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熊十力《读经示要》阐述了《大学》“三纲八目”的经义,其中“诚意”论与朱子、阳明所论分歧较大。概言之,熊十力认为朱子、阳明从“好善恶恶”上理解“诚”是未解真义,且批判阳明将“意”与私欲混为一谈尤为谬甚,此外反驳了阳明后学“意为心之主宰”的观点。熊十力的“诚意”论是解释《大学》经义的又一新思路,是理解其心体论的重要参考,但是,其所论经义与对诸子阐发的批判并非凿凿之言,仍有可商榷之处。
关键词:诚意;意;私欲;致良知
“诚意”是关乎良知、本心和天理的重要工夫,是在内圣修养中承启“致知”与“正心”的关键。关于“诚”,《中庸》有云:“唯夫至诚为能赞天地之化育。”朱熹有言:“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1]7“诚”便是“实”;如果意不诚,所有内圣功夫都只是自欺欺人的表面文章。王阳明也对“诚”推崇备至,他说:“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2]111没有“诚”则一切修养无处着手,故诚意功夫是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条目,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2]105。
朱熹、阳明诸子对“诚意”的阐发多是基于《大学》经的注解,后世儒家学者亦是如此。《大学》经阐述“诚意”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强调了“诚意”本于何处、指向何处;更有“此之谓自谦”和“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扩充说明“诚意”的内涵和要求。然而,现代新儒家贤哲力图回溯晚周诸子之各家经典重新解读儒学义理。熊十力对朱子、阳明“诚意”论的分析就是一例,诸多论断记载于其著作《读经示要》中,他于《卷一:经为常道不可不读》中讨论了《大学》经义,提出了自己的“诚意”论。
熊十力心性之学基本上“归宗阳明之学”[3],其“诚意”论基本建立于宋明理学传统的基础上。同时,熊十力基于自身读经心得对阳明及其后学乃至上溯至朱子的“诚意”论都提出了批评。具体表现在“意”与私欲、“诚”与好恶两个问题上,另外,对阳明后学的“意为心之主宰”的观点,熊十力能够站在自己的心学立场上予以反驳。但是通过考辨可以发现,熊十力对朱子、阳明“诚意”论的批判仍须商榷。
一、意、欲实非一物
“心”“意”“知”实是一物,熊十力继承阳明心的基本看法。王阳明主张修养的本质就是“致良知”,因为本心即是良知。所以“致知”与“正心”的归旨是相同的,并且“诚意”工夫与前两者又是同出而异名,三者实是一物。阳明心学对“意”的界定最为凝练深刻者,即是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2]6的概括,所针对的问题就是从“格物”到“修身”诸条目与“诚意”的体用关系问题。熊十力继承阳明观点,他认为“心、意、知实是一物,而随义异其名耳”[4]78。良知即是本心,离开了良知则无所谓心;所以意既是本心的发用,也是良知的发用,二者意义相同。
然而,《大学》之“三纲八目”修养功夫不可简单地化而为一。“致知”是“诚意”逻辑上在先的基础,“诚意”同样的在“正心”之先,这并非表示在君子内圣修养的过程中有所先后、有所轻重,而是在于从义理上廓清“心”“知”“意”三者的体用之别。阳明心学将良知与本心作为本体,而“意”是二者的发用。熊十力的“诚意”论基本延续阳明心学的理路,但是他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即如果本心(良知)是意之本体,那么既然本心无有不善,何故“意”有善恶;“意”若非善恶有别,那么又何须“诚”之?
“意”中的私欲与本心良知实非一物。阳明给出的答案是“体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不察耳”[2]69。人心的本体澄明纯粹好似天一般,只因为私欲障碍,则天的本体无复得见;人心之理无穷无尽,原本是一个渊,只因为私欲窒塞,则渊的本体失去了。那么“私欲”是从何而来的呢?阳明说:“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2]69所以私欲并非源自本心,只是作为发用的“意”本身的错误罢了。想要恢复心原本天、渊的样貌,则必须“念念致真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2]109。换言之,“诚意”仍是从“致良知”工夫上着手,扫清欲障,时刻严谨地严守欲望的牢笼。
熊十力与王阳明不同的是,他将“意”中的私欲也剔除出去,留下了本来清澈澄明的“意”。熊十力认为,“则此不正,非是意,乃与意俱起之私欲也”[4]79。私欲也叫做人心,每当“意”发动的时候,私欲随之而起,但不可以说私欲就是“意”;只是每次私欲与“意”相互混杂的时候,人往往会顺从私欲而“自欺”。所谓“自欺”,指的就是私欲战胜了“意”,此时的“意”虽然不能左右人心,但是依旧保持自己的正直良善之本真而存在于人心之内。据此,熊十力对“意”也仿照王阳明论“心”的做法,将其剥丝抽茧,保留下了向来澄明无欲的“意”。但是熊十力亦需要回答如果“意”原本无不善,那么又何须“诚”之?
熊十力与王阳明相同的是,将“心”直指“本心”,而私欲并非源于本心。常有诸生请教熊十力何为“正心”:如果心是本心,那么本来就无有不正;如果心不是本心,那么私欲泛滥则如何自正?关于“正”的内涵,熊十力指出身体固然由本心主导,但因“役于形”的缘故也滋生私欲,因此本心往往因各种习染积累而逐渐被私欲蒙蔽,失去了主宰位置。所谓正者,“只是要心在君位,毋为情欲所夺而已”[4]78,就是要使得本心抑制私欲再萌,恢复其在人身体的主宰位置,使得人自识真性,如此便可以事事时时举措合宜。“然要心在君位,必须有诚意工夫”[4]78,但熊王二子在所“诚”之“意”的内涵上出现了分歧。
熊十力在处理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关系上,对“良知”采取了兼综朱王之学的态度,既主张“格君心”之“格”,也不忽略对外部世界的实践躬行。他以“致知”含摄“格物”义,在道德理性的指引下求索知识,“以知识融入道德”[7]106,使开物成务的知识活动成为人道德修养路径。阳明心学历来多被后儒所诟病,有言“乐冥悟而忽思维,尚默契而轻实测”[4]7。熊十力统合良知与智慧,在《新唯识论》中构建“性智”“量智”知识论体系,这是对于阳明心学的发展,也是切中经世致用目标的心学自我革新。
二、诚意非是好善恶恶
何谓“诚意”?《大学》经之自释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朱子注曰:“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1]7即诚意便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扬善抑恶。何谓“诚”?朱子在《大学章句》中通俗地解释为“实也”;又说:“诚是自然无妄之谓。如水只是水,火只是火,仁彻底是仁,义彻底是义。”[5]106从这两者的不同解释来看,朱子虽然延续了“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的解释方式,将“诚”作一种行动看,不自欺欺人而要做到真实无妄;但是此外,他更把“诚”作一种境界看,即是须行“彻底”之仁义。如果《大学》经之自释只是从反面来告诫人不做什么,那么朱子的解释偏向于从正面来要求人要怎么做。然而他认为“诚意”即是要求扬善抑恶的论点为熊十力所批评[4]77。
熊十力认为朱子的“诚意”论“已不可通”。他认为《大学》经之原意是利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的“如”字进行譬喻,言明“不自欺”的自觉自发,而不是为“诚意”设定好恶该当如此的标准。熊十力认为“意之发为恶恶好善,本无有伪,何待又使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毋乃有揠苗助长之害乎”[4]77。熊十力这样的批判,建立在他对“意”界定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意”原本就“真实无妄”,自然不需要再去“诚”之;“发而为恶者,私欲也。非意也”[4]78。所以熊十力认为朱子不去关注“毋自欺”而从“好恶”上下工夫,无异于买椟还珠。因为在熊十力看来,“夫好恶者,情之已盛也”,炽盛的情感已经违背道德原则,怎么能够用感情过度、不合中庸的办法来修养诚意之心呢?
甚至熊十力认为“朱注已不可通,而阳明尤甚”[4]78。他将朱子、阳明二人对“诚意”的观点归为一类,即“朱子、阳明皆误解,以为诚意只在好恶上用功”[4]77。阳明在《大学问》中说:“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2]1168熊十力认为阳明不应该画蛇添足似的形容“好之真”和“恶之真”,因为如果本心发动的行善或是作恶的念头本身便是“意”,在此基础上再添加如何才为“真”,岂不是又多了一“意”?况且发用而为善的是意;发而为恶的是私欲,并非是意。熊十力认为,“诚意”不是用功于好恶,经文本义阐述清晰明了,“不知朱子、阳明为甚说向好恶上去”[4]78。
若非好善恶恶,那么如何“诚意”?如果说“意”本就是良知的发用,那么其本无不善,如何要“诚”?据前论,“意”之发动相杂以私欲。私欲不是“意”,而是由于人为“形”所累而积习日久,也就是阳明所谓“顺躯壳起念”已成习惯,每当“意”发动时就会“设诡辩”以图蒙蔽,这便是“自欺”。故“诚意”必须做到“不自欺”。熊十力此处事实上借鉴了朱子“诚,实也”的含义,认为《大学》经原本所言“诚意”之“诚”就是“真实”的含义指的是严格护持“初意”时的“真切不懈”。朱子注“此之谓自谦”的“谦”字为“快也,足也”,意即自修之人为善去恶之行为都要做到“务决去”似的迫切,并且所作所为不是贪慕虚名或是标榜于他人,而只是踏踏实实地为着自己的快乐。不难看出,这样的“自谦”是比“不自欺”更胜一筹的修养境界,也就是“诚”的真谛。这样的修养态度被熊十力称之为“真切不懈”状,未免以偏概全。
阳明心学的做法,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将良知和智慧合而为一,王阳明将“致知”的内外实践含摄于“诚意”当中,再将“良知”作为“意”的本体。他说:“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2]103也就是说,“致良知”的工夫就是“诚意”的过程,就是在万事万物上扫除人之私欲遮蔽而归于本来之天理的过程,既是成己也是成物的知行合一的过程。此时,阳明心学中对“诚意”的升格可见一斑。熊十力对于阳明将格物之物训为“事”的做法是反对的,但对其“心(知)为意之主宰”的基本原则是赞同的。
三、良知非是第二义
另外,朱子在《朱子语类》卷十六解释诚意的部分中讲“诚其意”为“实其意”,又讲“诚意,只是表里如一”,还有“大小表里都一致方得(诚意)”[5]334。在这样的前提下,他才进一步举例论证道,“如此,则其好善也必诚好之,恶恶也必诚恶之”[5]335。据此不难推断朱子的原意,是“表里如一”的前提解释才是“诚意”的本质,而后面“好善恶恶”的推演只是举例说明。如果朱子有意拓展“表里如一”的内涵,则完全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比如美丑、真假等。因此熊十力将例证当作本质的做法曲解了朱子本意。
毕竟“意”不可只是“偏安一隅”而不担当起存养工夫的大任,所以熊十力提出了“初意”说。“意”本来无有不正、无有不诚,“但不受欺,即随发皆充实有力”;一旦受“自欺”,就会被私欲乘机主宰而愈发不可自拔。所以《大学》中,“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指的就是人应该严格小心地护持自己的“初意”。当人私欲渐萌时,或许“意”仍有所谓“理欲交战”,此时人尚且知道私欲是为私欲、自欺是为自欺;但当人“自欺”已久则会习以为常,“直以人欲为天理”[4]77,此时行为不论如何失当也会“自居功德矣”。熊十力解释“君子慎其独也”的目的,“只是毋从欲以自欺其初意”[4]77。事实上,熊十力仍是沿着阳明论“诚意”的道路而发挥,将“理欲交战”之时的“本心良知”冠以“初意”之名,以良知战胜私欲的根本路向并无改变。
阳明后学王一庵更进一步地认为“意”是心之主宰。“自身之主宰而言,谓之心。自心之主宰而言,谓之意。心则虚灵而善应,意有定向而中涵”[4]77,人之本心虚灵明觉但有主宰,这主宰便是“意”。自此“心”“意”之间的体用关系与阳明心学本身已大相径庭,故其“离经叛道”为熊十力所批评。阳明后学当中,刘宗周也论“诚意”。他认为“诚”是本心灵明之处,是天下之大本,而良知是第二义,是从“诚”中发端的。换言之,刘宗周认为“意”是心之本体,而非心之所发;是心之所向和心之主宰;且直接赋予了“意”最高的道德本体的地位。熊十力认为,“良知”并非“第二义”,而是“意”之本体,是心之主宰,是“第一义”。他通过反驳王一庵与刘宗周的“意主宰”论,坚持了阳明心学的基本道路。
熊十力进一步认为,真切不懈地护持的“初意”,就是“君子慎其独也”之“独”。熊十力认为,所谓“独”者就是指私欲刚刚萌芽之时,内心中隐约而微明的、不甘被私欲所裹挟的“意”。必须谨慎保护这“独”,不要令它迷失出走,如此则私欲无法干扰自身,也就实现了“不自欺”的要求,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诚意”。不同于朱子所注之“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1]7的解释,熊十力将“独”抽象化的形容为内心中不甘堕落的微明,这是一处创见。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两组肾结石患者治疗结果分析,计数资料(结石取净率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显著。
当另一个电器设备启动时,发动机ECU通过检测被提供的电压值来判断它是否运行。图11示显示了一个停车灯电路,当开关合上时,12V电压提供给ECU端子,当开关断开时,电压变为0。
熊十力对王一庵与刘宗周的“意有定向而中涵”和“意为心之主宰”论加以反驳。其一,假如真如其所说,那么为何《大学》经中所言的是“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呢?作为心中主宰的该是良知,如若没有良知,则心冥然无所自适,又何谈诚意呢?熊十力认为,正是因为要做到“诚意”,就要有“毋自欺”的工夫;而“毋自欺”则建立在发明本心的工夫之上,所以圣人才又在“正心”“诚意”之后又提出“致知”。“知”就是指良知,就是心的本体。如果没有良知作为心的主宰来进行“意”的发用,那么修身中被私欲蒙蔽而陷于自欺的人将比比皆是,如此想要“正心”谈何可能呢?其二,“有定向”是指私欲不得干涉左右良知的抉择,“中涵”则是形容良知炯然在中之状,此皆形容本心与良知之谓。所以,“意”是良知的发用,本心才是“意”的主宰。
四、熊十力“诚意”论的问题
熊十力论《大学》之“诚意”,主旨在于阐发自己的思想。熊十力在西学东渐、批判传统的时代浪潮中逆势而行,力图将原初的、真实的孔孟儒学与秦汉以后专为封建帝制辩护的末流儒学划分界限,在晚周诸子的思想荟萃中挖掘出现代民主思想、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使得现代性的文明和制度能够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自发自觉地生根发芽。从这个动机出发,熊十力论“诚意”的思想难免更多地包含“六经注我”的思想成分,是熊十力借孔孟而倡革命的又一产物。
对违法者,由于他先前的行为侵害了社会秩序,法律介入的主要目的就是惩罚。对特殊人群立法规定的惩罚比较轻,但那也是惩罚,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需要重视的是刑法第17条规定的对未成年人犯罪但不负刑事责任的“责令管教”的规定,这是法律严肃的要求,一定要落实到位,有制度有监督有罚则,而不能等同于“回头请你吃饭”“有时间一起坐坐”的敷衍,要是那样,还不如罚酒三杯管用。
首先,熊十力的“诚意”论本身具有学术厚度的局限性。郭齐勇教授认为研究熊十力的儒学思想应当主要从阐述其“微言大义”入手,进而把握熊十力本来的思路和意图;而不是将熊十力的儒学研究当作是考据和训诂来字斟句酌。因为“他对于孔子学术思想流变和六经真伪的考证,大都没有科学依据,全凭臆断。他的长处并不在此,而且讨厌繁琐考据”[3]。所以熊十力的在《读经示要》中的“诚意”论难免在学术上缺乏厚度,放诸儒学义理卷帙浩繁的论丛中不能算作经典之说。
其次,熊十力“诚意”论似有曲解宋明儒思想的嫌疑。例如在阐述王阳明“发一念而恶也”句的问题时,他认为“阳明于意与私欲,不知辨”,这显然失之偏颇。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阳明所言之“恶念”之“恶”,是对于《大学》经中“如恶恶臭”的首个“恶”字而言的,即是“厌恶”的含义。所以王阳明的原意是本心所发的、厌恶某(恶劣的)事的念头,要像自己讨厌恶臭那样发自内心的真实无妄;而非是指内心所生发出的作恶之念。并且,阳明“好恶”之“真”可能并非另立一概念,而是拟此以形容“实”“表里如一”的程度,故熊十力对此进行的批评是值得商榷的。
随着药物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等再灌注治疗技术日益完善且广泛普及,心脏再灌注损伤的干预治疗备受重视.目前,已有观点多集中于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及其产生的强烈炎症反应.这些损伤反应的最终结果是大片细胞的坏死和进一步的心肌细胞凋亡.
熊十力认为“诚”与“正”都须先“致知”,此“知”别无他者,就是孟子所云良知。但此“知”是否还是《大学》经本来之“知”?《大学》中所谓“知”,据汉代郑玄所注:“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6]1645即“知”可以被理解为对善恶和吉凶的把握,扬善抑恶便是良知,逢凶化吉指的应该是智慧。据此,“知”应该包括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两个方面。何谓“致”?孔颖达解释“致知”的“致”为“至”的含义。《说文解字》对于“至”的来源解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至”原初指的是鸟飞下地,而在《大学》中应当采用“达至”的含义。综上所述,“致知”或可以被理解为是达致兼具良知(道德理性)和智慧(知识理性)的境界。
再次,熊十力论“意”时将私欲与“意”分离开,并无实据。当时熊十力亦有学生疑问到,私欲无根否?如果私欲并不是源于意动,那么岂是凭空而起?此非落入佛老末流之言?熊十力解释到,私欲依托“意”而生发,但却不是“意”;正如云雾依于虚空,但毕竟云雾不同于虚空。事实上,这样的回答并未触及本质。代表着人性之恶的私欲若不是本心,则必须有一处根源得以生发和寄托,或是“意”、或是“念”,毕竟须有一处实在的根源而不是简单言之“虚空”,否则此问题要么陷入永远的追本溯源而永无解决,要么武断要求自家体悟而无人信服。
熊十力之所以主张自己所论“诚意”之于前儒有别,或许是为着建立心性论的目的。将“意”与私欲划清界限,正是本心、习心相分别的基础。而熊十力大体尊崇阳明心学的“心为意之主宰”的理路,是因为健动不已、生生不息的本心作为万化之源、万有之本,是其依据《大易》而建立的心体论的题中之义。因此熊十力的“诚意”论作为其自身理论体系内的义理阐发,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棘球转眼即至,他拼命向旁纵身闪躲,堪堪将之避过。呼啸而过的刀风,卷落了他的几根黑羽,羽毛打着旋,朝着周围飘落。
他们是亲兄弟,和逃亡到地中海海岸的亡命徒之间的结盟关系不同。这一点,加上我们不知道的其他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之间铁板一块的关系。你得罪其中一个就会招来两个仇敌。
五、小结
熊十力《读经示要》中探讨《大学》经之要义时,基本归宗于阳明心学的思路,但在讨论“诚意”义理时出现了分歧。第一,熊十力认为私欲虽依于“意”而生发,但毕竟不是“意”;“意”是无有不善的本心良知的发用,而私欲是人心因为“役于形”的缘故,“顺躯壳起念”的产物,不同于阳明的阐述。第二,熊十力认为“诚”并非是朱子、阳明所言之好善恶恶而已的观点,可能曲解了朱王二子的原意;但其“诚”是真实不懈地护持“初意”的观点极具创见,另立“初意”作为“君子慎其独也”中所“慎”之“独”。第三,熊十力据此批评了阳明后学王一庵、刘蕺山“意主宰”之论,维护了阳明心学良知本心的正统道路。
通过考辨发现,熊十力“诚意”论中的“诚”观点是继承自朱子“实”的解释;“意”的体用论也并未跳脱出阳明所论的大致方向;乃至对阳明“发一念而恶”“善之真”的解释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如果放诸于熊十力的思想体系中,其“诚意”论仍不失为《大学》经解中“诚意”之说的独特思路。并且,研究熊十力的“诚意”论对理解其心体论的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甲状腺组织的供血比较丰富,甲状腺功血血管和心脏的位置较进,血管的压力高,因此术后出血的几率比较高。甲状腺和颈内动脉距离近,手术后再次出血容易引起窒息、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情况,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手术中,诶呦对皮下出血点进行检查是导致皮下出血的重要原因,该类出血发生率低,患者不会有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对该类出血的护理应该着重在护理上,观察患者的皮下出血情况,为患者进行解释。甲状腺窝出血比较多见,会引起患者的烦躁、憋气和紫绀症状,严重的还会心脏骤停。临床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术后出血防治,并结合可靠的护理。此次我院就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郭齐勇.论熊十力的中国文化观:《读经示要》、《原儒》读后[J].孔子研究,1987(3):100-109.
[4]熊十力.读经示要[M].长沙:岳麓书社,2013.
[5]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孔颖达.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张学智.熊十力与牟宗三关于《大学》释义的辩争:以《读经示要》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29-36.
XiongShili'sOverviewof"Sincerity": Focusing on the InsightsofReadingClassics
BAO Gui-zhen,ZHAO Zhe-xua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Xiong Shili's InsightsofReadingClassics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three outlines and eight items" in GreatLearning,among which the overview of "sincerity" differs greatly from that of Zhu Zi and Yangming,who judge "sincerity" just from good or evil without understanding its true meaning.He also criticizes Yangming's confusion of "intention" and "selfish desire".In addition,he refuted the viewpoints of "intention is the dominant factor of mind".Xiong Shili's overview of "sincerit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GreatLearning an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understand his theory of mind and body.However,what he presents is not conclusive,and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discussion.
Keywords:sincerity;intention;selfish desire;conscience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9)01-0026-05
收稿日期:2018-10-06
作者简介:宝贵贞(1965- ),女,蒙古族,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与民族哲学、民族宗教研究;赵哲轩(1994- ),男,山西长治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研究。
引文格式:宝贵贞,赵哲轩.熊十力“诚意”论研究:以《读经示要》为中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26-30.
(责任编辑 朱海涛)
标签:诚意论文; 私欲论文; 良知论文; 本心论文; 主宰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儒家论文;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论文;