》文中提出在pH为3.5的HOAc-NaOAc缓冲介质中,吐温-80存在下,对磺酸基苯基亚甲基若丹宁(SBDR)与汞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被Waters Sep-Pak-C18固相萃取小柱萃取,小柱上富集的络合物用1.0 mL无水乙醇洗脱后在乙醇介质中,于其吸收峰550 nm处用1 cm微量比色皿测定吸光度。该显色体系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05×105L.mol-1.cm-1。汞含量在04μg/50 mL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用于烟草中汞含量的测定,测得RSD(n=7)小于2.5%,回收率在97%103%之间,测得结果与AAS法测得结果一致。
高小茵,黄齐林,胡秋芬,杨光宇,尹家元[9](2005)在《对磺酸基苯亚甲基硫代若丹宁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铅》文中指出合成了显色试剂对磺酸基苯亚甲基硫代若丹宁(SBDTR),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鉴定其结构。研究了SBDTR与铅的显色反应,在pH 4.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吐温-80存在下,SBDTR与铅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被Waters Sep-Pak C18小柱固相萃取,小柱上吸附的络合物用乙醇洗脱,富集倍数可达50倍。在乙醇介质中,λmax=552 nm,体系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05×105。铅含量在0.054.0μg/mL内符合比尔定律,本方法可用于环境样品中铅的测定。
羊波,朱利亚,黄章杰,杨光宇,尹家元[10](2005)在《利用SBDR固相萃取富集分离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氰化渣中Pd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对磺酸基苯亚甲基若丹宁(SBDR)与Pd的显色反应及C18固相萃取小柱对显色络合物的固相萃取,并结合微波消化样品,提出了一种测定氰化渣中痕量Pd的方法,在pH=2.0的氯乙酸-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存在下,SBDR与Pd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λmax=535nm,ε=7.79×104L·mol-1·cm-1。Pd含量在0.01~2.0μg/m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氰化渣中痕量Pd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二、对磺酸基苯基亚甲基若丹宁光度法测定三乙酸甘油酯中的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磺酸基苯基亚甲基若丹宁光度法测定三乙酸甘油酯中的汞(论文提纲范文)
(1)吡啶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催化甘油与乙酸酯化反应精馏制备三乙酸甘油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乙酸甘油酯概述 |
1.1.1 三乙酸甘油酯的性质与应用 |
1.1.2 三乙酸甘油酯的合成方法 |
1.1.3 甘油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
1.2 反应精馏技术概述 |
1.2.1 反应精馏技术的发展 |
1.2.2 反应精馏技术的特点 |
1.2.3 反应精馏技术的应用 |
1.2.4 流程模拟软件 |
1.3 酯化反应催化剂概述 |
1.3.1 分子筛催化剂 |
1.3.2 杂多酸催化剂 |
1.3.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1.3.4 树脂催化剂 |
1.3.5 有机酸和无机盐催化剂 |
1.3.6 离子液体催化剂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离子液体催化甘油与乙酸酯化反应动力学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反应动力学实验 |
2.1.3 吡啶硫酸氢盐腐蚀实验 |
2.1.4 组成分析方法 |
2.2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3.2 酸醇摩尔比的影响 |
2.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2.3.4 动力学模型参数确定及验证 |
2.3.5 不同催化剂效果的比较 |
2.3.6 不同催化剂腐蚀性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反应精馏制备三乙酸甘油酯小试实验 |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2 实验装置及操作过程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反应精馏实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回流比的影响 |
3.3.2 甘油进料位置的影响 |
3.3.3 乙酸进料位置的影响 |
3.3.4 进料酸醇摩尔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减压精馏纯化三乙酸甘油酯实验 |
4.1 待分离体系及纯化目标 |
4.2 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回流比的影响 |
4.3.2 操作压力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油与乙酸酯化反应精馏工艺模拟与优化 |
5.1 反应精馏模型的建立 |
5.1.1 反应体系 |
5.1.2 动力学模型 |
5.1.3 热力学模型 |
5.1.4 模型的选择及工艺流程 |
5.2 模拟结果与讨论 |
5.2.1 回流比的影响 |
5.2.2 甘油进料位置的影响 |
5.2.3 乙酸进料位置的影响 |
5.2.4 理论塔板数的影响 |
5.2.5 进料酸醇摩尔比的影响 |
5.2.6 采出进料摩尔比的影响 |
5.2.7 操作压力的影响 |
5.2.8 优化条件及结果 |
5.2.9 模拟结果的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痕量汞、尿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光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
1.1.1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概述 |
1.1.2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2.1 在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 |
1.1.2.2 在医学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 |
1.1.2.3 在生化分析方面的应用 |
1.1.2.3.1 蛋白质方面分析 |
1.1.2.3.2 核酸方面分析 |
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发展及其应用 |
1.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概述 |
1.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各领域的应用 |
1.2.2.1 药物分析领域 |
1.2.2.2 食品检验领域 |
1.2.2.3 环境分析领域 |
1.3 金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
1.3.1 金纳米微粒的概述 |
1.3.2 金纳米粒子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
1.3.2.1 负载型金催化剂在环保催化方面的应用 |
1.3.2.1.1 CO的低(常)温催化氧化 |
1.3.2.1.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氧化 |
1.3.2.1.3 臭氧的分解 |
1.3.3 金纳米粒子在环境生化分析的应用 |
1.3.3.1 食品安全检测方面 |
1.3.3.2 DNA检测方面 |
1.3.3.3 重金属元素检测方面 |
1.3.4 金纳米催化作用及其分析应用 |
1.3.4.1 金纳米的催化作用 |
1.3.4.2 金纳米催化作用的分析应用 |
1.4 复合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
1.4.1 复合纳米粒子概述 |
1.4.2 复合纳米粒子的种类及应用 |
1.5 汞离子的研究进展 |
1.5.1 汞的特点 |
1.5.2 研究汞的分析意义 |
1.5.3 汞的检测分析方法 |
1.5.3.1 原子光谱法 |
1.5.3.1.1 原子发射光谱法 |
1.5.3.1.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5.3.1.3 原子荧光光谱法 |
1.5.3.1.4 共振散射光谱法 |
1.5.3.2 分光光度法 |
1.5.3.2.1 显色光度法 |
1.5.3.2.2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
1.5.3.2.3 固相萃取光度法 |
1.6 核酸适配体的概述及用于检测汞离子的分析方法进展 |
1.6.1 核酸适配体的概述 |
1.6.2 利用核酸适配体检测汞离子的分析方法 |
1.6.2.1 目视比色法 |
1.6.2.1.1 化学方法标记 |
1.6.2.1.2 免标记 |
1.6.2.2 荧光传感器 |
1.6.2.2.1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器 |
1.6.2.2.2 凝血酶连接核酸适配体作为探针的传感器 |
1.7 尿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7.1 尿素的概述 |
1.7.2 尿素的测定方法研究 |
1.7.2.1 直接测定方法 |
1.7.2.2 间接测定方法 |
1.8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
1.8.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1.8.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1.8.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方法 |
1.8.3.1 离子色谱法 |
1.8.3.2 分光光度法 |
1.8.3.3 共振散射光谱法 |
1.9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10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1 参考文献 |
2 高灵敏选择性快速检测Hg~(2+)的适配体修饰纳米Au/MnO_2共振散射光谱探针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Au/MnO_2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 |
2.2.3 Apta-Au/MnO_2探针的制备 |
2.2.3.1 Aptamer浓度的影响 |
2.2.3.2 Apta-Au/MnO_2探针的制备步骤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共振散射光谱 |
2.3.2 条件优化 |
2.3.2.1 Na_2HPO_4-NaH_2PO_4缓冲溶液的影响 |
2.3.2.2 探针浓度的影响 |
2.3.2.3 NaCl浓度的影响 |
2.3.3 工作曲线 |
2.3.4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3.5 水样的测定 |
2.4 参考文献 |
3 脲酶催化-共振散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尿素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样品前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扫描电镜 |
3.3.2 共振散射光谱 |
3.3.3 条件优化 |
3.3.3.1 酶反应条件优化 |
3.3.3.2 缔合物反应条件优化 |
3.3.4 线性关系 |
3.3.5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3.6 样品分析 |
3.4 结语 |
3.5 参考文献 |
4 纳米金催化甲酸还原磷钼酸光度法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纳米金和纳米金聚集体的制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原理 |
4.3.2 扫描电镜 |
4.3.3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
4.3.4 条件优化 |
4.3.4.1 聚集反应液用量的影响 |
4.3.4.2 TDBAC与AuNP的反应时间 |
4.3.4.3 纳米金聚集反应pH影响 |
4.3.4.4 AuNP浓度的影响 |
4.3.4.5 催化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
4.3.4.6 磷钼酸浓度的影响 |
4.3.4.7 催化反应pH值的影响 |
4.3.5 线性关系 |
4.3.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4.3.7 样品分析 |
4.4 结语 |
4.5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5)邻羧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光度分析法同时测定汞与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试验部分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分析波长的确定 |
3.2 最佳掩蔽剂选择 |
3.3 显色反应时间及配合物稳定性考察 |
3.4 反应体系的酸度 |
3.5 线性范围及灵敏度 |
3.6 镉、汞同时测定结果与分别测定结果比较 |
3.7 实际样品的测定 |
4 结论 |
(6)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在痕量组分固相萃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光谱分析和分离科学概述 |
2 分离科学中的固相萃取 |
2.1 固相萃取基本原理 |
2.2 固相萃取装置构型 |
2.2.1 SPE柱 |
2.2.2 SPE盘 |
2.2.3 固相微量萃取器 |
2.3 固相萃取的应用 |
2.3.1 SPE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
2.3.2 SPE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2.3.3 SPE在微量药物和毒物分析中的应用 |
2.4 SPE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3 吸附分离材料 |
3.1 吸附分离材料概述 |
3.2 传统吸附材料的改性及在SPE中的应用 |
3.2.1 有机吸附树脂 |
3.2.2 纤维 |
3.2.3 硅胶 |
3.2.4 活性炭 |
3.2.5 纳米材料 |
3.3 分子印迹聚合物 |
3.3.1 发展背景 |
3.3.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理论 |
3.3.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3.3.4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
4 元素的形态分析 |
4.1 形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
4.2 元素的形态分析发展现状 |
4.2.1 铝Al |
4.2.2 砷As |
4.2.3 铬Cr |
4.2.4 汞Hg |
4.2.5 铅Pb |
4.2.6 锑Sb |
4.2.7 硒Se |
4.2.8 锡Sn |
5 选题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对甲苯磺胺修饰的硅胶和纳米二氧化硅对金属离子的选择吸附性能及应用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装置及试剂 |
2.2 试样的制备 |
2.3 二氧化硅的化学修饰 |
2.3.1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
2.3.2 对甲苯磺胺修饰的二氧化硅的合成 |
2.4 静态吸附试验 |
2.5 动态吸附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纳米SiO_2的制备及表征 |
3.2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3.3 静态吸附容量 |
3.4 吸附剂的稳定性 |
3.5 萃取流速优化 |
3.6 金属离子的洗脱 |
3.7 最大试样体积和富集因子 |
3.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9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3.10 实际样品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Cr(Ⅲ)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对Cr(Ⅲ)和Cr(Ⅵ)的形态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装置及试剂 |
2.2 样品制备及处理 |
2.3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2.4 Cr(Ⅵ)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
2.5 静态吸附试验 |
2.6 动态吸附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铬(Ⅲ)印迹及非印迹吸附剂的表征 |
3.2 富集酸度的影响 |
3.3 吸附容量 |
3.4 洗脱条件 |
3.5 吸附动力学曲线 |
3.6 流速的影响 |
3.7 吸附剂的稳定性 |
3.8 最大试样体积和富集因子 |
3.9 印迹吸附剂的选择性 |
3.10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3.11 实际样品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硅胶表面锌(Ⅱ)印迹吸附剂的制备及对锌识别性能研究和应用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装置及试剂 |
2.2 样品处理 |
2.3 锌离子印迹的氨基功能化硅胶吸附剂的制备 |
2.4 静态吸附试验 |
2.5 动态吸附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富集酸度的影响 |
3.2 吸附容量 |
3.3 洗脱条件的选择 |
3.4 流速的影响 |
3.5 吸附剂的稳定性 |
3.6 待测溶液的最大体积和富集因子 |
3.7 印迹吸附剂的选择性 |
3.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3.9 分析的精密度和检出限 |
3.10 分析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表面接枝钍(Ⅳ)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离富集性能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装置及试剂 |
2.2 样品处理 |
2.2 吸附剂的制备 |
2.2.1 N-丙基马来酰胺酸修饰硅胶(PMASG)的制备 |
2.2.2 N-邻羧基苯基马来酰胺酸的合成 |
2.2.3 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2.3 静态吸附试验 |
2.4 动态吸附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吸附剂的制备 |
3.2 N-邻羧基苯基马来酰胺酸CPMA的结构表征 |
3.3 吸附剂的红外光谱表征 |
3.4 富集酸度的影响 |
3.5 洗脱条件的选择 |
3.6 吸附动力学曲线 |
3.7 流速的影响 |
3.8 最大试样体积和富集因子 |
3.9 吸附容量 |
3.10 吸附剂的稳定性 |
3.11 印迹吸附剂的选择性 |
3.12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3.13 实际样品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二溴荧光素和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装置及试剂 |
2.2 二溴荧光素和丙烯酰胺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
2.3 聚合物的合成 |
2.3.1 二溴荧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
2.3.2 槲皮素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
2.4 结合能力试验 |
2.5 选择性结合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二溴荧光素与丙烯酰胺的相互作用 |
3.2 印迹聚合物的底物结合能力 |
3.3 底物选择性 |
3.3.1 二溴荧光素印迹聚合物的底物选择性 |
3.3.2 槲皮素印迹聚合物的底物选择性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结论和创新 |
结合本论文的一些展望 |
在读期间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烟草及卷烟材料中金属元素含量分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1 灰化法 |
1.2 消解法 |
1.3 超声波提取和酸浸提法 |
1.4 其它方法 |
2 测定方法 |
2.1 常量元素 |
2.2 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 |
2.3 元素价态分析 |
2.4 其它方法 |
3 结语 |
(8)新试剂SBDR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烟草中汞(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收光谱 |
2.2 显色酸度的影响 |
2.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用量 |
2.4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2.5 显色温度及体系的稳定性 |
2.6 固相萃取条件 |
2.6.1 SPE柱的选择和使用寿命 |
2.6.2 过柱流速的选择 |
2.6.3 萃取容量的测定 |
2.6.4 洗脱溶剂和洗脱流速的选择 |
2.7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8 工作曲线 |
2.9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
2.10 样品分析结果 |
(9)对磺酸基苯亚甲基硫代若丹宁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铅(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SBDTR合成与鉴定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收光谱 |
2.2 显色酸度 |
2.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用量 |
2.4 显色剂用量 |
2.5 显色温度及体系的稳定性 |
2.6 固相萃取 |
2.7 工作曲线 |
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9 络合物组成 |
3 样品分析 |
4 结论 |
(10)利用SBDR固相萃取富集分离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氰化渣中P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收光谱 |
2.2 显色酸度的影响 |
2.3 显色剂的用量 |
2.4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用量 |
2.5 显色温度及体系的稳定性 |
2.6 固相萃取条件 |
2.7 工作曲线 |
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9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
3 样品分析 |
4 结论 |
四、对磺酸基苯基亚甲基若丹宁光度法测定三乙酸甘油酯中的汞(论文参考文献)
- [1]吡啶硫酸氢盐离子液体催化甘油与乙酸酯化反应精馏制备三乙酸甘油酯[D]. 徐浩. 广西大学, 2020
- [2]微波灰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烟草料液中的铅[J]. 孙力,张群芳,张强,叶艳青. 光谱实验室, 2012(02)
- [3]烟用三乙酸甘油酯质量分析研究进展[J]. 单婧,黄宪忠,刘丹. 现代化工, 2011(S1)
- [4]痕量汞、尿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光度分析[D]. 覃惠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4)
- [5]邻羧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光度分析法同时测定汞与镉[J]. 林桂凤,王颜红,李惜浣. 光谱实验室, 2008(06)
- [6]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在痕量组分固相萃取中的应用[D]. 贺群. 兰州大学, 2008(12)
- [7]烟草及卷烟材料中金属元素含量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 沈光林,李峰,温东奇. 烟草科技, 2007(10)
- [8]新试剂SBDR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烟草中汞[J]. 阮琼,胡秋芬,杨光宇,尹家元.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6(01)
- [9]对磺酸基苯亚甲基硫代若丹宁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铅[J]. 高小茵,黄齐林,胡秋芬,杨光宇,尹家元. 冶金分析, 2005(05)
- [10]利用SBDR固相萃取富集分离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氰化渣中Pd的研究[J]. 羊波,朱利亚,黄章杰,杨光宇,尹家元. 贵金属,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